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成功的方法1-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师范学堂的具体设置方法和课程安排上,他主张参照日本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同时设立小学和师范学堂,师范学堂的学生同时兼任小学堂的教习,以后逐步提高师范生的程度。课程包括“六经”大义、历朝掌故、文字源流、列国情状、格致专门等基础学科。
重视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维新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实施文明胎教等方面揭示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指出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还指出女子教育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国势的强弱。
梁启超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他指出西人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在中国则与之反;西人重视理解,而在中国注重识记;西人注意直观教学,实物教学,而在中国只注重言语文字。他建议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入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5。严复的教育思想
(1)“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
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他在《原强》中首次阐发了他的“三育论”。所谓“鼓民力”就是提倡体育;“开民智”就是要全面开发人民的智慧,其核心是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和训话辞章之学,讲求西学;“兴民德”主要是从改变传统德育内容,用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取代封建伦理道德,培养人民忠爱国家的观念意识。
(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1)倡导对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要一体学习,但走了“全盘西化”的激进道路。
2)对西学的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认识。他把近代科学按从基础到应用的层次划分为三类:玄学、玄著学、著学,认为这三类学科连成一体。还认为西学是一个发展的体系。
3 )后来严复改变了以前“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要构建一种融会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想。
设想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是:
小学阶段以十分之九的时间学习“中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粗通经义史事。教学法应“减其记诵之功,益以讲解之业”。
中学阶段主要教授西学,并且一切功课皆用洋文授课。
高等学堂,只设西学教习,不设中学教习。
6。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1)“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1902 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8 月15日奏呈颁布,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最早颁布,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光绪《奏定学堂章程》,1904 年1 月颁布执行,该学制称癸卯学制。“最早被实施”
癸卯学制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共三级十三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仅设中学堂一级,五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年到四年,通儒院五年,共三级十一年到十二年。儿童从七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二十六年。横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2)废科举,兴学堂
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历了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中额、到完全废止三个步骤。终于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八月,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至此,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终告废除。
(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1905年,中央成立了学部,并将原来的国子监并入学部,学部的最高长官叫尚书。
1906 年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
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下分若干学区,每区设劝学员,具体管理学务。
(4)制定教育宗旨
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
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7。清末的留学教育
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再掀热潮,以日本和美国为主。
(1)留日教育
(2)“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
即由列强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始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在山西处理庚子事件善后事宜,提议将山西省应摊派的赔款银50万两用于设立学堂。“教导有用之学,使官商士庶子弟肄习,不再受迷惑”。因此于1902年建立山西大学堂,经费由赔款开支,学校大权由李提摩太掌管,直到辛亥革命后方收回。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即1078万多美元“退还”中国,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之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学预备学校,即清华学堂。经费使用由美国派员监督。随后其他列强也退还部分赔款,以这笔资金建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用于给在华文化团体开展活动的资助。“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浪潮下,更加重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的趋向
九、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1)制定教育方针
1912年7月召开的临时教育会议谈论并通过了新的教育方针,9月2日,正式公布实行。新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2)颁布学制
1912年9月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了该学制系统框架,因当年为壬子年,所以又称作壬子学制。壬子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的近步:
1)缩短了三到四年的学习年限;
2)取消毕业奖励初升,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影;
3)女子教育取得一定地位,开创男女同校;
4)课程上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训练;
5)教育更加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校令》、《实业学校令》等一系列法令规程,这些法令规程使壬子学制更加充实和具体,二者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3)颁布课程标准。
废止了癸卯学制中的“读经讲经”课,突出近代学科和资本主义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关注对学生的美感和情感教育,注意课程的应用性、平民化和首脑协调发展的特色。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其中,前三者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隶属于政治教育;后二者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轶政治之教育。
(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1)抱定宗旨:学校及研究高深学问之地;(2)砥砺德行;(3)敬爱师长。
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
第三,发展研究,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关,而且是要创新知识,推动学术进步的场所。他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书。
第四,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要求学生砥砺德行,敬爱师长,并成立了各种学生组织以培养学生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
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但并不是研究某一家或者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某些人指定的学问。这一原则在教师的聘用上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一原则体现了蔡元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当时具有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是积极进步的。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第一,成立全校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评议会
第二,成立全校最高行政执行机构:行政会议
第三,建立全校教务传导机构:教务会议及教务处
第四,建立主管全校人事和事务工作的机构:总务处
第五,成立各学门教务管理机构:教授会
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在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上,蔡元培采取了以下措施: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3)教育独立思想
蔡元培认为教育与政党之间,宗教之间存在这矛盾,因此教育应该独立,教育独立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教育经费独立,教育总长不得因政局的变动而频繁变动;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方针应保持稳定,不受政治的干扰;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3。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 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1)平民教育思潮
由于政治立场、思想倾向等的不同,平民教育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部分:
(1)一部分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代表。
他们认为平民教育必须符合劳动人民谋求自身解放的根本利益,应该与破除阶级统治的革命斗争同时进行。要真正解决平民教育问题,必须先解决经济和政治制度问题,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条件下,工农劳苦大众才能获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为此,1919年邓中夏发起组织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及负责筹备了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这些都是平民教育运动的实践。
(2)另一部分以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代表。
他们在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民主)政治。
为此,北高师师生于1919 年组织了平民教育社;朱其慧、陶行知、晏阳初于1923 年组织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除体脑差别。
(1)北高师学生1919 年发起组织工学会。
基本观点:倡导工学主义
(2)少年中国学会成员王光沂发起组织北京工读互助团。(无政府主义者)
将工读视为实现新组织、新生活、新社会的有效手段。本着互助合作的精神,实行半工半读,将工读互助团办成。
(3)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一方面提出了工人和农民的工读问题,同时也支持青年学生的工读互助实验,尤其号召知识青年到工农中去,初步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思想。
(4)纯粹的工读主义者,他们把工读单纯看作是解决青年失学问题的好方法。
(3)职业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在对职业教育概念的最早阐述上,涉及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二点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