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永乐大帝-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速度的新型纺机、一亩可增产至少一石的水稻稻种、结茧更大的野蚕、治疗烧伤有特效的秘方……
    凡是参观过献宝大会地百姓们都对此津津乐道。然后一传十、十传百。结果不少数百里之外地外地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后都赶往京城来凑这个热闹。弄得这个献宝大会象是个特大地庙会一般。据估计。除开京城本地人不算。光是从外地赶来参观献宝大会地人数就有将近八千。按道理说。明朝地老百姓是不能随便离开户籍地地。但是皇上对此网开一面。下令京畿地区地百姓想到京城参观献宝大会。地方官员不得留难。
    其实。昨天那个客栈伙计说什么“小巷子里面那家店说不准还有客房”根本就是托词。如今这种光景别说是客栈。连京城百姓们用来出租地房子也早就租光了——就算去郊外地寺庙借宿。大约也只能在大堂里打地铺。
    钱成先是津津有味地听着景秀为他解释现在京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待景秀说完后。钱成突然冒出一个问题。
    “譬如说那治疗烧伤有特效地秘方吧。那人把秘方献出来。若是得到皇上地青睐倒也罢了。获得地赏赐肯定足够多。若是得不到皇上地青睐。他以后靠什么吃饭啊?”
    周忱一撇嘴。“这献宝大会是当今皇上特旨召开地。能让他们吃亏?说出来你都不相信:凡是经过确认确实能够给百姓们带来好处地。也就是说。凡是获得评审机构承认地献宝者。最少都可以获得‘发明副使’地散官官衔。‘发明副使’虽然只是未入流地小官。但每个月三贯地俸禄却是实打实地。而且好歹也能由布衣变为官身。”
    “再然后。能够参加二月初五献宝大会地。皇上会做出最终地评定。将之划分为三等。最后一等。可获得‘发明副使’官衔及终身恩骑尉之爵。别看恩骑尉地岁禄还比不上一个未入流地小官地俸禄。而且又只是终身而非世袭贵族。但毕竟也跻身于贵族行列了。第二等。将获得从九品地‘发明大使’官衔以及终身恩骑尉之爵。至于第一等那就更不得了。按皇上地原话。‘若能造福于百姓。立功于社稷。朝廷自然不吝爵禄之赐。从终身骑都尉到世袭一等伯爵。尔等有本事只管来拿’。”
    钱成第一次听说这事儿,瞠目结舌了好半天才喃喃说道:“好大的手笔!好大的气魄!”
    听着钱成等人谈论着献宝大会,朱棣暗自偷笑。这个时空的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了实施专利法。
    专利法的本质是为了保证专利人的利益,进而鼓励人们进行创新发明。不过,在明朝推行专利法显然不合时宜——即便是二十一世纪,盗版书籍、盗版软件等仍然在中国大行其道。在六百年之前的明朝,专利人的利益又怎么可能依靠专利法来保证呢?
    由于专利人的革新技术一旦暴露就会给专利人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中国人一直以来都倾尽全力对独家技术严格保护,有时候,这种保护甚至显得有些夸张——比如说所谓的“传媳不传女”。
    这种森严的技术壁垒导致的后果非常恶劣。比如说春秋时期出土的青铜剑有一种镀铬的技术,但是自春秋之后,直到二十世纪,中国才重新掌握了这种技术;又比如日本刀制作技术本来源于中国两汉的钢铁花纹刀剑,但经过不断改良加工,形成了不论外观还是实用都“在远东首屈一指”的地位,而中国的刀剑制造技术却不断衰退湮没,连对日本刀风格大有影响的唐刀原物都已荡然,反倒在日本有所保存;还比如说明朝时中国就能生产开花弹,但是清朝时,中国却只能向外国购买开花弹;比如说地动仪,比如说麻沸散……由于技术壁垒太过森严而失传的事例太多太多,以至于对文明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阻碍。
    说服技术所有人无偿将技术公开显然不现实,坐视众多先进技术失传也不是朱棣乐意接受的。因此,朱棣便想出这么一个折中的办法:通过献宝大会向专利人购买其专利,费用由皇帝来买单。
    大多数技术都被商人或匠人所珍藏,而商人和匠人在封建时期社会地位较低。一旦他们将自家独有的技术公布于众,若是真的有利于国计民生,那么他们也不至于吃亏。因为,技术所有者可以获得官职甚至是爵位进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在官本位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这一进阶之道可以让那些商人和匠人欣喜若狂。另一方面,官职和爵位所带来的俸禄多少也可以对他们在经济方面有一定的补偿。
    第一届献宝大会上,肯定有一些尚在观望之中的专利人不曾参加。但只要真的有匠人或商人获得了爵位,然后趾高气扬地出现在原来的同行面前,那便一定能促使更多的专利人公开自己的技术。
    除了用名利的手段促使专利人公开他们的发明之外,朱棣并没有忘记在推广方面下功夫。在古代,很多发明创造的推广速度都极为缓慢,其平均速度往往每年仅几公里,某些发明创造甚至还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消失。
    朱棣打算这样做:将来授予新科进士或是官员新职务后,要求他们先去国子监学习一个月,在那里阅读从献宝大会上收集而来的各种“专利”资料。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由于吏治改革规定“官员的收入将和他所管辖范围内的赋税严格挂钩”,因此那些即将即将赴任的官员中肯定会有一部分,将会对能够提高自己收入的“专利”产生兴趣。
    因为,官员赴任后,将新发明的生产技术、新发明的生产工具以及任何能够提高生产力的创造发明在自己的辖区内进行推广,在提高当地的生产力的同时,还能够大幅提高他本人的收入。
    当然,朱棣并不认为所有的官员都会按照自己所设想的那样去做。
    或许有的官员根本就不具有相应的能力——书读得多,能够考中进士,并不意味着行政能力就一定过关。这种官员,虽然想通过正途获得更多收入,却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或许有的官员根本就不重视推广新技术、新工具——观念的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人的智商不比现代人差,但很多观念却与现代不同:罗马人曾认为某种可以搬运大石块的机械抢夺了贫民的工作岗位,因此将之废除;清朝有人认为,黄包车的推广会使轿夫失业,因此对黄包车进行限制。因此,没准也会有官员认为推广某项新技术会使当地雇农失业、会加剧当地兼并,因此拒绝推广新技术。
    或许有的官员会好心办坏事——比如说推广某件新型犁具,这种犁具很适合在江南的水田中使用,却未必适合在西北贫瘠的旱地里使用。结果官员利用行政手段推广这种犁具后,当地赋税收入不升反降……
    尽管这种改革一开始未必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但无论如何,朱棣却深信:“献宝大会”保障了专利人的利益,进而使得众多发明创造能够面向公众;而行政官员的政绩和收入严密挂钩,会逐渐使得官员象商人那样热切地期盼新型技术、新型工具,并且热衷于将之推广。如此一来,中国实在没理由不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朱棣正暗自得意着,却听见周忱酸溜溜地叹了口气。
第七章 另类专利法(下)
    钱成便问:“周贤弟为何叹气?”
    周忱道:“我等十年寒窗,即便是金榜题名,也只能获得一个六、七品的官职。而那些村夫野叟若是进献的东西若是中了皇上的意,说不定一下子就成了一等伯爵……天道何其不公!”
    钱成是武举人,对此倒没有太大的酸气——毕竟,献宝顶多只能获得伯爵爵位,凭着军功却有获得公爵爵位的可能。因此便宽慰周忱道:“周贤弟不必忌妒,想那进献的稻种若真的可令亩产增产一石,待全国推广之后,可减多少饥谨之忧?又譬如进献结茧更大的野蚕种,推广之后可多产丝绸,也能有利于国富民强。真有如此大的贡献,皇上以爵位相酬还是值得的。”
    周忱却仍旧不服气。
    “你没去过献宝大会,其实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只是少数,很多根本就是些不知所谓的东西。什么秘制的豌豆酱、独家配方酿造的水酒、新发明的游戏、疑似广陵散的古乐谱……这些吃喝玩乐的东西于国计民生有什么好处?这些倒也罢了,还有吃了能长生不老的药,烧后和香灰混在一起用水喝下去能包治百病的符……这种人若不是招摇撞骗的骗子,你挖了我的眼睛去!”
    钱成惊讶地问道:“你后面说的那几种也能通过那个评审会的审查吗?”
    “后面那几种倒没有通过审查,”周忱摇摇头。“不过,也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家伙通过了审查。最奇的是有一个家伙声称能够让江南地区的贫农变成小康之家,这个人不知道怎么的被皇上知道了,不仅赏了他从七品‘策划大使’的官职,还封了终身三等男爵的爵位。”
    景秀笑着说道:“周忱这是吃味了。他说的那人叫张履祥,海宁人,也是今年进京赶考的举子,见献宝大会热闹一时心动便前去献策,没想到居然获得了皇上的青睐。”
    “张履祥所献的,说起来可以视为一篇策论。”说到这里,景秀摇头晃脑地背诵那篇策论起来。
    “瘠田十亩,莫若止种桑三亩,桑下冬可种菜,四旁可种豆、芋……”
    “种豆三亩,豆起则种麦;若能种麻更善……”
    “种竹二亩。竹有大小。笋有迟早。杂植之。俱可易米……”
    “种果二亩。如梅、李、枣、桔之属。皆可易米;成有迟速。量植之。惟有宜肥宜脊。宜肥者树下仍可种瓜蔬。亦有宜燥宜湿。宜湿者于卑处植之……”
    “池畜鱼。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壅桑;鱼。岁终可以易米……”
    “畜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稚羊亦可易米。喂猪须资本。畜羊饲以草而已……”
    “枯桑叶可以养羊;羊粪可种桑;蚕沙既可喂鱼又可成为种麦和种豆之肥……”
    “竹果之类虽非本务。一劳永逸。五年而享其成利矣。计桑之成。育蚕可二十筐。蚕苟熟。丝绵可得三十斤。虽有不足。补以二蚕。可必也。一家衣食已不苦乏。豆麦登。计可足二人之食。若麻则更赢矣。然资力亦倍费。乏力。不如种麦。竹成。每亩可养一二人;果成。每亩可养二三人;然尚有未尽之利。若鱼登。每亩可养二三人。若杂鱼则半之……”
    “刚才那是针对家中只有薄田十亩左右的贫困家庭。张履祥还结合江南多水的特色做过另一份策划:若是大块的田地,则可地势较高之处种植水稻,凿其最洼者为池,在池中养鱼,池上架设猪圈鸡舍养猪和鸡。塍上种植各种水果。稻田之外的零星地块,特别低洼的种植菇茈菱芡,稍高一些的则种植各种蔬菜。如此一来,这块田产不仅能生产粮食、水果、蔬菜、菇茈菱芡等植物性产品,而且还能生产猪、鸡、鱼等动物性产品。更重要的是,这些生产彼此结合,所得是纯粹种田的三倍。”
    “你们看,是不是很有意思?”
    周忱略带嘲讽地语气说道:“为了获得这样的利益,穷天极地而尽人……这样的人,还配称为读书人吗?”
    说起来周忱也是仁宣之治的主要功臣之一,没想到他也摆脱不了那种不愿谈利的思想。或许,是因为现在他太年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