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史并不如烟-第2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功时任汴宋节度使,正巧在长安朝见,面对李豫的咨询,田神功冷不丁泼了一盆冷水:行军打仗、预料敌情,资深将领都很为难,陛下为何要听一个书生的建议,举全国之力跟他去瞎胡闹呢?一盆冷水下去,李豫心凉了半截,相比而言,他更相信田神功的话,毕竟田神功刀尖舔血很多年了,而元载顶多闭门造车很多年!元载的建议无疾而终!在这个问题上,李豫犯了经验主义错误,谁说资深将领一定比书生会打仗?三国的诸葛亮、陆逊、羊祜、杜预不都证明书生同样会打仗吗?说到底,李豫对元载的信任已经大幅降低了,不然,区区一个田神功不会叫停元载的大棋局。建议不了了之,元载与李豫的关系也进入勉强维持的地步,苦于无人可用,李豫一时还不想动元载,他对元载冷眼旁观,若即若离。留给元载的时间还有三年!如果元载知道收敛,这三年可以用来自救,可惜,三年时光都被元载浪费了,整整三年过去了,他与皇帝的关系没有变好,反而越来越糟。
三年中,元载和王缙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贪污体系,元载为首,王缙为辅,元载的妻子、儿子,王缙的弟弟、妹妹以及出入其家中的尼姑,都成了贪污体系中的一员。官员的升迁全由这个体系说了算,升迁秩序的混乱,已经到了极点。
公元七七七年,李豫决定收网。
同以前不同,这一次他既没有找宦官,也没有找宰相,他找来的帮手是自己的舅舅、左金吾卫大将军吴凑。虽然母亲早已不在人世,但李豫与舅舅吴凑的感情一向很深,眼下这件天大的事,别人他都不放心,唯一信得过的就是自己的舅舅。
当李豫决心已下,剩下的事情就是找碴儿了!三月,有人举报:元载、王缙夜间设坛,图谋不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种事情皇帝可以干,大臣可不能随便干!元载、王缙干了,事大了!这一切都是李豫故意找碴儿,以元载、王缙佛教徒的身份,在家中夜间设坛是很正常的事情,以往肯定曾经有过,只不过那时皇帝不准备动手便视而不见,现在皇帝准备动手,设坛便成了十恶不赦的大事。三月二十八日,李豫动手了,命令吴凑前往宰相办公厅将元载、王缙收押入监,同时被收押的还有元载的儿子以及亲随。灭顶之灾就这样向元载兜头扣去,他的宰相生涯在这一刻定格:十四年!生命的最后时刻,元载向行刑人求情道:“拜托,让我死得快一点!”行刑人白了元载一眼:“哦,相公恐怕免不了还得受点侮辱,切莫见怪!”说罢,行刑人脱下自己的臭袜子塞进了元载的口中,在元载含糊不清的言语中,行刑人结束了元载一生的旅程。曾经位高权重,今朝屈辱就刑!元载死后,下一个就轮到王缙了,按照判决,王缙需要自裁!
负责审理此案的刘晏(《三字经》里提到的那位七岁神童)看了看王缙,他觉得尚有余地可以周旋。
刘晏对一同审案的同僚说道:“按照惯例,重刑需要多次上奏复核,况且王缙还是宰相。另外法也分主犯、从犯,元载是主,王缙是从,这就更需要上奏复核了!”
刘晏的一席话为王缙赢得了生机,经过复核,李豫对王缙网开一面,死罪免除,贬出长安,出任括州(浙江丽水)刺史。
元载的人生就此落幕,忙活了一生就忙活了一个身首异处。同他一起殊途同归的还有他的妻子王氏,王氏也是名门之后,名将王忠嗣的女儿,可惜她的名声与其父相去甚远,她的父亲青史留名,而她,留下的只是飞扬跋扈、玩弄权柄的骂名。王忠嗣若地下有知,情何以堪?
与元载夫妻一同伏诛的还有他们的三个儿子:元伯和、元仲武和元季能。三国时,孔融的幼子在孔融落难时有一句名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此言不虚!
孤家寡人
收拾完元载,李豫陷入了沉思,他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登基之初,以为李辅国靠得住,结果证明靠不住;以为程元振靠得住,结果也靠不住;以为元载靠得住,最终还是靠不住。普天之下,还有谁靠得住?没有人能给李豫答案!如果说李豫的父亲李亨是一出悲剧,李豫也好不到哪去。虽然他是年龄最长的皇孙,但在李隆基那里并没有得到多少宠爱;相反,因为父亲是太子,他们全家都受到猜忌,除了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李豫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有别的选择。
在长期压抑的环境中长大,李豫没能培养出王子王孙惯有的自信,相反,他居然很自卑,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不仅怕节度使看不起自己,同时也怕嫔妃的娘家看不起。
贵为皇帝,居然怕别人看不起,李豫可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过从他的成长环境来看,李豫独特的心理是有滋生土壤的。首先他的父亲虽然是太子,但饱受猜疑,他的母亲出身掖庭,更让他抬不起头,久而久之,王孙贵族的自信没有了,有的只是说不出口的自卑。因为自卑,李豫把钱看得特别重,他不是为了敛财,而是把钱等同于面子。时间一长,就产生了一个奇怪现象:每次赏赐嫔妃家人,李豫都很紧张,生怕嫔妃的家人嫌少,背地里看不起他。
这还不算,他甚至把官员们给宦官的赏赐,等同于自己的面子,如果官员们给办事宦官赏赐少了,李豫就会觉得脸上无光,觉得官员们看不起自己。渐渐地,以宰相为首的官员们养成了习惯,都在办公室里放足了钱,一旦有宦官前来传旨,便打开钱袋打赏宦官,每次出手都很大方,不然皇帝会认为你看不起他。
如此奇怪的逻辑长期存在于李豫身上,相伴他的人生始终。放眼全国,李豫心绪难平,虽然他早已削平安史之乱,但安史之乱遗留下的藩镇割据却盘根错节,尾大不掉。
平卢战区(总部在山东青州)节度使李正己手握十五个州,魏博战区(总部在河北大名)节度使田承嗣手握七个州,成德战区(总部在河北正定)节度使李宝臣手握七个州,山南东道(总部在湖北襄樊)节度使梁崇义手握六个州,这四个节度使虽然口头向朝廷称臣,但私下里各行其是,每个战区都是一个独立王国。
李豫深深叹了一口气,不是他不想削平这些战区,实在是回纥、吐蕃两大强敌已经压得他喘不过气,对于四个战区只能暂且听之任之了!终李豫一生,他没能削平藩镇割据;终李豫儿子李适一生,也没能解决藩镇割据;终李豫曾孙李纯一生,一度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可惜也是昙花一现。藩镇割据已经成为时时发作的病毒植入大唐王朝的身体里,任凭历任皇帝闪转腾挪,却总是挥之不去。孤家寡人的李豫没能做到,他的子孙们终究也没能做到。
挥手离别
时间走到公元七七九年五月,李豫的生命接近了终点。
五月三日,李豫染病。五月二十一日,李豫下诏由太子李适监国,当晚病逝于紫宸内殿,终年五十三岁。五个月后,李豫的儿子李适将他安葬于元陵,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对于身后大事,李豫留了一道遗诏:任命郭子仪为帝国最高摄政(摄冢宰)。遗诏将李适托孤给了郭子仪,同时也让郭子仪成为屹立四朝不倒的四朝元老。从唐玄宗末期开始,郭子仪开始挑起帝国重担,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马上又将跨入德宗朝。
如果在唐朝勉强找一个人跟郭子仪相比,恐怕只有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了。柳公权比郭子仪还牛,郭子仪走过四朝,柳公权走过七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整整七朝。
不过话说回来了,柳公权之所以能走过七朝,是因为这些皇帝御宇时间都不长,真要赶上一个康熙王朝,能熬过一朝也就不错了!
李豫驾崩,该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对于这个从父亲手中接过内忧外患乱摊子的皇帝,该作何评价呢?《旧唐书》、《新唐书》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
《旧唐书》:代宗皇帝少属乱离,老于军旅,识人间之情伪,知稼穑之艰难,内有李、郭之效忠,外有昆戎之幸利。修己以禳星变,侧身以谢咎征,古之贤君,未能及此。
《新唐书》:代宗之时,余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
《旧唐书》说李豫是贤君,《新唐书》说李豫只是一般皇帝、中材之主,在我看来,李豫大约属于后者。在中国历史上,能称上贤君的少之又少,屈指算来也只有唐太宗李世民、东汉光武帝刘秀等少数几人。更可悲的是,无论年代多久远的王朝,贤君数量都是少得可怜,可叹,可悲!
公元七七九年五月二十三日,三十七岁的李适登基称帝,是为唐德宗。
相比于父亲、祖父、曾祖继位前的激烈竞争,李适的登基波澜不惊。传言有人试图用独孤贵妃的儿子韩王李迥跟他竞争,但只是传言,并没有实质举动。
三十七岁的李适顺利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大唐王朝的第十二任皇帝,他登基时,大唐王朝已经开国一百六十一年,在这一百六十一年中,大唐王朝有过贞观之治,有过武后当国,有过开元盛世,也有过安史之乱,而他接手的,正是安史之乱平定后的微妙棋局。
向左,可能重现往日荣光,向右,可能滑向无底深渊,李适走上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想做一个好皇帝,他想在唐朝历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每个新生的人都向往人生,每个新婚的人都向往幸福,李适梦想着自己和自己的王朝都能向前看,往上走,然而往哪里走却不完全由他说了算,尽管他贵为皇帝。
生活是最好的导演,时间是最好的见证,曾经有着雄心壮志的李适不会想到,自己的皇帝生涯居然会那样跌宕起伏,那样悬念丛生。
李适的皇帝生涯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他和他的子孙们又会给历史留下怎样的记忆,请看下集《唐史并不如烟之元和中兴》。
【白猎鹰】整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