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太宗-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征接话道:“自古以来,明主圣臣难以同时具备。或君主当时圣明,臣却不贤;或有贤臣,然无圣主。如今陛下圣明,从善如流,使臣等能竭尽全力。天下现在固然太平,臣等不敢张狂,今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伏愿陛下居安思危,同样孜孜不怠。”

李世民微笑道:“魏卿任何时候不忘谏诤,确实是谏臣之领头人。朕有时候也想松弛一下,然诸卿日日瞪大眼睛,时时举谏对朕鞭策不已,朕不敢有一丝的懈怠啊。”

此时已近散朝时分,群臣听了李世民这句话,不禁莞尔。

许是因为大唐国势渐强,是岁来京城朝贡之国数量最多。到了岁末之时,就见来京朝贡之人络绎不绝,使者相望于道。

康国这日来使,求见唐俭,转述了康国王的请求。唐俭觉得事体重大,遂入宫求见李世民。是时,李世民正在政事堂和一帮宰臣谈话。

康国即是汉朝康居国,其王姓温,先居于祁连山之北昭武城,后被西突厥所破,迁居于葱岭以北,与波斯国相接壤。康国人虽迁往绝域,依旧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之意。其男子长到二十,即远适他国,行商贾之事,当时有句话叫做“若利之所在,则康国人无所不到”。康国此次来使,中心意思是要回归中土,示归附之意。

李世民明白了康国的来意,问道:“唐卿,康国要求归附,你以为如何处之呢?”

唐俭答道:“我国实现大治,国势兴旺,百姓安居乐业。现在康国要求归顺,亦是天下大治的一种表现。当国势衰败之时,肯定没有他国要求归附。依臣意见,这康国在汉朝之时即是中土之人,似以答应他们为好。”

李世民不置可否,转问其他人道:“你们以为呢?”

温彦博、萧瑀、陈叔达、王珪与唐俭意见相同,他们最近被天下大治所鼓舞,皆说既然有国来附,可以增强大唐的国势,没有理由不答应。

房玄龄、魏征、李靖比较持重。房玄龄说道:“康国要求归附,是一件好事。只是他们远在葱岭,中间又隔有诸国,使者往返一趟需数月之久,不像国内的州县可以就近管理。”

李世民思索了一会儿,开口答道:“不错,玄龄说得对,康国离我们太远了。前代帝王,好招徕绝域之国以图服远之名。其实这样做,无益于自身而糜弊百姓。现在康国若归附,他们若有急难来此求救,唐卿,你会答应他们吗?”

唐俭答道:“既是大唐属国,其若有难来求,按理应该相救。”

“对呀,其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只是师行万里,将士岂不疲劳?即使一战能胜,康国转危为安,可是大军不能在那里长驻,万一其再有难,大军付出最多的就是耗费在路上的工夫。所以劳百姓而图虚名的事儿,朕不为也。”

“陛下不准康国归附,如此,臣就下去回复来使了。”

李世民微笑道:“人家万里迢迢来京请归,你上来就给人家一个冷面孔,岂不让人心寒?唐卿,你不能如此拒人于千里之外啊。”

唐俭茫然道:“莫非陛下又要答应他们吗?”

“康国来使未到过中土,你可派人领着他们到各处走一走,正好让他们看看天下的繁荣景象。朕不答应他们举国归附,然两国和睦,经常互相走动,那也是好的。”

唐俭答应后离去。

温彦博感叹道:“国势既兴,则四方来朝。现在国内安定,四夷皆服,确实为盛世之状。”

李世民道:“那日魏卿让朕居安思危,不能有些许懈怠。你这样说,即是有懈怠之意。如今国势固然好了一些,然国内人口及镇抚外藩数目,尚未达到隋文帝开皇年间时的水平,我们的头脑还要时刻清醒才是。

“昔汉武求马,终于拓下西域大片疆土。如今呢,国土向西到了阳关即止,其间更有吐谷浑在那里骚扰,再南面的高山雪域上,近来又兴起一个吐蕃国在那里逞强。听唐俭说,向西贩运货物的商贾经常抱怨说通行不便。朕无意动辄兴兵四处征伐,使百姓受累,可那西域之国貌似恭顺,常来朝贡,其内心里总想来中土讨一些便宜。药师兄,如今北境已安,可这西域之事还要费上一番周折的。你知事兵部,须留心西域的动静。”

李靖点头答应,心里暗暗想,莫非皇上动了西域的心思?

房玄龄说道:“皇上所虑极是。那吐谷浑王伏允一直对大唐持强硬态度,这几年见来硬的不行,遂主动要求和亲与互市,可内心里却不是那么回事。听唐俭说,吐谷浑来朝贡之时固然带来些贡物,可其索去的东西倍之。且来人态度蛮横,甚至对索去之物还挑挑拣拣,嘴里胡说八道。更有甚者,他们徒仗地利,往往中途截走从西域来的朝贡之物。”

李世民神色平静,并不恼怒,淡淡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朕对吐谷浑仁至义尽,其若狂妄,则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吐谷浑之流,若再向我国挑衅,我必征之。此为正义之战,想天下百姓定会拍手称快。”

魏征说道:“陛下心存百姓,若征战时仍留意百姓的态度,即为仁主。今后若有这些为维持国内安静的征伐之事,臣不会一味反对。”

“对呀,魏卿。你莫非没有发现?朕这些年每定一事,都要事先想一想你们大臣的态度,拿不准的时候还要向你们问讯一遍。朕所以这样做,是想朕所定之事,应该与你们的心意暗合。你若不反对,也就不足为怪了。”

群臣眼望李世民,觉得他所言确是实话。李世民多次说过要君臣一体,看来不是空泛之言,他也是踏踏实实这样做的。





第二十回 君臣感时论封禅 万民闹春庆丰年


临近春节,过年的喜气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此年,李世民宣布恢复原来的春节假期。消息从京中传出,有官身之人顿时欢喜。庶民百姓家中有粮不愁吃穿,到了冬季为农闲之时,从腊月开始即忙碌年货,一些人聚在一起烤火斗牌,这股悠闲更衬托了春节的喜气。

人们若囊中鼓胀,心情也会愉悦。一般人心想可以过个肥年,趁着年关之时争取再添些器物。那些略识诗书的官员心里所想所思就复杂一些,他们瞧着丰厚的俸禄固然欣喜,但追怀国家这几年的作为,也颇有感悟。一些官员默默思索,觉得年后应该劝皇上举行封禅仪式。

李世民安定江山,又大治天下,出现了太平盛世。一些官员心想,皇上有此功绩,若不封禅报功,实在太可惜了,于是上疏请求皇上明年举行封禅大典。

李世民初看了这些上疏,不以为然,将之丢在一边。不料此话题一经提起,渐成燎原之势,连远在安州的高士廉也接连上疏,力劝举行封禅仪式。这日,李世民将高士廉的上疏交给长孙无忌,说道:“汝舅不知何故接连上疏,坚持要搞封禅典礼。”

长孙无忌展开高士廉的上疏凝神观看,然后答道:“眼下天下兴旺,百姓富庶,到处都是一片欢欣景象。舅舅因此上疏,算是随大势而动。且其为皇亲,又佐陛下登基,眼见天下繁荣,若陛下能行封禅之礼,势必响震宇宙。他因此想沾上一些荣耀,这种心情也是有的。”

“你以为呢?”是时,阁内仅有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两人。他们作为至亲,说话比正式场合随便一些。

“国内休养生息这么多年,终于取得了天下大治。这期间,君臣倾力抚民以静,像陛下克制己欲,如修缮宫室、举办大型典礼等基本绝迹。人非为享乐而来,然府库充盈时,依旧过苦行僧一般的日子,亦为太过。观目前胜景,适当地举办一些庆典,既顺乎了民意,又通过庆典激励天下人的精神,其实应该。”

“依你所说,封禅典礼可以举行?”

“不错。时下百姓富庶,人们安居乐业,且新破东突厥不久,四夷威服,正是举行封禅大礼的时候。”

李世民立起身来,在阁内慢慢踱步,既而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这些天,群臣纷纷颂扬天下大治,似乎外面是一派莺歌燕舞的局面,我听后心里着实高兴,因为事实确实是这样。可是,魏征等人让我居安思危,想想也有些道理。这使我想起了取得洛阳大捷班师回京的情景。古语有云‘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长孙无忌不赞成李世民的观点,说道:“世事变迁,今日之情景与洛阳班师时大为不同,岂可同日而语?”

“魏征他们说得对,为君主者须常怀畏惧之心,不能见喜辄狂。无忌,看来这件事还要放一放最好。”

李世民私下里对长孙无忌如此说,但他到了朝堂之上,对群臣则是另外一番言语:“近来群臣上疏者不少,多让朕行封禅大典。朕想啊,封禅确实为帝王盛事。然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有余,就是不举行封禅大典,又有何关系呢?以前秦始皇曾经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难道会认为汉文帝之贤不及秦始皇吗?且祭祀天地,非要在泰山之巅上才能显示诚敬吗?”

李世民既然表示了不举行封禅大典的意思,群臣按理不应该再继续这个话题。可是,一些朝臣及外官好像受了什么人的指使,仍旧频频上疏要求举行封禅大典,其热情丝毫不减。

温彦博属于赞成封禅之人。这日,他趁着李世民召见他和萧瑀的间隙,说道:“皇上那日说不欲举行封禅大典,可这些日子,臣见许多大臣以及一些刺史接连上疏,请求皇上举行大典。臣以为这些人言词切切,并非因为他们好大喜功,实因国家富饶,人心思庆,代表了部分民意。”

“民意?须知举办封禅大典,要耗费多少钱粮!朕以前就说过,官家要去奢省费,岂可违之?”

“陛下,礼乐自古有之,其作用以教化为重。封禅为大礼,典礼过程中固然需要花费,然与大礼相比,实为小费。通过行此大礼,使国家的强盛以及既定国策散入人心,能起到多大的教化作用啊!且举行大礼为民意所在,若顺势而成,其功大焉。”

李世民笑道:“温卿为劝朕行封禅大礼,竟然将理由说得如此冠冕堂皇,朕若违之,就是不顺民意了。”

萧瑀也赞成举行封禅大礼,他插话道:“陛下,人言有声,盖由心意。这一段时间朝堂内外要求行封禅大礼的呼声不绝,其实反映了部分人的真实想法。自隋炀帝大业末年开始,天下动荡,民不聊生,人们渴望安定。太上皇与皇上一起太原首义,成就大唐基业,又东扑西灭,终于一统天下。陛下这些年来抚民以静,实现了天下大治,国家富庶,百姓衣食有余。老臣经历了这些过程,看到眼前的景象,心里着实高兴得很!想国内之官民,有老臣这样好心情之人定然不少。愉而有悦,喜极而狂,人性也。当此之时,举行封禅大典以鼓舞士气,确实有必要,且顺合了众人的心愿。”

萧瑀的这番话把李世民说得有些活泛起来,其嘴内依然说道:“萧公也想来劝说朕了,看来朕若不行封禅大礼,就是违了众人之意。”然心里却在想,自己前些日子回武功县老宅走了一趟,颇有些衣锦还乡之感,为此兴奋了数日。若举行封禅大典,其实与还乡类同,应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儿。

大凡人之信念并非坚如磐石,尤其在合乎自己心意及对自己声名有好处的时候,极易改变初衷。李世民一开始不赞成行封禅大典,那是他以国家为重,且这些年魏征等人屡屡谏净所致。及至群臣纷纷上疏,李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