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在梁庄-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废墟,和公路两旁高大、现代化的建筑是一个村庄吗?在煌煌的烈日之下,在知了不间断的噪鸣声中,我似乎有些迷惑了。我记忆中的村庄与眼前现实的村庄相比,虽然地理位置没变,但其精神的存在依据却变了。蓬勃的中国新时代,正是在这样的废墟中,建构了它的新躯体和新形象。

这些废墟,都是梁姓的几门。宅基地的划分,是依据家族的远近、人口的多少来进行分配的。一个梁姓,既是一个宗族、血缘场域,也是一个生活、文化场域。以一个点为圆心,梁姓人家居住在一起,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地域逐步扩大。大年初一的时候,每家都会做一锅大烩菜,依照辈分的高低,依次相互交换,最后,每一家锅里都是一整个家族的饭菜。然后,才开始吃早饭。这一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为什么如此,老一辈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然而,有一个意思是肯定的,即要让这一个大家族团结一心,不分你我。因平时吵架而不说话的同族人,如果愿意和解,这也是最好的、不尴尬的和解时刻。

现在,这一村落文化已经变了。以姓氏为中心的村庄,变为以经济为中心的聚集地。有能力的沿路而居,不分姓氏,形成新的生活场、新的聚集群落。这些人家无疑是村庄的新贵,代表着财富、权力和面子,因为这里的地并不是谁想买就可以买到的。没有能力的,或勉强住在破烂的房子里,进行各种缝补式的修缮,或购买那些搬走的家庭的房子。毫无疑问,村庄的内部结构已经坍塌,依家族而居的生存模式也已经改变。张家道宽的房子所在地,原来就是我家一个堂伯的宅基地。张家的老宅位于老坑塘旁边,是极不规则、非常潮湿的一片地,这里也是整个村庄位置最不好的地方。而现在,他们只需买那些移居人家的宅基地盖房就可以了。

村落结构的变化,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变化。农耕文化的结构方式在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的状态,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乡村进行着博弈,它们力量的悬殊是显而易见的。村庄,不再具有文化上的凝聚力,它只是一盘散沙,偶尔流落在一起,也会很快分开,不具有实际的文化功能。

我不想怀旧,但又怀念一个村庄的人就像一家人的感觉,虽然有争吵,有痛苦,有各种人情的麻烦;我不想认同现在的存在模式,但新的聚集地不正是新一代孩子成长的地方?在将来,不就是他们的故乡吗?或许,这正是他们的文化,他们世界的起点。

第一代打工者还愿意在村庄盖房子,因为那是他的家,在这里,显示自己的财富是确定自我价值的象征。但是,更年轻一代的乡村青年对乡村的感情非常淡薄,他们在家乡待的时间很短,往往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他们对未来的渴望更为开放,也正因为此,他们的命运与处境也更为尴尬。他们又将在哪里扎根呢?十几岁就离开家乡,在城市打工,但他们没有城市户口,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城市不是他们的家;而乡村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遥远的、没有情感的事物,他们在乡村也找不到归属感。新一代农民工这种双重的精神失落所产生的社会问题该怎样弥补和改变呢?

我的族人:在黑色的淤流之上建立的幸福生活

坑塘,就是散落于村庄内外的水塘,北方农村口语称它们为“坑”。

梁庄有大大小小六个坑塘。小学前边有一个大坑塘,中间有一条窄窄、弯曲的小路把它隔开,这是童年时代我们上小学的必经之路。一到夏天,暴雨过后,这条路便成为一条“魔鬼小道”,坑塘的水往往会漫过小路,只留下断断续续的残面。几个小伙伴手拉手,打着赤脚,走着走着,就会听见“扑通”落水的声音。好在坑塘边的坡很缓,水也并不深,都能顺利爬上来。如果遇到连绵的阴雨天气,那就糟糕了,村里到处都是泥泞,猪粪、鸡屎被泡得到处流,一些碎石头、碎砖块不知从哪儿钻出来,一不小心就硌得脚生疼。从家里到学校不过三百米的路,我们一路上不知要踩到多少粪便,看着脚趾缝里挤出来黑色或黄色的污物,散发着臭味的粪便,那浑身的汗毛都要竖起来。

虽然如此,小学前的坑塘仍然留有我美好的回忆。坑塘里种满了莲藕,一到夏天,青青的荷叶铺满整个坑塘,间或有粉红色的花高高地冒出来,随风摇曳。然后,慢慢变成莲蓬,里面的莲子圆圆的,鼓鼓的。等不及到成熟的时候,趁大人不注意,我们几个小伙伴会手拉手,连成一串,蹚进水里,去摘那最近的莲蓬。那莲子,咬一口,满嘴的清香。

还有就是那个有着青石桥的坑塘。青石桥把一个大的坑塘分为两个,左边坑塘进入到村庄里面,右边坑塘往外延伸到公路旁,旁边有一条较宽的土路,也从村子的另一边通向公路。土路往上,就是梁家的自留地,每家约有几分地,种些辣椒、茄子、萝卜等蔬菜自给。路和自留地中间有一棵野生的大桑葚树。每到春末夏初,紫红的桑葚结满一树,女生用土块、棍子打,桑葚落了下来,砸进土里,浸满了灰尘,根本无法吃。那些男孩儿却“蹭蹭”地爬上去,摘满一兜,一溜烟就跑。

左边的那个坑塘是全村最大的坑塘,几乎和小学前的坑塘连在了一起,中间就隔着一条大路,就是村庄的主路。或者,两个坑塘¨wén rén shū wū¨原本就是一起的,有了村庄,有了路,才使得它们彼此隔离。坑塘的前后,相隔着两个大麦场。靠村子里边的打麦场,既是打麦子、晒庄稼的地方,也是村里平时娱乐的地方。红白喜事放电影的、唱戏的、送葬报庙跪哭的,都在这个打麦场里进行。尤其是放电影的时候,那是全村人的节日,虽然电影通常是因为葬礼才有的。在那一刻,死亡与新生、哭泣与喜悦都是真实的,即使是刚才还在为葬礼而情不自禁地流泪,因死亡而害怕,到了电影场上,那神秘的未知世界马上赶走了全部的悲伤与害怕。下午一两点,我们这些小孩儿就搬着小凳子占位,相互换着回家吃饭。夜幕降临,白色的电影幕布拉开,神秘、尊严、光华立即笼罩着整个打麦场。电影开始了,全场安静,只有放映机“沙沙”的转动声和幕布上的奇异世界,所有的人都痴迷地看着。

夏天来临,我们去田地割麦子、拾麦子,傍晚的时候,一群小伙伴就在坑塘里凫水,大人和小孩、男人和女人各自分开。约定俗成,东边是男的,西边是女的,偶有坏小子,在水里乱蹿,经常被一群女人打得抱头鼠窜。

那时候,坑塘里还有鸭子在上面游来游去,有鱼在水中游动,有人在塘边洗衣服,还有鳝鱼在泥里钻来钻去。水浅的地方,甚至能看到水下面的石块和黄泥的颜色。听大人说,这坑塘下面都有泉眼,因此,坑塘才有自净功能。下雨涨水后,我们在坑塘里摸“螺壳”,这是一种大的贝壳类生物,打开后,中间有一块很大的肉,炒一炒很好吃。

还有一个坑塘位于韩家和梁家连接的地方,中间一条路把坑塘左右分开,路地平面几乎和水面一样高,每到下雨之后,两个坑塘就连成了一个整体。它在村庄的内部,我家往右再走过去三家,梁光升家、梁万虎家、赵嫂家,就到了坑塘边。赵嫂家门口有一大块平地,也是这一片的饭场,吃饭的时候,大家都端着碗聚在这里,谈天说地,打情骂俏。在模糊的记忆中,汉玲嫂子和清明妈经常在这里聊天,虽然我并不明白她们在说什么,但从她们掩着嘴笑、红着脸的神情,也隐约明白,她们说的是那种话,因此,我们总是快快逃走,这是小女孩儿的一种本能。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震惊,清明妈是木讷、老实的人,在家也不怎么说话,出去更是那种畏缩、谨慎的农村妇女,但是,当她们说着夫妻间的笑话,那飞扬的、羞涩的、暧昧的神情,有一种女人的美,有说不出的情趣。然而,有谁理解她的情趣呢?即使那个有着某种震惊的女孩子,也是这么多年后才突然有些明白。

少年时代的我,常常在这里洗衣服。那时,我一个人在青石板上蹲着,手里搓着我仅有的几件像样的衣服,看着水中的鸭鹅突然张开翅膀,身子挺直,从水的这一边迅疾地滑向另一边,在水面上留下一道笔直的白色划痕,非常优美。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充满着悲伤,我不希望有人看见我,打扰我,尤其是不希望人们将那种怜悯的眼光再投向我,瞧,那个可怜的孩子,那一大家子,怎么过!我恨这样的眼光,常常想一头扎个地方,永远不出来。我也讨厌我逐渐长高的身体,那么高,那么大,无处躲藏,那么显眼地、尴尬地暴露在大家面前。

必须承认,当有回忆加入的时候,当岁月、时间一起来塑造我的回忆时,我有“溢美”的嫌疑。但是,如果你看到今天村庄的坑塘,你就明白,这种“溢美”是因为它今天的“死亡”,彻底的“死亡”,毫无拯救的可能。

梁庄小学门前的坑塘已经成为一小洼死水了,那些黑色的藻类植物上面爬满了苍蝇,曾经淤泥里的莲藕(也许坑塘当年那么干净正是它的作用),还有那荷花和莲蓬都已经消失,变为了地基、房屋。

打麦场及打麦场上的坑塘也不见了。我们曾在那打麦场上翻筋斗、看电影,躲在麦秸堆里看小说,任凭家长喊得声嘶力竭也不回应。而如今一座座崭新的房屋矗立在坑塘的位置,不知填进了多少泥土。而昔日凫水游泳的宽阔水面,也已经只剩下一个可怜的小三角水域。

还有那旁边长着高大桑葚树的坑塘,如今已经成为一片黑色的淤流,静止的、死亡的、腐败的淤流,没有任何生机。如果你在这个村庄长大,怀着美好的记忆来寻找你童年生活的影子,看到这个坑塘,你一定会流泪的。一棵枯树倒在水面上,树干是黑色的,那水面上的树叶不知道是何时落上的,铺满了整个坑塘,树叶都是黑色的,彼此粘连,固定在水面上,没有任何流动。上面扔着塑料瓶、易拉罐、小孩的衣服,还有各种生活垃圾。一走近坑塘,就会被一种臭味熏得睁不开眼。

韩家那连成一片、曾经有鸭子飞过水面、在一个少年心中留下最初的美的痕迹的坑塘,现在,也成为了一个污水坑,潮湿,滋生着苍蝇和虫蚁,那曾经的深度也变为地基,上面矗立着房屋。那传说中坑塘的泉眼呢?自动消失了,还是被地面上的房屋给牢牢封住了?

黑色的淤流,黑色的死亡,黑色的气味,让人莫名地害怕,而在它的周边是一座座新房。我的族人在这里打水、呼吸、吃饭,经历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这就是我的村庄。我故乡的人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他们挣了一点钱,盖起了楼房,过起了幸福生活,然而,又是在怎样的黑色淤流之上建立起所谓的幸福生活呢?

面对这些,我又能指责谁呢?指责“我故乡的人们”如此破坏环境,如此不注重生态平衡,如此不重视自己的生存质量?似乎有些矫情。他们看到的是,他们的房屋越来越好,哪怕他们不得不夫妻、父子、母女常年分离;他们不再需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他们可以在春节时回到村里,坐在新房子里,招待亲朋好友,这仅有的几天,可以使他们忽略掉那一年的分离,忽视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