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度心术-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时,朱元璋占据应天,实力远在陈友凉之下,他召集部属商议对策,李善长一脸激愤,当先说:
“陈友谅凶残无道,如果我们坐视他的强大而不理,以后遭殃的一定是我们自己了。我们应该现在就攻打他。”
投奔朱元璋不久的刘基在旁冷笑,他随后说:
“敌强我弱,焉有主动出击之理?早早与陈友谅结怨,只会妨碍我军发展壮大,这是自取灭亡啊。”
朱元璋十分敬重刘基的才学,他谦和地对刘基说:
“依先生的高见,我该怎样?”
刘基毫不谦让,直言道:
“我军和陈友谅必有一战,只是现在还不是时机。主公可致书言好,语多恭敬,只要陈友谅不攻打我们,主公切勿轻启战端,自惹麻烦。”
朱元璋听从了刘基的建议,给陈友谅写有一信,信中极尽美言,百般示好。陈友谅见信大悦,他得意地说:
“朱元璋这般知趣,我也不想为难他了。”
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急忙劝谏说:
“朱元璋志向远大,非池中之物,他的话不该轻信。如今我军势大,正应趁势扫平江南,而后一统天下。朱元璋自保之计,陛下不能让他得逞。”
陈友谅有了心疑,但还是没把朱元璋放在心上。
张定边十分焦急,于是联络众将,准备一齐向陈友谅进谏,他对众将说:
“主公为朱元璋巧言所动,必致大错,我们怎能不进忠言呢?”
张定边和众将几次谏言,陈友谅渐渐醒悟过来,他与张士诚相约合攻应天。
消息传来,应天城一片恐慌,朱元璋的部下将领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逃奔钟山,朱元璋也心生怯意,惶惶无措。他把刘基召来,急迫地说:
“先生先前告我不要和陈友谅硬拼,现在他主动来攻,我又该如何呢?”
刘基镇定说:
“陈友谅是一只猛虎,若在山中,谁也无法和他抗衡。如今他是猛虎出山,主公又何需怕他?那些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只会坏了主公的大业,主公不能听从他们。”
朱元璋又陷迷惑,口道:
“敌强不能力敌,先生可是让我和陈友谅决战吗?”
刘基摇头说:
“主公给陈友谅写信示好,陈友谅又自恃其强,他必由此骄傲自大,极端蔑视我们。我意不是让主公与他死斗,却可利用他的狂妄,先放弃几个地方,装成逃跑的样子,引诱他快速来袭。我军在中途设下埋伏,派兵截断其后路,必能破敌建功了。”
朱元璋振作起来,喜声道:
“陈友谅愚顽难教,一定会中计而败。我军虽弱,但有先生谋划用智,又何愁将来不傲视天下呢?”
未元璋派胡大海出捣信州,牵制陈友谅的后路;命陈友谅老友康茂才派人诈降,诱敌深入;安排常遇春、冯国胜、徐达等各处设伏。
战斗的结果,陈友谅大败,丢弃巨舰战舸数百艘,逃回武昌。
【原文】
敌弱不可言弱,攻其弱也。
【译文】
在弱小的敌人面前不可以说软弱的话,要攻击他虚弱的地方。
【释评】
再弱小的敌人也不会自动屈服的,如果打击不到他的痛处,他很可能套成为一个难缠的对手,,对弱者不能示弱,弱者更有理由让人同情;极言恫吓尽管无礼,但只要说出了弱者的要害,摆明了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弱者仍是可以不战而胜的。无人以弱者为荣,弱者也不该以弱为耻,虚荣心只会让弱者自卑,在强敌面前束手就范。
【事典】言辞锋利的张仪
战国时期,秦惠王以张仪为相,秦国势力十分强大。张仪为迫使六国屈服秦国,极力倡导“连横击弱”的策略,他对秦惠五说:
“合纵联盟乃是秦国的大患,只有削弱它,秦国才能不受拘束,减少抵抗,请大王准许我周游列国,说服它们不和秦国为敌。”
秦惠王答应了张仪所请,张仪先后游说魏国、楚国有成,接着他来到韩国。
张仪的随从见他充满自信,不似从前那样神情焦虑,忍不住动问说:
“大人游说魏国,几经周折;大人说服楚国,也用尽心力,难道大人以为韩国之行会十分顺利吗?”
张仪脸上作笑,回答说:
“你猜得一点不错啊,看来你真的有所长进了。”
随从似是不信,问道:
“大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听说韩王十分固执,大人凭什么说服他呢?”
张仪又是一笑,言道:
“七国之中,韩国力量最弱,国土狭小,处在秦、楚、赵、魏的四面包围之下。这样的弱敌,用不着和韩王讲什么大道理,只要恫吓他,在气势上压倒他,韩王就会惧祸听劝了。”
张仪见到韩王,果然没有谦让,他振振有词地说:
“韩国土地不过900里,人都住在山区,无法积存两年的粮食,如果一年有灾,百姓就难以度日了。韩国的士卒全加起来不过30万,能打仗的顶多有20万,大王以这样的国力和秦国对抗,真是太不明智了。”
韩王听张仪所说不差,心中一惊,他勉强说:
“秦国又如何呢?”
张仪眉毛上扬,高声道:
“秦国地大物博,军队有一百多万,兵车一千辆,战马一万匹。秦军战土勇猛无敌,不穿盔甲,亦能奋起应战。秦国战马精良,奔驰神速。这样的国家,大王能战胜吗?”
韩土犹强辩说:
“韩国固胜不了秦国,但若以六国之力共同对抗秦国,秦国就必败无疑了。”
张仪放声一笑,口说:
“六国貌合神离,各怀私念,岂能同心同德?一旦秦国和韩国开战,其他诸侯必不会救助韩国,坐以观望之下,韩国还能够侥幸存在吗?”
韩王被说中了心事,脸色一变,他有气无力地说:
“这都是你的胡乱猜测,寡人自不会轻信了。”
张仪语气一缓,轻声道:
“大王不该小醒悟了。那些自不量力的群臣诸侯,徒逞口舌之利,却全不为国家大局着想,他们妄想称霸天下,私下里却不务实事,害人害己,这种作为,想必大王也会耻笑他们,哪里会成就大事呢?”
韩王长叹一声,暗自摇头。张仅见状,又把语调提高,动情说:
“我是为大工的安危着想,这才冒死来规劝大王的。大王如果不臣事秦国,秦军攻占宜阳,东取成皋、荥阳,大王的国家便被分割,大王如何应对?接下便会是亡国之祸了。其实秦国最想削弱楚国,本无意与韩国为敌,如果大王西面臣事秦国,而攻打楚国,秦王一定会感激大王。何况占据楚国的土地,只会壮大韩国的力量,大王没有道理不这样做啊。”
韩王被张仪的大言吓住,久不作声。最后,只见韩王哀叹一声,竞对张仪说:
“寡人若早听你一言,就不会那么糊涂了。从今以后,韩国决心事秦。”
张仪暗笑。张仪的随从通过此事,更加敬佩张仪的才能了。
【原文】
不吝虚位,人自拘也。
【译文】
不吝惜虚假的名位,人们自然就会被束缚住了。
【释评】
名誉地位舍使每个人心动,舍生忘死地追求。尽管它看似虚幻的,但它却是一条无形的绳索,把人捆绑在名利场中,动弹不得,人们有时可以不在乎钱财,甚至不爱惜生命,对名誉、地位的贪求却是罕有放弃的。以名誉地位做诱饵,不仅廉价有效,且能让人死而无怨,没内涵的人一旦披上名位的外衣,也要惺惺作态了。
【事典】晁错的聪慧
汉文帝时,颍川人晁错因学识广博,被任命为太常府掌故;晁错辩才也十分出众,被人称为“智囊”。
当时,能通《尚书》的人十分稀少,齐人伏胜曾做过秦朝的博士,精研《尚书》,他已90多岁,不能来京,于是晁错受朝廷委派,到伏胜家学习。
晁错聪明勤奋,学业精进神速,伏胜对他十分满意,一日,伏胜问他说:
“你从我学习,可是为何呢?”
晁错想了一下,应对说:
“《尚书》之术不可绝也,我自是为了将此书传诸后世了。”
伏胜摇头说:
“这不是你的真话。”
晁错没有否认,又说:
“《尚书》学能增识,用能治国,我苦学之,实为报效国家啊。”
伏胜脸上一沉,不满地说:
“你不乏聪明,只是不肯说真话啊。以我看来,世上之人只为了名位二字,你愈不敢说明,就愈是名位心切,这又何必呢?名位束人,无人能脱,你我都是如此。”
晁错脸上羞愧,再不敢辩。
晁错学成归来,汉文帝委任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后改任博士。晁错常有谏言,汉文帝多有采纳。
从汉初开始,朝廷实行休养生息、与民休息的政策,以拯救凶多年战乱造成的经济凋敝局面。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是难免的,可这常常造成朝廷收入减少,开支困难。汉文帝想要大量减免田税,又怕朝廷难以为继,一时颇为矛盾,整日里闷闷不乐。
一次,汉文帝在召见晁错时,说出了自己的隐忧,他还对晁错道:
“你智计颇多,无所不能,可有此事的良策?”
晁错颇感难解,他如实说:
“大量减免田税,国库必然空虚,臣实在无法可想。”
回到家中,晁错苦思仍不得其法,心中更添焦灼。恰在此时,有好友上门,寒喧过后,好友便说:
“你为皇上所器重,我也感到荣光啊。我有一事相求,你一定要帮我。”
晁错忙问何事,好友便说:
“我的一位亲戚,因经商致富,他不甘无名无分,想要出钱买个爵位,荣光荣光,你看可以吗?”
晁错闻言皱眉,口道:
“朝廷‘重农抑商’,明确规定不可给商人授爵,此为国家法度,怎会为我而破例呢?此事我实难办到。”
好友一笑说:
“爵位有名无实,商人肯出大钱买它,朝廷并不吃亏,为何不变通一下呢?双方都得利的事,本不该白白放弃。”
好友失望而走,晁错却受到启发,心头一亮。第二天他急忙求见汉文帝,把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他说:
“现在的商人坐列贩卖,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放高利贷,不仅十分富有,而且势力也不可小看。朝廷完全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严厉打击商人,这样就会把商人推向反面,和朝廷对立。臣以为,应用授予爵位的方法,让他们用粮食来换得国家对他们的拜爵。如此,国家的粮食多了,便可放心实行减免田税之策:商人要向农民买粮,粮价必涨,对农民有利;商人以此得到爵位,满足了他们的虚荣。三者都高高兴兴,陛下自不用担心什么了。”
汉文帝大悦,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公元前168年,汉文帝下卖爵令。商人闻风而动,争先买爵,时间不长,朝廷便以此获得了足够五年之用的粮食。
【原文】
行伪于谶,谋大有名焉。
【译文】
在谶语中作假,谋求大事就有了正当韵名义。
【释评】
所谓谶语,乃是人们假借“上天”的旨意所作的预言。这套骗人的东西,毫无事实根据,只固有人相信它,在封建时代便十分盛行;谋求大事总要有个正当的名义和理由,叛经背道的事如果有谶语作掩,就容易让人接受了。制造谶语不是什么难事,关键要看准时机,在最需妥它的时候及时出现,它的舆论的作用不可低估,
【事典】顺应“天意”的王莽
西汉平帝时,太皇太后代替9岁的平帝传达诏命,把处决政事的大权全委托于王莽。王莽仍不知足,他要代汉自立,是以全无欣喜之色。
王莽的心腹大臣王舜工于心计,善于察言观色,他猜出了王莽的心思,于是借和王莽谈话之机,悄声道:
“大人神情忧郁,必有难言之事,下官斗胆进言,一朝兴起,必有谶言符命大作,方能顺天应人,不违大道,大人对此可否认真地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