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钱钟书讲文学-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诩涠运Ч挝┮挥霉Φ囊淮巍�
1937年,钱钟书拿到了牛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还获得了最优等荣誉。同年,女儿钱瑗出生。此时做了父亲的钱钟书却依然童心不改。有一次,杨绛睡午觉,钱钟书就蘸了浓墨,给杨绛画了个花脸。可是,杨绛的皮肤特别细嫩,费了好大力气才洗净墨汁,脸皮也快洗破了。可钱钟书仍意犹未尽,又画了妻子的肖像,上面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女儿的出世,又给钱钟书带来新的乐趣,回国到上海时,他曾趁着大热天女儿熟睡,在她肚子上画了一个大花脸,挨了母亲一顿训斥方才罢休。牛津大学毕业后,钱钟书没有接受校方中文讲师职务的聘任,陪妻子同去法国攻读拉丁语言去了。通过旁听,钱钟书熟练地掌握了几种欧洲语言,白天夫妻两人常去咖啡馆坐坐,或者逛古书店,淘回旧书晚上阅读,过着一种比较自由的生活。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内的抗日战争也全面爆发。本想继续攻读学位的钱钟书再也无心读书,和妻儿一起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
回国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高校的一部分已经迁往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钱钟书带着师长们的厚望回校,当上了外文系教授,教授“欧洲文艺复兴”、“当代文学”和“大一英文”。钱钟书个头不高,长相年轻,看上去几乎和自己的学生差不多,为了让自己显得成熟些,就穿一身藏青色西服,一双黑皮鞋,戴一副大黑边眼镜。他上课时只说英文,不说中文;只讲书,不提问;既不表扬,也不批评,但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学生们听到会神处,往往停笔默记,每次听课都能获得一次美的感受。大概因为他的文章得罪了一些爱对号入座的人,而且深受学生欢迎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因此,钱钟书在西南联大的一年,并不怎么得意。1939年,他辞去了教职,决定到湖南宝庆县蓝田镇的国立师范学校任教。
1939年11月,钱钟书和几名好友踏上征途,进行了一次最令人难忘的旅行。当时,时值凶年,日军已经深入南方,封锁了港口,他们只好乘着一辆像《围城》里所描写的那样的大车,一路颠簸,路边是一片荒无人烟、百姓流离失所的萧瑟景象。等到了凌庐,大家都已经一贫如洗,几个人凑钱买了点烤山芋,又觉得作为大学教授的面子放不下来,只好背过脸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夜晚也只能男女杂居于一处破乱的旅店,外面凄风冷雨,里面虮虱横行。可是,一路上钱钟书却始终怡然自得,手捧一本字典,看得不亦乐乎,让同伴十分惊讶。经过这样的困顿颠簸,一路流浪终于到达了宝庆蓝田。所有这些磨砺,都化成了《围城》的创作素材。
别看蓝田是个偏僻小镇,图书馆却不乏丰富的藏书,钱钟书在这里如鱼得水,博览群书,而且几乎做到了过目不忘。钱钟书对自己系主任的工作尽职尽责,外文系每月都进行学术讲座,钱钟书总是承担得最多而且讲得最精彩,全然没有清华读书时狂傲的架子。教学之外,他最喜欢的是和三五好友谈古论今,听钱钟书侃大山成了那时同事们最大的消遣。每到这时,钱钟书就显得容光焕发,口若悬河。评论古今人物时,他不仅谈人物的正面,还能将那些不为人知的逸闻趣事讲得栩栩如生,让大家着迷。一次,钱钟书到同事徐燕谋'2'那里去聊天,兴致很高,故事越说越多,情绪越说越激昂,忍不住拿起手杖手舞足蹈,在座各位也都听得忘乎所以。两个小时后,徐燕谋才发现蚊帐已经被钱钟书的手杖戳了好几个大窟窿,钱钟书却拉起朋友一溜烟地跑了。
蓝田学校风景优美,因为山水阻隔而远离战火,钱钟书就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里的仙人。他每次上街,往往是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己的宿舍,买了贵东西,还自以为很便宜。但他从不承认自己的书生气,说早已通过读书通晓了人情世故。的确,校内的人际关系很复杂,钱钟书也并不是和所有的同事相互知赏,对一些人他尽量不理睬,他们的嘴脸都被钱钟书入木三分地刻画进了《围城》。
中年——几度风雨几度秋
1941年夏天,钱钟书离别蓝田,由广西乘船回上海。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陈福田特地从昆明赶来请他再回去教书。犹豫之际,太平洋战争爆发了,上海成为日军困守下的“孤岛”。钱钟书和家人只好蛰居在法租界里,此时,他终于能和杨绛团聚了。他们的日子过得十分辛苦,杨绛在一所中学教书,正式工资还不够养活自己;钱钟书做着岳父让给他的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授课工作,还要兼做补习老师,靠几份薪水来弥补生活之用,有什么好吃的就弄来给岳父吃。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钱钟书夫妇从未辍笔,反而还能苦中作乐地享受着写作的乐趣。杨绛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看完话剧之后,钱钟书也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为了让钱钟书腾出时间写作,杨绛想方设法减少开支,辞退了女佣,自己劈柴做饭洗衣,常常给煤烟染成花脸,被热油烫出泡来,或者切破手指。可是一到晚上,两人就沉浸在欣赏小说的乐趣里。钱钟书写一节,杨绛看一节,钱钟书又等着看杨绛的反应,常常是两人心照不宣地相对大笑。然后钱钟书就告诉妻子下面的打算,杨绛便急切地等着,《围城》就是这样一节一节地写成的。其中的人和事就是从夫妇两个共同经历的生活里提炼出来的。从1939年到1942年,《谈艺录》的初稿也成型了,每次日本宪兵搜查,总由杨绛机智地收藏,手稿才躲过劫难,流传世间。
在沦陷区里,钱钟书依然“痴气”不改,常常和自己兄弟家的孩子以及女儿玩作一团,孩子们常常很懂事地避忌一些不文明的语言,钱钟书却一定要想尽办法,引诱他们说“坏话”。
于是,一群孩子围着他吵呀,打呀,闹个没完,他虽然挨了围攻,还以胜利者自居。钱钟书逗女儿玩,每天晚上都要在她被窝里埋“地雷”,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大乐。杨绛说他恨不得把扫帚、簸箕都塞进女儿的被子。对这种没多大意思的游戏,钱钟书竟然能百玩不厌。他还曾对杨绛认真地说:“如果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正是这份痴气和童心,让钱钟书一家在最艰苦的日子里仍然享受着天伦之乐。
抗战胜利了。上海仍然一片混乱,为了谋生起见,钱钟书1946年初应邀担任了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编撰,6月又担任了图书馆英文刊物《书林季刊》的主编。就在这年夏天,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大杰邀请钱钟书担任教授,讲授“欧美文学选注”和“文学批评”两门课程。许多学生还能回忆起那天的场景,上课伊始,讲台上站着一位穿紫红色西装的先生,戴着眼镜,神情严肃。他一开口,清脆流利的外语立即把学生们吸引住了。他讲课像表演戏剧,能把书中的人物一个个演活。他的语调和神情让大家始终记忆犹新。而讲“文学批评”时,钱钟书能用几种语言分别写出不同诗人的诗句作为例证,学生们向他讨教秘诀,他只是谦虚地笑笑说:“没什么,只不过能联想罢了。”在暨南大学的三年时间中,钱钟书从未迟到过,博览群书的习惯依然伴随着他。
1948年,香港大学和牛津大学先后邀请他前去任职,都被钱钟书婉言谢绝了。他说:“这儿是我的祖国,这儿正发生巨大的变化,我还是留在这里做自己的一份事情好。”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期,钱钟书和杨绛来到北京,应邀重返清华大学任教。经过16年的辗转,钱钟书终于和母校相聚了,掀开了他人生中崭新的一页。
在清华任教期间,钱钟书仍然是一个充满童心的人,对许多别人不屑一顾的事情都保持着兴趣。他们家曾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小猫初次上树,不敢下来,钱钟书设法把它救下。小猫下来后,用爪子轻柔地在他手腕上一搭,表示感谢。钱钟书说它有灵性,因此特别宝贝它。小猫长大了,半夜和别的猫儿打架,钱钟书特意准备了长竿放在门口,不管天气多冷,只要听到猫叫,就急忙从被窝里跳出来去帮自己的猫打架。但面对着后来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钱钟书的童心渐渐衰老了。在1949年夏季之后的三四年里,钱钟书一家的生活基本上还是平静安定的,但是,钱钟书没有公开发表任何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并自称“诗情文思,皆如废井”,只是在知心好友和亲属之间时有书信往返,可以作为他的思想生活的些微反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各个领域都处于整顿建设中。清华大学也毫无例外地接受接管、整顿、恢复,进行课程改革,师生们十分活跃,不断地开会、动员、宣传、学习,很多活动冲击了课堂教学,钱钟书也被迫忙于参加各种会议,这对于嗜书如命的钱钟书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1950年,在中央领导多次坚决邀请下,钱钟书承担起“《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工作,负责《毛选》的英文翻译、定稿、审稿。他对待这项工作极其严肃认真,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枝节问题,对时事、政治也很是小心谨慎。到1958年极“左”思潮盛行与大跃进运动开始,钱钟书虽然都看得清清楚楚,却始终保持沉默,再加上翻译《毛泽东选集》取得的巨大声誉以及中央领导的保护,他终于未被划为右派,逃过了一劫。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也比其他留过学的专家学者幸运得多,这些都是后话了。
1953年,全国实行院系大调整,钱钟书被调到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专门研究中西文学。文学研究所开始隶属于北京大学,1955年改属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学部1976年独立并扩大为“中国社科院”,钱钟书便成为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古典文学研究室的研究员,一直到他逝世为止。
在学部工作之余,钱钟书总是闭门谢客,抓紧读书,但是,平静安宁的生活还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天天被打破。1955年,他们的邻居林徽因,一位兼具智慧与美的女性去世了,这使许许多多的清华人感到悲伤。紧接着,大规模肃清反革命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展开,随后,土改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三反”“五反”运动纷沓而至,在举国上下一片躁动的红色浪潮里,时间一晃便到了1956年。
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出版一套《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其中《宋诗选注》一本的任务便交给了钱钟书。钱钟书坚持诗歌取舍要以艺术水准为标准,可是在那个一切都要为阶级斗争服务的时代,在一些人眼里,政治标准要比艺术标准重要得多。比如文天祥的《正气歌》几乎历代选本都选了,在当时的极“左”思潮下,更是意义重大。钱钟书却认为这首诗虽然充满正气,还不能代表文天祥的最高艺术境界,他还有更好的诗歌可以入选;而且,这首诗已经被很多人读得烂熟,重复选择只是一种浪费。钱钟书凭着他固执与傲岸的秉性,据理力争,最后,《正气歌》虽然没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