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医入门你问我答-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问】学用中医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笔者的体验,至少应注意如下几点:
(1)牢牢记住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去看待中医学,特别是不要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否则非但学不进,还会生出反感来。随便举例:《黄帝内经》的“脏象”一章,相当于是中医的生理、病理学,是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有“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肝者,将军之官”等描述,如从字面直译,那么就是说心脏是皇帝一样的官,肺是宰相一样的官,肝是将军一样的官……好了,好了,你中医先生连人体内脏的科学也说成是皇帝、宰相、将军,封建透顶,还说什么科学?但是你别急,古人是借皇帝、宰相、将军等的功能来说明它们各自在人体的作用与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已。试想,在那时的条件下,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细胞学等等远未出世,你叫他们用什么来叙述?因此,如不深加理解,便会嗤之以鼻。有的人三番两次学中医,总学不进去,有的也与此有关。这类例子,贯穿在整个中医学中,不再一一列举。
(2)如前所述,中、西医学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要全面、系统地学。而且学习之初,切不要急着用西医学的概念去套用,笔者建议,可以干脆先丢开原有西医学的概念,待学到一定程度了,再进行比较、对照,乃至结合。这也正如学外语,比如先学英语了,再学俄语,它们字母、字形大体相同,但读法、用法不同,此时就应该先丢掉英语里的概念,然后按俄语的规律学,日子一久,便习惯成自然了。
因为中医里有些名词术语虽也包括了部分西医学名词的含义,但更多的是还包括了其他方面的含义。例如中医里的“心”脏,它虽也部分包括西医“心血管系统”的某些内容,可是它还包括了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等系统的功能和疾病。又如中医“肾”脏,它包括西医泌尿、生殖系统的功能之外,更包括了其他部分如造血、内分泌、神经系统等功能。又如中医学里的“气”,除了也指吸入体内的空气之外,更广泛地概括了机体的所有功能、动力和各种能量等。比如常说的含有全身功能意义的元气、宗气、真气、中气、经气、卫气以及含有局部含义的肾气、肺气、肝气等等。前者指全身,后者指各脏腑的功能和能量。例如,当病人因各种原因引起衰弱而出现全身乏力、精神怠倦、语言无力以及脉细或弱等表现时,中医就叫这病人“中气不足”。这个“气”,就是能量、功能的意思;这个“中”就又要结合古文特点,理解为“内部”,而不是“中等”。所以应理解为“机体内部能量不足”。如果照字面直接解释成病人“身体内部气体不足”那又不对了。又如中医病因、病理学里的“湿”、“暑”等名词,它开始是指机体感受疾病时外界条件的潮湿、高温等有关致病的因素,后来慢慢成了中医学属于这类疾病的专用名词。比如西医病名的“尿道炎”、“膀胱炎”中病人出现尿急、尿频、尿痛等症状时,中医就叫“湿热下注”,虽然这时有的病人得病时并没有水分过多的“潮湿”经过;环境也没有高温因素,甚至在冬天里,但还是这样叫,而且还要用它体系里所谓“清热利湿”的中药和方法才见效。什么原因?原因是它把这类病都叫这个名称,而它的“清热利湿”的中药和方法是由它的经验积累证明是有效的,所以历来也这样叫。至于它们的实质是什么?用西医学怎样解释?用现代科学又怎样解释?这些都在研究中,更深的道理也等着我们大家去研究。
又如中医学里有关“风证”的一些病,它除了有些的确是由于病人受了风、凉等因素引起的,如风寒外感、风热外感等之外,有许多所谓的“风证”却都与外面吹来的风是毫不相干的。典型例子比如西医病名的“脑血管意外”,中医叫“中风”(这里的“中”指打中、击中、感受),意思是说被“风邪”击中了,可是事实证明,这病除了发病急剧,很像“突然被风吹了一样”(过去中医这样认为)之外,其他则与“外来的风”是毫无关系的。但这个“风”字也成了专用名词。正因为如此,所有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方剂,也被说成有所谓“祛风”、“息(熄)风”、“疏风”等作用。而事实上这么多的“风”字,都已经与那真正吹来的风是毫不相干的。我们如果不明这层道理和特点,用一般文字上的“风”去理解,那就怎么也不得要领。又接着说,也正因上述“中风”与真正的风关系极小,我们的先辈也不糊涂,逐渐有所觉察,例如明朝医家张景岳就曾说此病“病因本皆由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即说这病的病因,都是由于身体内部有病逐日积下来然后再发病的,和那种受了风寒的外感是不一样的。但是当时也只深究到此病“发自内部”的水平上,至于这病的明确病因,病位出在脑部,则只有有了现代医学的成果后才知道的。我们当然不能超前苛求前人,但须理解这个发展演变过程,才能懂得它的真正实质含义。
接着上面的思路,看看这演变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古人先是看到这类病人是突然发病的,有的立即跌倒甚至死亡;有的出现半身不遂。那么是什么原因呢?既无解剖学,又无微生物学等等,更不知高血压、脑血管梗塞等概念。因此首先想到风寒外感等等,以为只有看不见吹来的风才有这种可能。但这病既急又重,所以不叫外“感”,而叫“中风”,即此风有“击中”之势,所以有的书上又叫它“贼风”、“恶风”,示其不同平常也。既然“风”是病因,开始必定曾按风寒、风热之类老经验去治,结果当然是不见效的,所以张景岳医家有“……原非外感风寒所致”的醒悟,因而也有称它是“内风”等等的。而且又进一步分出它的病因有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这里又把它的肝属木,在四季属春属风等阴阳五行一套归纳进去了。于是也把以后得出的经验方药和方法叫做有“平肝”、“息风”等作用了。再经过不断积累和总结,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充实,便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中医的“中风”病(甚至连西医有时也叫它为中风,这当然又是初译此病过来的人“好心办的坏事”)。我们仔细分析上面“中风”一病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中医学发展的特点是:先看到病人有症状了(如症状多的就以主要症状为主),然后分析它的病因——是风,是寒,是湿?等等。如定为“风”,那么凡能见效的方、药、方法都叫有疏风、祛风、息风等作用;如定为“火”,那凡能见效的方、药、方法都叫有清火、降火等作用。以此类推。最后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一系列理论加以归纳解释,便成了自成体系的中医学。明白了这个特点,对中医学的一系列问题便都易于理解了。另外,这里又要看到对同一个病人,各个医生抓的主要症状不同,加上其他因素,如地区、气候、病人心理素质以及医生的水平不同、经验不同,当时更不可能有统一的教材、杂志,医生不能及时交流,所以常常是对一个病人各人说一套,做一套,门户之争也就多了。但要记住一点:只要他们不是假医生、瞎吹牛(当然这类人经过历史岁月的淘汰,也不可能成为我们现在所知的古医家),他们都是首先有了丰富的经验,才有了他们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又已归入整个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所以又是可信的,是宝贵的遗产之一。
另外,还有许多病名也是这样。典型例子又如“伤寒”,在西医里指的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伤寒”,而在中医学里,它指的是感受了所谓“寒邪”而引起一大类疾病的名称。著名的《伤寒论》就是它的专著。又如中医眼科里的“内障”,不全指西医的“白内障”,它是中医所有眼底疾病的总称。其中的“圆翳内障”才是相当西医的“白内障”。又如西医的“炎症”,从字面解,必是中医里的“热证”了:炎者,火上加火也,不热又是什么?可是这又错了,有许多西医的炎症却部分是属于中医的“寒证”的。举例:西医的气管炎,其中就有的类型是中医的“风寒证”、“痰湿证”、“水饮证”的;西医的慢性肝炎中的“寒湿困脾”型(证)也是标准的“寒证”,所以“炎”不全等于“热”,不能套用,这类例子也有一系列。
(3)在临床应用上,如果想用中医学的方法看病,那么请记住,在新的中西结合理论没有形成定论之前,一定要用中医的理论严格辨证论治,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即不要中不中、西不西地勉强凑合。为什么?还是一句老话:理论体系不同(当然,有意搞试验的例外)。这种例子也有一系列,举简单的例子如伤风感冒,大家都知道中成药银翘解毒片或维C银翘片是最常用的有效药。但如按西医观点,只要是感冒就一律用它,那就不对了。因为中药是讲整体疗法寒热虚实治疗的。感冒,在中医“辨证”下一般也分风热、风寒、兼湿、兼暑、兼虚等几大类型。银翘解毒片之类药性属“寒”,只对“风热”型有效,对其他型就药效小而需用其他方药。还有板蓝根冲剂,也最常用,特别从西医学看,曾用西医药理的方法证明它对病毒有效,所以也常用。但板蓝根在中医药理学中属“咸苦”药性,而且是“脾虚便溏者忌用”的,即用反了或用过量了就会“败胃”而食欲减退、拉肚子,所以也只能用于风热型的,其他的不宜用,这是小的例子。
大的例子如早期著名的事例:某年石家庄乙型脑炎流行(一种急性传染病),中医会诊,当时按中医辨证,多数属于中医的“暑热并重”型,用中药的“白虎汤”方剂为主加减取得了良效。因而名噪一时,普遍推广。可是到了第二年,北京地区也“乙脑”流行。于是,仍按去年经验以“白虎汤”为主治疗,以为必定药到病除了,但出人意料的是,效果却很不理想。后来,再经过中医重新辨证,改用了以中医叫“芳香化湿”为主的方药才见效。什么原因?原因是该年北京雨水偏多,环境多湿,所患“乙脑”中医辨证属于“偏湿型”,而“白虎汤”是治“偏热型”的方剂,“湿”、“热”偏向不同,所以就不见效。由此可见,中医的整体辨证观念是大到包含气候环境等因素的,有的甚至可能包含远比气候条件范围更大的因素。比如说,宇宙间一些射线、太阳黑子活动的影响等等。笔者早年就曾见过一个哮喘发作与月亮圆缺规律有关的患儿。(四十六年后追访,告一次麻疹后哮喘愈去。)关于这方面,中医学里有一个特定的内容,叫做“五运六气学说”。它是专门讨论研究自然界的一些因素对人体、疾病影响规律的学说。
【问】上面是说,使用中医疗法“辨证”的重要,那么有些单方、验方有时不用辨证,也能药到病除,如何解释?
【答】单方、验方有的也确实有效,可以采用。特别是有些“草药”,且常见“奇效”,所谓“草药一味,气死名医”,正是此意。但这是遇上了病情简单而症状突出的病,单方、验方,突出奇兵,确是立见奇效的。比如单纯的感冒咳嗽多痰,则杏仁桔梗就可见效,这杏仁桔梗是单方,也是验方。但这咳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