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过去 的 20 年, 我有幸在 乔布斯 、盖茨 、 施密特等 人的身 边学习成 长,我有幸 在 Pc 时代 经历 苹果、微 软,有 幸在互联 网时代 经历谷 歌,有 幸看 到三家世 界一流 的公司成 长、成 功,我 有幸在 美国 硅谷和中 国中关 村崛起时 ,在这 两个地 方做过 最有 创意的工 作这些 职业经验 才是我 最有价 值的资 产。 我非常希 望能够 把这些资 产传授 给中国 青年。
■我想,帮助 更多的 中国青 年实现 创业梦 想应 该是有意 义、有 影响力的 一件事 ,而且 是我帮 助中 国大学生 的延续 。
■我步入 丛林,因 为我希 望生活 得有意义 ,我 希望活得 深刻, 并汲取生 命中所 有的精 华,然 后从 中学习, 以免让 我在生命 终结时 ,却发 现自己 从来 没有活过 。
我不 中 国大 学 生的 丌 了缘
2009 年 4 月 18 日,我像以往那样收拾好自己 的行囊,伴我一起出行的还是那个“新秀丽”的蓝 色超大旅行箱。这个旅行箱伴随我游走了大半个中 国,行程达数十万公里。我总像打仗般地穿梭在中 国的各大高校,和莘莘学子进行演讲交流。每一次 的日程都超乎想象的紧张,我经常披星戴月地辗转 奔波于多个城市。
一直帮我组织高校演讲的《大学生》杂志社的 编辑王肇辉总把这种奔波笑称为挑战身体极限的活 动,而我也因此得到一个外号——“铁人”。这种活 动我已经坚持了 10 年,在我担任谷歌中国区全球副 总裁和中国区的总裁期间,我幸运地拥有“20%的 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业,而我将这些时间全部 用在我所钟情的大学生工作上。
仅在 2009 年 4 月 18 日到 4 月 26 日这 8 天的时 间内,我就和同伴辗转于成都、厦门和南宁三个城 市,我分别在成都的四川师范大学、雅安的四川农
业大学、厦门市的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南宁市的
广西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作了 6 场励志演讲。演讲 的内容全部为公益性质,题目分别是《我学,我成 长》以及《成长的十个启发》。
每到一处,我都能看到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洋溢 着热情与渴望的眼神。我知道,他们是千千万万家 长们心中的希望,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正在 经历着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但社会中的种种 浮躁往往与他们内心的理想发生严重冲撞,他们难 免总是会感到迷茫和失望。因此,在每一次演讲中, 我都会把大学生成长中的常见问题以故事和案例的 形式讲出来,并把我自己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一一 告知,并和他们分享我的种种感悟。
我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我的演讲而有所启发,然 后找到自身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我和中国的大学生感情如此之深?为什 么我能将这项工作坚持 10 年,并希望将其作为终生
的事业?
与其说是机缘巧合,还不如说这是命中注定。
2000 年,我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工作,当时的第一项
工作就是要招聘大量学生到微软工作,这算是我与 中国学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有很多学生都 希望能到微软研究院做暑期工,正由于如此,我才 有机会了解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很多想法。
我至今还忘不了和一个暑期工的谈话。这个学 生来自中国数一数二的名校,他一直想就未来的规 划和我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于是我们坐在微软中 国研究院的一间小会议室里交谈起来。他说:“开复, 我希望自己能像您一样成功。而根据我的理解,成 功就是管人,管人这件事很过瘾。那么,我该怎么 做才能走上管理者的岗位呢?”
我没有想到,一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对成功的 认识竟是如此片面和肤浅。他的想法折射出的是中 国社会由来已久的通病,那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照 同一个模式发展,在衡量个人成功时采用的也是一 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
渐渐的,我发现,持上述观点的学生不在少数。 许多同学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成功与财富、地位和
权力画上等号。
归根结底,这种现象反映出的是中国学生在价 值取向上的迷茫。而他们在多元社会里各种价值观 的冲击下逐渐丧失了独立的判断力,并逐渐背离了 正确的价值观。他们期望通过简单地复制别人的成 功之路而快速致富,盲目地追随某种社会风潮,并 被名利的诱惑蒙蔽了自己的内心。
看到这样的情形,我内心非常焦虑。中国的大 学生是非常优秀的,但我却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他们 内心的困惑。望子成龙的父母、应试教育体制束缚 下的学校和老师、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这些都让 他们很多人在成长之路上陷于迷失。
那段时间,我的内心在反复思考着这样一件事: “近百年来,中国青年终于能够接受先进完整的教 育,能够有条件专心读书并成为时代的骄子,他们 理应成为融会中西的精英。但可惜的是,他们虽然 有幸出生在自由选择的时代,但时代并没有赋予他 们选择的智慧”
从那段时间开始,我就开始反复叩问自己的内
心:是否应该马上开始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找到自
己的理想?当一些好心人听到我有这样的想法时,都 竭力劝阻我,因为他们担心我会被别人指责为“多 管闲事”和“好为人师”。
但最终我摒弃了这些顾虑,因为我想起了父亲 一直以来的梦想。
尽管父亲李天民的后半生在台湾度过,但他从 来没有忘记祖国大陆。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里, 我经常在医院里陪伴他。那时,他每天都对我说: 如果能回大陆去看一看该多好看到父亲日渐憔悴 的脸庞,我知道,这个简单的愿望已经无法实现了, 我痛不可抑。有一天早上,他醒来就告诉我,他做 了一个梦,梦里的他在水面捡到了一张纸,上面写
着四个字——“中华之恋”。
我知道父亲忧国忧民之心终生不渝,这个梦就 是他故土情长的感情宣泄。我知道父亲有一个愿望 还未达成,那就是写一本书,名字叫做《中国人未 来的希望》。在病床前,我曾告诉父亲:“我会完成 您的愿望,早日将那本书出版,您放心吧”但那时
的父亲只能用深邃的目光凝视着我。后来姐姐告诉
我,父亲一直希望我能够帮助他做完未竞的事业。 在看到中国大学生的迷茫后,我想起了父亲多 年未了的愿望,我内心的那种使命感也油然而生。 寻找中国人未来的希望,帮助中国年轻人的成长, 这不就是背负父命的我应该作出的决定?中国大学
生未来的希望,不也正决定着中国人未来的希望?
在那一刻,我充分感受到了内心最真实愿望的 激荡。作为一个有机会融汇中西文化的华人学者, 作为一个充分体验西方文化的炎黄子孙,我应该尽 我所能,在帮助中国青年远离困惑、步人卓越的过 程中有所行动;我也应该根据自己在指导青年学生 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其他致力于发展中国教育 事业的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所以,自 2000 年开始,我就遵循内心的选择, 撰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从这封信开始,我与中国大学生的不了情缘就 此结成。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他们对这种 价值观指导的迫切需要,这也让我欣慰自己当时没
我后来坚持每年都到全国的各个高校作巡回演
讲,报告超过 300 场,内容涉及纯学术的计算机研 究,也涵盖科学、教育和人文的关系,然而更多的 则是集中在有关中国大学生如何做人和做事方面。 我从此更投入地写了第二封信、第三封信,一直到 第七封信,也正是从这封信开始,我有了创办私立 大学,试图改变教育的念头,之后我又建立了“我 学网”,出版了三本针对大学生的书籍,希望通过这 些形式来给学生以及教育界一些启示。
网络的便捷让我与大学生的沟通也变得更加直 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家人还在甜梦中酣睡未 醒的清晨,在人群川流不息的候机厅里,我就像一 个超级“网虫”,习惯性地抓住能够进入互联网的任 何时机,打开页面,阅读一个又一个的提问,并耐 心仔细地提出我的观点和建议。我知道,那些或单 纯或尖锐,或轻松或沉重的问题中,都包含着青年 学生对我的期待和信任;我也知道,我无法为所有 问题都提供一个完美且一劳永逸的终极解决方案。
然而,这一代青年的勃勃生机总是带给我深深的感
动和喜悦,我也始终相信,只要能够分担他们的困 惑和焦虑,我的付出就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直到今天,当我面对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时, 我能从内心感觉到他们正在逐渐成长。我已远离教 职多年,但现在却成为众多青年学生口中的“开复 老师”。我得到信任的原因并非由于我个人在某方面 的小小成功,而是源于我年复一年不倦的付出。
在行走中国的路途中,我深深地感到,大学生 内心的困惑依然存在,他们中的很多人依然还迷失 在“一元化”成功法则中,面对这个浮躁喧哗的世 界经常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我也知道,自己就算坚 持不懈地努力,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很难从源头解 除他们的困惑。尽管这样,我依然希望自己用一种 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下去,我一直秉持着我的初衷,
那就是 100 个人中哪怕只有一个人从我的观点中受 益,那我的付出也就比任何工作都有价值。
因为正是他们,代表着中国人未来的希望。
建立 我 学网
从 2000 年开始关注中国大学生工作以后,我与 很多大学生有了近距离的交流,他们像对朋友一样 对我吐露心声。而和他们交流得越多,我的心情就 越沉重。大学生的这些痛楚,引发了我对中国教育 制度的一些叩问和思考。
尽管 2000 年 7 月,我被微软公司一纸调令调回 西雅图总部工作,我的居住地也从中国变回了大洋 彼岸,但空间上的变化并不能改变我与中国大学生 们的心灵距离,我依然时常回到中国在高校进行演
讲。
每当我去演讲的时候,高校的学校领导们总是 向我抱怨师资力量的薄弱,留不住人。中等以上的 学生毕业后,要么出国深造,要么就业赚大钱,总 之他们都不愿意留校任教。待遇不好造成师资不足, 师资不足造成学生不满,学生不满造成老师的社会 地位降低,低的社会地位造成待遇无法提高。这就
形成了中国师资的一个恶性循环,而师资的欠缺也
成为中国高校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但每次见面结束,校方总是会安排让我参观他 们用银行贷款建设的华丽校园。
所以,每每离开高校我都会暗自感叹:“是否可 能有这么一天,校长引以自豪的是该校聘用的那些 学识渊博、声名卓著的大师,而非华丽的大楼;校 长激情畅谈的是无私的教育理想,而非大而无当的
校园?是否还能有这么一天,高校里走出的每一个毕 业生都是能得到 21 世纪企业认可的人才,而不是总 是徘徊在失业边缘的‘待业者’?”
随着我到高校巡回演讲的次数越来越多,一个 想法开始在我的内心萌芽、滋长,乃至后来变得越 来越迫切。我能否用自己融汇中西的教育背景去真 正解决中国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那段时间,我如鲠在喉,常有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