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史并不如烟-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亨不再去管原告、被告,当务之急是洗脱自己的嫌疑,于是他再次“断腕求生”,把良娣杜氏赶出家门,贬为平民。
换作一般老百姓,接连两次“断腕求生”必定伤筋动骨,幸好李亨是太子,相当于章鱼,断几次腕也无伤大体。
不过从这之后,李亨身边再也没有特别受宠的女人,直到安史之乱发生。
安史之乱给整个王朝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机会,比如李亨,比如李辅国,再比如时任良娣的张氏。
张良娣登上历史舞台是在马嵬坡,当时她跟随李亨逃亡到马嵬坡,在去留两难的彷徨之际,张良娣跟李辅国一起,劝说李亨前往灵武郡,开辟一片新天地。
在前往灵武郡的路上,张良娣的表现可圈可点,每次入住驿站,身怀六甲的她总是冲在前面,夜晚就寝时,她主动睡在李亨的床外侧,而把相对安全的内侧让给李亨。
李亨劝解张良娣说:“抵御盗匪不是你们女人的事,你不用操那么多心!”
张良娣看着李亨,诚恳地说道:“如今乱世,意外的事会很多,如果一旦有紧急情况,妾用自己的身体延缓盗匪的攻击,殿下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逃离危险!”
当一个女人对男人用心到如此程度,男人还有抵御能力吗?李亨不可抵挡地宠爱起张良娣。到灵武郡不久,张良娣为李亨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李佋。产后三天,张良娣拖着虚弱的身体下床了,开始给战士们缝制军衣。李亨连忙阻拦,张良娣平静地说:“如今王朝多事,哪里是我静养的时候。”说完,张良娣低头自顾自地缝制起军衣。张良娣的“贤淑良德”很快得到了回报,公元七五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张良娣被册封为淑妃,三个月后,张淑妃再进一步,晋升皇后。
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个法则——丛林法则。丛林法则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因为资源有限,所以弱肉强食。自古,丛林法则也存在于皇帝的后宫之中,从没有绝迹。随着张皇后的崛起,她与年长皇子的矛盾也渐渐产生。由于李豫继承了父亲善于藏拙的优点,因此最先与张皇后发生矛盾的并不是李豫,而是建宁王李倓。
建宁王李倓是李亨的第三子,马嵬坡前后为李亨立下汗马功劳,正是李倓首先提议前往灵武郡,又是李倓在前往灵武郡的路上组织敢死队为父亲保驾护航。
同哥哥李豫相比,李倓显得话有点多。尽管他的话说得很对,但在一些人听来并不入耳。驻扎灵武郡期间,李隆基赏赐给张皇后一件宝物:镶嵌有七种宝玉的马鞍。对这副马鞍,张皇后爱不释手,令她没想到的是,有人竟然打起了马鞍的主意。
皇家资政李泌对李亨说:“天下大乱,王朝分崩离析,陛下正是展示自己节约美德的时候,这副马鞍太奢侈了,张良娣(当时还是良娣)并不适合用它。不如将七种宝玉摘下来,收进国库,将来可以用来赏赐有功的将士。”
李泌说这话时,张良娣就坐在帘子后面,她连忙说道:“都是长安老乡,李大人何出此言。”张良娣和李泌都是长安人,她没有想到李泌这么不给她这个老乡面子。李泌正想回应,建宁王李倓插话,他完全同意李泌的提议,强烈建议李亨将马鞍收入国库。一副马鞍,引出这么多波折,张良娣心中愤愤不平,从此恨上了建宁王李倓。如果说一副马鞍还不至于让张良娣动杀机,那么接下来李倓的话就捅了张良娣的腰眼。李倓眼看张良娣越来越得宠,心中很是不安,长此以往,张良娣必定会替自己的儿子瞄准储君之位,那样的话,自己和两位哥哥都没指望了。更令李倓不安的是,张良娣居然跟新贵李辅国走得很近,里应外合的态势非常明显,这不正是皇家最忌讳的后宫与宦官联合吗?李倓很快向李亨建议:提防张良娣和李辅国,两人有狼狈为奸的迹象。李亨敷衍了李倓几句,便把此事按下不提。李亨不提,不意味着张良娣和李辅国不提,他们得知了李倓背后弹劾自己,更对李倓恨得咬牙切齿。张良娣和李辅国决定报复,这次报复一定要让李倓永无翻身之日。正巧,此时发生了“挂帅风波”。李亨考虑到李倓有军事能力,便准备让李倓出任天下兵马元帅,本已基本板上钉钉,结果遭到了皇家资政李泌的反对。李泌反对的理由是,如果李倓出任元帅立下大功,将来身为长子的李俶(李豫)将无处立足,而储位之争也会非常惨烈。
经过李泌的反对,李亨放弃了让李倓挂帅的念头,转而让李俶(李豫)出任元帅。这次风波本该平静地过去了,没想到让张良娣和李辅国抓住了机会。两个得宠的新贵一起向李亨打小报告:建宁王李倓因为没当上天下兵马元帅,心中不满,口出怨言,而且有试图谋害兄长李俶(李豫)的嫌疑,曾经在夜间趴在李俶的房门口窃听。这个小报告一下要了建宁王李倓的命。李亨跟父亲李隆基一样,对待自己的儿子真是心狠手辣,凭借这条无中生有的小报告,建宁王李倓被处死,从此再也无法跟张良娣和李辅国作对。身为长子的李俶目睹了这一切,他一下看清了张良娣和李辅国狰狞的面孔。李俶只能紧急寻找援助,他一下抓住了李泌,把他当成了救命稻草。
事实证明,李泌这根稻草起到了救生圈的作用。李俶暗自对李泌说:“张良娣和李辅国狼狈为奸,害死了建宁王李倓,早晚是帝国之祸,不如早点除掉!”李泌阻止道:“大王说什么呢!难道没看到建宁王惹出的祸事吗?”李俶回应道:“我这么做也是为先生考虑,他们看先生深受皇上信任,早晚会对先生动手。”李泌无所谓地说道:“我跟皇上早有约定,两京收复,我就回山归隐,不再参与朝政。”李俶顿时紧张了起来:“先生一走,我的处境会越来越危险。”李泌点拨道:“大王只须在皇上面前尽孝道,张良娣不过一个女人,只要大王委曲求全,她不能把你怎么样!”李俶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公元七五七年九月,李俶带兵收复长安,这时,不利李俶的流言又在李亨耳边蔓延。危险时刻,又是李泌的一席话帮了李俶一把。一天夜里,李泌与李亨对床而眠,这时两人谈起了建宁王李倓。李亨说:“李倓是朕的爱子,性格果断勇敢,在艰难之时立下大功,朕的心里都有数。但是他后来受小人教唆,竟然想谋害兄长,图谋储君之位,朕为了江山社稷,不得已将他处死。这些细节你不是都知道吗?”
李泌回应说:“如果果真如此,广平王李俶应该记恨李倓才是。而事实上,每次广平王跟我谈到李倓的冤情,都会泪流满面。臣今日已经下定辞别陛下的决心,所以才敢跟您说这些实话。”
李亨辩解道:“李倓曾经在深夜趴到李俶的房门口窃听,肯定是图谋不轨。”
李泌叹息一声:“这必定是出自小人之口,建宁王仁孝友爱,怎么可能干出这种事。就说当年挂帅之事,我力主广平王挂帅,如果建宁王真的图谋不轨,应该记恨我才是;恰恰相反,他把我当成忠臣,而且跟我很亲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建宁王并没有图谋不轨之心。”(注:历史上的人物都是复杂的,言行不一、心口不一的人比比皆是,建宁王李倓究竟是发自肺腑地对李泌友善,还是刻意伪装的友善,很难分得清。我权且一写,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李亨听完,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先生所言很有道理。既然已经过去了,朕不想再提了!”
李泌回应道:“臣之所以旧话重提,不是为了追究过去的责任,而是想让陛下将来处理事情更加慎重。昔日,天后武则天有四个亲生儿子,长子是太子李弘,武则天想自己称帝,忌惮李弘聪明,就把李弘毒死,改立雍王李贤做太子。李贤被立太子后,心中惶恐不安,就写了一首《黄台瓜辞》,想以此感动天后。天后还是不听,最终李贤也在黔中被幽禁而死。《黄台瓜辞》是这样写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如今陛下已经摘了一个了,以后别再摘了!”
李亨吃了一惊:“怎么会有这样的事?你帮我把诗写下来,我留在身边时刻牢记。”李泌说:“陛下只要铭记在心,何必还随身携带!”李泌这次进言意义重大,他巧妙地为李俶套上了一道护身符,每当李亨听信谗言想动李俶时,李泌的话就会不经意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公元七五八年三月六日,张良娣被晋封为皇后,此时立谁当太子就进入议事日程,李亨必须摊牌了。李亨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李俶,优势是年龄最长(三十二岁),经验丰富,另一个选择是兴王李佋,优势是生母是张皇后,正宗皇后嫡子。不过李佋也有一个劣势,年龄太小,时年只有两岁。李亨在两者之间有些犹豫,便想试探一下大臣的意思。李亨看似闲聊,跟考功郎中李揆说:“成王李俶年龄在众皇子中年龄最大,而且为王朝立有大功,朕准备立他为太子,你意下如何?”李揆立即意识到皇帝是在考验自己,马上跪地向李亨祝贺道:“此乃社稷之福,臣觉得无比庆幸!”看着李揆的举动,李亨明白了,随着李俶率军收复两京,百官对李俶已经是人心所向,此时再用两岁的小娃取代李俶,百官心中也会不服。相比而言,把帝国委托给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总比委托给两岁的娃娃靠谱。公元七五八年五月十九日,煎熬多年的李俶终于得立太子。五个月后,李亨为李俶改了名字——李豫。李豫得立太子之后,储位也不是十分稳定,张皇后依然心存夺储之心。不过,造化弄人,就在张皇后蓄谋夺储时,她的大儿子李佋夭折!
李佋夭折后,张皇后名下只剩下小儿子李侗,李侗年龄比李佋还小,更无法与李豫相提并论,张皇后只能叹口气,压下了夺储之心。
刀兵相见
时间走到公元七六二年,李亨和李隆基双双接近生命终点,这时张皇后再次活跃了起来,因为她看到了噩梦正在向自己逼来。以自己与李豫往日的恩怨,一旦李豫登基,绝不会放过自己。历朝历代,这种事情时有发生。三国时,曹魏皇帝曹睿就曾经逼死皇太后郭氏,理由很简单,郭氏曾经逼死曹睿的生母甄氏(传说曹植笔下的《洛神赋》原型)。张皇后不想经历噩梦,她要行动起来,拯救自己的命运。这时,张皇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两手空空,早年自己还有政治同盟李辅国,现在连李辅国也没有了。李辅国离张皇后而去,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们两个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谁也不买谁的账,于是曾经的政治同盟分道扬镳;第二,嗅觉灵敏的李辅国早就知道张皇后与太子李豫的矛盾,两相对比,太子明显比张皇后潜力大,一旦老皇帝归天,必定是新皇帝的天下。基于这两点原因,李辅国毅然离张皇后而去,转而坚定地投入太子李豫阵营。双方各取所需,瞬间融合。公元七六二年四月五日,大唐王朝的标志性皇帝之一、久经考验的浪漫皇帝、太上皇李隆基在神龙殿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我们不知道,在弥留之际,李隆基想到了什么,是想到了开元天宝盛世,还是想到了石破天惊的安史之乱;是想到了进入蜀郡路上令人伤感的《雨霖铃》,还是想到了那曲风华绝代的《霓裳羽衣》。
李隆基没有给我们答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