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一品富贵-第4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希对恫患爸

所以以后李自成以李继迁后代自居。

能在这些亡命之徒下讨生活,并且发展壮大,何其不易。

宋九剿灭得及时,再过几年李继迁军事上渐渐成熟起来,即便发出十万大军清剿,也未必会成功。虽然当初他起家时嫩得一塌糊涂。宋九也隐隐知道,只是不清楚,并且还低估了李继迁的能力。可能在这个时空,李继迁会一直被低估下去。

实际还有一个人,王显,就在宋九眼皮下,宋九也低估了。

然后又让将呼廷赞去了威虏军下面的保州,满城寨便在保州境内。

除了调将,又调兵。

西北那边与宋九想的差不多,但比朝廷想得要恶劣。

朝廷做得很好了,不但商路让大家受益,又放开了盐利,还教导当地百姓圈养牲畜,增加收入。然而还陆续发生了一些叛乱。不过缺少伟大的西夏开国皇帝李继迁率领,都不成气候,迅速被镇压下去。

不过时间长了,对融合很有利的,特别是鼓励羌汉联亲措施,以及圈养定居,还有除折王两家迁来的部分百姓,又陆续有一些亲近宋朝的部族从辽国夹山地区逃亡而来,陆续分制在南河套各个绿洲上。有他们在,多少掣肘了定难诸豪强的势力,以及一些戈壁滩上残存的李继迁余部势力。

朝廷看到的是可悲的一面,这么难以养熟,还要我们怎么做?宋九看到是可喜的一面,至少比一个大夏国屹立在西北好吧。

因为西北还没有安定,尹宪继续留在西北,又将田仁朗、王侁重新调向西北,经宋九提醒,两人没有放在一处,除了这三人,还有翟守素,刘用,张凝,郑文宝,杨琼,有的能打,有的不能打,但因为皆非强敌,难以甄别。

其中杨琼资格最老,训练骑兵就是他在领手。

一支骑兵成形,需要很长的时间,不是象宋九那样,仅能骑着马跑,还要骑在马背上交战,格斗,射箭,以及相互的配合。

然而兵士消耗巨大,禁兵数量不足,越是这样,京城越需要更多禁兵留守,前线兵力就会越紧张。

宋九思来想去,终于通知杨琼,你挑一万能过得去的骑兵过来吧,不管是禁兵,还是蕃禁兵,但蕃羌禁兵一定是其家人已经迁徙到京城或京畿附近的兵士,否则他们到了河北来会不思奋战。

对史上西北这支蕃兵宋九略有些印象,那就是狄青于昆仑关大捷时蕃兵打出来的威风。

可随后童贯北伐时,乃是最强的西兵,也有蕃骑,然而大败了。不能说童贯不行,正是他与诸将打下了青海,一度将北宋疆域开拓到疆省地区。也不能说水土不服,难道比岭南水土更恶?或者说连年征战,将士倦战,不就是打一仗吗,难道比西夏那边连年打还要让人生倦?或者说是西辽开国者耶律大石太牛了,所以才败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宋九不大清楚,因此对这支蕃兵去了河北河东后,战斗力会是如何,宋九有些儿表示怀疑。但相信不会比宋朝兵步战斗力差。然而还有一个问题,个体狠没有用,必须整体厉害,才能发挥战斗力。如李继隆手下当真单打独斗,一个能pk五六个辽国铁骑?这还要讲究将领指挥能力,士气,以及各自的军纪与阵型、配合。

不过这让河北诸将头痛去吧。

命令发布后,杨琼从中挑选了四千余汉人骑兵,以及五千多名蕃羌骑兵,由张凝率领,抵达河北。

是金子终归要发光的,如王超就在河东潘美部下,渐渐表现出色。

张凝少年勇武,张美在沧州见到后壮之,召置帐下,又被赵匡义拢到藩邸里为亲卫。但包括赵匡义在内,谁都没有太意,可他是赵匡义的人,于是被为殿前指挥使,又被调到西北配合杨琼训练骑兵军卒。这才渐渐被杨琼看到其才能,加上他又是皇上亲卫出身,便让他领着这一万骑奔赴河北。

实际杨琼本人也能打,还有呆在高阳关担任高阳关战绰都监杨信的弟弟杨嗣,宋九还没有注意到。

曹彬的儿子曹璨与他关系不错,也在河北,表现还行,不过并没有达到宋九的要求。于是宋九注意小小曹,曹玮,他太小了,根本无法培养。然而他注意到小小曹,却没有注意到高琼的长子高继勋。

实际这一时间段内,宋朝猛将如云,只可惜朝廷没有用好他们。

宋九刻意在观察,然而他不知道,只能真正去观察,所以发掘出来很慢,甚至对孙全照仍不大重视,包括张凝,杨琼推荐,只以天雄军驻泊都监身份去的河北。天雄军在霸州的西边,河流沼泽密集,也非是辽国入侵的首选好地方,不是主战区。

但话说过来,论将,也足够用了。

并且一万骑兵到来,虽各防区在瓜分,但多少增加了前线的实力。

面对这个变化,耶律休哥仍没有注意,于是徐河之战在他大意中再度打响。

第四百三十七章 神的黄昏(六)

旱情在继续加重。

应当来说赵普要感谢宋九,虽宋九是无心之兴,当初因粮贱,为了调控粮价,而将夏税的粮食调向京东河北与河东各地,但是随着旱情加重,却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各州州库里都有了充中的储粮,官吏百姓心里也不急了,粮价很平稳,也没有因为旱情出现人心动乱的现象。甚至有的官吏看到秋收必然会欠收了,百姓到时候必须缺粮,因此打起小算盘,提前盘算着管辖境内有什么工程要动修的,到时候好用工代赈,一是赈济,二是顺便将这些水利与道路解决掉。

这些年用工代赈积累了很多经验。

但就是大规模用工代赈仍不行,组织困难,协调力不足,甚至各州府为了自己政绩,有意阻挠。不过是各州内的事务,倒是很积极。

不管怎么说,赵普肯定会悲催。

别人在相位上风调雨顺,那怕北方打得那么苦,粮价掉到一斗豆十文钱惊人的贱价,但到他呢,灾害马上就立即来……

有人就开始议论,这是赵普做了一些坏事的报应,特别是赵廷美。

宋九不相信报应,但看到国家问题不严重,于是也跟着偷偷乐。

让他高兴的还有两件事。

宋宝从南海回来。

几年的磨砺,宋九虽然脸让南方的烈ri晒得黝黑,可人变得懂事多了。

赵匡义好奇,于是将宋宝召到皇宫相见,两人语良久,赵匡义只说了一句:“朕没有合适之女,否则定当嫁之。”

宋朝防的是嫁女,娶女要好一点。一般皇储娶的多是武将后代,而且多是死了的武将后代,很少与宰执联亲,除非这个宰执同样是死了的宰执。相对于嫁女,迎娶公主防范略松一点。还有一种可能,那仅是皇子,与皇位顺位接班人无关,又要松一些。

主要就是防范外戚干政。

不知道宋九的儿子若娶了公主会不会有争议,然而宋九也不喜欢,首先长相,想一想未来宋真宗那张巴巴大黑脸吧。直到经过几代血缘清洗后,宋仁宗后长相才渐渐改良。

而且娶了公主回来干嘛?

不过他就是想让宋宝娶也不大可能了,赵匡义大女儿早嫁人了,二女儿莫明其妙让赵匡义送去做尼姑,可能因此郁郁寡欢,英年早逝。三女儿才蛋大,根本不能结婚。

下嫁公主是一个笑话,只代表两个意思,对宋九的器重,以及对宋宝的欣赏。

是真欣赏,前面接见,后面立授灵州通判之职,虽然西北有些苦,而且若干民族问题颇让人讨厌,然而一上位就是上州大州的通判,这是东华门外榜单上前三甲才能享受的待遇。

暂时未去,宋九替他娶了一门亲事,张去华的小女儿。

如今张去华也进入朝堂为官,以前在书院时两家略有交情,张去华对玉苹也十分敬重,而且张去华的小女儿长相秀丽,又有才学,不讲官职了,若讲除非娶公主,否则就是赵普也没有女儿嫁给宋宝。

成过亲,小两口感情很好,又一道去了灵州。

潘怜儿送他们出行时哭了,想到了玉苹,若是玉苹在,看到儿子成亲,又担任通判之职,得皇上器重,前程无量,该是如何地高兴啊。然后从家中抱来无数裘衣锦被,担心他们在西北受了苦寒。

接下来宋家再嫁女,又是一门略有争议的婚姻。

杨业感谢宋九,宋九却是愧疚杨家。

杨业长子延玉到了辽东,本来当初打算稳定后,一起都回来的,可是乌玄明才能不足,让耶律斜轸差一点打残了,这些将领只好留下来协助,想回来还有两三年,这个要等宋九那个想法成熟,计划发动时。

这一来杨延玉不免妻儿离散。

再到三儿子,战死岐沟关。

杨延昭随杨业宋九去前线时,还没有成亲,随后去了辽东,然而这几年两边跑,几乎成了宋九手中的百搭牌。本来在雍熙北伐前议定了一个好人家的姑娘,可又让宋九将杨家父子调到河北。岐沟关一战过后,杨延昭随着去了辽东。

那边傻了眼,这还有完没完?然后羞羞答答找到杨业,杨业回答坚决,家国不能两全,你们不愿意等,那就辞了这门亲事吧。宋九不知道,直接杨延昭调回来,折氏拜访潘怜儿,俺家二郎真的老大不小了,我想替他找一户好人家,不知潘大娘子能否替我家二郎打听打听?

折大十分聪明的,这话儿透着几个意思,俺儿子真不小了,不能再让你家男人将俺儿子弄得两边跑。

其次都说你家男人对咱杨家不错,那么介绍一个好人家姑娘大约可以做到吧。毕竟杨延昭让宋九生生拖成奔三好青年。若是潘怜儿介绍,那么儿子娶的女子就不会差,否则就不大好娶合适人家的女儿。

宋九一听也傻了,还未成亲哪,那未来的杨文广怎么办?

正好盼盼过来,宋九便开玩笑问盼盼。

在宋家,情况有些颠倒,别人家是严父慈母,可在宋家是慈父严母。因此几个孩子受宋九影响十分深,他们对武将都不排斥。

如宋宝到了灵州后,很快就与武将打成一团,与宋九一样,成了不伦不类的文官。

盼盼对武将也不排斥,以前多听说了这个杨家二郎的威名,并且还见过一次,感觉不错,当场答应下来。

潘怜儿不同意,杨延昭岁数大不提,如寇准大了小小宋多少数了?主要是一个武将,前程没有文官远大。宋九便问了一句,难道不及钟勋?

潘怜儿不能回答。

于是再度在潘怜儿不情不愿中,议成这门亲事。

杨延昭不能再拖了,前面宋宝成亲,后面宋九央请赵匡义同意杨延昭与杨业回京叙职,便将这门亲事办了。

其实宋九感觉不错,挺好的一门亲事。

但是没有陈家谷的惨战,这一世杨家将恐怕远不如那一世的杨家将……

杨延昭岁数大了一点,也比较痛盼盼,想将盼盼留在京城,然而盼盼却自愿随丈夫去了前线。

赵匡义在宫中听到后,默然良久,这一家子似乎都是不怕苦不怕死之辈,包括女子都是如此?倒是潘怜儿心痛了,再三嘱咐杨延昭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象荆嗣那个傻帽那般地玩命,还有要保护好女儿安全,那是在整个宋朝最前线,最危险的地方,随后又抱怨宋九,再度拿出许多裘衣锦被,反正没一个好地方,一在西北,一在北方。

但与第一门亲事相比,这门亲事倒是正常的,杨延昭渐渐成名,杨业在雁门关更是声名赫赫,他在代州,潘美在太原,这些年辽国几乎都不敢侵犯河东,只能专门盯着河北打。因此也能算是般配。

宋家举行两门亲事后,宋玉又果断地让宋九送到南洋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