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①招募制的得与失
②游民的军人化还是军人的游民化?
3游民知识分子的形成
①什么是游民知识分子
②游民知识分子形成的背景——宋代教育面的扩大
③刻书成为风气,书籍成为易得之物
④知识人的相对过剩
⑤两宋城市中的游民知识分子
4宋代统治者的关于游民的对策
5元明两代的游民与游民知识分子
①民族压迫下的游民与游民知识分子
◎目录(2)
②文人的艺人化与艺人的文人化
③游民激增和游民知识分子的泛化
第五章 江湖艺人与通俗文艺作品
一、“江湖”——游民生活的空间
二、两宋时代的江湖艺人
1艺人演出的场所
2“说话”与“说话人”
①第一代江湖艺人
②形形色色的“说话人”
3“说话”以外的通俗文艺
三、早期通俗文艺作品所反映的游民生活与游民意识
1“说话”的门类
2“朴刀杆棒”背后的生活与台前的故事
①“朴刀杆棒”——“短打”
②宋以前的“短打”——游侠与刺客的故事
③宋代主流社会丧失了尚武精神
④朴刀和与朴刀相关的故事
甲。什么是“朴刀”?
乙。宋代通俗文学中,朴刀是盗匪的意象
⑤杆棒的故事
3“发迹变泰”的故事
①“发迹变泰”的社会背景
②通俗文艺作品中的“发迹变泰”
③“发迹变泰”故事的社会影响
4“朴刀杆棒”、“发迹变泰”两类作品的意义
第六章 游民情绪与游民意识的载体
一、《水浒传》和《三国志演义》
1考查游民思想文化所依据的文献
2《三国志演义》的形成与游民
①“说三分”不属于“讲史”
②《三国志演义》的创作与游民的关系
3《水浒传》的形成与游民
二、游民意识在《水浒传》和《三国志演义》等通俗作品
中的表现
1游民的群体性格
①脱离角色位置以后
②强烈的反社会性
③政治与社会斗争中富于主动进击精神
④拉帮结派与强烈的帮派意识
⑤传统文化的阴暗面在游民身上的反映
甲。赤裸裸的残暴与野蛮
乙。对待妇女的态度
丙。追逐眼前的物质利益
2游民的人格追求
①侠客——游民的人格楷模
②两种侠客——义侠与豪侠
3义、义气——游民的道德
①义的含义
②江湖义气与“报”
③作为“义”陪衬的“忠”
④化“忠”为“义”
4平等——游民关于人际关系的理想
①结义兄弟间的平等原则
②梁山泊——游民的理想之所在
第七章 从游民到帝王——一个个案的分析
一、谈所谓对农民的“背叛”
二、朱元璋的生平和造反实践
1游民经历与造反的目的
2秘密宗教信仰与游民的武装斗争
3夺取天下的武器——传统的中国政治学
三、朱元璋的治国之术
1空前数量的移民和重建小农经济
2重建宗法制度,把宗法控制与行政管理结合起来
3严刑峻法与极端专制主义
①严厉的律条与残酷的刑法
②对功臣和文人士大夫的镇压
甲。朱元璋对功臣的屠戮
乙。朱元璋对文人士大夫的态度
③皇权专制制度的加强
④从专制到极权
四、从游民到帝王的思想转化
◎目录(3)
1从反抗社会秩序到迷信对社会的控制力
2从替天行道到皇极意识的转变
3最近于游民的心态——残酷
五、《英烈传》等通俗小说中的朱元璋和朱元璋集团
第八章 通俗文艺与游民意识的传播
一、通俗文艺传播的存在
二、通俗文艺的传播
1人们对精神娱乐的渴求拉动
2市场的推动作用
3通俗文艺作品的传播
①通俗戏曲的传播
甲。热爱观剧的民族
乙。全民欣赏的艺术
丙。农村的娱神娱人的迎神赛会
丁。城市戏剧业兴起
②最便捷的渠道——曲艺演出
③通俗小说的出版与传播
三、“三教”之外,还有一教——通俗文艺中游民意识
的影响
1无孔不入的小说教
2通俗文艺作品在知识、思想、情感方面的渗透
①通俗文艺传播知识的功能
②认同通俗文艺作品价值观念的桥梁
——通俗文艺作品的感染力
③话语的植入——认同价值的最终形成
甲。好汉
乙。聚义
丙。义气
丁。江湖
戊。上梁山与逼上梁山
己。不义之财,取之何碍
庚。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缎,成瓮吃酒,大块吃肉
辛。其他
四、小说教中的英雄崇拜
1有依赖就有崇拜
2关羽崇拜的形成
①关羽崇拜之谜
②宋元的关公崇拜与通俗文艺
③明清时期——关公稳坐神坛
3包罗广泛的英雄崇拜群
4统治者对英雄崇拜的警惕
五、传播中的反传播力量
1大传统与小传统
2反传播与传播共行
①非自觉地打压时期
②自觉地反传播时期
甲。清代统治者对通俗小说严厉打压
乙。编纂丛书驱除小传统
第九章 游民意识与通俗文学的演变
一、“说唐”小说系列的构成及其早期作品
1“说唐”系列在曲艺中流传
2“说唐”系列文本
二、游民知识分子与文人共同创作的《隋史遗文》
1《隋史遗文》的出现及其所依据的“旧本”
2从“讲史”向“英雄传奇”的演变
3《隋史遗文》进一步的士大夫化
三、作为游民知识分子作品的《说唐》
1《说唐》是江湖艺人的作品
2《说唐》中人物形象的游民化
3《说唐》中的帮派倾向
4游民对力量的盲目崇拜
5游民的复仇意识
四、背离了社会主流思想的游民意识
第十章 明中叶以后游民的发展和组织化过程
一、明中叶以后的人口、流民与游民
1明代中叶以后的人口
2关于明、清的小市镇
3明末与清代的游民
①这个时期游民活动的特征
②明末以后形形色色的游民
二、社会的游民化与游民的社会化
1社会的游民化
②儒学的衰落和工具化
③在通俗文艺作品指导下的社会运动
◎目录(4)
2游民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的需求
①什么是社会和社会化
②社会化的“内部需求”
③因“外部压力”而产生的社会化需求
2游民社会化的途径
①模糊的江湖
②走向江湖——游民的社会化道路
三、在通俗文艺影响下的游民结社
1宋代以前的游侠结社
2会社的起源与宋代会社的繁荣
3明末游民秘密组织的成熟
①游民秘密组织的力量及其所受到的通俗文艺的影响
②被误认为是清代天地会源头的明代游民组织
第十一章 天地会与通俗文艺
一、两种不同的秘密会社与安清帮
二、天地会的产生与通俗文艺作品的关系
1天地会为什么产生在福建?
2天地会的创建历史
3天地会的“神道设教”
①“西鲁神话”解秘
甲。什么是“西鲁神话”
乙。关于“西鲁神话”的文本
丙。文本背后的历史真实
丁。“西鲁神话”所受到的通俗文艺的影响
②木杨城之谜
甲。木杨城问题的提出
乙。木杨城的来源与实质
4天地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形式
①忠义堂前无贵贱
②义气深时共生死
③顺天行道与替天行道
④开山立堂,各霸一方
⑤以梁山为模式的组织机构
⑥充满了通俗文学和戏曲色彩的入会与拜会仪式
5神秘而富于情趣的隐语
6具有浓郁文学色彩的长篇隐语
7千奇百怪的隐字
8带有礼仪特征的暗号
①手势
②茶阵
③腰凭票布
第十二章 游民、游民组织与通俗小说
一、游民的分化与通俗小说
1清中叶以后涉及到游民秘密组织的通俗小说
2游民的分化与侠义小说
二、会党活动的公开化及其在通俗文学中的反映
1会党地位的变化
2描写会党演变史的《青红帮演义》
3会党小说作家姚民哀
三、武侠小说中的帮会
1旧武侠小说中的帮会
2新武侠小说中的帮会
3又一个典型的游民形象——韦小宝
结 语
附录:游民政治
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
引用书目
后 记
增修版后记
◎王学泰:游民学不等于流氓学
90年代初,我在香港出一本书,书名叫《中国流民》,我最初叫《游民的理想与现实》,这本书着重谈中国的通俗小说,通俗文艺作品与秘密会社的关系,因为我是搞文学研究的,主要讲通俗文学作品跟秘密会社到底有什么关系。秘密会社在组织化过程中,从通俗小说、通俗的文艺作品中汲取了很多的思想,他们的组织方针、思想艺术、口号等等,都从通俗文学小说中来。
后来90年代末,我申请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就写了《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这本还是偏重文学,古代文学和社会运动的关系。从去年开始,我对这本书做了第三次修订,这次主要增加史学性,因为它总的是社会史和文化史相结合的研究。我的原著中关于历史的演变过程做的考察不够,这次新的增修本就顺带历史的演变,城市变迁以及游民生活情况的改变等等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还有宋代部分,明代部分,主要加强这方面的。总共增加20万字。
再说一点,“游民”跟“流氓”不能划等号,古代的“流”和“游”差不太多,“民”和“氓”也相通,“游民”和“流氓”这两个词并没有本质区别,但现在“流氓”这个词发生演变非常大,特别是现在讲到流氓学等等,并且讲到“流氓”这个词有贬斥的意思。我对游民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评价,并没有贬斥,游民的产生和演变,他们在社会上起正面或负面的这种作用,并不是由于他们思想和想法的复杂,而是社会演变的。我觉得用“流氓”这个贬斥的词来形容游民是不好的,游民和流氓不能划等号,所以希望学界和新闻界谈到游民学,不能和流氓学划等号。
◎李洪岩:一部提示中国历史奥秘的力作
王先生这个书,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