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正统道藏》里也没有收。
“别说百熙校长你,就是一般的读书人都不知道还有此书。那琉璃厂的书贾,个个都是目录学的行家里手,自然知道此唐写本属于硕果仅存,所以漫天要价。”
孙元起貌似在听讲,其实心里却在思忖:也不知眼下敦煌遗书到底散逸了多少,既然连北京都有了,想来已非完璧。这样的话,打歪主意的人就不止一个两个,其中恐怕少不了有巧取豪夺的洋人和为虎作伥的二鬼子。看来,自己不能再等下去,哪怕今年推迟去美国,也要去敦煌走一遭,会会那扫地的王道士只是如何去偏僻荒凉的西北,却需好好思量一番。毕竟这不同于那甲骨,几文钱一斤,地下挖挖就有,人家不以为意,找几个淳朴的老农就可以搞定。现在不少人都知道这敦煌遗书的好,如果自己明目张胆去,那些上官眼一红,雁过拨毛还是轻的,少不得连皮带肉都吞下去这边孙元起在胡思乱想,那边张元济却轻轻一拍桌子:“说到买书,我倒有一桩头绪”
听到击案声,孙元起回过神,道:“菊生先生请讲”
张元济接着说道:“去年秋冬间,蔡鹤琴先生来信,说绍兴徐氏的镕经铸史斋藏书要出售,问我们学校有无意向购买。因为那批藏书有50多橱,当时学校经费也不宽裕,所以我就婉言拒绝了。这才过去数月,那批书又价值不菲,想来还没有出售。如果我们要买书,不如就向蔡鹤琴问问,看能否谈拢?毕竟一家的藏书会比较系统些。”
一旁的罗振玉此时插话道:“光绪二十四年的时候,我和绍兴徐氏兄弟等在上海创办务农会、《农学报》,并在昆山购地垦荒,辟种植试验场,期间曾有过一段交往,对他们甚是了解。徐氏兄弟家富资财,嗜书好学,藏书在浙东冠绝一时。
“尤其是兄长徐树兰,思想非常开明。所有古籍不像别人一般珍藏深扃、秘而不宣,而是允许他人借阅。鹤琴就曾在徐家校刊图书多年,所以学问精进,一日千里,终以得题名金榜。
“前几年,他独自捐银三万余两,在绍兴府城古贡院,创办了古越藏书楼,供家乡读书人免费阅览。真是功德无量可惜此举也耗尽了他们家底,加上前年徐树兰病逝,导致家贫如洗,如今只能靠出卖图书补贴家用了”
说到此处,罗振玉一脸感伤。
孙元起也有些触动,便对张元济、王国维说道:“你们商议一下,如果合适,哪怕价格稍贵些,就把他们买下来吧”
想了想,又补上一句:“自从咸丰以来,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发、捻、回等祸乱,很多珍藏已久的书籍都焚毁散佚。如果现在不注意保存,将来会追悔莫及。如果以后再有什么好的藏书出售,我们就是动用学校的保证金,也要买下,毕竟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啊”
严复却说道:“要认真说来,内乱损毁的图书却比洋人抢走的更多,毕竟洋人抢走了他们还知道保存,没抢走的我们还知道珍惜;自己人糟践自己的东西,都没人心疼。不说别的,就拿乾隆间的四库七阁来讲: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大肆焚掠圆明园,文源阁本《四库全书》化为灰烬。发匪祸乱江浙时,文宗阁、文汇阁及其所贮《四库全书》被付之一炬;文澜阁《四库全书》大量散逸,丁申丁丙兄弟收集残余,仅得原书四分之一。这损失的三套半中,自己人占了两套半”
散会之后,张元济就马上给蔡元培拍去电报,询问徐氏藏书有无出售。很快得到了值得庆幸的回音:没有。
因为这一大批藏书,涉及范围既广且杂,其中除了传统的国学书籍,甚至包括译学、算学、化学等西方译著,所以那些喜爱宋元珍本的藏书家不愿意收购,那些想买来作为学校藏书的买家又出不起高价,以致迁延至今。
孙元起闻听大喜,连忙派张元济、王国维前往浙江商谈购书事宜。如果说张元济是去侃价,那么作为图书馆长,王国维的任务就是仔细检查图书的质量问题,别到最后闹出白菜卖猪肉价的笑话。而且这两人都是浙江人,也可以顺道回家看看。
临行前,孙元起找到张元济,与他商议另一件事:建立经世大学附属学校。
这件事在几年前就想付诸实践,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才搁置至今。现在手头稍显宽裕,所以准备立即启动试点工作。
在孙元起的构思中,附属学校应该是义务教育和希望工程的结合体:经世大学提供课本、资金和师资,在全国各主要区域建立部分中、小学堂,让学生免费入读,还有免费校服和免费午餐,以改善地区办学条件;中学毕业后,通过录取考试,成绩优异者进入经世大学读书。这样,既可以提高经世大学的生源素质,也可以让更多儿童走进学校,获得基础教育。
而孙元起比较中意的地方,便是张元济即将前往的江浙一带。要知道,自宋元以来,这里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新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是院士,在这1800名两院院士中,江浙籍贯的就大约占一半由此可见一斑。
听了孙元起的描述,张元济思考了片刻,微微摇头:“我认为,此方案有值得商榷之处”
“哦?”孙元起猜到是因自己不了解清末的社会状况,导致方案水土不服了,便虚心求教道,“请菊生先生指正”
“正如之前你所说,知识改变命运。想让贫穷的孩子能读上书,这个出发点无疑是极好的。”张元济先赞了一句,然后才说道,“但我们必须考虑到两个情况:首先,我们的经费非常有限,不可能让全国近千万的儿童都有学上,这就注定我们必须选择其中部分天资聪颖的学生优先教育;其次,就实际情况来讲,一般书香门第或者家境较好人家的孩子会比较聪明,可是这些人家能够支付得起学费,毋庸学校来承担,如果让他们也免费,其实是浪费我们有限的教学资源。”
不得不承认,张元济说的非常有道理。
在孙元起低头思考解决方法的时候,张元济接着说道:“不如这样改动一下,学校分两种班,采用同样的师资教学,一种面向家境比较宽裕的,收取学费;一种面向普通家庭的,不收取费用。免费班级每年要淘汰末尾的20学生,转入收费的班级;收费班级中成绩优异的20学生,也可以申请进入免费的班级。这样既可以取富济贫,减轻学校的经费压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选拔天资聪颖的学生。”
孙元起本来想说:这会不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不利啊?旋即又想到,这个年代,少年儿童能有书读、有学上,其实就是幸福了。至于后世的“素质教育”,对于清末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当下便同意了这种方案,又问道:“菊生先生,你觉得这省外第一所附属学校,应该建在哪里比较合适?”
张元济笑道:“既然是为了保证学校的生源质量,自然要选学生最优秀的地方。要说学生最优秀的地方,自然非你们江苏的苏州莫属要知道,大清立国以来,举行了112场殿试,计产生114名状元,而苏州一府就出了28人。你说,是不是应该选在苏州啊?”
听到这些数据,孙元起顿时睁大眼睛:各地都有土特产,看来苏州的土特产就是状元啊孙元起旋又想起一端事:“对了,如果在苏州设立附属学校的话,恐怕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人去管理吧?我经常出国,您要处理校务,叔言先生负责教学和编辑学报,都抽不开身的”
张元济摸着嘴上的胡子,笑道:“我倒想起南方的一人来,最是合适”
听他一说,孙元起也笑道:“你说的是他?如果能请动他,那是最好不过了”
“那我们也效颦一下,学学孔明和周郎,看看是不是说的同一人?”张元济提议道。
难得二人有此雅兴,孙元起怎会拒绝,也大笑道:“好”
张开双手,只见孙元起的手上写了一个“蔡”字,张元济写的却是“鹤琴”二字。
对视一眼,两人捧腹大笑。

第九十四章金簧玉磬宫中生

京城暮春,气候温暖宜人,是个可以媲美金秋的好时节。
这时候是中午,在紫禁城的储秀宫内,洒金竹纹云锦帐帘幕低垂,铜铸的仙鹤口中袅袅地喷出香云。床侧一扇钿螺八仙过海的屏风,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宫女倚靠着屏风难耐困意,螓不时地向四方点去,手里的宫扇早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撇落地上。
忽然,锦帐里轻轻一动,带动着帐钩上璎珞出清脆的和鸣。小宫女一下子睁开眼,微微击掌,然后迅弯腰牵起宫扇,悄无声息地走到床前,拉开帐幕。在一串悦耳的环佩声中,宫女麻利地揭开被褥,扶起一位大约四五十岁的中年妇人。
就在这当口,太监、宫女排成一排,手里捧着水烟袋、面盆、毛巾、镜子等,流水价地涌到床前。中年妇人吸了会儿水烟,才完全从刚才的睡意中清醒过来。等她挥手让太监捧走烟袋,一群太监宫女围上来,穿鞋的穿鞋、穿衣服的穿衣服、梳头的梳头、洗脸的洗脸……虽然诸事并作,却是有条不紊,没有出大的响动。尤其是那个给妇人梳头的老太监,动作如行云流水,动静缓急都恰到好处,不仅被梳理的人侍弄得舒适,便是看的人也觉得惬意。在别人根本看不见的时候,他手上轻微一动,把梳落的几茎头收进衣袖中。
“小李子,你的手艺可一直没落下啊”中年妇人盯着镜子,忽然说道。
老太监手上一缓,眼睛余光一扫,中年妇人的脸上似乎没有不愉之色,估计自己的小动作没被她现,当下恭敬地回答道:“能侍奉太后,那是奴才的福分。奴才就这么点本事,哪里能落下?”
中年妇人也没继续说什么,用细长的指甲,在宫女捧着的托盘上几十种小磁瓶里随意挑选了几种,便由一旁太监取出来,把这几个瓶子打开,倒出些粉末,用露水和匀,递给侍应的宫女。宫女用绸布蘸着,细柔地涂在中年妇人的脸颊上。
一盏热茶的工夫,上下收拾停当,中年妇人对着镜子左右顾盼,那神态与十几岁少女准备出门见闺蜜的挑剔没什么两样。最终,妇人没有看出什么瑕疵,随手拈起几粒时鲜的樱桃,朝门外走去。这时候,周围的太监、宫女都暗暗松了一口气。
出了门,除了老太监还跟在一旁,自有另一群太监、宫女侍应着。妇人边走边说:“小李子,今儿军机处的折子送来了么?”
原来这个中年妇女,就是掌控大清帝国数十年的慈禧太后,时下已是七十高龄。而她口中的小李子,则是权倾一时的大太监李莲英。
李莲英虽然在外人面前颐指气使,在慈禧面前却是毕恭毕敬、小心翼翼,立马回道:“回禀老佛爷,折子已经送来了,就放在书房的案子上。”
绕着院子走了几圈,活动开来,慈禧回到书房,戴上玳瑁框的水晶老花镜,开始批阅奏折。刚开始,慈禧还是乐呵呵的。没看几本,老太太的脸色就变得铁青,看得周围人心惊胆战。
这军机处送奏折也有学问。放在最上面的,一般都是比较轻松、比较喜庆的,因为老太后年龄大了,脾气也有些大,午睡刚醒,难免有起床气,如果这时候遇着恼火的事儿,上上下下都得跟着遭殃。放些高兴点的事儿,让老太太先乐呵乐呵,这样一团和气,多好?等老太太情绪稳定了,下面奏折也开始叫苦喊冤、苦大仇深了,这叫“渐入佳境”。等临末了,再来几个歌功颂德的折子,让老太太糟糕透顶的心情得以回复,免得晚上饭吃不下、觉睡不好,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