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幼儿心理学-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是代表着旧的、比较稳定的一面。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水平或状态的基础上产生,而一定的心理水平或状态的形成,也依存于幼儿是否有相应的需要。二、三岁的儿童只有最初步的口语发展水平,他就只能产生进一步用口头言语进行交往的需要,而没有掌握书面言语的需要;幼儿有了进一步用口语进行交往的需要时,又会促使他去仔细地倾听和模仿成人的说话,从而他的口语交往水平便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可见,幼儿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中新的一面(新的需要)总是不断地和旧的一面(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既统一又对立,统一对立的结果是新的需要不断地否定着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从而幼儿心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与根据。
教育必须通过这个内因,通过新的需要和已有心理水平、状态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就应当深入了解幼儿,提出一定的、适当的要求,并使之为幼儿所接受,变成幼儿的新需要,以便引起幼儿心理的内部矛盾运动,促进幼儿心理日益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幼儿心理发展基本理论 第四章:教育要求要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幼儿的新需要是在一定的教育要求下产生的。但是,并非所有的教育要求都能为幼儿所接受,变成幼儿主观的需要,引起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能否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并转化成为幼儿的新需要,有个必要的条件,这就是教育要求是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如果符合,就会为幼儿所理解、接受,变成为幼儿的新需要,形成幼儿心理发展内部矛盾的新的一面;如果不符合,情况就会相反。
这就是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的辨证关系,一方面幼儿心理发展离不开教育的要求、指导,另一方面,教育要求又必须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教育要求怎样才算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呢?
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一)教育要求高低难易合适,需要幼儿作出一定的努力所能达到,而不是过高过难。比如,要求小班幼儿静坐半小时听老师朗读诗歌,或学习数的组合分解,这一要求就过高了;而要求大班幼儿学习画苹果、太阳,或复述故事《拔萝卜》、《小兔乖乖》,这一要求就太低了。这两种情况对幼儿都不合适,都不利于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二)教育要求要具体、明确。有时要求虽高低难易合适,但提得很笼统、抽象,这也不利于幼儿把教育要求变为内在的需要。比如,要求学前幼儿上课坐好,如果只简单化地说:“坐好”,是毫无作用的,教师必须将“坐好”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交待清楚:“把手放腿上,两脚并齐,身子不能趴着,眼睛看老师。”把教育要求具体、明确化,才能促使幼儿积极地按照这些要求去调节、控制自己的言语和行动。
幼儿的感知觉和觉察力 第一章:发展幼儿智力要从培养感知能力开始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反映物体的个别属性,如通过眼睛看到颜色,这是视觉;通过耳朵听到声音,这是听觉。而把物体的各个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我们看到了猴子的动作、皮毛颜色,又听到了猴子的叫声,在头脑中就形成了对猴子的总的形象,这就产生了对猴子的知觉。幼儿时期的感知觉主要有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以及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等。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在感知觉中占有重要地位。
幼儿感觉和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门户。幼儿是世界的新客,周围许多事物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新鲜的,都有待于去认识;而幼儿认识每个新事物,都不能象成人那样,看一下书或听别人介绍一下,就可以对事物有个初步的认识。幼儿需要用各种感官去接触事物,对它们进行直接的感知才能认识。比如:苹果、葡萄、核桃的不同,幼儿是在对它们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亲口尝一尝中认识的。孩子们把木块和铁钉放到水里,看到木块总是浮在水面,而铁钉总是沉到水底,久而久之,逐渐就懂得了物体沉浮和物体重量的关系。孩子们在夏天多次看见天空出现了乌云,感觉到很闷热,随之闪电霹雳,又听到雷声轰隆,继之大雨瓢泼而下,这一情况反复多次,他们就知道了雨前的一般征兆。正是因为幼儿对每个新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因此人们通常称感知是幼儿心灵的“门户”,是幼儿认识的来源。
感知不仅是幼儿认识的第一步,同时还是幼儿其它较复杂的、高级心理过程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感知为记忆、想象、思维等提供感性材料,幼儿就不可能产生、发展他们的记忆、想象和思维等。举个例子来说,幼儿只有看见过各种各样的苹果、桔子、梨、桃及西瓜等,才可能在脑子中留有它们的形象,产生“红红脸盘象苹果”之类的想象,也才可能有“水果”这个概念的掌握和“这是苹果”,“西瓜是绿颜色的”,“桔子是一种水果”等判断。因此,要发展幼儿的记忆、想象和思维,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首先要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从发展感知入手促进幼儿整个智力水平的发展。
幼儿的感知觉和觉察力 第二章:幼儿观察的特点三岁以前儿童的知觉主要是无意的,没有目的的,因此谈不上什么观察。进入幼儿期后,孩子的观察力开始发展,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渐由缺乏目的性转变为相对独立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有目的、有方向、自觉的观察能力。但就整个发展来说,幼儿观察力的发展还是不够的,他们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精确性、概括性、组织性等都还不强。下面,具体谈谈幼儿观察的特点:
(一)观察的目的性。学前初期幼儿常常不能进行自觉的、有意识的观察。他们的观察或事先无目的,或易在观察中忘记了目的,很容易受外界刺激和个人情绪、兴趣的影响。
比如,有这样一张图片,画面上有几个小朋友在玩,其中一个小朋友的衣服扣扣错了,鞋也掉了一只。请幼儿从画上把这个小朋友找出来。小班幼儿常常不能完成任务,他们会被画上那些好玩的玩具所吸引,而完全忘记观察的目的。中、大班,幼儿的观察目的性有较大提高,在我们的观察实验中,有78%的中班孩子和93%的大班孩子可以完成观察任务。
(二)观察的精确性。学前初期儿童的观察也往往不够仔细、认真,常常是粗枝大叶、笼统、片面。他们能看见颜色鲜艳、位置突出、新鲜、有变化的物体,看不见虽然能代表事物实质但却不显眼、不突出、比较细致的部分,有时甚至发生错误。如小班幼儿把柿子当成西红柿,分不清蜜蜂和苍蝇、绵羊和山羊的事常有发生。通过教育,中班孩子能逐渐比较精确地观察事物,能发现众多小朋友中哪个唱错歌了;动物园里一共有几只猴子,几只熊猫,几只松鼠,就是躲在树上、藏在山后的小动物,也能找出来。
(三)观察的持续性。学前儿童,特别小班孩子的观察常常不能持久,很容易转移注意的方向和对象,到中班,特别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时间才能逐渐增加。有个实验表明:
三、四岁幼儿对图片的平均持续观察的时间只有六分八秒,五岁的儿童增加到七分六秒,六岁达十二分三秒。可见,学前儿童观察的持续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特别是六岁儿童,观察的持续时间有明显的增加,进步较大。
(四)观察的概括性。学前初期儿童观察时,常常不能把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因而也不能发现各事物或事物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当你给幼儿看两盘萝卜头,其中一盘泡在水里,萝卜头长出了小绿叶;一盘无水,萝卜头萎缩了。小班幼儿通常看不出萝卜头生长与水分之间的关系。如果再给幼儿看两幅图画,其中一幅画着小孩玩球,另一幅画着球把玻璃打碎了,小班孩子也往往说不出这两幅图画间的因果关系。中班幼儿观察的概括性稍有提高,但也只有部分儿童能作出比较令人满意的回答,到大班,才有多数儿童能作出正确回答。
(五)观察的组织性。学前儿童在观察中,常常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地、有组织、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而时常是一会儿看东,一会儿看西,杂乱无章;甚至还不会有条有理地区别两个物体或图片的异同,不会将两个物体或两张图片中的相应部分逐一进行比较。在这方面,中、大班的幼儿较小班幼儿有较大的进步,但即使是到了大班,也仍然不是多数的孩子都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观察事物。
幼儿的感知觉和觉察力 第三章:怎样使幼儿观察全面、精确观察是幼儿认识的源泉,幼儿通过对外界事物的直接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但是由于学前儿童观察能力不强,观察不能认真、细致,结果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粗略的,对事物的印象也只能是表面、片面、孤立零碎、星星点点的。因此,在培养、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时,幼儿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怎样发展幼儿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呢?下面提供几点方法:
(一)给幼儿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比如,在幼儿观察桃树之前,就先向幼儿说明:“今天我们观察桃树,要仔细看看桃树的树干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它从哪儿开始分杈,树杈多不多;桃花是什么颜色,它有几个花瓣。”
等等,使幼儿对观察桃树的任务,要求有一个比较具体、清楚的理解。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请两组幼儿观察两张初看完全相同的图片,对其中一组幼儿在观察前讲明这两张画有五处不同,而对另一组幼儿只笼统地要求他们找出图片的不同处,而不告诉共有几处不同。结果前组儿童平均找出4。5个不同,后组儿童只找出3。7个不同。由此看出,观察目的、任务的明确程度,是会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目的、任务越明确,效果越好。
(二)给幼儿以具体的观察指导。在幼儿观察时,教师可以用语言(比如谈话、提问等)提醒孩子在观察事物时,应该做到注意力集中、认真,不光要看得见那些色彩鲜艳,位置明显,有强烈刺激性的部分,也要注意那些色彩不太鲜艳,位置较偏,面积较小,不太明显的部分;不仅要看到局部,而且要看得到整体;特别要注意那些细小、不突出但却反映事物实质、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是指导的重要内容。老师应具体指导幼儿如何有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如何有先有后,有主有次地进行观察。同时,还要使中、大班幼儿懂得观察的方法、顺序。根据观察对象及任务、要求的不同,指导的方法应有所变化。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主次程序法(即先中心后四周)、方位程序法(即由上而下、由左而右、由近及远、由远而近、自头而尾等等)、分析综合法(即先整体后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