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十日谈-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披上一件法衣,居然成了亚尔贝托神父。“本来是只吃羊的狼、现在竟变成了牧羊人”,而

且声誉日增。他编造一套神话,把一个头脑简单的妇女骗上了手,使她还以为是蒙受加百列

天侠的垂爱,不胜光荣之至。但是这个披着天使外衣的神父的奸计终于败露,他被当作一头

畜生牵到威尼斯广场去示众,他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在题材类似的一组故事中,要算

这一篇最叫人拍手称快了。

全书的第三个故事“三个戒指”,显示了作者的宽广的精神视野。他把批判的锋芒转到

了另一方面(就象开辟了另一个战区)。为了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深意,我们不妨翻过几页,

先读一下“裁判官的故事”(第一天故事第六):

有人在酒店里多喝了几盅酒,一时高兴,随口说道: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

喝得。这话传到异教裁判所的裁判官的其朵里,立刻成了非同小可的事件。所谓“异教裁判

所”就是天主教会暗中监视人民一言一行,实行思想统治的特务机构。在故事中,那担任裁

判官的神父,“不光是管着人们信主不信主,就连人们有钱没钱。他都要管到”;现在这神

父打听到说那句戏言的人,又有田地,又有金银。这样好的机会岂能放过,就下一道紧急命

令。以严重的罪名把他逮捕了。他污蔑基督是一个大酒徒,这还了得,足够构成把他送到火

刑柱上活活烧死的罪名了。后来那人托人疏通,还“献上一大块‘脂膏’,让神父涂在眼

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这样,才算得到从轻发落,拘留几天后被释放了。

这个故事讽刺了裁判官的敲诈勒索,无孔不入;只是着墨不多,就象作者自己所说的:

“象蚊子那样叮人一口”罢了。但是试想,随口一句戏言,竟可以无限上纲,和洪水猛兽般

的异端邪说联系起来,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从这里不是可以嗅出一股可怕的血腥味儿

来吗?再说,在酒店里的一句话,立即传到裁判官的耳朵里,异教裁判所难道是天主教会蓄

养的一头反革命嗅觉特别灵的猎狗吗?

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宗教自由,信仰自由,意味着在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下,没有思想

自由,一切真理的探索都被宣判为异端邪说,受到了残酷的镇压。历史上的异教裁判所,罪

恶累累,令人发指,岂仅是象流氓般敲诈勒索而已。这本是很值得一写的创作题材,但是在

天主教会还是气焰万丈的当时,这样的题材又有它特殊的敏感性。卜伽丘下笔之际,恐怕很

费踌躇,不能不有所顾虑。

因此。我们可以注意到,“三个戒指”的故事和绝大多数故事不一样,它的故事背景不

是在当时当地的佛罗伦萨,不是在意大利,也不是在欧洲,而是在中古时代的非洲;这是

说,尽可能在表面上和作者当前的现实生活的距离拉得开一些,好逃避天主教会的鹰犬们的

耳目。

作者让一个住在非洲的犹太人讲一个故事:一位父亲,为了不厚此薄彼,把三个一摸一

样,不辨真伪的戒指交给三个儿子。其中一个是祖传的,是族长的权威的象征,其余两个是

仿造的。但是谁还能说得明白,他拿到的是真正祖传的戒指呢?结论是:

天父所赐给三种民族的三种信仰也跟这情形一样。你问我哪一种才算正宗;大家都以为

自己的信仰才算正宗呢。他们全部以为自己才是天父的继承人,各自抬出自己的教义和戒律

来,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教义、真正的戒律。这问题之难于解决,就象是那三只戒指一样叫人

无从下个判断。

这一段话放在故事中间,无非表明犹太人的回答十分得体,无所偏倚,不落把柄,因此

他用以逃脱了苏丹设下的圈套。这就是一个人情世故的好例子,呼应着故事的开场白,所谓

聪明人“往往能凭着智慧,安然渡过险境”。但是结合到当时的阶级斗争的背景,那么可以

说,作者在这里转弯抹角地呼吁宗教上的宽容。如果无所谓“正宗”,自然也就不存在“异

端”,思想统治,政治迫害,也就失去了神学上的根据。因此实际上,作者在这里隐隐地为

思想自由的权利而呼吁。

就批判精神而言,这个海外故事和《十日谈》其他篇幅其实是相呼应的;但是就题材的

特殊性而言,则全书一百个故事中,仅此一篇而已。作者再没有就同一题材作进一步发挥;

神学批判没有能提高为政治批判,——处理这样特殊敏感的题材,作者还有些羞羞答答。同

样,写异教裁判所的,也只有第一天故事第六而已。这表明作者的顾虑很大,当时历史条件

的还不成熟。这里是教会所设下的一个禁区,作者稍一接触,便不得不回避过去了。

与之相反,作者不惜笔墨,一再用重墨渲染的是一组“修道院里的故事”(或者不如

说,“修道院的内幕”)。紧接在“三个戒指”后面的就是“院长的‘苦修’”——全书第

四个故事:一个小修士犯了色戒,本应当受到严厉惩罚。但是在他低头向修道院长认罪的当

儿,巧妙地给了院长一个暗示:你别装模作样吧,你自己的手脚并不干净,你也犯了同样的

戒律。他终于逃过了一顿责罚。

在“小修女的故事”(第九天故事第二)中,那女修道院院长的形象更其可笑。她匆忙

之中,拿起教士(她的情夫)的短裤当作自己的头巾,就往头上一套,来到大厅审问一个犯

奸的小修女,她当着全体修女,拍手顿足、声色俱厉地把小修女骂了一顿。还口口声声非严

办不可。那修女抬头一看,只见女院长的头上有两条吊抹带,不住地在晃动,心里顿时明

白,那位道貌岸然的女院长暗中干的什么好事。于是用一句话就打落了她的威风:“请你先

把头巾扎好,再跟我说话吧!”

可以看得出,对于那个违反教规的小修女,作者并没有谴责的意思,因为那禁欲主义的

冷酷的戒律是强加于她的。

很有些闹剧意味的是“哑巴的故事”(第三天故事第一)。在一座以圣洁著称的女修道

院里,全体修女,以至她们的院长,从下到上,串成一起。都犯了色戒,合养一个哑巴男

人。修道院非但没有坏了名声,却反而让人们相信,由于她们虔诚的祷告和圣徒的恩典,修

道院里降临奇迹了。

作者写这些故事仅仅是为了博读者一粲吗?是有意卖弄低级趣味吗?当然不是。这里是

作者和腐败的天主教会作斗争的另一个方面。

欧洲人民反封建制度的斗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总是首先把矛头针对天主教会;而

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统治,又往往通过反禁欲主义这一方式表现出来。这是因为禁欲主义组

成了天主教教义的核心思想。

为了给陷于极端贫困的劳动人民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锁,使他们丧失斗争的意志,永远甘

心于被压迫的命运,天主教会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唤起人们对于天堂的幸福的幻想;要人们相

信,人世是罪恶的深渊,是苦海;人生的真谛就是忍饥挨饿,禁欲苦修,为了天国的“幸

福”而否定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欢乐。在全书第一个故事里,我们看到,连口渴了多喝几口清

水,现成为必须忏悔的罪孽。男女的结合。只是为了替神圣的教堂繁殖善良的信徒,好尊荣

上帝。这样才好把有罪的肉欲减为轻罪。总之,拿天国的爱代替生活的热爱,拿神爱代替情

爱,拿神性否定人性——这就是把贫困、苦难神圣化了的、产生于黑暗的中世纪的禁欲主

义。

受欺骗、被蒙蔽的广大人民群众把人世看做了苦海,甘心过着牛马的生活,少数封建特

权阶级岂不更可以为所欲为,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了。所以,在“禁欲”的背后就是“纵

欲”。作者非常懂得这个道理。他看透了天主教会玩弄的是什么卑鄙的伎俩。那些僧徒借神

圣的名义,“谴责人们心中的淫念,就为了把这班罪徒从女人身边吓跑,那娘儿们就好归他

们自己受用”。

请看“愚夫修行”的故事(第三天故事第四)吧:这故事的讽刺性在这一点上形象特别

鲜明:禁欲和纵欲,只是一板之隔——在门外,那丈夫听信了教士的指点,彻夜苦修;在室

内,那教士就趁机勾引他的妻子。那个精神上中毒太深的愚夫,一心要修成正果进入天堂,

却不知道他这种愚行正好引狼入室,把坏人送进了天堂!

卜伽丘写了许多故事揭露天主教会的男盗女娼,对于他,这成了反对天主教的梦欲主义

的一种特殊有效的斗争手段。人文主义者在反对天主教会时。大胆地提倡“人性”,反对

“神性”;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要现实

生活中的幸福,不要教会的禁欲主义和幻想中的天国的“幸福”。他真诚地希望,只消把这

些精神枷锁都打破了,人们将会为他们新的发现而欢呼:原来幸福在人间!

这一股反对“神性”、“神道”、宗教桎梏的批判精神,在《十日谈》的开头四个故事

里,很集中很充分地体现出来了。这批判的精神也在其他许多故事里得到响应。现在我们进

一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正面宣扬“人性”,提倡“人道”,宣传生活的幸福的。其实可以

说,作者的批判的火力,正是来自他对于“人性”和“人道”的信念,来自对于现实生活的

热爱。

作者显然认为,只要有人的地方,人的天性就会显示出来,不可窒灭,也无从回避。他

在第四天开头特地安排一个小插曲,很有意思。有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着父亲下山

进城,这才生乎第一次看到了一群女人。父亲是个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不许儿子去看

一眼女人,吓唬说。它们叫“绿鹅”,它们都是祸水。谁知儿子却说道:“亲爸爸,让我带

一只绿鹅回去吧!”他连“女人”这个名词都不知道,但是他却本能地觉得,在这一天接触

的许许多多新鲜事物中,最美、最动人的就是“绿鹅”了。老头儿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自

然的力量比他的宗教戒规要强多了。

作者接着发表的一段感想,充分表达了“人性”必须从禁欲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

一可贵的人文主义的思想:

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

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呢。

假使我们不过于计较“痴女修道”(第三天故事第十)写得太粗野了些,那么这个故事

(其实是一篇出色的寓言)在当时显然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人性无所不在,不可窒灭,也

无从躲避;哪怕你迎到深山僻野、渺无人迹的荒漠中、一心刻苦修行,也无济于事。一旦

“人性”借着一个少女的丰满的肉体呈现在那个可怜的修道士眼前,他就抵挡不住了,只能

抛弃他的“神性”,屈服了事。神圣的禁欲主义变成了一个粗野的大笑话,作者的挖苦真是

到了家!

作者在许多故事里都写到了人性。“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