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清明上河图-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弟种师中,在金兵进攻陕西一役中,壮烈战死。
    如此一来,种家英烈家风,更使得时人敬服。
    相比之下,折家这一代的首领折可求,统领河东麟、府、丰三州之地,在金兵入侵之初,也曾统兵解太原之围,而后来太原失陷,完颜银可术攻到麟州城下,擒住了折可求的爱子,以其子地性命,将折可求逼迫投降,以所领三州进献。
    除此之外,折可求又帮助金兵,破得几个防守严整的大城。从此之后,折家除了在湖南做安抚使的折彦质,余者皆降金人,忠烈折家,一时成为大宋西军之耻。
    折孝忠是折可求的近支堂侄,与远支地折彦质不问,自然也要受到连累。若不是他相随赵桓,曾为近卫,想在西军重新出头,却是休想。绕是如此,与种极薛强等人相比,也是颇为落后。
    如此一来,他的前途就成为赵桓身边这些近卫的一桩心事,此时赵桓稍一犹疑,薛强便加以猜度。
    见他如此,赵桓哑然失笑,只道:“你不必多加猜疑,折孝忠与折可求无关,朕岂不知?不过,此事究竟有些瓜葛。”
    “陛下,臣可保折孝忠与折可求绝无瓜葛,亦无往来。”
    赵桓摆手道:“此事朕别有安排,你不知道其中关系。”
    他长叹口气,向着薛强笑道:“此事你就不用挂心了,也不必把你的这些好兄弟,想的那么不堪,”
    薛强面红过耳,只得躬身答道:“是,那么臣就去襄阳赴任,一定不负陛下所托。”
    赵桓收了笑容,向着他正色道:“薛强,朕召你进来,不是为了和你说适才的那些。你地职责,并不是一个统制那么简单。”
    薛强见皇帝神情凝重,也知道下头必是将他叫进来吩咐的原因,当下凝神静气,等赵恒吩咐。
    赵桓心中满意,知道自己一手调敢出来的心腹,年纪小是弊端,却也更是长处。
    少年人,总比中年人和老年人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
    “我大宋军制,以殿前司、御前侍卫马军司、御前侍卫步兵司这三衙来统领,全国禁军,皆是名在三衙之下,军令下传,军队整训,皆在三衙之下。而行军出战,则由枢密。这原本是为了武将擅权,原是好的,却又使将不识兵,兵不识将,使得我大宋王朝,百年多来罕有战胜。女真入侵,东京禁军不堪一击,就是军纪败坏所致,”
    他说的这些,薛强也是明白,却知道皇帝是借着这个开头来说,便也不敢打断,仍是凝神细听。
    赵桓清清喉咙,又道:“朕回陕西,身边除了那几百蒙古人,就是你们这几十个少年侍卫。虽然西军诸将都很忠枕,为了不使大权旁落,朕立刻重建三衙,使得身边有一支放的下心的军队护卫。吴璘与曲端二人,却是朕当时为了安抚人心,故不得不如此耳。此次借着征讨刘光世之乱,朕下令吴璘从其兄往征,剥了他马军司都指挥的职位,此次金兵要来犯境,朕命曲端前往潼关,又使得他不再任步军司都指挥,如此一来,朕要改革军制,身边的这护卫亲军,就没有资历够的大将能出来说话。”
    这些事情,原本是赵桓深思熟虑,借由着自己越卓的政治手腕,斡旋其中,并不使用皇帝的权威来硬做,效果却是更好。
    此时与这薛强一说,也只是略加提点,使得这个心腹爱将,用起来更加得心就手。
    薛强也是灵醒,在这一方面确是比种极等人强过许多,听到一半便已明白,脸上露出感动之色,却还是不出一语打断,
    赵桓对他也极是满意,只又道:“乱世中,易出权臣,也容易造就藩镇。朕观诸将,可用者不少,唯可虑者,就是拥兵自重。况且朕要改革军制,使得与往日不同,便更加不可使军队生乱。刘光世能以一人带几万大军造反叛逆,便是军制败坏,渐渐不能掣肘主将的原故。今朕决意,先存三衙,但是再建御前亲军,额制不需太多,但坐镇形胜之地,待亲军成型,则废三衙,亦不再有什么招讨、镇抚诸使,武将亦不可为为知州管制地方,改革名议,额实兵员,使武将只管统兵,不再干涉民政。诸如转运使、营田使,不可再令武将统领。如此一来,比如建御前亲军,每军仍为万人左右,建成十军,以诸将统制,专镇地方,以防叛乱。而地方诸将统领诸军,则亦不必再加名目,以数字相称,简单明了,定额数目后,将军专心统兵,然则数目不可太多,民政财权,亦收归朝廷,这样一来,朕指挥改革军队,才可得心应手。而军队经过改制,也可防将有逆臣生乱。”
    薛强听到此处,终渐渐明白皇帝意思。
    他出镇地方,皇帝要先拿他立个榜样,种种举措必定由他及种极一般人先起,若是他们能不负赵桓所愿,则皇帝再加改制,必定能事半功倍。
第四十四章
    薛强略一思忖,已知道皇帝用意,当下断然答道:“官家的心思,臣全明白了,到得襄阳,一切以陛下的主张为准。”
    赵桓最喜欢的,便是自己这些心腹爱将对自己的绝对信任。
    当下很是欢喜,委实夸了薛强几句。又命他军务上多与镇守大将商议,政务武将不必理会,然而李纲若有吩咐,也必须依从。
    两人对答至此,已经没有什么君臣之隔,到似家中长辈,在吩咐晚辈子侄一般。
    待到最后,薛强见赵桓别无吩咐,他却问道:“官家,臣到襄阳,到底太过年轻,只怕弹压诸军,镇守心腹还行,若是荆湖路的乱子越闹越大,李平章派臣去前线平乱,臣当如何?”
    他快速说完,看看赵桓并无怒的模样,这才放下心来,
    帝王心术,常人无可理解,更何况赵桓这样的强势帝王。
    荆湖路的乱子,等若是钟相等人在赵桓的脸上狠狠呼了几巴掌,而赵桓又有所谓“官逼民反”的考语,又盛赞钟相等人在荆湖路的种种举措很是不错,可以学习,使得薛强等在场武臣,委实模不着皇帝的脉门,不知道皇帝究竟对这一场叛乱,持何立场。
    他话一说完,赵恒并不迟疑,立时道:“这有什么好说的?打仗,朕会安排岳飞到荆湖,你和他多学着点。你也是将门后人,这些年来出生入死的,虽然年轻,不过名将都是打出来的,那岳飞从军才多大,现在也不过二十来岁,朕已经有意让他持节,你也不必对自己太无自信。”
    薛强心中感动,知道皇帝现下的说法,是不止把自己当成一个鹰爪走狗,而是要将自己倍养成一代名将。
    只要军人,便不会柜绝这样的好意。
    赵桓看他神情,淡淡一笑。又道:“名将么,一是要看兵书,然后就得沙场厮杀,再来就是一场场杀出来得到地经验,你天资不笨,这几年兵书一直在看,缺乏的,便是统率大兵做战。此次让你去荆湖,过一阵子,种极也去,费伦也过去,你们这些人,朕都是要大用的,一个个和岳飞他们好生学着,将来也是朕的统兵上将。”
    他略顿一顿,又吩咐道:“至于钟相等逆贼,岳飞到了,必定也掀不起大浪来。对待这些人,就是剿抚二法并用。除了首恶必诛外,也没有别的什么说道。你好生去做,朕自然还有下文,不必忧心。”
    奏对至此,薛强也知道皇帝事多,此事已算了结。当下躬身行礼,自行退下,隔了几日便去枢院领了任命,前往襄阳上任。
    他以小小年纪,却要统领苗傅与刘正彦留下来的骄兵悍卒,虽然也是聪明,到底经脸不足,一时间竟不能得手,倒是赵桓知道必定如此,派了他诸多胞泽兄弟前往助阵,狠打狠杀又革退一批,这才慢慢稳住军心。
    此是后话,却也不必先提。
    本作品zZzcn小说网独家文字版首发,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摘编,更多最新最快章节,请访问www。zZzcn
    岳飞地奏书,赵桓放在案头已有数日,当日却是不知道如何决断,只得暂时搁置。
    此时就着火烛,又在案前看到这一封奏书,心中一阵愤恨,将那奏书一把拿起,仍在地上。
    他性格内敛,不但外臣看不到他发火,便是身边近侍,也是绝少看到。
    此时见皇帝如此暴怒,殿内侍候的诸多宦官和宫女都是大惊失色,有那机灵点的,便急忙上前,将岳飞的奏书轻轻捡起,送到一边收起。
    赵桓心中烦闷,勉强又坐片刻,终于站起,大步到得窗前,向往眺望。
    窗外繁星点点,夜晚的清风自大开的窗中徐徐吹来,令他发涨的头脑一阵清凉。
    岳飞如此,其实赵桓早有心理准备。此人不是寻常的武将,还是在做镇抚使的时候,就多次上书请求北伐,做到招讨使和节度使后,更是多次上书,提出自己地政治见解,
    这一类事,后世闻知,都道岳飞忠义过人,而唯有赵桓这个当事者,才知道一个武将对皇室的事指手划脚,令他这个皇帝有多么难堪和愤怒。
    他长吸口气,让清洌的夜风直入胸腔,却是又觉得清醒的多。
    无论如何,以他后来人的身份,以及多年来对岳飞的崇拜和了解,其实并不需如此愤怒。
    只是想到此人竟是如此强项和梗直,做出这些政治上如同白痴般的举动,当真令他摇头不已。若是接了任何一个皇帝,只怕都会将此事放在心里,一旦将来有什么不对.必定就是杀身之祸。
    想到这里,赵桓连连苦笑,却也知道不必与这岳飞什较了。
    回到座中,又命人将那奏书取来,命人执笔批复道:“卿言已览,感卿至诚,然则帝王家事,非宜外臣所能问者,朕不罪卿,卿宜自省,所请调派机宜文字一事,朕别有安排,卿姑且待之,”
    待那内侍执笔写完,赵桓拿来一看,虽觉自己语气颇软,但岳飞所请无一答允,想到这个大英雄接到诏书时的脸色,他竟是笑不可抑。
    此时的赵桓,心胸完全放开,只觉得自己象个做了一个恶作剧的孩童一般,开心惬意,却是没有真正报复人时的那种怨恨与愤怒。
    此时完毕,其余诸事做将起来便是得心应手,待得翌日清晨,便全部交由政事堂与枢院副署承旨办理。
    及至宫门平台,召见群臣当面会议时,先由宰相禀报大事,那朱胜非倒也识趣,赵桓对他态度如此,罢相已经是不可免之事。再加上谢亮张所二人当面求情,皇帝仍然恶狠狠的数落他一番,若是自己不快些自请辞职,只派还更加难堪。于是昨日被斥,今日朝会更已不至,只是送上了请辞的表章。
    赵桓冷眼看完,将表章丢下,只道:“准其所请,不过暂且不必离京。”
    他低头想了一想,想到那次在学习班外遇到朱胜非等人的事,微微一笑,又道:“让他去堂下学习吧,也好为其余的大臣做个表率。”
    “这?”
    张所等人一阵愕然,宋人尊重宰相,从来还没有过将罢相的大臣再行处置的。那王安石变法惹的天怒人怨,朝野上下不少旧党对他恨之入骨,结果还是回乡闲居,悠然天年,绝没人去打击报复。
    而此时皇帝一声令下,这个刚刚卸任辞职的宰相,居然要被形同禁锢,确是让其余的宰相心中不安。
    见他们要上前说话,赵桓微笑道:“堂下学刁并非惩戒,而是朕苦心孤诣,一定要让众臣体会明白朕图强的决心和梳理出来的治世之法,诸卿,官员士大夫是我大宋的基石,若是士人夫都不体会明白,安能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