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王道-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杜牧一直在默默地听着,见王靖如此坦诚便真诚地实话实说:“几天前,我偶然听到青楼歌女唱后庭花的曲子,曲中唱起张保皋和郑年的名字,歌女们说他们是救国英雄。”
救国英雄。
即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英雄。
听杜牧说到张保皋和郑年是救国英雄,王靖对杜牧的来意便了然于胸了。
“还不止如此,王大人。”杜牧接着说道:“酒家女认为张保皋和郑年是比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和李光弼更伟大的英雄豪杰。古语说‘朝名市利’,朝堂上争名,市井中夺利。比起朝堂上的名望,市井中的评价才真正是人心所向,才是最公正的啊。因此,我来拜访王大人是想详细了解张保皋和郑年的来历。”
“那么。”王靖小心地接过话题:“大人为何想了解新罗人张保皋和郑年呢?”
听到王靖的疑问,杜牧默默地喝着酒。
古语说清明时节“野鼠藏,云雀现”,果真如此啊。春雨打着杏树,一只不知名小鸟收起翅膀,蹲在树枝上,啁啁啾啾地叫着。
听到寂寥中传来的鸟鸣声,沉默无语的杜牧突然抬起头来,望着王靖,说道:“王大人也知道,如今国家混乱,各地藩镇之乱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先帝宪宗讨伐李师道之乱,表面看来像是扼制了藩镇的跋扈,暂时得到了和平。但是,边防叛乱又起,国运已如风中的灯火,不知何时便会被大风吹灭,时局堪忧啊。我认为目前正是救国英雄横空出世的时候,既然连青楼歌女都赞美张保皋和郑年是超过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救国英雄,我想或许应该为他们的生平立传,以传后世。就是这样。”
杜牧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痛心疾首地表白了他内心真实的想法。
最后杜牧问道:“英雄会卷土重来突然出现,收拾这混乱的世道吗?”
杜牧的话意味深长。
卷土重来是杜牧诗中的名句,即便未读过杜牧的诗,大多也听说此句。后来,它便演变成一句成语。
当然,王靖对于杜牧的作品十分了解。他读过《阿房宫赋》,也读过杜牧感怀现实,追思贾谊的《感怀诗》。通过这些诗文,王靖非常同情杜牧的忧国之心。
然而王靖感叹杜牧的爱国之情,却是在读了杜牧的《题乌江亭》之后,诗中的名句即为卷土重来。
据说,杜牧作此诗其中有这样一个缘由:一日,他巡视地方,途中在乌江的客舍下榻。乌江位于安徽省和县东北,一千年前项羽便曾在乌江水边拔剑自刎。现在那建有项羽祠堂,乌江便因此而扬名。
杜牧到了项羽祠堂所在的乌江庙参拜,望着一千年来始终奔流不止的江水,不禁感慨万千。
一千年以前,历经五年的楚汉相争,终于在公元前202年秋天接近尾声。项羽在刘邦的攻击下节节败退,向东边撤军。但张良和陈平认为此时正是彻底打败项羽的绝好机会,于是刘邦便听从了他们的建议,随即起兵追击。
最后到了公元前202年12月,项羽被汉军重重叠叠地包围在垓下。项羽十分清楚,这场大战将以自己的失败而告终。
这时乌江的亭长准备好了船只,对他说:“快上船吧,江东虽小,但也方圆千里,足可以在那里东山再起,请大王速速登船过江。”
然而项羽却说:“八年前我率江东八千子弟出征,如今只身伴匹马过江,我竟有何面目去见江东父老?”
说罢,他一剑杀死了爱马骓,随后便刎颈自尽了,时年三十一岁。
杜牧望着滚滚逝去的江水,感叹项羽虽有拔山的气概,但却不能忍辱负重。他借用劝项羽过江的亭长之言作了一首诗,严厉地批判了项羽不听劝谏,辜负江东父老的自私行径: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遂成为众多吟咏项羽诗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
江东才俊很多,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辱,如果项羽能够听从亭长的劝告,乘船过江,那么,杜牧相信有朝一日英雄定会卷土重来。
王靖便是通过杜牧的这种感叹,明白了杜牧的一片爱国忠心。
是啊。
杜牧在苦苦期待着像项羽那样的救国英雄出现,翘首以盼着有卷土重来的英雄豪杰出现。
于是,杜牧前来拜访王靖的理由不言自明。他要将平定李师道之乱的张保皋和郑年的事迹广为宣传,唤醒百姓的爱国之心。
正是在这种救国激情的驱使下,他亲自来到了王靖的私宅。
“我听明白大人的话了。”王靖双手合掌回答说:“那么大人想问什么尽管问吧,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于是,杜牧立即从怀里掏出随身携带的毛笔,问道:“为了不致以后遗忘,可否允许我简单地记录一下?”
“大人请便。”王靖爽快地回答。
“从哪开始讲起呢?”
杜牧在桌上铺好纸,开口说道:“我想首先了解一下张保皋和郑年的出生?所从事的行业?何时渡海来到唐朝?加入军队之前的行踪?另外,张保皋又是何时从唐朝返回新罗任清海镇大使?郑年现在又在做什么?”
听罢杜牧一连串的发问,王靖便开始不疾不徐地娓娓讲述起来。
不知不觉之间,那在杏树枝上唱歌的不知名的小鸟飞走了,雨也渐渐大起来,烟雨依旧弥漫着整个庭院。
如此,张保皋和郑年在天才诗人杜牧的笔下穿越了历史的时空,跃然于中国唐朝大陆之上。
张保皋和郑年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是公元810年的事了。那时,新罗国内混乱不堪,连年灾害不断,百姓生灵涂炭。张保皋出生年代不详,比较准确的说法是公元788年。张保皋出生以后,新罗朝廷遭遇了空前的混乱,国家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自然灾害。
张保皋出生的时代是如此灾害频发、草贼横行的乱世。而在他青少年时期,这种现象也从未中断过。
宪德王六年(公元814年)五月,现在的洛东江沿岸的西北地区洪水泛滥,新罗大王派世子前去安抚受灾的人民,免去他们一年的朝税和贡品,这是史书上的记载。
像这样,每年天灾不断。而饥饿难耐的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惟一的一条出路只有西渡到唐朝去。
那时,唐朝是机会的土壤,全新的天地。虽然是别人的地方,但靠自身的努力不但可以吃饱穿暖,而且如果能抓住机会,还可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唐朝对新罗人来说,是一块极其具有吸引的梦中新大陆。更是新罗人眼中是“迷人的新世界”。
张保皋和郑年便是在这个时期前往唐朝的。
据《三国史记》记载,张保皋出身非常低微,是海岛人。以他这样的出身,在新罗严格的骨品等级制度之下,他是绝不可能有任何机会在政治上或是社会上出人头地的。因此对于张保皋而言,新罗是绝望的土地。
张保皋和郑年同样武艺超群,无人能敌,他们曾慎重讨论是否加入新罗军队。
新罗统一三国之后,新罗的军事制度实行九誓幢制度。振兴王时,三国之间的对抗加剧,新罗开始正式着手进行军事制度的改革,将王都周围部署的六个部队统一编成大幢。这是九誓幢制度的初型。三国统一之后,将高句丽和百济遗民包括了进去,组成九个誓幢。即由遗民组成三军,组成一军,百济遗民二军。
这样,身为百济遗民的张保皋和郑年即使参军,也只能加入由百济遗民组成的长枪幢。
顾名思义,长枪幢是使用长枪的队伍,虽然后来更名为绯今誓幢,但仍不过是步兵部队。如果战争爆发,作为先头部队的步兵只能充当炮灰。
出身非贵族阶级的平民,如果想通过参军而出人头地,只能将护卫新罗君王的侍卫军作为最高目标。有史以来,这支部队的士兵便将冲锋陷阵视为荣誉和权力,在战争中不惜生命,英勇作战。既然是这样的嫡系部队,身为百济遗民的张保皋和郑年是不可能成为其中一员的。他们最多能加入长枪幢或是贵族武将们拥有的私人部队,即应征所谓的招募兵。
因此,血气方刚的张保皋和郑年决心前往“迷人的新世界”唐朝,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时从新罗到唐朝需要有一种叫做公验的通行许可证,这是相当于现在所持护照的一种正式文书。但是,张保皋和郑年到唐朝时没有经过这种正规的程序,他们偷渡来到唐朝大陆。
偷渡自然是非法的,张保皋和郑年无奈之下只能搭乘海盗们经营的奴隶船,一面做船工,一面暗自担心偷渡能否成功。
因为当时欲从新罗到达唐朝,要么乘坐国家正式派出的使臣船只,要么乘坐当时被称为海舶的商船。但张保皋和郑年既非贵族,也非商人,对他们来说,选择搭乘贩卖奴隶到唐朝的奴隶船反倒是上策。
张保皋正是在这艘奴隶船上,亲眼目睹了新罗人被海盗们抢掠,卖身为奴的悲惨情形。
奴隶们被监禁在船上,待遇还不如牲畜。为了防止逃跑,他们都被捆绑着。若是禁不住长时间的海上颠簸而死亡,便会被直接扔到大海里喂鱼。
张保皋和郑年对海盗们的暴行极端愤慨,但却无可奈何。
就这样,张保皋大约于公元810年平安抵达唐朝,时年二十二岁。郑年则比他年轻,才不过二十岁。
杜牧在《樊川文集》中说:张保皋年约三十,郑年比他年轻十岁,呼张保皋为兄。如此,则张保皋和郑年相差十岁,不过这只是杜牧的臆测。
事实上,如果两人真的相差十岁,那么郑年入唐时是刚十二岁的少年,这不符合前后所叙述的情况。
其实,这不过是杜牧出于欲将张保皋刻画成举世无双的大英雄,而特意以郭子仪为参照进行描写的一种需要,因为张保皋和郑年恰好可以与郭子仪和李光弼相对照。
而实际上,郭子仪生于697年,李光弼生于708年,两人之间正相差十一岁。
所以说,杜牧以郑年比张保皋年纪小,称其为兄是符合事实的。只是两人的年龄差异是参照了郭子仪和李光弼间的年龄差异,杜牧便将它定为十岁。
张保皋和郑年到达唐朝之后,首先他们做了商人。
当时新罗人沿大运河沿岸密集聚居着,他们居住的地方叫新罗坊。新罗人居住的新罗坊的中心地区在楚州和连水乡一带。他们集中生活在城市的这个区域,正逐渐形成一个自治区。
新罗坊的长官称为总管,手下有全知官负责实务工作,另有叫译语的翻译官负责交易业务,构成了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域。不仅在城市,在农村也设有总管新罗人的自治行政机关——新罗所,管辖着一定区域内的新罗小社会。
在如此组织严密的新罗坊中生活着的新罗人大多靠从商来维持生计。
新罗人主要从事商业、运输业、贸易业、造船业等行业,大部分人是水手、工人等。
张保皋和郑年虽然没有通行许可证而偷渡到唐,但是在新罗坊的新罗人帮助之下,很快便成为了商人。
然而,他们无法直接从事贸易业或运输业,只能从最低等的小买卖做起,经营食盐和木炭。当时新罗人擅长烧炭和晒盐,炭烧得极好,燃烧起来相对无烟,是生活在长安的贵族烧水或是准备宴会时最喜欢用的燃料。此外,炭还用来在冬天取暖,成为很受欢迎的奢侈品。
当时,在今日山东省的密州、大珠山一带都盛产木炭。
这一带山林茂密,具有生产高质量木炭的地理优势。
密州的木炭是新罗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