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孙犁散文集-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耍髡叨运堑粢郧嵝模姹食鲋摹R虼耍裁挥幸桓鋈耸歉拍罨摹U庑┤宋铮恢缓椭饕宋锵⑾⑾喙兀埠妥髌返闹魈馑枷胙庀嗔庋拍芡怀龅湫汀C挥泄铝⒌牡湫腿宋铮匦胫蒙碛诘湫突肪持校蒙碛谝欢ǖ纳缁峁叵抵小5湫筒⒉皇枪哂谒悼栈埃尤返模褪前这样的人,也有他的悲欢离合,成功和失败。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是就其在作品中的地位而言。在作者生活经历中,他所遇见的,他所观察的许许多多的人物,在他头脑中,分别善恶,分别美丑,判断真假,进行取舍,在作品中给以适当地位,分配适当任务,歌颂或是揭露之。
四、中篇小说,有较多的情节变化。在这篇小说里,鲁迅全神贯注地描写阿Q这个人物。可以说,阿Q以血肉的整体进入了作者的头脑之中,众所周知,阿Q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也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行为,作者接二连三地写了他的并不光彩的生活状态。有些事件,阿Q做出来,好像并没有什么意义,但一经别人的反应,这一描述的深刻意义,就立刻显示出来。例如向吴妈求爱就是。她为什么这样张扬?
阿Q并没有雄心大志,更没有什么野心,他的革命,不过是想趁火打劫,捞点油水,改善一下生活。他并不乞求别人赏赐,也不用拍马告密的手段。在他造反时,别人拍他的马屁,那是别人的事。临终,他也没有出卖别人,显然是被别人出卖了。他究竟是一个农民。
中篇小说的情节,由主要人物作为线索,一直贯穿下来。
情节就是故事,故事是为完成主角的性格服务的,为充分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情节在小说中并不是无足轻重的,是很重要的,但不应该是生编硬造的。情节在写作时有机地自然地形成,有时甚至作者预先都没有想到。情节就是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的发展,不能预先安排情节的空架子,拉着主角去走一走过场。情节是前进的车所留下的辙,是人物行进的脚印。
五、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要单纯明朗。鲁迅写这篇小说,纯用白描手法。鲁迅惯用这种手法,完成极其绚烂的艺术作品。什么叫白描?白描也可称素描,即用单纯的艺术手法进行描绘,单纯包括言语简练,笔触准确有力,干净利索,独特漂亮等等艺术的功力。这种功力就是艺术修养,是从刻苦锻炼而来,是来之不易的。
《阿Q正传》当然吸取了外国小说的一些手法,在欧洲,有一些好的古典的中篇小说,但总的看来,《阿Q正传》是真正的民族风格,这是由它的现实内容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决定的。
鲁迅在写这部中篇时,是在日报副刊上连载的,每周登一段,写来是比较从容的,并且按照副刊的性质,是想写得幽默一些的。小说虽以幽默的笔调开头,但越写越严峻,终于在结局时,使小说无可争辩地具备了悲剧的性质。这并不是指阿Q个人的悲剧。这是指的艺术的最后效果,它在思想感情两方面给读者以启发:如此的社会,产生了如此的人物,以及如此的结局。
我个人每读到小说最后,鲁迅写阿Q在临刑前,竭力把那个圈圈画圆的心理状态时,心情是沉重到极点的。我认为这一节具备一种鬼斧神工的力量。这并不是阿Q的生命的终结,不是奔泻而下的艺术长流的终结。
《阿Q正传》写出了作者对这一时代的中国社会、人物思想的长期观察,深切感受,出于公心的爱憎,希望改革的热望。
关于典型创造,曾有过多次争论,纷如聚讼。我同意那种简单明了的说法,凡是成功的典型,都有一个真人作它的模特儿,作创作的依据。据可靠材料,阿Q确有真人依据,不只阿Q,鲁迅的其他人物,如孔乙己、闰土,甚至豆腐西施、小D等,都有他们的模特儿。鲁迅这种创造人物的方法,根基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才可能成为现实主义的,成为艺术的上品。
高尔基说:写一个工人,要去研究几十个工人,写一个农民也是如此。以一个真人作为模特儿,当然并不局限在他一个人身上,还要吸取这一社会阶层的共同特点,去补充他,去加强他,这就是创造。典型之所以形成,不同照相,主要是通过了作家的创造,包含有作家的思想。
在《阿Q正传》发表的时候,北京有些教授,大为恐慌,以为哪一点是写的他,或怕下一回要写到他,这就证明《阿Q正传》写得成功,触动了社会上这样多的人。鲁迅可能吸取了他们身上的某些特点,但这些教授还没有资格冒充阿Q。
阿Q的性格,是经过艺术的创造,才有了真正的灵魂。
欧洲大礼拜堂里的圣母像,中国乡村小庙里的泥菩萨,在创作它们时,也都要有一个活人作为模特儿,这已经是人人皆知的秘密。这一事实,并不贬低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正说明了艺术创造的真实规律。《聊斋志异》里的鬼神鸟兽,蒲松龄根据的也是活的人。
作者根据他的思想要求,选择他要进行创作的典型人物。
这必须是他最熟悉,最有兴趣,最有感情的人物。无论是对这个人爱或憎,作者就是要写他。这样才能抒发作者对他的那种强烈感觉,以及由这种感觉,激发起来的重大思想。这样就是创作的过程,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如此产生的。
一个正直的老一辈的人,对初学者,应该先鼓励他们去认真体验生活,然后再谈创作。创作最好是写自己亲身的体验,或身临其境的事。写抗日战争,最好是经历过抗日战争。
没有经过抗日战争的人,也可以写的。施耐庵没有上过梁山,《水浒传》的作者,不正是他吗?但写历史题材,要做艰苦的研究考察工作,要研究历史。要研究前人留下的文献资料,要实地考察地理山川形势,战争遗迹,口碑传说。好的历史小说都是在前人的写作基础上完成的,而前人,就是接近过那些典型人物和当时的生活的人。就是这样,也还是离不开你所处的现实社会。《水浒传》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风貌,我看是更接近明代一些。如果你对当前的社会生活没有丰富的知识,深刻的理解,你能够写好历史题材?
鲁迅说:最好是亲身经历过,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写强盗,写娼妓等等的话。但他指的是强盗娼妓,如果你对作为目前社会的主要成分的工农兵也一无所知,或所知有限,你是无法进行创作的。
最近读《鲁迅书信集》,在一封信中,鲁迅说,在写到阿Q就要进牢房时,他很想喝醉了酒,到马路上去打警察,好去作这种生活体验。这不完全是说笑话。鲁迅在上海定居后,常常谈到所以不能继续作小说,是没有机会去进行考察。在上海,鲁迅主要是以杂文为武器。在他晚年所写的一篇题名《阿金》的短文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他一写到实际的人物生活时,他的观察是多么深刻入骨,对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写得是多么水乳交融。这都证明鲁迅在创作上,对实际生活体验的重视。
1977年8月——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卷六 耕堂文论 关于长篇小说
一
创作长篇小说,感到最困难的,是结构问题。
结构一词,虽通用于建筑,但小说的结构,并非纸上的蓝图。布局,也不是死板的棋式。它是行进中的东西,是斗争中的产物。小说的结构是上层建筑,它的基础是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人物的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矛盾、斗争、演进中,出现小说的结构。因此,长篇小说的结构,并非出现于作者的凭空幻想之中,而是现实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经过作者思考后,所采取的表现现实生活的组织手段。
建筑工程,可先有蓝图,然后再去备料。作品则不然,要根据作者所据有的生活积累,才能有效地设计。而且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作品完成后,结构状态才告终止。俗话说:长袖善舞,多财善贾,生活之于创作是多多益善。生活积累绰绰有余,而不是捉襟见肘,才能出现理想的小说结构。创作,是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不能白手起家,更不能一本万利。
二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在中国长篇小说中,最为著称。
我们现在就这四种小说的结构方面,进行初步的粗浅的探讨,作为写作长篇小说的学习准备。
前三种长篇小说,都是在前人的创作(或口头,或文字)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
《三国演义》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陈志在中国史书中,除史、汉外,最称得体。而裴注之详尽丰富,保存了很多古书资料,生动而具体,隽辞逸事,随手可得,在史注中,最有价值。这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外,它还利用了以前的话本和戏曲方面有关三国的资料。这些资料里的英雄人物,已经过无数次演唱说讲,典型性格初步具备。《水浒传》根据它以前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水浒故事,这些故事,经过口头讲演,日见完整。《西游记》是根据一些高僧西域旅行的记载、佛教故事和以此为内容的粗具规模的小说。
四种长篇小说,都是宏伟的著作。经过长时间广泛的流传,差不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精神食粮。它们是深入人心的书,不只在思想意识方面,有的并在实际生活上,给予人民以不可估量的影响。
单从结构上,可以看出,这四种小说,都不是平凡之作,都是大手笔的产物,有独特的见解和艺术修养,有丰富的知识和组织能力。都是苦心经营,各有时代、艺术特色。
小说的结构,也可以叫做布局。它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即总纲、分目和结局。古人创作小说,是很重视结构的。结构的形成是以主题思想为指导的。
《三国演义》以史实为根据,在写作中,它确定以蜀汉为正统,但并不削弱对魏、吴的刻划,它以桃园结义开始,经过对各个重要人物的叙述描绘,突出三国之间的主要矛盾斗争。三国时,人材众多,群英崛起,谋士如云,政治文化,多有可采,至如华佗之医,管辂之卜,也很生动有趣,它不遗漏一个重要人物,不遗漏一件重大事件,精心组织,波澜起伏。最后得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合乎历史规律的推论,作为全部小说的结局。
《水浒传》前几十回,实际上是各个梁山人物的小传,它接连写了晁盖、吴用、阮氏兄弟、杨志、宋江、林冲、武松、石秀、卢俊义的出身、遭遇,生活和性格。每个人的故事都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中篇或短篇。因为当时的水浒故事,是以人为单位的。施耐庵统筹全书,他以误放妖魔作为楔子,以智取生辰纲展开故事,突出一个“逼”字,以这些人物齐集梁山为一结局。这样的结构,在艺术上说是完整的。
《西游记》的结构比较单纯,它接连写那八十一难,难难不同,有趣的故事层出不穷,充满幻想和幽默,具备艺术特色。以取经回来师徒都成正果为结局。
以上只是就其总纲和结局来谈,其中的布局穿插,轻重、取舍,各个作家的匠心运转之处,只有进一步研究才可以窥探它的结构艺术的奥秘。
三
艺术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多么伟大的艺术成就,也是在前人的劳作和具体的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