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道教-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范围里展开,属于哲学命题。从北宋以后,以探究人的身心禀赋为中心,主要在〃人物〃和〃仙灵〃之道的范围里展开,深入地推动了道教的科仪和方术的发展,并且直接指导着一代代教徒的修道实践。这一关于〃道〃的教义思想的发展既同中国儒释思想的发展紧密相联,同时也是道教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道〃的推衍和演化,反映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宗教的一个重要侧面。
注:
①⑨CDCGCICJCKCLNGNJNK《道藏要籍选刊》第1册630页,7页,第2册352~355、298、271页,第1册15页,第5册817页,20页,第3册3页,第1册59页,第5册769、771、776、779页,第1册59页,79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②⑦NE《太平经合校》第16、662页,第305、95页,第148、264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③ND《道书十二种》第414页,第471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
④《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第264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⑤⑥《史记》第4册1368~1369页,第7册2146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⑧CFNF《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3页,第12页,第7、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CE《太平御览》第1册第2页,中华书局,1960年
CHCM《道藏》第24册786页,第22册88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NH《十三经注疏》第1588、2050页,中华书局,1980年
NI《墨子闲诂》第220~221页,中华书局,1986年
德
德和道相对应,组成道教教义的核心。《道教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①《道德经》中有〃德〃字四十一处,提出了〃上德〃、〃玄德〃、〃孔德〃、〃积德〃等等,但是对于〃德〃的含义却没有具体的解释。第五十一章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将〃道〃和〃德〃两者规定为〃生长万物〃和〃畜养万物〃的关系。因此,一般认为〃德者,道之功也〃(韩非语),〃德者,道之用也〃(陆德明语),〃德者,道之见也〃(苏辙语)。《庄子》的《天地篇》就说到:〃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并称:〃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②当代旅美华人学者陈鼓应在分析〃德〃的概念时认为,它有三个意义:一是〃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二是〃内在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亦即表现它的德〃;三是〃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时,称之为德〃,即通常说的人的〃德行〃。③早期道教沿用了先秦道家的学说。太平道的《太平经》卷五十六至六十四称,〃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夫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这里也将道和德两者解释为〃生长万物〃和〃畜养万物〃的关系,同《道德经》的思想一脉相承。
太平道从追求〃太平〃的社会理想出发,将德〃主养〃的观点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认为〃地以德治,故忍辱;人以和治,故进退多便〃,〃以德治者,进退两度也〃。并且将〃德治〃列为帮助帝王之治的〃十法〃的第四法,仅次于〃元气冶、自然治、道治〃。《太平经》认为〃德〃和〃刑〃相对立,称〃德者与生气同力,故生气出亦出,入亦入;刑与杀气同力,故杀气出亦出,入亦入。德与天上行同列,刑与地下行同列。德常与实者同处,刑与空无物同处。德常与兴同处,故外兴则出,内兴则入,故冬入夏出。刑与衰死气同处,故冬出而夏入。死气者清,故所居而清也。故德与帝王同气,故外王则出阴,内王则入刑;刑与小人同位,故所居而无士众也。物所归者,积帝王德,常见归,故称帝王也;刑未尝与物同处,无士众,故不得称君子〃。君子的服人依靠的是〃道〃与〃德〃,欲得天地之心的,也要行〃道〃与〃德〃,至于行〃严畏智诈〃之术,只能收服那些言行无状的小人。《太平经》还将德〃主养〃的观点推广到个人的修养上,批评〃人不力学德,名为无德之人〃,无德之人必〃好害伤〃,因此,是〃凶败之符〃,是〃最劣弱困穷小人之名字〃。这种人是〃天不爱,地不喜,人不欲亲近之〃,他们〃为王者致害,为君子致灾,鬼神承天教,不久与为治〃。④五斗米道的《老子想尔注》中,亦有多处对于〃德〃的阐述。注〃玄德〃为〃玄,天也。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也〃;注〃常德〃为〃道德常在〃,⑤可见,五斗米道是主张〃道德一体〃的,〃德〃就是〃道德〃的意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教义着重在宇宙观、社会观和神仙观方面的建设。《西升经》就是以体用关系阐述〃道〃和〃德〃的关系的,称〃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刘仁会注解说:〃宥物于无者,道也;仁物之性者,德也〃。〃德〃也就是〃道〃体现于〃物〃之中的属性〃仁〃。《西升经》中还有〃道非欲于虚,虚自归之;德非欲于神,神自归之〃,〃无心德留而鬼神伏矣〃。这里的〃神〃,既有人〃神〃的意思,又有〃神灵〃之神的意思。唐代李荣注解说:〃道既虚无,德亦神妙。虚无神梦,必竟清静。而人若能虚心无身,自然归道;抱神守妙,自然归德也。〃又注称:〃圣人无心,不起贪欲,道在于己,德止于身,故曰:留也。用道,则道流遐迩;
怀德,则德被幽明,既为人之所归,亦为鬼神之所伏从也。〃⑥因此,人能归道,也就归德。德是人的精神的根本,办使鬼神降伏。但是,同期的江南一带的道教却大多从一般的〃道德〃观念阐述〃德〃。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要求个人〃积善阴德〃,这个〃德〃解释为〃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灾〃,而治国之君以及忠臣辅佐则应修道德;使〃道普德溢〃,至于太平。⑦唐代,道教教义体系逐渐充实完备。吴筠在《玄纲论》中称:〃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吴筠认为:〃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⑧这就将天地阴阳幽明的一切生成物都视为〃德〃成之物,包括〃灵仙、鬼神〃。唐宋以后,道教教义着重探讨人的问题。宋徽宗注《西升经》有《序》称:
〃万物莫不由之之谓道,道之在我之谓德。道德,人所固有也。〃⑨这就将〃道〃和〃德〃视为人所共有的禀赋。古时,〃德〃和〃得〃相通,因此,混然子王道渊认为:〃德者,得也,心之所蓄,性之混融,开物成务之理也。〃一些有〃上德〃的圣人,〃未尝显己之有德,藏身潜迹,抱朴含光,专气致柔,如婴儿也〃,而〃下德〃的贤人,〃执著其事,唯于世情,是非得失之物,理论扬于己德,以被聪明所蔽〃。CD因此,有德之人,就应该〃含养德性,纯纯朴朴,则比如赤子也,赤子如初生婴儿也〃。认为:〃太上以此喻修真之士,心切切矣。
我辈欲反本还源,归根复命,以此为则,不亦简妙乎。今心无所主,性不安闲,安得元神凝寂,元气冲虚而比如赤子乎。〃CE唐代内丹家们多将〃道〃和个人的内丹修炼相结合,认为〃道〃与〃生〃的结合就是〃德〃。司马承祯说过:〃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又称:〃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因此,〃大人含光藏晖,以期全备,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CF。清代道士、著名的内丹家柳华阳则称:〃道者德之用,德者道之体,人能明乎其德,而天性自现,体乎其道,而冲和自运,是之谓寂然不动,感而遂能也。〃又称:〃古圣云:德者,性能中求之耳。夫德非道则无著,道非德则无主。
道外觅德,其德远矣;培德体道,其功切矣。〃柳华阳在内修实践中曾经以〃道德体用观〃指导其内修实践,自谓:〃吾尝自内观而无心,外觅而无体,飘飘乎寻之不得,恍恍乎觉而虚灵,似鱼之随水,如雾之笼烟,一派冲和,荣卫天地,但人不能深进,故本然之道味却矣。〃CG另一些内丹家则从内修角度认识和解释《道德经》,将内修理论置于道教教义系统之下。清代道士、著名内丹家刘一明在《修真九要》中,强调内丹修炼必须〃积德修行〃,认为〃德〃就是〃恤老怜贫,惜孤悯寡,施药舍茶,修桥补路,扶危救困,轻财重义,广行方便〃,称〃道者,为己之事;德者,为人之事。修道有尽而积德无穷〃,感叹〃德者,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师传成仙之事。不积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CH刘一明在《修真辩难》中,对〃上德下德〃则完全从内丹学的角度来解释。他认为:〃先天全,则为上德;先天亏,则为下德。〃所谓〃先天全〃,就是〃体全德备,乾阳未伤之人〃,就是〃未伤先天之阳〃。所谓〃先天亏〃,就是〃先天已散,五行各分,四象不和,诸般宝物皆失〃。刘一明还批评了当时某些内丹家的谬指,即称〃精漏者为下德,精全者为上德〃。CI由此可见,在内丹家的修炼理论系统中,〃德〃已经衍化为〃精〃和〃先天之阳〃的同义语了。
注:
①⑧CE《道藏》第24册805页,第23册674页,89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⑥⑨CDCF《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447、452页,第3册603、624、618页,629页,71页,第1册645、6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老子注释及评介》第152页,中华书局,1984年
④《太平经合校》第218~219、143~144、254、110~111、157、159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⑤《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3、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⑦《抱朴子内篇校释》第112、114~115页,中华书局,1980年
CG《中国气功大成》第893页,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CHCI《道书十二种》第529~530页,第509~510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
玄
道教教义中的〃玄〃,相当于〃道〃。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称〃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①因此,〃玄〃是生成宇宙和万物的本体,与〃道〃相同。道教以〃道〃名教,后世亦有称之为〃玄教〃的。明代道教仪式书和御制仪式音乐谱集,就称为《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和《大明御制玄教乐章》。
道教的〃玄〃沿袭了道家著作中〃玄〃的概念。《老子》(即《道德经》)中有〃玄〃字共十一处。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章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两者指的是有无之道,概括而称之为〃玄〃。《说文》释〃玄〃为〃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②宋代苏辙注:〃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元代的吴澄注称:〃玄者,幽昧不可测知之意。③《老子》中,还有一些〃玄鉴〃、〃玄德〃、〃玄通〃和〃玄牝〃之类的连用词组,其中的〃玄〃,大多作为形容词使用,意思是幽深不测、深邃通达。《庄子》中也有一些〃玄天〃、〃玄古〃、〃玄德〃的连用词组。〃玄古〃,就是远古的意思。〃玄德〃就是天德,因为天德不可捉摸。〃玄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