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建元元年,汉武帝刚刚继位,一心想有所作为,就多次征集贤良以求治国之道,在这一过程中,董仲舒走进了汉武帝的视线,他的新王改制解决了西汉王朝的合法性问题,很得汉武帝的赏识。但是,刚刚君临天下的汉武帝面临的还不仅仅是这些问题,他还在思考什么呢?董仲舒的哪些想法会正中汉武帝的下怀呢?
董仲舒的这个博士是春秋学的博士,《春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董仲舒的这个春秋学属于公羊派的春秋。因为春秋有三派,董仲舒属于公羊派的春秋,公羊派的春秋特别重视的就是大一统。这个一统,我们也可以叫做统一,所谓大一统就是把天下的统一看得非常大,看得非常重要,这就叫大一统。董仲舒这个公羊派的春秋特别强调天下的统一是最最重要的,而这一点的话呢又是非常迎合汉武帝的心理的。汉武帝是刚刚经过景帝朝七国之乱以后接下来的江山的,他接下来这个江山以后,仍然存在这个诸侯王割据的问题。汉武帝一生致力的就是要搞中央集权,而董仲舒恰恰给他提供了大一统这么一个理论,所以,汉武帝就可以在大一统的理论之下,公开地搞他那一套中央集权。所以,董仲舒他的“天人三策”受到汉武帝信任的第二点就是他给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提供了一个理论的依据。
第三点,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就是建立太学。太学就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建立太帝,而且还提出来要把推举贤良作为一种制度,每两年要推选一次,推选天下的贤士,他把它制度化。兴太学、举贤良,这是董仲舒“天人三策”提出来的第三个重要观点。太学它的建立就是从武朝开始的,太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到隋代又成立了国子监,国子监既是最高学府,又是管理这个最高学府的,一个太学,一个国子监,从武帝朝开始以后,一直延续到清朝废除科举制为止。所以这个太学为中国封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再一个,就是推举贤良。推举贤良成了一个制度以后,它成了汉代的人才选拔,汉代的人才选拔是察举征辟,成了人才选拔的一个制度。因为大家知道,中国的人才选拔是经过了五个制度的轮换,最早的人才选拔是选贤举能,这是上古时期;后来发展就是世卿世禄,就是你们家做官世世代代要做;到了汉代,就改变做法了,要察举征辟,就是从天下的臣民中间来选拔贤良;到了魏晋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就把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再来选拔人才;到了隋朝实行科举制。中国的人才选拔经过五种制度,到了隋朝最终定型为科举制,科举制一实行就是一千三百年,一直到清代晚清废除科举。所以作为人才选拔来说,董仲舒是为汉代的人才选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汉武帝是一个很想有作为的君主,他当了皇帝以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怎么样网罗人才,而董仲舒给他提出来了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具体的做法,这也是董仲舒学得汉武帝信任和他喜爱的一个方面。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尊儒。我们现在一提到董仲舒,大家就会想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这个话不是董仲舒说的。这句话出现得非常晚,董仲舒说了一句什么话呢?董仲舒的原话是说,他在“天人三策”中间提出来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原话意思是说,不是在六经的,不在孔子的著作范围之内的,这些书不要让它流传了,灾就是所谓的独尊儒术。董仲舒这个建议被汉武帝马上就采纳了,汉武帝这个做法跟秦始皇相反,秦始皇是焚书坑儒,不让人读书,汉武帝的做法是让你读书,但只准你读儒家的书,读一种书,读一类书。秦始皇他的做法后来历史证明是不行的,你不让人读书是不行的;汉武帝让人读一类书,这个做法后来看是成功的。当然汉武帝这个尊儒还不是纯儒,这个我们下面还会讲到。董仲舒就提出来一个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要绝其道勿使并进,就是这些东西要把它断掉,这就是董仲舒的原话。到了班固为汉武帝写传的时候,班固在汉武帝传记的最后评价汉武帝的一生的时候,说了八个字“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这是班固的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这是班固提出来的。后来人们在班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就是董仲舒的第四个重要的贡献,就是他提出来了尊儒的问题。
第五点,在“天人三策”中间得到汉武帝重视的还有一点,就是董仲舒提出来的要进行改革。当然董仲舒没有用改革这个词,他用了一个词叫更化。董仲舒认为从汉朝建立以来,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所以发展不快,很大的原因是有很多东西需要改没有改,所以,董仲舒提出来一个更化说,就是要改革。我们上面讲了董仲舒他的“天人三策”中的五个方面,你想想他的五个方面,他这五个方面,大一统是解决了中央集权的问题,尊儒的问题,人才的培养跟选拔的问题,他还提出来了西汉政权的合法性的问题,他还提出来改革的问题。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间提出来的五个问题,都是汉武帝做了皇帝以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董仲舒学得汉武帝的信任。
画外音:董仲舒天人三策的五个方面解决了西汉王朝建立以来的五大问题,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其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正是这一点让人不解,西汉王朝建立以来一直奉行黄老之学,而董仲舒却大胆提出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与西汉初期的统治思想格格不入,而汉武帝却积极采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王立群先生对此是如何看的呢?
我觉得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我们看法家。法家学说它有两个方面,第一,法家学说是封建独裁的皇帝最喜欢的,哪个当皇帝的人都喜欢法家那一套,这是一个方面,但是另一方面,秦朝的灭亡又给后来的皇帝敲了一个警钟,如果你仅仅用法家学说去治国一定会导致亡国,秦朝就是个例子。所以后代的帝王一方面法家学说他是不丢的,因为法家讲权术,他是不丢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赤裸裸地只讲法家,他需要在法家外面披上一个很漂亮的外衣,一个很温和的外衣,而这个很漂亮跟温和的外衣选来选去谁最合适呢?就是董仲舒改造的这个新儒学是最合适的,所以儒学他之所以被汉武帝看重,它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汉武帝你想想他在位五十四年,跟匈奴打仗打了三十九年,在长期的战争中间他实行的主要的是法家的这一套东西。但是,他又想规避打出法家旗号的这种政治风险,所以他需要漂亮的外衣,这个漂亮的外衣他找来找去,就董仲舒改造的这个儒家最合适。因为儒家讲大一统,儒家讲仁义,这些方面最适合他,所以这是他欣赏儒家很重要的一点。
再一个,汉武帝一生追求的就是一件事情,他五十四年当皇帝,汉武帝实际上做的就是一件事,中央集权。汉武帝一生就做这一件事,而且是高度的中央集权。这个中央集权其中包括了有一个方面,就是思想的统一,要用一种思想把天下的思想都统一起来。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间提出建议,说现在天下的老师,每一个老师都讲自己的一套,所以现在天下乱糟糟的,现在最好用一种思想来统一天下。所以,董仲舒提出的尊儒符合汉武帝想用一种思想来统一天下的这个总的原则,而这个用儒家来统一天下思想恰恰是汉武帝中央集权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央集权一个方面是政治上权力的高度集中,另一个方面,是思想文化方面的统一。而这个思想文化的统一,就是要用儒家思想来统一,这是他欣赏儒家的第二点。由于这两点,董仲舒尊儒的主张很快就被汉武帝选中了。汉武帝就看中了尊儒它的功利性,它的实用性。
画外音:史学家们曾经给汉武帝四个字的评价“雄才大略”,根据王立群先生的分析,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正是看中了儒学能够实现他一生的政治理想,才积极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儒家思想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影响深远。那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根据王立群先生的分析,汉武帝在百家之学中独尊儒术自然有他自己的理想,他想通过儒家思想实现他一生的政治抱负。从此,儒学就从民间思想变成了官方思想,影响中国二千多年。那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中国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开始的,可以说他这个影响是十分巨大,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看看它正面的影响,董仲舒提出来的尊儒的这个思想,从正面来看它对我们这个国家的稳定,对我们这个中华民族的统一,贡献是极其之大。我们这个国家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它始终没有出现大的分裂,我们这个民族,这么多民族能够凝聚成为一个整体,它和儒家思想长期地统一中国思想界关系非常密切。所以董仲舒在这一点上,对我们这个国家的统一,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凝聚,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尊儒的正面的第一个效果。
第二,尊儒还有一个很大的影响,就是董仲舒同时提出两条,一个是建太学,就是办学校,另一个方面就是尊儒,这样一来太学里边主要传授的是儒家的经典。这样从太学,当然后来在基层也办了一些乡学,从太学到基层的学校都读儒家的经典,这样就造就了一批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作为信仰的文人,这是个了不得的事情。董仲舒创意的建太学和他的尊儒结合到一块儿,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以儒家思想、儒家学说为价值观念的一个文人集团。这些文人通过读书走上官场,就是文官。在中国古代的官场上有四种人,有四种力量:第一,文官;第二,武将;第三,外戚;第四,宦官。这四种力量从总的方面来看,哪一个朝代,哪一个皇帝在位的时候,以儒家思想武装的为价值观念的文官掌权,这一个时代政治就比较清明,总体来看。如果是武将掌权,那就会出现藩镇割据,像唐代的中后期。如果是让宦官跟外戚这两股势力掌权,那这个王朝在宦官跟外戚掌权的时期那基本上是这个王朝最黑暗的一个时代。所以从中国古代历史上来看,中国政坛这四种力量:文官、武将、宦官、外戚,这四种力量中间,以儒家思想为价值观念这一批文人做官,是这个政坛最稳定、政治最清明的一个时代。因为这里面有一个道理,这些文人做官以后,他从小读的是儒家的经书,讲忠、讲孝、讲仁义,他有一个价值观念,这个有儒家价值观念的官员和没有儒家价值观念的官员是绝不相同的。这个有价值观念的这些文人他进入各级政府做了官员以后,他在判断是非的时候,他不仅仅是听从上面的指挥跟命令,他还有自己的一个判断,这个判断就是儒家的这一套价值观念。所以,尊儒以后,让儒家思想深入到文人的心中,这些文人后来步入政坛以后,他就有了一个(儒家)的价值观念。你通观中国整个的封建制度史,有价值观念的官员和没有价值观念的官员是绝不相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