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欲望。
另一种情形是,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心的特性时,就
会把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自己的性格、态度或欲望,转加到
别人身上,说是别人有这种恶习或恶念。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自己觉得打仗
时逃跑是很难堪的事,是懦夫,心里很不舒服,所以看着有人多逃了
几步,便大声嘲笑他,以减轻不安。因此,这样做可以使自己的内心
得以保持安宁,但往往影响了人对事情的正确观察和判断。
这种类型的投射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当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
心特性时,一个人更愿意或更经常把这些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
者比自己强的多的人身上。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名人有这些特性并不
致予损害其形象和影响其交往,我无名小辈有这些特性也就无伤大
雅。通过这种投射,重新估价这些特性,以求心理上的平衡。
人都有七情六欲,人总是有一些共同的需要,而同处于一个社
会,具有相同的身份地位、生活经历的人则具有更多的共性,因此,
投射作用在很多时候都还是比较谁确的。但是不要忘了,“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不考虑个体差异,胡乱的投射一
番,就会出现错误。俗话说:“吾之熊掌,尔之砒霜。”你喜欢的,不
一定是我喜欢的,说不定还是我最讨厌的。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可能是大相径庭的。
罗夏墨迹测验验证了这个道理,它是由瑞士精神科医生罗夏(H。
Rorschach)于1921年编制的一种测验人格的方法。测验的材料由十
张墨迹图组成,十张图片中有五张是黑白色的,三张是彩色的,另外
两张除黑色外,还有鲜明的红色。这十张图片都编有一定的顺序,施
测的时候每次出示一张,同时问被试:“你看这像什么?”或者“这让
你想起了什么?”让被试按照自己所想象的内容作出自由的描述。结
果,每个人的描述往往各不相同,这反映了人们看问题的不同角度。
事实上,投射效应生活中导致了人和人之间的许多偏见和误会。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了锚:汽
车轮胎爆炸了!
年轻人下来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
半天都不会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个人
家借千斤顶。在路上,年轻人不停的在想:
〃“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
〃“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
“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那该怎么办?”……
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是生气,当走到那间房子前,敲
开门,主人刚出来,他冲着人家劈头就是一句:“他妈的,你那千斤
顶有什么稀罕的。”弄得主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的是个神
经病人,“砰”的一声就把门给关上了。
这是一个笑话,比喻有些人以己度人,把自己消极的想象投射到
对方身上。你以为对方会对自己不友好,结果真的导致了对方的不友
好。
生活中主观的投射心理,常常对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自己的心理健
康有害。
我们也许遇到过这样的事:在走廊上向别人点头致意,对方却置
之不理;和别人打招呼,对方却悄无声息。遇到这种情况你可能会想:
“他这是什么意思?不尊重我啊?还是对我有意见?”其实对方很可能
在专心想一件事,或者因为近视眼而没有注意到你而已。
如果你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被别人踩到了脚而对方却没有道歉,
你会愤怒地觉的对方是个无理的家伙。可是当你穿过拥挤的人群准备
下车时,却狠狠地踩了别人一脚,而因为要下车又来不及道歉时,你
心里会为自己辩解说:“太挤了,实在没办法。”
人与人之间很多误解都是这一类的。其实你的很多想象是没有根
据的,对于别人,当没有足够的证据时,我们还是不要轻易下判断的
为好。可能事情的背后有我们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原因呢。
生活中还有些人由于投射效应,而把自己的喜好,自己的价值观
强加给别人,是很容易引起抵触和对抗的。
比如父母认为经济学重要,就让孩子考大学的时候报考这个专
业,而不考虑孩子自己的兴趣在哪个方面。这可能造成孩子学非所
爱,学非所用,最后一事无成。或者父母认为孩子学钢琴很重要,就
逼着不喜欢学的孩子学习,给孩子带来很大心理压力。
夫妻之间,女人一般比男人心细,更加注重小事情。婚后,如果
丈夫因为工作忙,忘记了结婚纪念日,或者在一些生活小事上不像结
婚以前那么体贴,妻子可能就认为丈夫对她的重视降低了。其实男女
的观念不同,男人结了婚,就比较注重实际,他以为妻子也是如此,
而对一些小事不太在意。这说不上谁是谁非,更重要的是在沟通的基
础上,达成理解。
可以说,为了避免投射效应,就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设身
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别人。人际交往的前提是,能够站在对
方的立场上,想对方所想,理解对方的需要和情感。这样两个人才能
在内心实现真正的沟通,也更容易达成谅解和共识。
17邻里效应:
为何远亲不如近邻
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汉朝刘向的《列女传》有这段记
载:孟母带着幼年的孟子,起初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子看见人家哭
哭啼啼地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
适。”就立刻搬家,搬到了集市的附近。孟子看见商人自吹自夸地卖
东西赚钱,孟子又学着玩。孟母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
就又立刻搬家,搬到学堂的附近。这时,孟子学习礼节和要求上学
了。孟母说:“这里才是适宜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在那里
居住下来。
《南史》上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个叫宋季雅的人,为了
有个好邻居,情愿出十分昂贵的房价,买下一幢房子。有人说太贵。
宋先生却说:“不贵,这100万买屋,另外1000是买邻的。”宋先生
为什么不惜重金买好邻?因为他懂得,有了好邻里,等于为自己增添
了左膀右臂。
孟母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搬家三次,宋季雅为
了得到一个好邻居不惜花高价买房子,这种做法从邻近的人对人心理
的影响看,是有道理的。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人们大部分的朋友,不是同学同事,
便是近邻。又如,人们总是能够比较方便地在同学同事或邻居中找意
中人,而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总归是不太多的。美国社会学家巴
萨德在上世纪20年代研究了费城的5000份结婚申请书,发现三分之
一的夫妇,婚前住在五个街区之内的范围中。
下面的有关实验也证明了邻里的独特作用:1950年,美国有三位
社会心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
这是些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到哪一个单元,纯属
偶然,哪个单元的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搬进去。调查时,所有住
户的主人都被问道: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经常打交道的最亲近的邻
居是谁?
结果表明,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在
同一层楼中,和紧隔壁的邻居交往的机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
往的机率是22%,和隔三户的邻居交往的机率只有10%。多隔几户,
实际距离增加不了多少,但是亲密程度却有很大不同。
另有一名社会心理学家在警察专科学校也作了十分有趣的研究。
他把学生们的名字按其字母顺序排列起来,然后再按这个顺序安排教
室座位和宿舍房间。六个月后,要求学生说出三个最亲近伙伴的名
字。他竟然发现,学生的朋友都是在名字字母顺序上和自己相近的
人,确切的数据是平均相差4。5个字母。
这些实验和研究表明。在社会心理领域,存在着一种“邻里效
应”。
理解邻里效应的原因,似乎并不太难:第一,因为人们普遍存在
一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期望,要努力和邻近者友好相处,所以会
尽量避免让近邻感到不愉快.同时,人们看待对方,也倾向于多看积
极的方面,忽视消极的方面,这样,各自便为“邻里效应”的产生创
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
第二,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总是不由自主地力图以最小的代价换
取最大的报酬。和邻近者交往,比和距离远的人交往所付出的代价
小。这是因为了解对方容易,只花相对小的功夫,就能获的关于对方
的某些信息,容易预测对方的行为。能够预测对方的行为,就可以在
和他交往时产生一种安全感。人们愿意和使他感到安全的人打交道。
此外,和近邻者打交道时,往往付出较小的努力就能够达到目的,比
如向近邻借东西,最起码可以少走几步路。
此外“社会感染”对处于邻近空间中的人群,更易起到一定的整
合作用,人们相互之间靠感染达到情绪上的传递交流,使之逐渐一
致起来,进而引起比较一致的行为。比如,一个小偷在车厢里扒走
了一个乘客的钱包,近邻的乘客知道后,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
互相感染,群情激愤,最后一致行动起来,把那个小偷扭送到派出
所。
邻里效应提醒我们,在选择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对自己有利
的环境,就像古时候的孟子的母亲和宋季雅那样。
在印第安人的学堂里刊登着许多印第安青年的毕业照片,他们
的神情与刚刚离开家乡时迥然不同,显得器宇轩昂、才华横溢,看起
来能做一番大事业。但是回到部落中后,大部分人变成了原来的样
子。这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能够激励自己的环境。他们的潜能被埋没
了。
因为和大城市相比,小城市和乡村的特点,就是缺乏雄心壮志和
足够的激励。处在那种环境里,无法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能
力。人们与世无争地生活着,周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刺激这些乐天知
命的人们。
受到“社会感染”机制制约的邻里效应,在许多场合,都会在人
们不知不觉中起作用。对一个头脑冷静、自制力强的人来说,即使在
自我控制的注意有所分散、自我控制的意志有所放松时,也可能会发
生感染。一个人不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始终保持高度的自我
控制。那怎么办呢?
就邻里效应这个角度而言,一个人的理智水平应当把着重点放在
判断“邻里”的面貌身上。经过你有理智的大脑分析之后,如果你判
断出你的群体中的“邻里”,在情境、情感、社会地位、信仰态度和
价值观方面,与自己的确属于“相邻”的,而你自己本身的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又都是健康的、高尚的,那么,你与这些“邻里”
发生人际互动时,就大可让头脑放松一些,不必让神经细胞老是处于
“战备状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频频显现在你身边的“邻里效应”
基本上会是有益无害的,你可以思想放松一些,让这种良性“邻里效
应”进人循环反应的轨道。
但是,如果你的理智水平判断出你所在群体的“邻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