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右舷-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不是以是否有利于历史的进步作为研究工作的着眼点。我们认为:史学工作者首先必须有忠实于历史的勇气;其次;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紧紧把握住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勿以帝王之好恶为好恶;坚持以是否有利于历史的进步作为评判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客观标准。只有这样;史学才谈得到科学性,才会有不衰的生命力。
原作者: 舟山史志办
来 源: 舟山史志办
共有112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五,部分论坛观点
更新时间2005810 12:31:00 字数:3164
作者:冬季板砖 200525 23:44:00
王直之所以为汉奸
“对于王直,笔者倒是并不陌生,因为很早就对中晚明史就颇感兴趣,有关王直的各家评论也多有涉猎。值得注意的是,在“王直事件”发生之前,已经有一批学界人士呼吁重评王直以及与他同时期的中国海盗,其所据基本为明朝的海禁使沿海居民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危险和破坏,下海为盗实为迫不得已。”
如王直仅仅是“下海为盗”,那么不可能会得个汉奸的桂冠的。下海为盗和勾结日本人为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性质。举个例子来说吧,当一个有些叛逆心理的孩子偷自己爸妈的钱,被发现后顶多是吃顿板子,那是自家事,而如果说他勾结外人来自家杀死父母抢夺财产,那就是大逆不道的犯罪行为了,非枪毙不可。
如果说他不存在勾结日本人,给日本人充当领路人的话,他怎么能是汉奸呢?说他是汉奸,是有事实为证,而非污蔑,即使是他从土里钻出来,现在也不敢打这种名誉权官司的。为他辩解的人,为何会乎视他勾结日本倭寇的行为呢?若非要那样的话,中国是压根不会出现现代意义上的“汉奸”称谓的。
清韵论坛 ? 博古斋 胡瞻
固然是官逼民反,不过要说王直手上没有沾过这个沿海普通劳动人民的献血,只怕也不客观。
俗话说富贵险中求,又说成王败寇,王直当年要是搞个海洋包围陆地,占领日本本土(诺曼征服?)或者打回北京城,那的确是大英雄大豪杰了。可惜现实是他被明政府砍了头。
博采 作者: cceco888 2005年05月15日; 星期日 03:00
无论怎样的论辩,人们常常不会忘记海商武装的“烧杀*”。这是一个让人尴尬的话题。它正应验了“成王败寇”的世俗见解。历史上有哪一支军队能够同这个话题完全无关?又有哪一支“王者之师”会遭遇这样的指斥?当然,又有哪一支“败亡之寇”不因此遭到唾骂?但是,咒骂是应该看它究竟出自谁人之口的?蒋委员长骂共产党“共产共妻”;赫鲁晓夫“同志”说中国人“两个人共穿一条裤子”。你信不信?然而让人感动的是:当时人的记述:海商武装的活动得到了当地穷苦百姓的支持、拥戴和掩护。那情景是感人的。不由得使人联想到了红军、八路军同穷人的鱼水之情。谓予不信,请你去读一读那些原始的、未经后人渲染加工的明代时人写的记述文字。这应该是公平的。至于说到“*”,这更是令一个礼教中国人人切齿的事。但是,细读《明史·;烈女传》会让人觉得奇怪:有明一代,经历286年,所有“烈女”都出在嘉靖中期,都出在“倭寇”出没的地方,而且都是在根本没有见到“倭寇”时就都“自杀”了!有一个人自杀的,有几个人一块儿自杀的,更有一族的长者聚集全族妇女集体“自杀”的,当然“青史”上留名的却只有那位尊贵的长者。“倭寇”究竟“奸污”谁了?没有人提供哪怕只是一桩确凿的罪证。这样的历史疑案,翻一翻这个“烈女传”,定会令人捧腹而又唏嘘的!《吕氏春秋·;察传》是启发人们通过调查,弄清事情真伪,以防被不准确的传说所骗的。要研究历史,首先应当学会并习惯于“察传”。
天涯社区 作者 鱼草子
“砸的不过是块墓碑而已,表达的是一种态度而已,至于王直真正是不是该砸,我还真不关注了。……所以我还是主张砸。民众的情绪是需要宣泄的。我可没有那么多那么多的理性。”——我想,该女网友的回答可以代表大部分叫骂者的真实心情。
清韵论坛 ? 博古斋 作者 雷文 于20050304 11:00
读明代的这段历史,真可用屈原的一句诗来形容:长太惜以掩涕啊!
历史就是如此无情,又是如此混蛋。当西方国家在从事海洋贸易、发展国力、在世界竞争中奋力争先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呢?
禁,禁,禁,禁止航海,禁止海上通商,禁止海外贸易,把红红火火、本来可以实现国家与百姓双赢的事物活生生扼杀了!和赶上世界发展潮流的机遇,擦肩而过!
所以我说,这苦果要中国人几百年中都在品尝!
在这段悲剧般的史事中,其中的人物无一不是悲剧性的,而其中之尤,又属朱纨和汪直。这两个人物真是大有文章可做。现在历史剧勃兴,往往感兴趣于帝王家事,宫廷秘闻,散布个人崇拜和权威崇拜的奴性意识,有谁去拍拍这段波澜壮阔的史诗一样的抗争史,拍拍这可歌可泣、堪称中华民族脊梁的悲剧人物呢?
我坚决认为,像汪直这样的人,是很优秀的人,成王败寇的皇家史观滚到一边去,他正是鲁迅说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历史中被淹没的精英!
我们一向不缺少优秀的儿女,但我们缺少优良的环境!
清韵论坛 ? 博古斋 古越 于20050307 10:02
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根子还是在宋朝。
明朝海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对中国东南沿海的侵略(资本的原始积累)。
山水映日月 没有诚信的经商手法再给倭患添油加薪
孟德斯鸠在几百年前就说过:“在中国,欺骗是允许的,一切用暴力获得的东西都是禁止的,一切用术数或狡诈取得的东西是许可的。”孟还说:“中国人信誉不好尤其是在贸易中,这是因为中国人生活不稳定,使他们有一种不可想象的活动力,异乎寻常的贪得欲。”看来这位西方圣人不但对几百年前中国的商场有所了解,就是对现在中国商界也很了解!
当明政府放弃市舶管理后,民间自行走私经商陷入了无序之中。孟在上边所说的那些经商现象只不过是一些中国商人的小手法而已。其实一些玩得大的中国商人做的都是拖欠货款,找借口不付款,玩的是不付款又不退货的大把戏。他们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直拖到你服了,拖不起也熬不住不想要自己的货了,这样你的货整个都作为利润装进了他的腰包。这种把戏又玩到了到中国来做外贸生意的日本倭人身上。这样被拖欠货款的日本倭人因行为属于走私而无官方通关及居住许可,只好住在沿海各岛上,等待索要货款。而中国的许多欠款奸商等倭人来讨货款就避了出去,让倭人们多次空跑。而卖给从商的明朝地方官员的货物也是同样下场。
“自罢市舶后,辄主商家,商率为奸,利负其债,多者万金,少不下数千。索急,则避去,已而主贵官家,而官家之负甚于商。番人泊近岛坐索其负;久不得之,乏食,乃出没为盗。辄构难,有所杀伤。贵官家患之,欲其急去,乃出危言撼当事者,谓番人泊近岛,杀掠人。而不出一兵驱之,备当倭固当如是耶?当事者果出师,而先阴泄之,以为得利。他日货至,复如然。如是者久之,倭人大恨。言挟国王资而来,不得直,曷归报?必偿取尔金宝以归。因盘据岛中不去。”
这些奸商真是骗人骗到家了,你倭人想要第一批货款吗!那你就得送上第二批货来,你送上第二批货,我还得让你再送第三批货,不送就不给你第一批货钱。搞得日本倭人越陷越深,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也想出了办法,只好说自己的货是日本国王的,国王说了;要不回钱,就别回来。这简陋的办法根本就蒙吓不住黑了心的中国官商和奸商。
而此时的明政府是不闻不问,这种官商勾结一起坑骗倭人货款的卑鄙经商行为导致倭乱越来越严重。当时的沿海适合居住的岛屿上差不多住的都是要债的倭人,也有许多对日做出口被骗的内地华商。他们的货也被自己的同胞骗了,可他们不敢告官,因为禁商通告发布后他们的行为是非法的。除部分倭人认账吃亏返回日本不再与中国商人做生意外,许多倭人不甘心被骗。既然中国政府不保护正当的商人利益,他们就只好自己来索回欠款了。于是他们就联合起来形成大股倭寇,推举有见识的华人做首领或让华人海盗为头,利用海岛做根据地,在用武力讨要货款的同时掠夺沿海居民,并大杀欠账的富豪奸商官商,最终酿成大规模倭患,造成倭寇为乱中华四十年的局面。
六,全书片段剪辑
更新时间2005811 16:53:00 字数:3593
《右舷》写的什么事?发生在什么年代?是该死的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禁海,“片板不准下海”,大明王朝就是这样做的。做得太对了。因为海上有太多凶险的事:
……雁阵和高丽船擦着雷云的边缘行驶。两只抹香鲸,一大一小,在船头四哩外喷出水汽。滨田雄着迷地看着那朵雷暴,一道极其凶恶的蓝色闪电在云中开花,隆隆下降,把无数闪光散在海面上。他的心跳骤然停止!闪光点大致是一条直线……
“敌船炮击!”桅杆上一声嘶哑的狂喊。甲板全体水手应声蹲下。那道闪电下面的细小闪光变成二十几颗黑色铁球,呼啸而来,与此同时马六甲海盗船高桅宽帆——在云下现身。
太
多
悲惨的遭遇:
完颜辉最难受的便是李青魂凶多吉少,债没讨回来倒是干脆就忘了提。岳和平从未见过李青魂,只说辛五郎可惜了;完颜辉话不投机,悲怒无已,拔出肋差就往自己胸膛扎去。
众人急忙抢上回夺。完颜辉这几天来回奔突,早已神智错乱,此刻夺他肋差,也只有少女漫画家能夺得下来。其实直没至柄,且把抓他手腕的岳和平拉得扑倒在自己身上!一声沉闷的“嗵”,画完了双屿陷阵骑兵的昙花一笔。
有时候又过分美好:
这个18岁姑娘走在码头,于汗臭鱼腥中显得异常洁净,于粗犷孔武中一片纤柔慵懒,于是左边右边,指指戳戳:“是大棚子的!”
她驻足,看见一前一后两只大船进港。一条是福船,旗帆不举;另一条佛朗机船,形制十分俊美。两船桨孔都伸出了长橹,于号子声中齐齐划开,速度不慢。两船似是往四号码头去,推浪拍岸,自她面前经过。
岳和平先生站在福船楼上,千里镜框住了岸上女孩:“几年不见,双屿竟养出了这等人才?”
而那艘三桅横帆船上,奥古斯丁船长也用千里镜框住了岸上女孩,他中国话并不流利,用拉丁话对身后大副说道:“你看见了没有?”
大副仔细看看,微笑叹道:“这就是东方……”
所见是满眼惊奇:
这里比一般的青楼宽大数倍,正面一座戏台直伸到客席中央,确是东洋形制。但东洋哪儿有如此巨大?!戏台两侧高墙各展开一幅巨画。左边一幅是海上景色,千桅万帆冲出飓风云层,又有千鸟百鸥在云间翱翔,羽毛凌乱,漂亮极了;右边却是个人物画。画上一个小小匈奴牧童很不耐烦地骑在树上,一个汉人军官拿了块芝麻糖正哄他下来,两人神态之真,便似咫尺相闻。这一片平静前景之后,万千汉家兵马正在渡过冰封的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