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之恋上大国医-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孟英为他诊得的脉象是“细,数”,脉细说明血管中血液不足,阴液也不足,脉数说明体内有热。

诊完后王孟英心里有数了,就问:“您的疟疾发作有什么特点?”
张员外慌忙回答:“我这病,每次发作都是在子夜。”

王孟英点点头,这跟他诊的脉象对应上了。因为他诊得是阴虚:中医认为,在一天里,半夜子时是阴气最重的时候。而阴阳互生,阴气盛极就要衰退,转为生发阳气。阴虚的人,无力生发阳气,就会在子时出毛病。

王孟英又问:“您是不是口干口渴?”
张员外又连连点头:“先生您诊脉诊得真好,我就是口干口渴,总想喝凉水。”

王孟英笑了,这又跟他诊的脉象对上了——阴虚有热,津液不足,自然会口干口渴。中医非常讲究“四诊和参”,意思是脉象和表征要对上。
王孟英于是下定论:“您这是足少阴肾经出了问题。疟邪已经侵袭到了您的肾经。而且,你只发作了两次就瘦成这样,千万不要轻视啊!”(两发遽尔形消,胡可玩视?)

张员外一拍大腿:“我确实不敢轻视,这不是把您给请来了?先生就赶紧给开方子吧。”
“且慢,要想我开方子,您先答应我一个条件。”
张员外很奇怪,心想名医开方子还有条件?那就请说吧。

“我这方子,您按方抓药,但有一条,您别跟别的医生商量,您别把这个方子给别的医生看。”
张员外觉得这个条件很奇怪,但不难做到,于是就按方抓药,熬好一副就喝了下去,喝完后,发病的时辰可就快到了。

于是,张员外就准备好躺在床上,在那等着,结果是左等这个疟疾不发作,右等它也还是不来。
怎么回事?
这个疟疾,它居然从此就好了!
然后王孟英就又开了一点善后的药,就没再复发过。

一群杏林中人听完,纷纷咋舌,“这是真的吗?孟英果然如此之神了?”
王孟英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赵老兄厚爱了。”
相简哉好奇地请教:“王先生,您为什么每次都要叮嘱病人别把方子给别的医生看?难道这是什么秘方?可是我们看您方子总换,也不像是秘方的样啊?”

王孟英谦虚道:“不为什么,但有两个原因。一是恐患者信任不坚,添乱难下手。比如当初张养之和石诵羲,就是因为旁的医生插(河蟹)进来,不同意我的看法,导致我很难做。其二,咱传统一直认为治疗疟疾,必须用到几味药,比如说柴胡,比如说常山,比如说青蒿。传统认为这几种药可以去截杀疟疾。只要治疟疾,就一定会用到这几味药。可是我一味都没用。我就怕我的方子给其他医生一看,说我这也不是治疟疾的方子,他给改一改,添上几味治疟疾的药。大家要知道,他这一添,我方子的方向就走了,所以我叮嘱患者别把方子跟别人商量。”

大家听了,方始恍悟,敬佩不已。可问题又来了,治疗疟疾的中药,王孟英一味都不用,而且治疗的速度还如此的快,难道他有什么秘诀吗?

其实啊,秘诀早在治疗相简哉妻子的时候,王孟英就说了出来。当时王孟英说,治疗疟疾——不可“以疟字横于胸中”。
用他自己的话说,“四十年来治疟无难愈之症”,他行医四十年了,还没碰到那种怎么治都治不好的疟疾。

想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得先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王孟英看没看到这个疟原虫?
回答是——没有看到。古代的中医没有显微镜,他们无法看到疟疾是什么引发的。疟原虫的发现是在1880年,一个法国医生在显微镜下发现的,他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那么第二个问题是,王孟英没有看到疟原虫,那么他知不知道这个病是从外界而来的呢?
回答是,一定知道。古代中医一直认为疟疾是由外感的邪气而引起的。明朝医学家张景岳就说,疟疾是由一种叫疟邪的东西引起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中医大夫们没有看到疟原虫,仅仅知道这是一个外来的邪气,凭这点简单的条件您就能治疗这个疟疾吗?

原来在中医,在外邪和人体这一对矛盾当中,我们中医更关注的是人体这一方面的问题。我们相信以人体的正气,也就是人体的防御系统,一定能够把外邪给清除出去,不管是不是疟疾。
生病时,这个防御系统不起作用,是因为有东西阻碍了它的运转,我们现在只要把这个阻碍的东西给拿掉,你的防御系统一定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外邪给清除出去的。

这就好比是两军打仗,我们中医不是代替你的部队去跟对方部队去打,不是加派飞机去轰炸对方。我们不这么做。如果这么做了,我们把这个敌人给你清除了,你的部队战斗力依然不强,下次别的敌人来了你还是被欺负。

我们中医怎么办呢?我们是看你自己的部队有什么问题,你缺武器我给你补武器,你缺粮食我给你补充粮食,你道路被阻塞了我把道路给你清开,然后依靠你自己的力量去把敌人清除出去。
这,就是中医治病的原则。明白了这个原则,中医就不再神秘了。这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原理。有了这个原则,我们就可以把疟疾作为一个代名词,把它换成任何一个我们没有见过的陌生的传染病。①

王孟英治疗疟疾,从此成为中医历史上一大里程碑。

*

冬天最冷的时候,一日,吴家母忽然觉得不舒服,身子坠,吃不下饭,精神倦怠,持续了几日。

刚好有大夫来石家例行问平安脉,无双就顺便请他来给母亲看看。
一探之下,大夫就笑了,拱手道:“恭喜恭喜,夫人有孕两个月了。”

吴家母和无双惊呆在原地。过了好一会儿,无双才惊叫起来,转身就跑,跑到厨房去,找到吴老爹,大声说:“爹,你快回去呀!娘,娘她有了!”
吴老爹正在指挥伙夫搬炭火,一时没听明白她的话,问:“你娘有什么了?”

无双气喘吁吁抓住他胳膊,激动道:“爹,有喜啊!有喜就是怀孩子了,娘她怀孕了!”
吴老爹也呆了,不敢相信自己耳朵,呆了一会儿,才大吼一声,拔腿就往家里跑。

一家人抱在一起,高兴得流下眼泪。吴家母不断地阿弥陀佛,“这么多年没希望了,没想到吃那个顾先生的药调理,才半年多就有了。”
大夫乐呵呵看着他们,叮嘱道:“夫人切莫太过激动,老夫给你开些安胎药吧。”

消息传开来,亲朋好友都纷纷来探望,为吴夫妇高兴,祝愿是个儿子。

无双也高兴得不得了,尽心尽力地熬药,帮母亲做家务。

吴家母毕竟年龄大了,妊娠过程很是辛苦。幸好十个月后,她分娩还算顺利。而且果然是个男婴。

无双很是高兴,而且她心中的愧疚感终于减轻了一点点。有了一个男孩,父母总算不用总是忧心养老问题了。

家里多了新生儿,时间过得飞快。眨眼间,小家伙睁眼了,会笑了,断奶了,学走路了,学说话了。
无双的闲暇时间都一心扑在小家伙身上。

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就到了道光十七年。
吴家小男孩,小宁,三岁了。

这一年,石诵羲年满二十,行了加冠之礼。他虽然平时不上心学习,但究竟脑子灵活,考中了秀才。石家上下喜不自禁,花了重金,托京城的亲戚关照他,送他到京城一位翰林学士府上当门生,想他博取功名、高中科举。
临行前,他来到后山的屋子。

*

*

注①:张先生医案整理自《大国医王孟英》第二集《正气驱邪》。

 

作者有话要说:双更完毕。


网友:wit 发表时间:20110611 21:47:07
女主个性有些顽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前面写的艾灸实际效果没那么好,特别是痛经这种病,任何治疗方法只能一时有效果,得不停更换治疗方案。


这个评论我想特别回应一下。


我早就在上上章行文中提到过,真正能使人健康长寿的,是合理的饮食、作息和锻炼。很多病都是生活习惯纵容出来的。即使艾灸一时治好了,患者依旧吃冰喝酸奶吃冰激凌,经期洗头发,大冬天穿裙子露腰装,熬夜偏食等等等,如此,天王老子也没有办法。


我说说我的忌口吧。我比较注意不吃冷的,很少喝酸奶吃西瓜。吃苹果也都是在热水中泡热了,再削皮吃。


*


附张员外医案的史料:


(清)王士雄 著 《回春录》 :

九月间,张春桥患疟,寒少热多,间二日而作。甫两发,形即清瘦。孟英诊曰∶脉弦而细,尺中甚数,疾作于子夜,口干嗜饮,乃足少阴热疟也。两发遽尔形消,胡可玩视?吾以妙药奉赠,可期即已。但请即服,不可商于人而致疑义也。

方用∶元参生地知母丹皮地骨皮天冬龟板茯苓石斛桑叶,春桥以向所心折,遂服之。
一剂疟即止,再以滋阴善后而愈。

予谓此证一帖而瘳,似乎轻易。但非真才实学,焉有此种妙治?设遇别手,非温补即提表,其祸可胜道哉,然天下之病,无论轻重,总贵初治得法。何致轻者重而重者危耶?

奈世俗之情,必使轻者重而后转安,始知医药之功,殊可叹也。

按此证世人但知其为三阴疟,笼统治以温补之法,徒未闻有分经用药者。今提出少阴二字,创立清凉之剂,用药精当,取效敏捷,法似新奇,理自完足。所谓活人治活病,全以活泼运之也。可以启人慧悟。垂作典型。

*


看个帅哥图片 ,调节心情吧。贵公子气质的。虽然我也很想这个是石诵羲,不过大家别往他身上想,哈哈

还有我最喜欢的男生穿白衬衫




42

42、离去 。。。 
 
 

临行前,他来到后山的屋子。

她正在抄抄写写。桌面乱得很,笔墨纸张和各种小物件混杂在一起。连藤椅上也搭了一大堆乱蓬蓬的衣物,地上竟然有十来双鞋,堆得到处都是。
这与印象中整洁清淡的她大相径庭。石诵羲不禁嘻笑出来。

无双意外地抬起头,看见是他,有些不好意思道:“各屋整理出来的旧物要捐给寺院,都堆到我这里来了。小宁又爱捣乱,所以没收拾。”
一面说着,一面整理出一张椅子,请他坐下,端上茶水和糕点,又把窗子打开,免得闷坏了这位爷。

山风灌进来,把纸张吹得哗啦作响。
石诵羲沉默了一下,说:“我明天就出发。”
她点点头。早就在老太太那里听到了,这段时间内眷都在为此做准备。

“可能一去两三年都不回来。”
她再次点点头。上京到翰林学士那里求学,当然不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你会等我吗?”
她稍微愣了愣,笑出来,柔和说:“傻子,为什么这样问呢?”
石诵羲望着她的明眸皓齿。

“你到外面去历练。大好河山,花花世界。怎么看,都应该是家里面的人担心你迷了眼,不愿意回来吧?”无双轻松地说笑。
石诵羲也笑起来,挑挑眉,有点耍赖地道,“其他人或许会担心。但是你不会。你虽然在这里哪儿也不去,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总觉得,不用多久,你就会把我忘掉,得道成仙,飞天去了。”

“什么傻话!童言稚语!你都二十岁了羲少爷,”无双抿嘴一笑,推了推他肩膀,“你这是咒我死吗?”
石诵羲懒懒地挪动了一下,在藤椅上翻转身子,望着她笑嘻嘻道:“等我回来,你要不要考虑嫁给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