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机关的机关-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借来一双慧眼(4)
再讲述一个雷英夫准确断敌情的故事(事见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年《司令部建设———参谋工作》一书):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人民军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把李伪军赶到朝鲜东南角一带。这时,苏联领导和朝鲜领导人对形势估计很乐观,预料全面胜利在即。由此看来,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是个世界性的通病。
时任周恩来总理军事秘书、总参作战室主任的雷英夫同志,在组织参谋人员分析朝鲜战争状态时认为,美军不会甘心失败,很可能组织驻日本的两个师(战略预备队)在朝鲜中部的仁川登陆,截断朝鲜人民军的后路,以图改变朝鲜战局。雷英夫把这个看法告诉了周总理,说不要认为人民军的胜利指日可待,现实存在很大的危险,美国有很大的战略企图。周总理听了,感到这个意见很重要,马上带着他一块儿去见毛泽东主席。毛主席听汇报时说:“有道理,有道理。”
雷英夫很有把握地说:主席,美国人要登陆,有三个涨潮时间可以利用。一是9月15日,二是10月11日,三是11月3日。相比较,9月15日可能性最大,一方面这天有两次涨潮时间,再就是等的时间不可能太久,再拖下去不好办了。毛主席听后马上指示,立即通知情报部门,密切关注美、英、日的动向;立即把这些情况和看法通报斯大林和金日成;立即通知十三兵团加紧准备,###月份一旦有事,马上行动。
后来的情况证明了雷英夫的判断极为准确。毛主席高兴地说押不要认为美国如何如何,我们的小参谋就能预测出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行动,而且那么准确,这可以说在军事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不被假象所迷惑,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迷信定论。迷信已有的定论,容易限制人们的眼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过去形成的不少定论,有的可能过时了,而有一些定论压根就是不正确的。比如哥白尼发现日心说以前,太阳围着地球转已经是定论,如果人们一直对此迷信不疑,那么就只好永远错下去。实际上,这一定论本身就是被假象所迷惑的结果。
我们过去学习历史,一直对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秦军在长平坑俘40万的说法深信不疑。书中讲到,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的军队战于长平,赵括兵败,率领军队投降,他手下的士兵40多万人被秦军全部活埋。北宋时期的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也认为长平之战赵军40万人被杀害。有两个大家在两本名著里认定,因此,人们有理由坚信,这件事是已成为定论的历史铁案。但实际上,早在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就对此事提出了疑问。有一次,朱熹在给学生讲课时说:司马迁认为长平坑杀赵军40万人,这是不能令人相信的,赵军战败是事实,如果说40万人被活埋,那需要多么大一片地方呀!另外,哪有40万人肯乖乖被活埋的道理?因此,这件事情是绝对不可相信的。认真思考一下,朱熹的疑问的确有道理,如果把40万人埋在一个地方,若干年后,这个地方被挖开,必然是累累白骨,惨不忍睹。可是,自战国以后,无论哪朝哪代的史书中,都没有发掘大量白骨的记载,难道那40万具遗骸腐烂得一点踪迹都没有留下?特别是现代,马王堆、兵马俑等都相继被发现和挖掘,假若真有坑埋40万人的遗址,早已被发现了。可以说,在没有发现物证前,完全有理由怀疑秦军坑埋40万战俘之说是假的。
邓拓说过,经验证明,有时候对某个问题,如果有先入为主的观念,那么,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现许多符合自己胃口的材料,而对于不符合自己胃口的材料和意见,就看不进去,也听不进去。所以,机关干部对任何问题的看法,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雷英夫在一篇文章中(事见军事谊文出版社《司令部建设———参谋工作》),曾讲述了朱德总司令看问题有独到见解的生动事例,抄录如下:
1943年,我有一次在总司令家里修改报告提纲,吃惊地发现他对《三国演义》熟极了,对诸葛亮、刘备、曹操、司马懿、孙权、周瑜、陆逊等都有深刻的分析。他说诸葛亮被人神化了。诸葛亮虽然很有本事,有许多高明的见解,干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对蜀国有很大贡献,对后人有很多启发和教育,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以至于广大人民群众都喜欢他,把他作为智慧的化身,当作无所不知、无往不胜的神人,但诸葛亮的错误缺点也很多,有些还很严重。以指挥作战来说,“六出祁山”就很笨,按照当时情况,魏延建议诸葛亮率主力出斜谷,魏延率步兵出子午谷直插长安,两路人马夹击曹兵,这个意见是正确的。司马懿也是这种主张,说:“若是吾用兵,从子午谷迳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但诸葛亮不敢用此计,坚持只出祁山的错误主张,一而再再而三,以至六出祁山,完全是顶牛阵,老一套。结果一事无成,打不开局面。论工作方法,诸葛亮有着严重的事务主义,事无巨细包办代替,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结果自己累得要死,大家的积极性发挥不出来,事情也未办好。司马懿看准了诸葛亮这一个弱点,定下了和他打持久战(蘑菇战)的方针,说:“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硬把诸葛亮累死拖死了。论用人,诸葛亮有宗派主义倾向,只喜欢顺从自己的人,听不得一点不同的意见。这一点比曹操、孙权差多了。关云长、魏延、马谡都未用好,不该用的用了,不该杀的杀了,弄得后继无人……这些精辟的见解,我是第一次听到的,在此之前,我也曾多次读过《三国演义》,但都是随着书跑,把诸葛亮当作神明,人云亦云,没有新鲜独到的见解。总司令的指点,使我如梦初醒,顿开茅塞。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借来一双慧眼(5)
对细微现象不忽略不计
陈毅元帅曾经告诫机关参谋人员:有些虽然是小问题,却埋藏着大的危机,所以机关工作者对小问题的观察,应如猎犬般敏锐,不能放松一点一滴小问题,粗枝大叶是不适宜机关工作的。这是陈毅在实战中得来的宝贵经验。他曾讲过这样一个事例:过去我们在井冈山游击时代,有一个故事,就是我们当时力量很小,只有几十个人,被多数的敌人连日连夜地追击,大家都很担心,说不定什么时候队伍被敌人消灭。有一次,我们已经脱离了敌人,到了一个群众条件较好的附近三四十里又没有敌情的地方。大家以为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所以大胆睡觉。到了半夜,有一个参谋起来解手,听到老百姓说某处到了军队。这个参谋就立即报告首长,于是又派人去侦察,果然属实。队伍遂立即出发。结果我们队伍在敌人层层包围中夜间脱险,由几乎被敌人围歼中而转移。由这个例子,我们就很可以看到,假如这个参谋同志不注意不报告,队伍可能遭受大的损失。
一个马掌钉与一个国家相比,实是微不足道。历史却有这样的记载:少了一个钉子,丢了一个国家。1485年,在英国波斯沃斯,国王理查三世准备拼死一战。里奇蒙德伯爵亨利带领的军队正迎面扑来,这场战斗将决定谁统治英国。战斗开始的当天早上,理查派了一个马夫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铁匠给马钉掌时,因缺少几颗钉子,有一只马掌没有钉牢。两军交上了锋,理查国王就在军队的阵中,他冲锋陷阵,鞭策士兵迎战敌人,率领部队冲向敌阵。他还没走到一半,一只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理查也被掀在地上。国王还没抓住缰绳,惊恐的战马就跳起来逃走了。理查环顾四周,他的士兵们纷纷转身撤退,亨利带领的军队围上来了。不一会儿,亨利的士兵俘获了理查,战斗结束了。从那时起,人们就说: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一碗羊肉汤与一场战役的胜败,不可能有什么关联,史书却有这样的记载:一碗羊肉汤,败了一场仗。春秋时期,宋国与郑国打了起来。大战之前,宋国主帅华元为了联络感情,杀羊宴请部下,众人吃上羊肉汤,喜气洋洋,士气倍增。不知是疏忽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惟独华元的车夫羊斟没有份儿,他深感不公,心中憋闷,却无从发作。谁料想,待到两军对垒,刀枪相见之时,羊斟觉得找到了机会,他对华元说:“昔之羊羹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意思是,当初分羊肉汤时你说了算,今天打仗我说了算。说完扬鞭催马,把华元乘坐的战车一直赶到敌方阵营,让华元当了郑军的俘虏。主帅被俘,军队溃败。这或许是个极端的例子。羊斟因为一碗羊肉汤之小利,竟然忘了国之大义,确实可耻可恨,但任何人不可因其极端可鄙而不从中吸取教训。
不忽略细微现象,也就是要做到见微知著。据史书记载,殷纣王即位后不久,吃饭用筷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竹子的变为象牙的,其庶兄箕子从这一细微的变化中,看出了他走上腐败之路的端倪。一次箕子感叹说:“他使用象牙筷子,肯定不会再使用陶制的餐具,将要用犀角和美玉制作的酒杯;有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必定不会吃普通人的菜汤,一定要吃牦牛、象肉和豹的胎儿;吃牦牛、象肉和豹的胎儿的人,必定不会穿粗布衣裳,不愿住茅草陋室,而是要穿艳美的衣服,住华丽的宫殿。照这样下去,天下将满足不了他了。对远方的珍奇百怪物品的希求,对宝车良马、高台广厦的欲望,都会从使用象牙筷子开始,所以我为这件事情的后果感到害怕呀!”果不出箕子所料,过了不久,纣王就下令修造鹿台,兴建豪华的宫殿,搜罗各种奇珍异宝,豢养狗马供他玩乐。几年之后,他又“以酒为池”,“具肉为林”,在宫里建街市,腐化透顶,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京城裁缝的故事,也很耐人寻味: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里有一位很有名的裁缝,无论何人,由他裁制的衣服没有不合身的。有位御史听说后,慕名前来找他制作官服。令他奇怪的是,这位裁缝并不忙着量尺寸,而是首先询问御史的官龄几何。御史感到纳闷,问道:“这官龄与裁衣还有关系?”裁缝肯定地说:“大有关系。如果是初任高官,则意高气盛,衣服应后短前长;任职稍久,在官场已经过磨炼,意气稍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如果任职久了,而且可能升官,则内心装着的是谦逊,身体往往微俯,衣服就应前短后长。”裁缝用他独特的职业眼光,通过官服看到了当官者的心态,于是,以了解这种心态来制衣,竟然获得了成功。
借来一双慧眼(6)
许多事实证明,有些大的问题,往往隐藏在细微的事情中,有些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实质,隐藏在初露的苗头中。因此,有思想深度的人,都是极其重视细微之处的。请记住这句话:在每一个细节背后,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一点点,都隐藏着伟大的力量。尤其是在面对紧急重大的事情时,熟悉情况的每一个细节,将给你把握局势的信心,为你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对暂时现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