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自由之魂--20世纪后半叶的在台知识人-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把临时馆址设在北海公园,任命袁同礼为馆长。1931年,基金会计划提供137。4万元为北京图书馆建立一栋新图书馆大楼。





1926年,胡适与其师郭秉文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以协助中国的科学与图书馆训练为其目标。美国董事孟禄与杜威(John Dewey)两人提议,要以每年25000美元来进行一项增进了解中国的计划。该基金会批准由郭秉文(中国董事)与孟禄两人来创办一机构加以实现,这个机构就是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n)。清华大学在美国的一大笔庚子赔款基金就由它管理。





华美协进社是一个无党派、非盈利的文化教育组织。它是第一个以美国社会为对象,传播中华文明和现代文化,成为美国社会了解中国的窗口。华美协进社设在纽约曼哈顿上东城一幢典雅的红砖楼里,社内还建有一座富于诗情画意的中式花园。这座别墅是由当年时代集团(Time Inc。)总裁亨利·鲁斯(Henry R。 Luce)于1946年所捐赠。

华美协进社一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从早年引荐京剧大师梅兰芳首次来美国演出,使得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精粹叹为观止;到接引早期中国留学生、学者来美国学习西方文化,成为海外游子的聚会所。多年来,华美协进社通过设立课堂教育、举办艺术展览及各项文化讲座,不仅为西方人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艺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同时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西方人乃至海外华人,敞开了一扇透视中国社会状况的窗口。

1924年至1949年间,中基会共计补助了中国大专院校233次、研究机构139次、教育文化事业团体147次,其中包括帮助国立北京大学解决财务问题、建立国立北京图书馆等。





1950年中基会迁往台湾,此后至1970年为止,共投入100余万美元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除庚子赔款外,基金会“还有1908年归还的供奖学金和清华大学使用的款项”。按规定,只有中国的教育部长和清华大学校长一致同意,才能动用该基金。





1955年以前,梅贻琦一直住在纽约。1950年起,任华美协进社的常务董事,以清华大学校长的名义保管着庞大的清华基金。





自1950年起,梅贻琦流亡海外,台湾几次征召他回来,甚至以教育主管部门一把手的位置为饵而他都不应,却只想出任华美协进社常务董事,原因就是华美协进社乃中华教育基金会驻美机构,清华大学在美的全部庚款基金就由这一机构管理,梅贻琦正是为了他心中的“大事因缘”而特别谋求此职,以便实际掌控这笔数目庞大的基金,使其不致因战乱和国内变故而流失。他在离北平南飞之际对教务长吴泽霖所说的“我一定走,我的走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就指此事。





当时纷乱的内外环境以及梅贻琦的举动,引起了蒋介石父子的注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指使了多次的计划。台湾方面频频派人到纽约,以各种名义商谈将清华基金调拨到台湾归国民党政府支配,或请其携带基金利息到台湾为学术机构购买设备仪器,但皆被梅贻琦拒绝。





其时,台湾当局虽稳住了阵脚,但财政依然捉襟见肘,特别是外汇储备急需打一针强心剂,以缓解内外交困的压力。蒋介石就以“外汇存底缺乏,应以此款来弥补”为由,要求梅贻琦把基金汇回台湾运用,被梅贻琦一口拒绝,他说:“钱是用来办教育的,不是用来打仗的!”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蒋介石又动之以民族大义,派出的代表向他说,“清华基金庚子赔款,最好尽快花光,等于雪洗耻辱”,梅贻琦依然不为所动,表示:“钱是清华的,要花在清华学子身上,与耻辱何干?”





当时管理清华基金的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主席是蒋梦麟,干事长却是在美国的胡适,台湾蒋氏父子见梅贻琦搂紧基金不放,甚为焦虑,又不便强行施压胁迫,遂派蒋梦麟赴美与胡适、梅贻琦等董事会人员协商。





基金会干事长胡适赞同梅贻琦的看法,也愤于蒋介石受小人包围,且不懂国际基金的规章,特发表声明指出,依照1929年中美政府签定之协议内容,基金会为民间机构,自行改组,政府不能干涉,同时基金会只能动用利息,不能动支本金。

梅贻琦的坚持让学术界佩服不已,但是却触怒了蒋介石。尽管蒋梦麟与胡适回台就此事向蒋介石作了详细报告,仍受到一些国民党政客和不明真相者的纠缠和刁难。据梅贻琦的助手赵赓飏回忆:“1951年冬天,当局已经决定令清华在台复校,而有的官员倡言清华基金是庚子赔款的余额,最好尽量花光,等于‘雪洗耻辱’。梅校长表面上对此虽然不表示异议,但心里极不赞成。尤其限于委托保管案的事实,也不可能办到。”





赵氏所说的保管案,除了明确当局不能干涉外,这笔庞大基金的支用手续,必须由台湾教育主管机构一把手与清华大学校长一致同意,并提出详细的计划提交董事会,然后由董事会召开全体董事会议决定是否通过并拨发利息,本金不能动。





蒋介石无法说服梅贻琦把钱交出来,就发动许多人进行游说,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诬陷他操守有问题,不爱台,但梅贻琦都不为所动。鉴于既成规则的严格限制,许多人对这批基金只能吹胡子瞪眼发一通荒谬的怪论而无可奈何,就连包括原清华大学教授、时任台湾国民党政权对外交往主管部门一把手的叶公超也是如此。





叶公超回忆,那时候岛内就有些人对梅先生不甚满意,认为他是一个守财奴,只肯把钱用在国外,不肯用在中国台湾岛内。叶公超最初也这样想,后来他才知道并非如此,梅贻琦想的比他周到。叶公超说:“梅贻琦是第一个想到现在的科学发展长期规划,至少胡适之先生是这样告诉我的。”





叶公超回忆说:“梅贻琦在美国的时候,我每次至纽约都去看他,都劝他回台湾来,而且要把清华的钱用在台湾。他每次都说:‘我一定来,不过我对清华的钱,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来我才回去。’有一次,他拿出许多计划来,他说:‘我不愿意把清华的钱拿去盖大房子,去做表面上的工作。’他一直在想如何拿有限的钱为中国作长期的研究工作。”





这个研究工作包括海峡两岸。梅贻琦人虽在美国,他却始终心念母校,想回到昔日一草一木都花了精力的清华大学。1914年,他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回国担任清华大学的教职,于1931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到1949年前往台湾,再到1962年在台湾去世,几乎终其一生服务于清华大学。





2 离开祖国大陆


回顾梅贻琦飞往南京的第二天,摇摇欲坠的国民政府孙科内阁匆匆任命其为教育部部长,梅却坚辞不就,只允任“南来教授招待委员会”委员,暂客居上海老友朱经农家中。对于自己坚辞教育部部长的原因,梅在清华同学会上沉痛说道,自己“身为清华校长,把清华弃置危城,只身南来,深感惭愧,怎好跑出来做官?”虽拒绝“做官”,却并未放弃“做事”,梅在南京与上海的短暂日子,尽其全力协助教育部代部长陈雪屏处理当时严重的教育问题。

1948年12月,解放大军席卷华北,北平解放旦夕可待。这时,清华师生一方面以高度的欣悦之情准备迎接解放,一方面也想到他们的校长,想尽可能争取把他留下,为新中国服务。清华民主墙上出现过“语至恳切”的挽留梅校长的墙报等,同学们甚至还组织队伍到校长住处齐呼挽留梅校长的口号。清华校友还曾从解放区发回电报,一面为梅校长贺六十寿辰,一面劝他留下。但梅贻琦先生早已做好出走的安排。11月28日,他的夫人携长女祖彬及两个外孙搭乘亲戚的飞机离开北平飞抵广州,不久又转抵香港暂驻。

在这期间,梅贻琦还在北平城里设了一个“校产保管小组”,把一批账目和物资转移到城里。12月14日,北平围城开始,梅贻琦恰好就在这天的下午4时半离校进城,一时一切出入证均告失效。他在城里大约逗留了一星期,于21日从东单临时机场搭乘南京派来的飞机离开北平,开始了他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

梅贻琦在国外期间,曾有人劝他回大陆。他的朋友兼同事方巨成回忆说:“梅校长在公寓安顿下来后,我们请他到家里来吃便饭……谈话中心离不开国内局势的发展,我们两人告诉梅校长,我们一家准备回去了,我们想参加建设袓国的工作;也告诉他有好几位我们熟悉的同学也即将回国,当时你一言我一语,表示希望梅校长离开欧洲也回北京去。……陈益当场表示,如果梅先生路费方面有困难,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过了片刻,梅先生表态了,他对我们说:‘你们回去我赞成,但我自己还想在外面看看再说。’”

1954年,他的儿子梅祖彦想冲破外界阻挠,放弃在美的工作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梅先生没有明确表态,但以默许的方式赞同了。在这以前他还曾对祖彦说过:“如果你回国,你回去是有用的,我就不行了。”并说:“可能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方巨成对此感慨地说:“现在回想那三十多年前的往事,感到当时还是对他规劝敦促不够,否则梅校长很可能在1949年以后走的一段道路是会有所不同的。”

梅贻琦流亡到美国进了协进社后,专门辟出一间办公室负责保管清华基金,自己为自己支付薪水,每月三百元,以维持日常生活。自1951年起,梅在纽约组织清华大学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通过清华基金利息协助在美华籍学人研究学术,购买美国出版学术期刊赠台湾专科以上学校,同时筹划恢复《清华学报》事宜。

其间,梅贻琦借原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萧家魁回祖国大陆之机,托其带回一封致清华大学领导人的亲笔信,表示可以用清华基金资助母校购买图书、仪器。因当时的环境和局势,这封信未能交给学校,此事便不了了之。据说,北平解放初期,清华大学曾收到过从美国寄来的“来历不明”的期刊,很可能是梅贻琦赠送的,可惜没人当回事而任其流散,后来遗失了。不久前,萧先生特地主动从天津写信给清华大学证实有此事。这封信刊登在《清华校友通讯》复6期上,题为《梅贻琦先生身在国外,依然怀念清华》。





当时和他住在一起的他的儿子梅祖彦(现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曾回忆说:“清华原在美国订了许多期刊,当时由于中美不通邮,这些期刊全寄给在美国的梅校长,久而久之,收到的期刊竟然堆满了一个房间。梅校长常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把这些期刊拆了又包、包了又拆,还常常说:‘这些期刊是清华的,总有一天要把这些东西还给清华。’”

梅校长常谓:“清华有点儿钱,要撙节着用在图书、仪器、请教授上;房子要坚固持久,不要好看舒服。”他的一片心思都花在清华大学上了。据吴泽霖教授回忆说,梅贻琦离校那天,吴曾在校门口碰见他,问他是不是要走,他说:“我一定走,我的走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