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噪音太多-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音乐哪有死亡呢?历史上从未有一刻像今天这样,音乐变得无处不在,我们的周围一片喧闹。从前大家只能在祭典等特定场合使用相应的音乐,如今音乐的功能真是你想有多少就有多少。要是害怕自己像活在电影里一样,每走一步都被配乐包围,何妨跳进泳池?享受水中那与世隔绝的宁静。不幸的是,我得向大家报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泳池也装设了水中喇叭,以轻音乐调谐各位的泳姿!
所以死的不是音乐,它不只活得很好,而且多子多孙,足迹遍全球。真正垂死的是唱片公司。
老牌IT文化杂志《Wirde》的九月号以美国西岸的音乐奇才贝克(Beak)作封面人物,主题是〃音乐的再生〃,重点介绍了贝克的新计划。那是一张不知算不算专辑的专辑,因为它虽有传统的CD包住了一组已完成的歌曲。但最好玩的地方却在网上,乐迷可以自己把歌曲下载回来任意重组它们的编排结构,甚至直接在网上像玩游戏般地和音乐互动一番。贝克想干的,就是革CD的命,革专辑的命,慢慢跳进音乐解放的洪流里。
这期专题还介绍了音乐行业回应现实的其他动向,大意是说这个行业不变不行了。但是我觉得他们还没看到一个更大的典范转移,仍然固着于音乐是种职业也是种工业的老观点。眼下众声喧哗的网络音乐真正冲击的,就是音乐可以当作职业甚至形成产业的这套老皇历。
只要上网巡一遍,不难发现除了下载既有音乐商品这么没出息的行为之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业余玩家免费上传自己的作品,而且质素不差,甚至比部分职业音乐人的水平还要高。这里面固然不乏有才华而且受过专业训练的能人。他们对音乐的想法也不一定再像上一代那样抱着试听带到处拍门博人赏识,然后梦想一鸣惊人发大财。他们要的,可能就是自娱,如果多人喜欢那就更妙。互联网取代了大公司的传统发行网络,让一个摩洛哥的音乐发烧友足不出户就能接触到香港的乐迷。
对唱片业来说,最大的噩梦是新一代乐迷也越来越习惯免费获得音乐,加上那批不计金钱只为过瘾的创作人,双方再也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关系了。职业音乐因此更显危机重重。难怪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要宣布免费让网民下载自己的音乐档案,它就是看到了此风不可止。
那么它怎样赚钱呢?方法就是要乐迷在网站上看客户赞助的广告,一边等着歌曲下载一边接受广告的洗礼。只是如此一来,整个工业的逻辑就变了。过去是唱片公司在媒体上打广告推自己的产品,现在则是音乐产品本身变成一种让人卖广告的媒体。可以想见,这个网站将是许多杂志和电台的竞争对手,因为大家的广告客路很接近。这是不是音乐工业的出路,还有待观察。但音乐的前途倒是一片宽广。
摇滚不怕老
看过我在这里谈〃齐柏林飞船〃重组的消息之后,有一个朋友传来短讯:〃原来你也喜欢这些老鬼,你不觉得他们只是一帮狂捞一笔退休金的老不死吗?〃。我懂他的意思,正如那句著名谚语所说的,摇滚从来都被认为是种年轻人的专利,对〃齐柏林飞船〃这三个60岁的家伙来讲,他们不止对摇滚来说太老,甚至还过了〃去死又嫌早〃(Tooyoungtodie)的年纪。
然而,事实一:他们在伦敦的这场演唱会虽然掀起了极大的热潮和宣传效应(五六百万人在网上订票,进场的不过两万),但它是个慈善演唱会,目的是满足〃亚特兰大〃唱片公司创办人的遗愿,设立一个音乐教育基金。他们一直拒绝搞完再搞,不想再用〃齐柏林飞船〃的名义赚新来的钱(光是老歌精选就够了吧)。
事实二:兄弟,〃齐柏林飞船〃可不是什么摇滚乐队,他们根本就是摇滚乐。正如一个评论者在听完那场没人不拍手掌的音乐会之后所说的:〃我们在这天晚上全都想起来了,正是'齐柏林飞船'把'重'加进摇滚里的。〃他们和后来一切重金属与重型摇滚最不同的地方不在于速度,也不在炫技式的表演(例如JimmyPage的双把吉他和他那专门用来拉吉他的弓,又如JohnPaulJones用脚玩贝斯的能力),而在那深深的蓝调功底。且听听他们最新精选《母船》(Mothership)里的每一首歌,有哪一支乐队拥有这么多充满味道而且令人难忘的吉他riff?那都是蓝调正统嫡传的表现。
事实三:摇滚乐队会老,但摇滚是永生的。拜手机和互联网的功德,我看到这场轰动世界演唱会的一些片段。他们是慢了,但他们没有像其他老人乐团那样,故意玩得比以前更快以掩饰自己的衰老,结果反而显得急躁,变一团虚火。他们很有自信地放慢速度,把30年前的经典演奏得更沉稳更扎实。他们依然充满力量,看那场上粉丝手中无数的〃空气吉他〃就知道了。
摇滚的问题从来不是太老,而是太有钱。大家都觉得有钱人是配不上摇滚的,而成名的摇滚乐手多半都又老又有钱。所以他们要是还不肯离开舞台,那就说明他们很爱钱,因此也很不适合摇滚了(比方说绝大部分的摇滚乐迷现在都很鄙视的〃滚石〃)。
可悲的是,摇滚竟然成了过去几年中国流行乐坛招徕消费者的旗帜,恨得许多人要死命区分真摇滚和伪摇滚。于是去年又开始流行〃朋克〃(punk)了,似乎只有换个名堂才能彻底告别伪摇滚,保住反叛而且坚持贫穷的摇滚精神。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据说一向迷倒万千少女也一向被认为是伪摇滚的某乐队最近也趁势改行,说自己其实是朋克。他们甚至宣称:〃朋克颠覆了流行乐,我们比朋克更颠覆,因为我们流行〃。坦白讲,我并不介意他们说自己摇滚,更不介意他们名成利就,只要他们有〃齐柏林飞船〃一半的水平。否则他们的存在只是证明了摇滚未必不适合老人,年轻更不一定是好摇滚的充分条件。
为一部小说配乐
我的偶像之一格拉斯答应为电影《时刻》(TheHours,内地译作《时时刻刻》)配乐,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就是《时刻》小说原著的作者迈克尔·康宁汉(MichaelCunningham)了。因为康宁汉是格拉斯的乐迷;更因为康宁汉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他耳里听的是格拉斯,心里飘浮的也是格拉斯那反反复复、绵延不绝的曲调。
《时刻》在港被译作《此时此刻》,在台湾则是《时时刻刻》,其实都捉不住英文里TheHours的真正意义。康宁汉是当今英语世界里首屈一指的作家,曾经得过英国文坛之中地位最崇高的布克奖,果然选题都胜人一筹。他这本小说的真正主角是英国现代文学的祖母伍尔芙(VirginiaWoolf)和她的名著《多洛维夫人》(因为另外两位女主角都被《多洛维夫人》改变了她们的命运)。而《多洛维夫人》,伍尔芙原来为它设定的题目正是《时刻》。在伍尔芙笔下,多洛维夫人的那一个下午虽然就只是一个下午,但却因为意识的纷纭多变和世事的空白虚无,仿佛漫长得如同一生。时刻,这一刻就已经是永远了。
康宁汉准确捉住了这个基调,把它变成三个女人的隔代因缘。格拉斯为这部电影配乐,的确不作第二人想,因为这部相当忠于原著的电影,也把那种潜藏在意识底下的无尽时刻拍了出来。而这种沉重至极反倒轻盈起来的悲惨基调,正是康宁汉写作时在格拉斯的音乐里面听到的。
在《时刻》的电影原声唱片里,康宁汉写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谈他的书写跟音乐的关系。每一个作家都有他的书写仪式,有人要喝茶,有人得抽烟,甚至还有人要先拿热毛巾擦一遍桌子才觉得舒服。康宁汉的仪式就是听音乐。他什么都听,摇滚爵士古典前卫。仿佛为电影配乐似的,写不同的片段听不同的歌,让音乐去为笔端制造节奏,用音乐指引手指的律动。就像我们看书,也要懂得用音乐制造气氛。看张爱玲听白光,自然是天衣无缝的怀旧氛围;读毛选听邓丽君,就有点超现实的荒谬况味了。
《时刻》的电影配乐如此出色,不是选对了作曲家,而是康宁汉的小说根本就是脱胎自那尚未存在的配乐。格拉斯的旧作启发了她的小说,改编自她的小说的电影又成就了格拉斯的新作。康宁汉说:〃听着格拉斯的配乐,我的脑海里又有下一部小说的雏形了。〃多美妙的循环,多幸福的作家。我常在写文章的时候听巴赫,但我不会期待巴赫为我的稿子配乐。当然这也牵涉到真正的好作家和一个文字工兵的分别,康宁汉听格拉斯写出来的是《时刻》,我写这篇文章时听的也是格拉斯,可你看得出来吗?
忘记电影,我们去看小说1
有这么一个定则很难被打破:你喜欢一部小说,就千万别看改编自它的电影:因为有九成九的机会,你将失望而回。但是又有一种常见的现象:你喜欢一部小说,明明知道一条定律的存在,但你还是忍不住去看它的改编电影;因为你实在太想知道那些向来只存在于脑海之中的面孔与风景一旦具体化成视觉上的形象,会是个什么模样。
我去看宫崎吾朗导演的动画电影《地海传说》,理由之一是他乃宫崎骏之子。正所谓虎父无犬子,虽然宫崎骏一直不想让儿子学他走上动画之路;但是幼承庭训,耳濡目染,功夫想必差不到哪里吧?
更何况这部电影改编的是娥苏拉·勒瑰恩(UrsulaKLeGuin)的经典名著。这一部全六册的《地海传说》(EarthseaCycle)和《魔戒》(LordoftheRing)、《纳尼亚编年纪》(TheChroniclesofNarnia)并称奇幻文学三大巅峰,一直是畅销书,不只小孩爱看,更迷倒了许多口味最挑剔的文学评论家。宫崎骏一直想把它拍成电影,如今有子代父出征,怎能不看。
可是电影才看到一半,我就明白为什么宫崎骏观赏试片的时候要中途离场一小时再悄悄回座,也明白何以娥苏拉·勒瑰恩会对宫崎吾朗说:〃这不是我的小说改编,它只是你的电影,可是拍得还不错。〃(多么言不由衷!)
很多人嫌《地海传说》的画面不如宫崎骏电影那么丰富多彩,觉得儿子的笔触也没有父亲那么细致,魔法场面没有奇观,叙事结构不够曲折。这一切我都可以原谅,毕竟拿刚出道的儿子首作去和纵横画坛数十年的老爸比较是不公平的。我觉得宫崎吾朗的风格与宫崎骏截然不同,例如它在绘画上采取的是一种较为粗放的手法,喜不喜欢实是见仁见智。
我无法接受的是,很多观众看完之后觉得莫名其妙,不懂一个大法师怎会如此窝囊,三两下功夫就给邪恶术士收拾得束手无策;而一个小女孩又怎么会突然变成一条飞龙;还有更多朋友说这部电影说教,总是唠叨着什么世界〃平衡〃〃有死才有生〃这类大而无当的道理。在戏院里的时候,我尽量假装自己没看过原著,发现这些评论都说得很有道理。难怪事后我告诉朋友原著小说有多精彩,他们都不愿相信,也提不起兴趣去亲自证实一下。我不能接受的是,宫崎吾朗就这么用一部电影毁了一本更多人应该认识、应该欣赏的绝妙佳物。
忘记电影,我们去看小说2
《地海传说》到底有多好?我愿以自己的信誉向各位保证(如果你觉得我有的话):它要比《魔戒》好太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