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直面内心的恐惧-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继续往下想象:如果地球失去万有引力,即向心力,仅有离心力,在混乱中曳出轨道,也许撞上别的天体,坠毁成碎片。假若地球徒有万有引力,但失去平衡的离心力,则势必变得凝滞僵硬、没有变化,或者当另外一种力量出现时,它无力制衡,被曳出轨道。
回到我们先前打的比方,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是太阳体系中的微粒,也有一定的规律要遵守,上述的动力才会变成我们不自觉的力量,持续潜伏着,与天体运作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只消把每一种基本动力架构到人的层面,转译为心理,与我们的心灵作对照,就会发现从生命延展出来的两大矛盾,而每一种恐惧原型都与这两个矛盾有关,寓意深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言 战胜恐惧,求得心灵和谐(3)
心理学上说的“自转”表示人的性格,独一无二的个人。绕日而行的运转表示服从大格局,为了顾全大局,自治权以及个人意愿都可以受到限制。由此我们谈到第一个自成一套的系统,不愿臣服于人类整体,与大局对峙的矛盾。
地心吸引力与我们内心对永恒与稳定的向往一致;离心力则符合我们不断向前、追求变化的意态。如此,我们也谈到了另一个矛盾:同样与大局对峙,一面拼命经营永恒,一面又求新求变。
以宇宙为例,可以类推出四种基本的挑战,人类在自己身上也找得到相互抵触、同时互补的动力。它们千变万化,与我们形影不离,不断向我们索讨新的答案。
第一项挑战,譬喻中的“自转”,我们要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人,肯定自我的存在,与其他人有所区别,个性如假包换,无人能取而代之。汲汲营营追求与众不同,疏离感日增,午夜梦回,寂寥的大浪打过来,恐惧便如潮涌,对我们造成威胁。种族、家庭与民族,年龄、性别与信仰,职业或社团,使我们与别人相关联,互为生命共同体,但“我”仍然是一个独立、具有特质,与别人不一样的个人。例如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绝对不会混淆,这实在很有意思。我们的存在有若一座金字塔,具有所有建筑物的基础与共同性,但越是接近塔尖,就越特别、越异于其他建筑物。在个人化的过程之中,荣格如此称呼成长的程序,接受以及发展自己的特色之时,我们会渐失归属的安全感,不再“与别人一样”,继而在彷徨不安中,体会到作为一个个人的寂寞况味。我们越是要和别人不一样,就越感到孤寂、不安、不被了解、被拒,甚至被排挤。与此相反,如果我们不敢探险,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个体,把自己藏在群体的规格之中,如此一来,我们的人与人格就不臻完整。
第二项挑战,譬喻中的“公转”:我们对这个世界、生活与周遭的人敞开心扉,与人交往,也与很另类的人交流。广义说来,就是兴冲冲地活着。但有的人因此害怕失去自己,变得依赖,任凭别人摆布,质疑自己的处世能力,担心自己只会顺着别人的意思、不考虑自己。害怕变得依赖,不敢把自己“交出去”,但这又让我们有施展不开的无力感,忸怩不安。鼓不起勇气突破困境时,我们变成孤立无援的个体户,不与人来往,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人我皆不识。
我们推断第一个矛盾,看出这项挑战不合情理,因为生命变成了沉重的负荷。我们应该要保持并实现自我,同时能够奉献牺牲,如此一来,方能克服对“做自己、成为独特的我”的恐惧。
另外两项挑战也同样具有矛盾与互补的两极化特色:
第三项挑战,譬喻中的“向心力”,即万有引力,也就是我们对永恒的向往。我们在这个世界筑巢,计划着未来,努力完成目标;但不要以为一切很稳定坚固、永远有一个未来可期待、生命无止尽,死神在召唤,生命随时可能结束。有人以为只要自己认为未来无穷无尽,生命就如他所愿不会结束,于是他可以不停地勾勒远景与美景——这导致我们害怕消逝、变得依赖,害怕人生中捉摸不定的东西:排拒新事物和没有把握的计划,害怕生活一直向前流动,不停下脚步,瞬息万变。有一句话说,没有人会在同一个地方上岸两次,因为河水和人自己都不断地在改变方向。假使我们死了追求永恒的心,就永远闯不出一番成绩,实现不了梦想;所有的创造皆因对永恒的思慕而发生——否则我们根本无从美梦成真。我们如此这般过日子,仿佛手上的时间无限长,以为我们终将完成的目标指日可待,幻想中的永恒便成为推动我们完成任务的原动力。
最后是第四项挑战,譬喻中的“离心力”。我们随时准备改变自己,肯定所有的变革与新发展;抛掉熟悉的东西,把传统与习俗扔到脑后;才到手的东西,立刻与之告别,一切都是过渡与过站。于是,我们必须不断求新、求变,刻不容缓,绝不能逗留,迎接新事物,勇于尝鲜,那些日积月累的规矩、义务和法律令人战栗,喘不过气来。死亡意味着消逝,生命停滞终结,我们饱受它的威胁。当我们不再追求变化,不再勇于尝鲜,死守着旧有的东西,重复着他人的生命历程,时间之河与四周的人、事、物将超过我们向前行,人我俱忘。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言 战胜恐惧,求得心灵和谐(4)
本书也介绍其他的矛盾,生命中不合理的要求:同时追求永恒与多变,因而要克服对消逝以及既定的规律与事实的恐惧。
根据上述,我们认识了四个恐惧的原型,整理如下:
一、害怕失去自我,避免与人来往;
二、害怕分离与寂寞,百般依赖他人;
三、害怕改变与消逝,死守着熟悉的事物;
四、害怕既定的事实与前后一致的态度,专断自为。
所有其他的恐惧都是由这四种原型衍生出来,也都与这四种和人类存在息息相关、互补也互为矛盾的动力有关:保持自我与孤绝疏离,与此相反的是把自己交出去以及归属感;此外,追求永恒与安全,与此相反的是追求多变与风险。追求什么,我们就会对那些反方向的东西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但宇宙运行的规律却告诉我们,唯有互相矛盾的动力彼此势均力敌,天体才会井然有序。这里所谓的均衡并非统计学上的计算,也不是说一定要达成什么目标,而是一种内心源源不绝的创造力。
除此之外,我们要知道,每一种恐惧及其强度都与我们与生俱来的性情,即遗传,以及我们成长的环境有密切的关联;换言之,与我们的身心状态和个人经历都脱离不了干系。内心有着怎样的恐惧情结,必定有一个形成的背景,由此可看出童年所占的比重。每个人的恐惧都染有性情以及环境影响的色彩,我们害怕的,别人往往难以感同身受;他人视为理所当然者,在我们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性情与环境,家庭与社会,都有可能成为培养恐惧的温床。成长过程中不曾受到干扰的健康的人,一般来说知道如何与恐惧共处,甚至战胜之。而受过干扰,必须忍受的恐惧巨大又频繁,则恐惧原型将攻占此人的心灵。
害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或持续的时间很长,会造成一种负担,也是一种病态。最严重者,是童年时盘踞心头的恐惧,因为幼儿尚未具备反击的能力。力道强、时间长以及超龄的恐惧,往往难以消化,会造成儿童的成长停滞不前,甚至退化,行为幼稚,相继出现其他症状。一个孩童太早体会到太多的恐惧,稚弱的他无力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恐惧浪头,必须仰赖外界的协助,如果外援无着,他孤独地被巨大的恐惧感所淹没,会造成人格创伤。
在成人方面,参与战争、被俘、面临性命交关时刻、遭遇自然灾害、心灵上受到打击等,凡是跨越忍耐极限,使人陷入惊惶失措,神经质反应的经历,都会成为恐惧的温床。与儿童相比,成人反击和寻求对策的可能性大得多:他会捍卫自己,全盘考虑然后知道是什么引起他恐慌,明白恐惧因何而来,能够把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并获得别人的理解与援助,也有能力估量眼前的威胁到底有多大。孩童可不具备这些能力,越是弱小,越容易成为恐惧的猎物。他们毫无招架能力,不知道要忍耐多久,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
本书要探讨这四种恐惧,从另一角度来看,假使我们放弃基本动力中的任何一种,就会失衡,把我们导向其中一种人格。我们将逐步介绍每一种人格,并且详述每个人个性中,或多或少的倾向。若明显地偏向某一种人格类型,表示与幼年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而一个活在这四种基本动力中,处处和谐均衡的人,就能够远离四大恐惧原型。
一开始这四种人格只是有些微的偏向,若片面性明显且突兀,就超过了极限值,成为四种基本人格的变体,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学上称之为分裂、忧郁、强迫与歇斯底里人格。当然,这并不表示大部分人都得了神经官能症{1}。
本书在叙述四种关于生命的病症时,也逐一讨论健康的人的片面人格,以及轻微、严重、极端严重的心灵创伤。人的性格气质是讨论时的一个要素,我也把重点放在我们的成长背景上。
其次要提醒读者,本书以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知识与经验的理论为基础,来介绍四种人格的典型特质,不采取宿命论或骤下断语的方式,而是从人的特质或性情着手;性情与生俱来,难以扭转,只有安之若素。我要谈的与此略有出入。
序言 战胜恐惧,求得心灵和谐(5)
我之所以是我,并不是因为身体构造使然,而是因为我对这世界与人生有一定的看法,一定的行为举止,而这源于我的生命历程;人格由此铸成,并且拥有特质。其中不可逆的是我天生的性情、童年环境、父母亲与老师的个性、社会与社会规范,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塑造出我这个人。书中阐述的人格,若先天因教养者忽视和缺乏良好的示范,致使人格受影响、被压抑,都可以借由后来的发展来补缀,使我们的人格趋于完整或成熟,磨光磨亮我们的生命。
我们以四种基本概念与行为入门,探究生命的条件与附属性;宇宙方面,乍看之下是一种对立现象,事实上运行有序也均衡。
我们沿用神经官能症学理中的定义来称呼这四种人格类型,这并不影响心理健康的人,因为我们在运用这些概念的同时,都会介绍患者个人的经历,以及神经官能症是如何形成的;这些定义已为大家所熟知并接受,所以没有必要重新命名。读者看到分裂、忧郁等定义时,会从书中的叙述得到清晰生动的概念。
恐惧与畏惧这两个词在本书中反复出现,但我没有严格区分其词义,因为这不是本书的重点,而且我也认为一定要做区分的话,恐怕并不容易。有人说害怕死亡,而畏惧死亡也说得通,其中并无太大的异同。通常我们认为“畏惧”是指特定、具体的东西,“害怕”则指非特定的对象,比较不理性,虽然敬畏上帝与害怕上帝有所区别,但也不是每次都言之成理、斩钉截铁。因此,恐惧、害怕、畏惧、忧惧等都是同一个意思。
这本书是为每一个人而写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家多了解自己与别人,同时要告诉读者童年这个阶段有多么重要。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重新唤起大家重视感觉机能,我想,我们可以从感觉中学到很多东西。
书包 网 。 。。 想看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