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五、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理查森(H·W·Richardson;1973)84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则是在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的模型基础上融合了空间结构。该理论模型的总生产函数表达式为:

该总生产函数对新古典总产出函数作了适当的修订,使其更适用的范围更广。当大于1时,该生产函数反映了规模报酬递增;小于1时为规模报酬递减;等于1时,则为规模报酬不变。此外,总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增长率是由如下函数关系决定:

其中,k为资本增长率,A为聚集经济,y为区域经济增长率,K为区域资本存量,CVZ(coefficient of variation)为该区Z个都市中心每一单位面积资本存量的相关系数,R为该区资本报酬率,全国资本报酬率。影响劳动增长率的因素相互关系可由如下方程式表示:

其中,l劳动增长率,n自然人口增长率,A聚集经济,F(location preference)区位偏好,和分别为该区工资率和全国工资率。区位偏好又是由聚集经济、主导城市人口潜力和工资率差异等因素引起的。其函数关系如下:

其中,A为聚集经济,1/VN1为该区主导城市人口潜力的倒数,H为居于该区的平均时间长度,为工资率差异,TC为迁移成本。促使技术进步的函数式为:

其中,GN1为该区首位城市在全国都市体系中的排名,q为该区和其他区联系的程度,则为全国技术进步率。
理查森将空间不平衡增长与由区域要素流动所导致的均衡增长过程结合起来。前者通过聚集经济、人口潜力的倒数和首位城市的地位等聚集变量影响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在空间上的聚集,从而造成了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及区域的增长;后者则通过区域间工资率差异、资本报酬率差异以及区域资本存量的大小等变量,运用新古典增长理论来研究区域的均衡发展。总之,区域增长是集中与分散两股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区域内聚集经济被认为是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85
总之,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着重探讨了空间结构及其关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
 一、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滥觞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均衡(平衡)与非均衡(不平衡)是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不平衡增长或发展是区域经济的一般规律。86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自由流动将导致区域经济增长趋于均衡。这种理论虽然逻辑严密,但它舍弃了区域空间的主要特征(即克服空间距离会发生转移成本),忽略了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技术进步、市场缺陷和制度因素,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发端于194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平衡增长理论;诸如罗森斯坦罗丹(Paul N。 RosensteinRodan;1943)的大推进理论、纳克斯(Ragnar Nurkse;1953)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内尔森(R·R·Nelson;1956)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论、赖宾斯坦(H·Leibenstein;1957)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等,上述理论应用区域经济中形成了区域经济平衡增长理论,强调产业部门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以及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
区域经济学中的经典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是对新古典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平衡增长理论的一种扬弃。经典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发端于现代区域经济学学科正式形成及早期发展的1950年代1960年代,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不断拓展。199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又作了进一步丰富拓展,区域经济收敛与发散理论、区域经济非平衡协调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后发优势理论等蓬勃发展。
传统经典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倡导者以佩鲁、布代维尔、缪尔达尔、赫希曼、威廉姆逊、弗里德曼等欧美学者为代表(见表3。3),他们通过理论分析或实证研究,批驳了区域经济均衡(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是一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大体上可分为两类:无时间变量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如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等;有时间变量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如倒U型理论和钟型理论等。本节重点阐述增长极理论、倒U型理论和钟型理论。87






 表3。3 1950年代1980年代西方经典区域经济非平衡增长理论
学者(国籍)
 理论名称∕代表作(年份)
 理论要点
佩鲁(法)



布代维尔(法)
(产业)增长极理论∕《略论增长极的概念》(1955);《发展极概念在经济活动一般理论中的新地位》(1988)
(区域)增长极理论∕《区域发展问题》(1966)
佩鲁的增长极论要点:提出〃增长极〃概念,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在任何地方出现,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且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增长极是推进型单元,而推进型单元主要是推进型企业;增长极是产业关联上的增长极。
布代维尔的增长极论要点:提出区域增长极概念,认为一个区域增长极是指区位在一个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推进型产业。
缪尔达尔(瑞典)






卡尔多(英)




狄克逊、瑟尔沃尔(英)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1957)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模式∕《区域政策案例分析》(1970)



循环累积因果模型《区域增长率差异的卡尔多曲线模型》(1975)
缪尔达尔的观点: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经济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并存的〃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不平等,应采取政府干预的方法刺激不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源于〃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即:由于集聚经济的存在,发达区域会因市场的作用而持续、累积地加速增长,并同时产生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和回波效应(backwash effect),前者对不发达区域有利,后者对不发达区域不利;由于前者远小于后者,在不平衡的互动过程中,发达区域愈繁荣,不发达区域愈衰落。
   卡尔多的观点:强调集聚经济、报酬递增、要素流入等产生的利益的循环累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将这些因素融合在其倡导的〃相对效率工资〃(货币工资与生产率指标之比)概念之中;发达区域因集聚经济存在产生规模报酬递增,其产出和生产增长率提高,致使相对效率工资下降,而相对效率工资下降又导致区域产出增长率提高,促使高速增长区域更趋增长。
狄克逊和瑟尔沃尔的观点:根据卡尔多的思想,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循环累积因果模型。
赫希曼(美)
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经济发展战略》(1958)
①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在每一处出现,而一旦出现,强有力的因素必然会使得经济增长围绕最初出发点集中。
②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之间存在着〃极化效应〃(Polarized effect)和〃涓滴效应〃(tricklingdown effect),前者是发达区域对落后区域经济资源的吸引,后者是发达区域对落后区域的经济辐射,从而形成区际间经济传递。
③从长期看,涓滴效应总会大于极化效应,从而可以通过非均衡发展策略缩小区际差距。
弗里德曼(美)
核心(中心)边缘(外围)理论∕《区域发展政策委内瑞拉案例研究》(1966);
《极化发展的一般理论》(1967)
《城市化、规划和区域发展》(1973)
①核心区具有较高增长倾向的区域,边缘区是其发展途径受控于且依附于核心区的区域,核心区和边缘区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
②核心区通过支配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联动效应和生产效应等6种反馈机制强化其对边缘区的支配地位,并通过核心区的扩散效应引导边缘区发展,二者边界变得模糊,最终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
威廉姆逊(美)
倒U型理论∕《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1965)
经济增长与区域平衡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形态。即: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总体经济增长,区域差异逐渐扩大,继而区域差异保持稳定;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区域差异将随着总体经济增长而逐渐下降。
阿朗索(美)
钟型理论∕《五种钟型曲线》(1980)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经济增长往往趋向于扩大区际间的不平衡;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增长放缓,趋向于区际间的平衡发展。
资料来源:1。 PERROUX  F。 Note sur la notion des p?les de croissance'J'。 Economie appliqué; 1955(12):307320。
 2。PERROUX  F。 The pole of development'new place in a general theory of economic activity'G'//HIGGINS B and SAVOIE D ;ed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ssays in Honour of Francois Perroux。 Boston:Unwin Hyman;1988。
   3。BOUDEVILLE J R。 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66。 
   4。 MYRDAL  G。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M'。London:Duckworth;1957。
   5。KALDOR N。 The case for regional policies'J'。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0;17(3):337348。
   6。DIXON R J;THIRLWALL A P。 A model of regional Growth Rates differences along Kaldorian lines'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75;27(2):201214。
   7。HIRSCHMAN  A  O。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New Haven:Yale Unversity Press;1958。
   8。FRIEDMANN J。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 。 Cambridge ;Mass : MITPress;1966;FRIEDMANN  J。 A general theroy of polarized development 'M'。 Los Angeless:UCLA;1967;FRIEDMANN J。  Urbanization ; Planning ;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M'。Beverly Hills;Calif; Sage Publication;1973。
   9。WILLIAMSON  J G。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5(13):345。
   10。ALONSO W。Five Bell Shaped Curves'J'。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80(45):516。
 二、增长极理论
(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19031987)在论文《经济空间:理论与运用》(1950)88中将经济空间划分为计划空间、极化空间、匀质空间三种类型,从极化空间入手,首倡〃极〃概念,论述了 〃极〃的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