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的统一路-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蛏鲜榉炊孕薹穑涣何涞巯铝钪巫铮碧拥蕉骸\骷每赐感⒕驳鄣男乃迹腿フ异舨坷芍性⒊で锴淞跛家菀约捌渌肝辉献谑颐苣鄙钡舾叱危刃⒕驳邸T谲骷玫牟呋拢蝗喝私杩谠诠卸鸦辽剑虺潜蓖诰虻氐馈J虑榭顾忱劭淳鸵诘奖泵娴某敲帕耍孛诺氖勘芯醯叵掠卸玻鹆艘尚模徊椋腥嗽谕诿孛芡ǖ溃砩舷蚋叱位惚ā
高澄立即领兵入宫,见过孝静帝,也不跪拜,劈头就是一句:“陛下为何要造反?(什么屁话)臣父子功盖社稷,什么时候有负于陛下?此事必是左右嫔妃出的鬼主意!”一挥手,左右士兵抓住孝静帝的两名嫔妃,就要处死。
孝静帝也真是被逼得忍无可忍了,脸色一沉,斥道:“自古只听说大臣反皇帝的,不曾听说还有皇帝反大臣的。高王自己要反,为何还来责备我?我杀了你社稷可以安宁,不杀你则国家早晚灭亡!我自己都不怕死,何况几个嫔妃呢?你如果打定主意要造反弑君,什么时候动手就由着你了!”说罢毫无惧意地瞪着高澄。
高澄被孝静帝突如其来的慷慨激昂震住,反而一句话说不出来,趴到地上磕头,一边哭一边谢罪。君臣把酒“言欢”,直到深夜。
高澄心狠手辣,翻脸快过翻书,一出宫就命往宫中派遣军士,幽禁了孝静帝。他又派人去缉捕荀济,质问他:“荀公为何造反?”
荀济答道:“奉诏诛杀逆贼,何谓造反?”高澄就把荀济一干人等用大锅活烹了。
高澄消灭了异己,地位也稳固了,就开始筹备禅让的相关事宜了。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八月初八这天,高澄召集散骑常侍陈元康、吏部尚书杨愔、黄门侍郎崔季舒到他在邺城的居所东柏堂讨论禅让后文武百官的人事安排。高澄近期宠爱高阳王元斌的妹妹琅琊公主,为了方便起见,把侍卫都打发出去了。高澄议事机密,又把左右亲信也给屏退了。
四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谈得火热,忽见进来一名厨子,手中端着一盘饭菜。高澄把厨子喝退,对陈元康等人说:“我昨天晚上梦到这奴才砍我,回头得把他杀了。”
正说到这里,那名厨子又走了进来。高澄怒道:“我没叫饭,你干嘛又来了!”
厨子冷笑一声,从托盘下拔出匕首,手中挥舞道:“我来杀你!”
高澄大惊,一脚踢去,被厨子砍伤。他赶紧一个跟斗钻到坐床底下,厨子掀去坐床,一刀把他砍死。
陈元康以身掩护高澄,被厨子砍得肠子流出,当晚伤重去世。杨愔和崔季舒反应快,拔腿就跑,才侥幸逃生。
这就是震惊东魏的高澄遇刺事件。高澄在阴谋篡位的最后时刻,命丧黄泉,可谓作恶多端,死不足惜。然而,依照此事的前因后果分析,其中却有很多蹊跷之处,让人难以看清幕后的真相。关于凶手,至少可以列举出三层较明确的可能。
《北齐书》《北史》等正史帝纪的说法,是说杀害高澄完全出于厨子的自行主张。这位不要命的厨子名叫兰京,是梁国名将兰钦(兰钦在北魏分裂时收复了汉中地区,是与陈庆之同时代的梁国知名大将)的儿子,在东魏与梁国的作战中被俘。高澄将他收为奴仆,并多次对他施加肉体惩罚,还以处死威胁。兰京恨之入骨,便与高澄手下另外几名奴仆一同谋乱。
这一说法打击了八卦记者的好奇心理,且显得疑点多多。我们遍寻史料,除了刺杀事件外,找不到有关兰京的其他史料。《梁书》只提及了兰钦的一个儿子兰夏礼。南北朝时代起名极重谱牒排行,兄弟乃至同辈人都讲究名字的整齐对称;仅从名字上看,兰京与兰夏礼是兄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的真实身份更像是一个谜。此外,事发前后虽有许多有利因素,但光凭兰京一己之力,要做到唆使多人同伙并成功刺杀高澄仍然是困难的。
我们想到了第二层可能——东魏孝静帝。孝静帝外柔内刚,可叹身不逢时,命中注定做了傀儡。他的不甘心是显然的,他恨高澄是必然的,他要杀死高澄,从而夺回皇权,也是具有足够充分的理由的。但是,孝静帝在荀济等人被烹后,基本被高澄有效地软禁在宫中,少有机会与外界交往。如果孝静帝与幕后策划者有关,那就意味着保皇派在朝中还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而从事后的种种迹象来看,这似乎不是事实。孝静帝与刺杀事件有关的可能性有,但不大。
于是,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第三层猜测,千呼万唤不出来的幕后元凶,可能是高澄那位外号“神童”(也可理解为“神经病儿童”)的二弟高洋。
十三、“神童”高洋建北齐
高洋是高欢与娄昭君所生的第二个儿子。高欢夫妇有了高澄及长女(后来嫁给孝武帝)后,很长一段时间颠沛流离,没有生养。直到高欢投奔了尔朱荣,家境稍有好转,高洋就在那个时候出生了。
高欢的儿子大多仪表堂堂、风度翩翩,高洋却是个例外。他皮肤黑,大脸盘,满身鱼鳞纹,少言寡语,旁人见了也留不下什么印象。但在高洋十几岁时,有两件事让父亲高欢对他另眼相看。
头一件事,一次高欢想测试一下儿子们处理事务的能力,就交给每人一团乱丝,要求他们想法解开,大家一个个手足无措,毫无头绪,高洋二话不说,抽出腰刀,就把乱丝斩成几段,并说:“乱者须斩!”高欢深为赞许。另一件事也是高欢试子,高欢给每个儿子配备一队士兵,命他们领兵出发,然后派大将彭乐假装进攻。高澄等人都吓得不敢乱动,唯独高洋指挥士兵上阵与彭乐厮杀,彭乐慌忙卸甲下马说明实情,高洋不信,把彭乐抓起来交给高欢。高欢欣慰地对旁人说:“这个儿子啊,谋略胆识比我还强!”
尽管如此,哥哥高澄还是看不起这个弟弟,由于年秩相次,他对高洋更有所嫉恨。高洋在高澄面前言辞迟钝,无比恭顺,事事依从。
高澄看到高洋的夫人李祖娥的衣服首饰好看,要拿来收为己有。李祖娥不愿给,高洋就劝她:“衣服首饰我们还能再买再做,哥哥要的东西怎么可以吝啬呢?”高澄“良心发现”,提出不要了,高洋就主动把东西送上门去。
背地里的高洋却是另一副样子。他有时在家独自静坐,一言不发;有时又平白无故光着脚丫在院子里又跑又跳。李祖娥诧异,问他发的哪门子神经,高洋总是笑笑说:“我在跟你耍着玩呢!”高洋古怪的举止,其实和当年陶侃搬运砖头是一样的,所谓“习劳则神钦”。高洋的志向不在高澄之下,而且,是个相当可怕的敌人。
高澄不知道这些,他以为高洋就是那个在他面前诚惶诚恐,还带些呆劲的傻小子,经常得意地说:“这家伙要是都能发达了,我看相书也可以不信了!”
谁曾想,笑到最后的却不是高澄。
高澄遇刺一事,《北齐书·陈元康传》中有段文字,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段文字大致是说,兰京(《陈元康传》中兰京被称作兰固成,这也是凶手身份的一个疑点)有一名同伙,叫做阿改,是高洋手下的带刀仆从。兰京与阿改约好,若高澄那边刺杀事成,传出叫声,阿改这边就出手杀掉高洋。
这应该是事后凶手的供词。问题在于,刺杀发生的同时,高洋并不在府中,而是有事去了城东,因此阿改也就没能有所行动。更大的疑团由之而生,高澄的秘密会议不只开一次,为什么事变偏偏安排在这一天呢?
我的猜测是,不管是兰京,还是阿改,都不是这次事件的主凶。幕后的元凶,很可能就是隐忍多时的高洋。带刀仆从是主人的死士,是完全对主人尽忠的,高洋在高澄准备受禅的前夕,指使阿改挑唆兰京等高澄手下的奴仆,选择了一个最佳时机,向高澄下毒手,再利用阿改等人的供词脱清干系。
当然,我们的证据并不充足,猜测终归是一家之言。不过高洋在事变后的表现倒是在某种程度上为猜测提供了佐证。
高洋在城东得到消息,面不改色地率领手下去收拾凶手及其同党。高洋到达出事地点时,高澄府中的其他仆人已经制服了兰京等人,高洋便下令将凶党全数处死,并且碎尸万段,然后出来向外界通报:“奴才造反,大将军受伤,但无大碍!”高洋秘不发丧,迅速控制了局面。一切都显得从容不迫,有条不紊,让朝野群臣大为吃惊。
高澄等人的死讯瞒了几天,有所泄露,孝静帝知道后兴奋地说:“大将军如今死了,似乎是天意哪,帝室有望重得权威了!”这时候连皇帝都没意识到高澄还有个更为厉害的弟弟。
高洋当机立断,决定留高岳、高隆之、司马子如、杨愔(孙腾当时已去世,杨愔大致取代了他的位置)这四位高氏的重臣守卫邺城,其余大臣权贵统统跟他去晋阳。临走,高洋亲率八千甲士入殿拜见孝静帝,命人传报:“臣有家事,必须先回晋阳。”手按刀剑,如对大敌。说完,高洋拜了两下,转身离去。
孝静帝脸色大变,目送高洋远去的背影,口中呢喃:“此人又好像不能容我,朕还不知死在哪天哦!”
高洋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对高欢、高澄时代的文武百官更是视若无物。他在晋阳大会群臣,神采飞扬,言辞敏锐,与昔日活在高澄阴影下木讷的高洋判若两人,全场都被震慑了。
为树威信,高洋对高澄留下来不便执行的政令,一律修改或废除;高隆之、司马子如参奏高澄的两位近臣崔暹与崔季舒的过失,高洋将两人各打两百鞭,发配边疆。一报还一报,高洋巧妙地通过各种手段,相对平稳地接手了高澄的最高权力,并且更上一层楼。即便高洋不是高澄被刺真正的主使者,那他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一年后,高洋晋升丞相,都督中外诸军,齐郡王,接着又被封为齐王。(孝静帝估计绝望了,高家两代三世连续掌权,一个比一个恶毒凶狠,好不容易看到的一点点希望也彻底破灭了)
高洋的亲信高德政、徐之才、宋景业等人声称天象有变,劝他受禅。高洋何尝不想早登大宝,然而朝中的阻力不小,反对的人不但有老臣司马子如、斛律金、杜弼,还有高洋的生母娄昭君。娄昭君眼光独到,却也没能看清这个城府极深的儿子,她说:“你父亲如龙,你兄长似虎,他们尚且不敢妄夺皇位,终生北面事君。你有什么能耐,想做禅让之事?”
高洋无奈,召集群臣共同商议此事,全场肃穆,无人吱声。
半晌,杜弼说道:“关中宇文泰乃是我国的劲敌;如若接受魏帝的禅让,宇文泰必定会挟持他们的天子,以讨逆勤王为名,东侵我国,到那时,大王如何应对呢?”
徐之才笑道:“如今与大王争天下的那个家伙,想做的还不是和大王一样的。即使他想逞强不顺从,大不了照着大王的样子也称帝就是了。”
东西魏分裂了十多年,人们渐渐习惯了两个国家对峙的形势,淡忘了政权正统性的问题,两家的皇帝都是傀儡,两家的权臣都是野心家,没什么谁比谁更正义的道理。从高氏集团的利益考虑,为了防止高澄被刺之类的变故再次出现,早日夺取皇位,使江山变色,还是好处多多的。所以,杜弼听了徐之才的一番辩解后,也无言以答了。
武定八年(公元550年)五月,高洋一切准备就绪,从晋阳出发,前往邺城。司徒潘乐、侍中张亮等人进见孝静帝,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