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圣杯传奇-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跋嗝艿氖谴蠛焐拇玻馐且旖痰南笳鳌6淘谝伪成系呐怂坪趸靼芰艘惶趿馊梦颐窍肫稹镀羰韭肌分杏泄谼esposynic被迫害的描述。
现在让我们看看画面的背景,这幅作品的中心似乎不是这对夫妇,而是墙上悬挂的镜子,镜子下方是他们的胳膊组成的V字形。(不幸的是,书中的小图显示得不太清楚,但这幅图的大幅复制品应该很容易找到。)
画家对于这面镜子的描绘相当细致。由于是凸面镜,它呈现了所有场景的反面图,包括夫妇前面的门和正在进门的两个人。但更令人感兴趣的是镜框,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和画面不太协调的圣经场景。虽然粗看下来这幅画是单一的室内场景,但镜子周围的十个圆形中各有一幅独立完整的微型画。它们描绘了耶稣受难和死亡的整个过程,从正下方偏左的那幅图开始,按照顺时针方向排列,这十幅图分别是:1)在客西马尼被出卖,2)在该亚法面前受审,3)被罗马士兵鞭笞,4)背负十字架去髑髅地,5)受难,6)从十字架上解救下来,7)埋葬和哀悼,8)来到地狱边缘,9)复活,10)墓园。最后一幅画在镜子的正下方,复活后的耶稣和玛利亚·抹大拉马上就要在墓园中相遇,说出“不要拥抱我”。
在耶稣受难系列中,耶稣和抹大拉相遇的一幕按照惯例是必需的,却没有出现在镜子周围的这十幅微型图中。在巴洛克风格的传统中,耶稣戴着一顶阔沿帽是很平常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方塔纳·拉维尼亚、乔凡尼·卡拉乔洛、伦布兰特、斯普朗格和丢勒的作品中都是这样。许多艺术评论书把这对夫妇描写为拉着手,但画面上并不是这样。女人的手完全摊开、手心向上。男人只是托着她的手,展示给旁观者看。这样摊开的手代表开诚布公,没有威胁也没有秘密。男人的右手那个直立的手势在绘画中代表对情况的“持续”影响,是一种无言的控制力。
现在我们应该来关注一下扬·范·艾克的其他作品了。正如《根特祭坛画》中所显示的,他是一位隐喻和象征绘画大师。我们在此要考虑的只有两幅作品:《受难》(现存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耶稣坟前的三个玛利亚》(现存于鹿特丹布尼根博物馆)。在这两幅画中,玛利亚·抹大拉的形象都非常突出,而且都穿着绿袍、戴着白头巾。综合考虑,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假定扬·范·艾克“隐藏着一个从未被发现的秘密”的双人肖像画也许是一幅构思巧妙的抹大拉隐喻画。
百合花饰和象征着已经终结的王朝的倒置皇冠(吊灯上的一支点燃的蜡烛也代表纪念)都和法国的梅罗文加王朝有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Hernoul”看成法国的“赫诺尔(Hernoul)”(580640年)。牛津大学女皇学院图书馆保存的一份中世纪法国文件中就提到了他。
赫诺尔的名字有许多变体,包括赫诺尔特、阿诺尔特、阿诺德、阿诺、阿诺尔德、阿诺克斯、阿诺尔夫等。他是奥斯特拉西亚的休德伯特二世和诺伊斯特里亚的洛泰尔二世的宫廷宰相(见中世纪的法国地图),于626年成为梅斯的主教。在此之前,他曾是洛泰尔的儿子达戈贝尔特的教师,但在他登基后并不支持他。事实上,赫诺尔是直接导致梅罗文加王朝覆灭(lefin)的人,他一手炮制了一连串的阴谋事件,促使后来《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的诞生,并直接导致教皇任命他的后代查理曼大帝的父亲丕平当上国王。(详情请见附录六《梅罗文加王朝的覆灭》)。
因此玛格丽特的绘画清单中的“Hernoullefin”并不是画的名字,和画中的人物也没有关系。这是她明白了这幅画隐藏的意义之后写下的。它标志着高卢的渔夫国王统治的终结,也标志着Desposynic王国的抹大拉后代的终结。
“沙特尔教堂中的抹大拉彩色玻璃窗上的铭文”
从严格的绘画角度来说,这幅双人肖像和苏格兰茂尔岛德瓦格奇尔摩教堂的彩色玻璃上的画面极其相似。彩色玻璃上的画面是耶稣和玛利亚·抹大拉亲密地拉着手(见图48)。双人肖像中的怀孕女人把腰带围在了腰部上方,而彩色玻璃上的玛利亚·抹大拉把腰带围在了腹部下面,这两者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彩色玻璃上讲述的故事取材于《路加福音》第10章第42节。当耶稣来到马大的家时,跟马大说起玛利亚·抹大拉:“玛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加图48抹大拉彩色玻璃窗——沙特尔大教堂
分析到目前这个阶段后,我们必然要提出问题:扬·范·艾克跟抹大拉的后代有个人关系吗?他是不是有可能和抹大拉的教派有某种联系?答案是“是的,当然是”。我们将在下一章中进行详细阐述。
抹大拉和潘多拉有什么关系?
有些绘画的寓言意味非常明显,因为它们的画名就传达了这一事实。佛兰德北方文艺复兴画派的画家扬·普罗弗创作的《神圣的寓言》(也称《基督教寓言》)就是有关抹大拉寓言的最佳例证。在这幅寓意深远的15世纪作品上,耶稣拿着一把剑,玛利亚·抹大拉戴着金色的王冠、拿着一个开了盖的盒子,里面是一串黑葡萄,盒子上栖着一只代表圣灵的鸽子。画面中央是一个蓝色的代表宇宙的球体,球体表面是各自独立的地球、太阳和月亮。意大利画家文托拉在他为蒙达辛诺的圣彼得教堂创作的《圣餐升高》中也画了相似的球体。约翰·海德里奇·舍恩菲尔德在作品《圣三位一体之崇敬》和西班牙画家胡安·卡雷尼奥·德·米兰达在作品《LaMessedefondationdel'ordredesTrinitaires》都表现了这个球体。后两幅画现收藏在卢浮宫。这一类的象征符号说明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是怎样挑战权威的。虽然这类作品大多是为教堂创作的,但它们违背了“地球中心说”的正统教条。
普罗弗让玛利亚·抹大拉拿着的小盒子是画面中最离经叛道的。虽然盒子里的葡萄使它所代表的圣杯意义非常明显,但在一般的作品中,她的雪花石膏盒子(在福音书中提到的)通常会被瓶子所代替。我们已经知道,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一个“长细颈瓶”,但教会对于拿着盒子的圣女这一形象深恶痛绝。因为这个画面太容易让人联想起潘多拉的故事了。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或者至少是人们所知的神话故事中),潘多拉是地球上的第一个女人,她带来了一个装满世界上一切邪恶的盒子。当她打开盒子向里看时,所有邪恶都逃出来侵害人类,只有“希望”还被困在盒子里。实际上,这个基督教化了的故事非常不合逻辑,因为“希望”不属于邪恶,因此根本不应该在盒子里。原本的故事是这样的:潘多拉被朱庇特送到地球上来,她带来的不是装满邪恶的盒子,而是一个装满美好祝福的瓶子。她打开瓶子把祝福洒向了世界。
这个神话和圣经中夏娃的故事有太多相似之处。夏娃是把罪恶带进伊甸园的女人。潘多拉不仅取代了夏娃的位置成为第一个女人(这是极其异端的说法),而且和教会的要求相反,她是一个带来祝福的女人。在教会眼中,这种事情怎么能发生在女人身上呢!所以她的故事被改写,她装满祝福的玉瓶也就成了装满邪恶的盒子。教会从此不允许画家把神圣的女性和盒子画在一起。
法国画家让·古尚于1550年更大胆地打破了传统,他创作了《夏娃,第一个潘多拉》(现存于卢浮宫),但就算是她也没有拿盒子。古尚改变了潘多拉原来的故事,在她身边画了两个瓶子和一个髑髅。虽然他把她的名字写在了画中,这位潘多拉却没有受到任何直接批评,因为所有人都把这幅画看作又一幅描绘抹大拉在山洞中生活的作品。它被称为第一幅伟大的法国斜倚裸体画。直到19世纪,这幅潘多拉作品的艺术价值才广受认可。这是因为在浪漫的维多利亚时期,以英国为首出现了一场艺术运动,法国和美国也被席卷进来。
还有一幅名为《神圣的寓言》的绘画作品,它和《阿诺菲尼的婚礼》同为艺术领域难以猜透的谜。但是这幅画和扬·范·艾克的双人肖像的不同之处在于,画面的寓意其实非常明显。人们之所以对它争论不休主要是因为没有弄清画面中玛利亚·抹大拉的地位。这幅板画是由和达芬奇同时代的维也纳画家乔凡尼·贝利尼于1500年左右创作的。
在基督教艺术领域,其实只有一个真正的隐喻。正如扬·普罗弗所解释的一样,它就是耶稣和玛利亚·抹大拉的关系。其他基督教绘画也可能是隐喻性的作品,画面充满象征符号,但它们的基本含意都是很容易弄清的。但是和抹大拉相关的隐喻总是谜一般的寓言故事,懂得密码的人马上就能明白,但对此不熟悉的人将会永远困惑。
把王室血统比喻为葡萄树已经成为圣杯传说的一部分,这是从《旧约·以赛亚书》第11章开始的:“从耶西的本必发一条,从他根生的枝子必结果实”。耶西是以色列的大卫王的父亲,是波阿斯和摩押女子路得的孙子。犹大王室就是耶西的后代,他们像葡萄树一样代代相传。用《圣经》中耶稣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真葡萄树”(《约翰福音》)。
贝利尼的《神圣的寓言》(见图49)用一幅画就传递了这个生生不息的主题,而且表达出这是通过玛利亚·抹大拉传递下去的。在画面中,耶西穿着红袍,手中拿着一把剑(象征着王权,和普罗弗的画中一样),一根树枝从他的胳膊上生长出来,代表“从耶西的本必发一条”,正如《以赛亚书》中所描述的一样。在画面左边,路得(圣经故事中的寡妇)双眼向上看着,而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从一个石雕的王座上起身。在玛利亚身后,耶稣站在湖边凝视着湖水。在耶西右边,玛利亚的丈夫约瑟倚在栏杆上看着几个孩子玩耍。但是这幅画的中心坐着表情谦虚低头沉思的玛利亚·抹大拉,她戴着表明救世主新娘身份的王冠。从圣母玛利亚和耶西的身体语言上看,他们显然是在向她致敬。加图49《神圣的寓言》
为什么抹大拉被描绘成悔过的妓女?
如今在各美术馆和艺术博物馆中,玛利亚·抹大拉的肖像馆藏已经很丰富了。她是被画家选用最多的古典人物,但画家们当时并不是在为美术馆和博物馆画像。当然,那时也有一些自由创作的作品,但大多数作品主题还是由出资人指定的。文艺复兴时期最主要的资助人和购买者是富有的贵族和王室。大多数意大利绘画作品是由教会资助的。这就引出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既然教会想方设法要掩盖玛利亚·抹大拉真正的身份和经历,为什么他们出资购买她的绘画和雕塑呢?主教们指责抹大拉是罪人和妓女,那么为什么他们想用她的形象来装饰神圣的教堂呢?
最近,弗吉尼亚斯威特布莱尔学院艺术史系的克里斯多佛·维特科姆调查了16世纪一次教会委托画家作画的过程。随后他发表了一篇出色的报告,阐述了教会和玛利亚·抹大拉在艺术品领域的关系。他的文章发表在2002年6月的《艺术论坛》中,题为《交际花的礼拜堂》,其中提到了文艺复兴运动鼎盛时期的画家拉斐尔的画室。
拉斐尔曾经师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无数杰作,其中大部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