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金融的逻辑-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是这些国家对外债的依赖使它们受重挫。从表面看好像如此,但其根本原因不是它们的外
债太多,而是它们普遍缺乏对权力的制度化约束,黑箱操作滋生腐败,政府财政和外债被当
权者私用。 
 相比之下,美国近9万亿美元的国债中,外债约2万亿美元,占近四分之一。而且,从
国债规模讲,今天日本国债是GDP的170%,意大利、比利时国债都超过GDP的120%,
美国国债是GDP的70%。这些国家没有因高额国债或外债而产生金融危机、社会动乱,可
是,1990年代的亚洲国家、193040年代的民国中国以及过去20年里的拉美国家却因国债、
外债而频繁出现危机和社会动乱,这是为什么呢? 
 
 第47节:治国的金融之道:藏富于民(14) 
 
 答案还在制度资本上,在对权力的制约以及政府预算过程是否透明上。实际上,不只是
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承受公债的能力千差万别,即使回到历史上也如此。比如,16、17世纪
时荷兰的国债比西班牙的高很多,1650年时荷兰国债折合人均1。6公斤银子而西班牙国债仅
折合人均0。6公斤银子 ,但前者的国债利息在3%至5%之间,西班牙在16世纪要支付10%
以上的利息,荷兰没有因这种国债而衰败,而西班牙则从17世纪中叶开始衰落。18世纪中
叶,英国的国债承受力也远比法国高,前者的人均国债高于法国,但那种高负债不仅没拖垮
英国,反而是英国的国债利息只有法国的一半左右,让英国不断强盛。之所以英国(以及当
年的荷兰)的国债融资成本比法国的低一半,其证券市场也比法国更发达,根本原因与1688
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后所巩固的宪政制衡有关,那次革命之后英国王权受到议会的进一步制
约,使国王不能随意征税、不能侵犯私人财产,财产税等只能由议会立法。由于议会更能代
表社会的利益,并且其立法与决策过程也非常透明,这使证券投资者对政府有充分的信任,
因此很愿意买英国的国债,而且要求的利息(融资成本)也不高。相比之下,西班牙、法国
的王权不受制约,国王的决策过程又不透明,多次对其国债赖账、拖欠利息,这些都无法让

投资者对集权政府有信心,其结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是否能长久靠赤字加国债
发展,跟其制度架构分不开。 
 我们可能会说,既然中国的制度问题以前就存在,而由赤字带动增长的模式在以前20
几年成功了,那么为什么今后不能再继续呢?——在经济增长的初期,增长的确可以是粗放
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回报,甚至可以充满贪污腐败,但不能总是靠修路、架桥、盖大楼
刺激增长,也不能指望社会对贪污腐败总能承受。正如前面所说,如果政府投资回报长期低
于公债利率,如果财政被长期用于挥霍性形象工程并为贪污腐败提供基础,那么靠赤字或靠
税收支持的财政开支只会是无谓地烧钱,使中国的负债能力快速下降,带来社会动荡。 
 因此,中国一方面应该减税,至少应该控制税负的增长,藏富于民,并同时进一步让政
府退出经济,让市场真正发挥作用,提高民间创业与投资的回报;另一方面可继续依靠国债
促进发展。但是,这两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先行,否则财政赤
字和国债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靠赤字发展就没有希望。 
 
 第48节: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最终打倒“孔家店”(1) 
 
 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最终打倒“孔家店” 
 近几年来,儒家文化再次成为热门话题,这些讨论不只是限于文化圈内,而是直接涉及
到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生每周花多少时间读经、多少时间学习现代知识的问题。此外,要求
立儒学为国教的呼声也不小,因此信不信儒学已不仅是个人的选择问题,还是一个全社会以
及整个国家的根本问题。实际上,一些新儒家学者声称要“以夏变夷”、“用中华文明整合世
界”,国家已拨款数亿在国外设立孔子学校,以具体行动在世界推广儒家文化。中国这么大,
世界更大,做一些这类事情也未尝不可。但是,其成效将如何则可能是另一回事。 
 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儒家文化为什么会在中国出现?除了儒家外是否有别的更
“好”的社会秩序安排?西方文明真的只是物质文明,而东方文明是更高尚的精神文明吗?
“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自由、民主、法治的思想,让中国走近世界一大步。但是,
现在人们发现,在当年打倒“孔家店”后,今天似乎又要重建“孔家店”,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还缺少什么才使个人权利、个人自由难以扎根? 
 文化显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今天的中华文化跟汉朝的汉人文化、唐朝的唐人文化、
宋朝明朝的中国文化、甚至民国时期的华人文化都不一样,其他种族文化的动态变迁也大致
如此。如果文化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是什么在推动其变迁?为什么有的文化内容经久不衰而
有的则时过境迁即消失?这里,我们试图从金融学、经济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些问题,尽量从
文化之外的视角来理解文化。我们会发现,文化内涵必然是因某种需要而生,同样会因为某
种不需要而死。换言之,一旦文化的某种功能能够由其它更受社会欢迎的东西取代,那么那
项文化内涵的生命就会结束。我们会看到,随着经济和金融技术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文化
内涵也会变化。所以,简单意义上的文化复古不仅是一厢情愿,而且是毫无意义。 
 文化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 
 文化的内容当然很多很广,我们关心的不是像“川菜”“湘菜”这样的非制度性文化,
而是规范言行的制度性文化以及影响人们作价值判断的处世文化。此外,先要说明的是本文
不谈及儒家“三纲五常”中的“五常”等处世之道,原因是,像“仁、义、礼、智、信”这
些道德规范是世界各种文化的普遍价值,并非儒家文化独有,否则我们中国人出国之后就不
会有与别人交往的任何基础。这些内容是今天的中国以及任何社会都应该教导的。 
 本文的反思集中在儒家“三纲五常”中的“三纲”以及相关的“五伦”社会秩序。家文
化是各种文化的核心,也是儒家跟其它文化的核心差别的体现。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差别。 
 不管是远古,还是现代,任何人自出生即面对两种基本需要,一种是吃穿住行这些物质

消费,即所谓的物质生活,“民以食为天”;另一种是心理或说精神需求,即所谓精神生活。
从生存需要看,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应该排第一,精神生活居其次。人的这两种基本需要既是
文化的起因,也是文化的目的。 
 所有动物都有其文化,而一种动物的文化程度又跟该动物的个体独立生存能力有关。在
所有动物中,人出生后的自生能力可能在最弱之列,婴儿一岁之前靠吃奶,即使一岁之后能
吃一般食物、能走路了,在12、13岁前一个人还是难以独自谋生。相比之下,马的自生能
力极强,小马出生一、两天内即可站立走路,也能很快自己吃草。但尽管如此,出生之后,
小马还会追随母亲一、两个月,母马也会给以母爱,保护小马,形影不离,所以,连马也体
现出一定的“家庭观念”、“家文化”。笔者小时候在湖南农村,最怕的就是还在抚育一群小
狗的母狗,母狗为保护其孩子所表现出的凶恶,真是奋不顾身,任何人只要靠近她家的领地
范围,母狗绝对会出来咬你!所以,狗的“家庭观念”也不弱。“家”作为基本生存单元是
动物的共性。 
 当然,对于自生能力远比马要弱的人类,家更是人种延续下去的最基本条件。任何今天
还存在的民族,它必须有重视家庭的基本文化内涵,否则就不可能延续到今天。各类文化都
重视家庭,这是人种生存的基本底线。 
 除了要满足今天的物质消费和精神需求外,一个人面对的更重要的挑战是对未来生活的
担忧,包括未来物质生活所需的收入的不确定性、身体健康的不确定性,还有未来精神生活、
心理状态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风险事件可以是天灾人祸,比如,根据邓云特先生在1937
年《中国灾荒史》一书中的统计 ,16世纪中国共发生过504起大水灾、旱灾、蝗灾、雹灾、
风灾、疫灾、地震和雪灾,平均每年5次以上;17世纪共有各类大灾507次,18世纪共411
次,19世纪407次,20世纪的头35年有101次大灾。这些记入史册的不包括小灾,也不包
括时常发生的战争和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兵荒马乱时期个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当然会
受到冲击。这些都是人们想规避的系统风险。 
 
 第49节: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最终打倒“孔家店”(2) 
 
 在个人层面,生病、交通或工作事故、房子起火等意外事件也会引发财产收入、精神状
况上的损失,还有娶妻、嫁女、盖房、养老等这些大开支项目,都是个人一辈子要应对的不
好预测的风险或大额开支事件。此外,在创业、生产投资上也会面对大大小小的不确定性,
有可能血本无归,有可能收成不好。 
 这些因自然、社会以及个人自己带来的难以避免的风险事件让人充满忧虑,这就逼着人
们去寻找规避未来物质风险和精神风险的手段,否则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生存下去的概率就
会远小于100%,社会也不能安宁。大致讲,人类有两种途径规避未来风险,其一是靠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通过提高物质生产力和精神供给量来提升人类整体生活水平,这当然能
加强个人度过风险事件的能力。物资供应有结余时,即使一时发生天灾人祸或生产歉收,也
不至于给人造成致命的危机。“硬”技术创新的贡献即在此。 
 其二是通过个人之间的经济交换、精神交换达到互保、互助、资源共享的效果,以此提
升社会共同的避险能力,使个人能更好地度过经济紧张、精神压抑时期。任何社会中,个人
之间的收入风险特征以及能力都会不同,使他们能通过交换而达到互保、互相配置资源的效
果。在精神生活方面也如此,不同人会在不同时候出现喜怒哀乐,为人际间的感情交换提供
了基础。 
 问题是,如何进行交换?在经济利益方面,金融产品就是让不同人(买方和卖方)实现
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状态之间的物质交换(当然,在未来也许可以有实现不同时间和不同状态
间感情交换的证券)。例如,借贷合同是让贷方今天把钱借给另一方使用,但到期时借方要

还本付息,其效果是贷方把今天的收入转移到未来花,借方则把未来收入转移到今天花。其
它诸如人寿年金、医疗保险、人寿保险、养老基金、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虽然合约的支
付安排不同,但道理都是实现不同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间的利益交换。可问题是,这些
金融品种直到近代才发展。那么,在古代以及传统社会里,类似这样的金融保险交易和精神
感情交易靠什么方式进行呢?这是一个交易风险或者说契约执行问题,如果大家都担心另一
方会赖账、不履行其交换义务,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