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道教-第1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史记·始皇本纪》和《汉书·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汉武帝热衷于寻求仙药的记载。
历史上的帝王将相都是位尊处优的,他们追求长生都是企望永远享受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但是道家术士则多位卑处陋,结茅为居,靠山产和布施为生,他们追求长生是为了实践对于〃道〃的信仰。道教以〃道〃名教,〃道〃就是道教徒的最高信仰。道的概念是由先秦的道家提出来的。道教沿用了道家的观念,将〃道〃解释成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原,先天地生的神灵,天下万物的造物主,同时,又将道家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②之道衍化为人的长生不死,认为道可以因修而得,与天地永存。道教在东汉形成后,就逐渐把神仙方士们的一系列追求长生的方术都吸收为实践〃长生久视〃之道的道术,并且作了种种探索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许多道教养生大师承前启后,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养生著作。如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张陵的《老子想尔注》,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魏华存传《黄庭经》,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等等。道教的养生思想逐渐系统化,提出了〃重人贵生〃、〃天人合一〃、〃我命在我〃、〃形神相依〃和〃众术合修〃等一系列的命题,为道教养生术的发展奠定了较完整的理论基础。
第二,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道教养生著作,有名医道士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崔希范的《入药镜》等。道教的养生术在理论上吸收了部分佛教和医家的内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养生方法。
第三,宋元时期。除了外丹术的衰落以外,道教的各种养生方法继续得到发展,特别是内丹术成为各种养生方法中的主流。这一时期的许多道教养生大师,吸收融会吐纳、导引和存思等方法,完成了许多内丹名著。如《修真十书》和张伯端的《悟真篇》,陈虚白的《规中指南》,邱处机的《大丹直指》,孙不二的《孙不二元君法语》,俞琰的《周易参同契发挥》,李道纯的《中和集》等等。
第四,明清直至现代。道教逐渐衰落,内丹家派系虽多但发展迟缓。而道教养生术却逐渐为社会所认识,从而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并得到利用。在流传过程中,又同佛教禅、密修持方法以及近现代的体育方法相结合,道教养生术中的神秘主义部分逐渐淡化。较有影响的著作有张三丰内炼著作《全集》,陆西星的《方壶外史》,李西月的《道窍谈》《三车秘旨》,伍守阳的《天仙正理直论》,柳华阳的《慧命经》《金仙证论》,刘一明的《道书十二种》,闵小艮的《古书隐楼藏书》,陈撄宁的《道教和养生》等等。
养生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实践,也是后世道教徒的宗教行为。如果说,道教的教义包括着道教徒对于人、对于人和自然、精神和肉体等等的认识,那么道教养生术就是在教义指导下,道教徒的行为体现。
〃重人贵生〃是道教养生术的哲学基础。《道德经》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③将〃人〃放在与〃道,天,地〃同等重要的地位。道教继承了这一宝贵传统,将〃重人贵生〃作为自己教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应当重视躯体和热爱生命。因此,炼养身躯以求得长生成仙就成了道教徒的目标。
〃天人合一〃也是道教养生术的重要思想。《淮南子·天文训》称〃虫支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④道教将〃天人合一〃作为自己的宇宙观,并将养生实践放在这一基础上,追求人的生活同自然的和谐,注意年龄变化、季节变化、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在一些丹家的著作中,甚至将人身视作一个小宇宙,追求小宇宙同身外的大宇宙的配合一致,并将大小宇宙的统一作为〃返归自然〃的目标。
〃我命在我〃是中国文化的宝贵的传统思想。道教继承了这一思想,虽然面对莫测的天命和自然,但是在人生态度上,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以主观能动的态度寻求长生的途径,使自身的小宇宙积极地配合大宇宙,以得道成仙。
形神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道教对于形神的探索,是从养生方法的理论基础出发,沿着形神关系发展的,因而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及较强的实践意义。《南华真经·知北游》认为:〃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⑤神能守形,形就长生。因此,道教始终认为神形相依,而在养生实践中,既注意锻炼形体,又注意精神的健康。
众术合修是道教养生方法的重要原则。先秦时期,先人为了寻求长生已经实践过大量方法。道教由于有较系统的教义思想和明确的长生目的,因而能全面继承这些养生方法,博采众长,不偏执一家。并且在自身的修炼实践中全面推进各种养生方法。
内修外行,指的是道教徒在为修炼自己形神,以求长生成仙的时候,也要求具备积善立功的道德修养,并将忠孝和顺仁信作为道德修养的核心。它将养生方术同人的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并且认为道德行为同养生实践有密切关系的思想,对于今天也仍然富有启迪意义。
道教养生术的主要内容有:
一,守一。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于对〃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大约在东汉时就曾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存思。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期,曾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住,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视。
三,导引。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各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相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大约在秦汉时已经流行。其后,导引之势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四,吐纳。是在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求长生延年。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后来的内丹功夫也十分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五,胎息。是在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调节呼吸达到似胎息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六,服食。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得长生成仙。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并流传,在魏晋和唐代曾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药和金石药。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家们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石因为采自天地之间,古人以类附比认为服金石药即可长存不朽。
七,外丹。是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炼制不死丹药,以求长生。大约形成于西汉时,到唐代达到鼎盛。由于服食丹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评,唐以后即衰微。
从历史实际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审视,矿物烧炼的丹药对于人的长寿延年是没有意义或者意义极微的,有些则是有毒的,服用过量即可致死。但是它在道教养生术的发展史上却是一项有影响的客观存在,并在客观上对于中国古化学史和古医药史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八,内丹。是以人体比作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用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以求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内丹与外丹相对。内丹之说大约始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从宋元直至明清,道教内丹术内容逐渐丰富,融会贯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导引、吐纳和胎息等各种方法,并且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侧重。
九,房中。指男女性生活的节制和谐,还精补脑等房事方法,以求长生。战国时期,房中术已经形成。两汉时就已有较系统的理论。早期道教并不禁欲,还将房中术纳入道术之中。后因流于淫靡,在南北朝时期被斥除出道术。从现存少量文献看,其中包含的性卫生的内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学的意义。
十,起居。指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包括饮食、言语、作息、穿着、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适应变化,顺乎天时地理,以求健康长生。对于起居摄养之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道教综合继承并加以系统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颐养生息的起居之道。
养生术是整个道家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主干。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二卷中曾经高度评价说:〃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迷恋于这样一个观念,即认为达到长生不老是可能的。我们不知道在世界上任何其他一个地方有与此近似的观念。这对科学的重要性是无法估量的〃。⑥对于长生的追求,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医药学、养生学、古化学等的发展,也包括了中国保健体育技术的发展。其中,一些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东和西方曾经产生过直接的影响。道家养生术的发展,也为奥秘的人体科学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材料。正因为如此,道教的养生术也就成了世界传统养生方法中的宝贵财富。当然,从现代科学和医学观点来认识,道家的养生术中确实存在着某些糟粕和杂质,同时,也确实包含着许多有科学价值的,当时适用,现时并不适用的以及至今仍然适用并广泛流传的东西。人们无法证明,一个健康的人通过养生锻炼,能够延长多少年月日的寿命。但是,实际证明许多有慢性疾病的人通过养生锻炼,得到防病和保健的功效。因此,道教养生术已经受到卫生界、体育界以及一切企望健康长寿的人的普遍重视。
注:
①②④⑤《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271页,218页,第5册27页,第2册59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道藏》,第11册48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154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道士服饰
道士服饰,古无定制。大约从南朝宋陆修静起,始据古代衣冠之制,结合宗教需要,定为制度。《陆先生道门科略》曰:此前,道士也有法服,〃旧法服单衣袷帻,箓生袴褶,所以受治之信,男赉单衣墨帻,女则绀衣〃。现在则改以巾褐裙帔为道士之法服,〃巾褐及帔,出自上道(盖指上清法引者注),礼拜着褐,诵经着帔。……夫巾褐裙帔,制作长短,条缝多少,各有准式,故谓之法服〃。①此后,逐渐增修,至南北朝末,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服饰制度。即按道士入道年限及学道之深浅,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