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未央金屋赋--天娇-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一搭没一搭,间或回一两句,馆陶长公主陪着老母亲静静坐着,母女俩的手久久交握~(≧▽≦)/~
陈娇累了!终于能放心觉觉,就更撑不住。
小鼻头抽抽,陈娇在祖母怀抱里拱了拱,找了个最舒服的姿势安心睡了过去:明天啊,有没有阳光她不知道,但她的生活一定会一如往昔地‘灿烂’滴^_^
皇太后的长信宫里‘阴转多云’了,而皇后的椒房殿里却阴雨连连……
“呼……嗯……呜……”椒房殿里不断传出幼儿的抽泣声。
薄皇后一脸怜惜地坐在刘彘身边,安慰着。
十皇子的后背,药已经上好了,但不能躺,这些天只能趴着睡——小家伙这次是吃苦头了。皇帝儿子挨打,小黄门虽不会象平时一样穷凶极恶,但也不会不痛不痒。
刘彘趴地很不老实,不时蹬踢着两只小短腿,脑袋埋在枕头里“嗯……啊呜……”着呲牙咧嘴:他是天下最可怜的小孩子,非但亲母变了心,现在连父皇也不爱他了。
彘皇子依然不懂,凭什么同一件事,到他这里就是错就是罪了呢???他只知道他被亏待了啊。
“阿彘,进些热汤”薄皇后温言细语,嘘寒问暖。
“呜呜……”伤心的小男孩甩也不甩,继续抱个枕头呜呜咽咽;过一会嫌不过瘾,一把扯过薄皇后宽长的袖子,鼻涕眼泪地蹭上去哭个稀里哗啦~(≧▽≦)/~啦啦啦。
405 替罪羊
汉国对战争并不陌生!
吴楚等地掀起的内战对汉国来说不是第一次,可以预见地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当然,这话只敢想,没人敢说!
从大汉立国那天起,烽火就时不时在国境线内外燃起。
于外,匈奴拿走和亲公主和丰厚嫁妆的同时,依然保持着抢劫自己富庶姻亲的的高度兴致。一有需要,匈奴大大小小的部落王就带着军队闯入北地,简直象郊游打猎一样随意。
而大汉内部,先是外姓诸侯王反叛,后是同姓亲王内乱。即使在温厚好静的先帝统治时期,依然有淮南王刘长的叛乱。
所以,这次的吴楚之乱虽然来势汹汹,大汉的宫廷依然在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运作。
长乐宫的午后,和煦宁静。主人们照旧在例行午睡,宫人们也和往常一样掐着沙漏偷一些安逸和休息。
内寝,小女孩陷在锦缎丝被里睡得香甜;几个宫娥在旁照看。年轻女孩们坐成了一堆低低嘀咕着什么,有意无意把另一个眉目婉约的年轻宫女排斥在外。这个宫人倒也毫不介意,安安静静在一边做针线。
手上的线快到头了,年长宫女把针别在衣料上,打算起身往外间寻些线。刚一动,一缕同色丝线就被递到了她的眼前:“吴女,给!”
吴女很感激地接过,道了句谢;柔腔软调地话音立刻让递线的宫娥挑高了眉。
‘哎呀’话刚出口,吴女就后悔了:她怎么老学不乖?一不留神又把家乡口音带出来!
果然,刚才还和颜悦色的宫娥们顿时冷了神情,一起向她行注目礼,眼神中的反感和嫌弃表露无疑。而才帮忙的那位更是冷‘哼’一声,转头把针线盒放得远远。
吴女咬咬下唇,咽下口中的苦涩。
宫女来自全国各地,但汉宫从来是关中女子的地盘。靠着挨近京城的便利,未央长乐宫两宫的实权女官尽在关中籍女子掌中。几十年来,以‘同乡,姑母提携侄女,姨妈带着甥女’方式组建的关系网囊括了宫廷几乎所有好的位置。
关中人从来骄傲排外,而她——是吴人!
吴女不姓‘吴’,只因由吴国入宫才被这么叫——‘以祖籍地称呼人’是华夏古老习俗之一。吴国历次进贡的女子很多,干粗活的卑下宫女不需要名字;而她,还是在被调来服侍馆陶长公主的女儿,当上近身侍女后地位提高了,才有了这个不是名字的称呼。
低下头,吴女加快手里穿针引线的速度,尽量不引人注意——或者时间久了,大家能接受她。
她知道,这里的人不喜欢她,她能在这里当差;只是因为馆陶翁主很偶然地遇到她喜欢她。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讨翁主好的优点,同时也是不容于同仁的缺陷——吴语。长公主的这个宝贝莫名其妙地喜爱听吴语。
时间在不紧不慢地划过,一个两个地,宫娥们以各种理由陆续离开了卧室。等吴女察觉,室内只剩下了陈娇和她自己。
停手,吴宫娥感觉有些奇怪:在她短暂的长信宫当值记忆中,馆陶翁主身边任何时候都保留两个以上的侍从,今天怎么会只有自己一个了呢?
心思晃动间,手指一紧,线断了!吴女将活计放一旁,去取线。刚触及针线盒,吴氏就感觉有点异样:这盒子与宫中常用的似乎有些不同,好像高了一些?
南国女子细心,纤长的手指轻轻摩挲漆盒,指尖过出凝神端详,吴女霍然发觉这盒子看似一层,实则两层——只是衔接处设计得巧妙异常,与漆盒表面的花纹融为一体,很难发现。
漆盒上层很普通,全是各色丝线一缕一缕排列整齐。打开错层,下层放的却是‘缀饰’:黑色织锦上二十枚精巧的饰物熠熠生辉,金质嵌珠玉不同花型——这东西吴女现在认识,是太后等贵人用来点缀礼服的,每次用时缝上去,洗衣时拆下来。
为什么会在针线盒里?
宫室内明明暖意融融,吴女却忍不住打起了寒战,颤抖着手指把盒子按原样放好,身子更是静悄悄退回榻边。
脸色苍白的吴宫娥跪坐下来,将睡梦中的陈娇抱起,揽在怀里轻轻摇着。似乎这样就可以平服心头的不安,良久,良久……
那个起初递线的紫衣宫娥走进来。
眺一眼榻上的吴女,她迅速走向漆盒,举手直接移开上层的绣线,盯着下层看了好一回,顿住。
蹙眉转头又瞧了瞧吴女,宫娥丢下一句“遗忘矣”,就拿起下层愤愤然出去了。
吴女抱着陈娇动都没动,视若无睹。直到宫娥出了屋子,她才将前额贴在小女孩额头上,用几不可闻的声音低低呢喃:“娇翁主,托福……”
小阿娇好梦正深,浑然不觉。
深宫貌似平静,官场则是波涛汹涌。御史大夫,作为汉国最重要的职位之一,其官署即使和平时期也是人流不息,何况如今的战时。晁错辖下的属官小吏们,连日来四处奔忙,忙碌不堪。
相比自己的幕僚和下员,‘削藩策’的实际发起者晁错倒是一派悠闲,似乎对这场席卷大汉半壁江山的内战毫不担心。
署堂此时,晁错正和自己两个最重要的下属——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商量:“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
一抹惊异在御史丞眼中闪过,这位副手是老吏出身,随即不动声色地开口:“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乡,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谋。”
晁错犹豫了:现在似乎的确不是时候啊,或者等一等?
黄昏时分,一身便衣简服的御史丞敲开了袁昂家宅的边门……
等夜色浓郁,一身燕服的袁盎从后门而出,单骑独行奔向窦氏府邸。
“吴王骄日久,国多奸。今苟欲劾治,彼不上书告君,即利剑刺君矣。南方卑湿,君能日饮,毋何,时说王曰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多年后的今天,袁盎依然能清楚地回忆起侄子袁种当初对自己的建言——袁种是长兄的孩子,少有的睿智聪慧,对世态疑难总有绝佳的角度把握,可惜……
‘国相’是由朝廷委任,身在封国做事的中央代表官员,对封国的诸侯王们有行政上的监督之责。吴地民风彪悍,刘濞这刘邦亲封的军功王更是骄奢跋扈惯了。再加上吴国后来和帝室频频发生冲突纠葛,‘吴相’夹在中间两头受气,动不动就成替罪羊——之前几任的吴相都没得好下场,流放都是轻的!
后来朝廷实在召不到人充任吴相,只得把在齐国当‘齐相’的袁盎强行调任去吴国。袁盎也不想去,但他推辞不掉,又不甘倒霉,就只好采用了侄子的计策。一番斡旋支应,总算从吴国全身而退。
谈及‘刘濞给的好处钱财’,袁盎的确收过——那原就是袁种计策的一部分,学汉朝开国丞相萧何来个‘自污避祸’!其实这在官场没什么。天下哪有不收钱的官吏?这类行为不出事没人追究,但现在——刘濞造反了!
自吴国叛乱的消息传来,袁昂就担上了心思:世间不怕没好事,只怕没好人( ⊙ o ⊙)!深得天子信任的御史大夫晁错,为人是公认的‘峭直刻深’!
瞧他刚爬上‘御史大夫’的高位还没坐热,就急哄哄派人找茬罢了袁盎的官;如今更是想要袁盎和袁氏家族的命!‘收受贿赂,包庇反贼,知情不报’,其中哪一条坐实了都不是只砍袁盎一颗脑袋能了事的( ⊙ o ⊙)啊!
夜风袭人,寒意扑面,袁盎伸手拢紧大氅调整了一下骑姿,浑身肌肉都紧绷着,蓄势待发:今晚是一场大仗,胜败之下,袁氏晁家人间只能存一!
窦家的书房凌乱不堪,横七竖八尽是地图和各类资料。窦婴很忙,正忙于给即将出发的朝廷大军做策划预备。作为故交旧友,面对这不请自来的夜客,窦婴神情自若。
没有例行的寒暄,袁盎第一句话就是问:“王孙,太后视‘晁智囊’何如?”
“智……囊……?”慢慢品味,太后的这位堂侄嘴边浮出意味深长的微笑:晁错的这个外号美称从其死对头口里说出来,真是诡异得紧啊!
话说,还是认识了晁错和袁盎两个后,窦婴才知道这世上真有生来相克的人。比如晁袁两人,明明没什么真的过节仇恨,却总是不对盘——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
袁盎无心闲聊,眼神专注神情凛然:“袁氏有灭族之祸,望王孙救吾家!”当下就把御史丞的通风报信转述了一遍。
随着袁盎的讲述,窦婴眉头越皱越紧,到后来干脆打成死结:这晁错真是毫无‘公心’!他削藩无方引发叛乱,不想着如何补救国事,倒忙于假公济私报私仇——何况,他和袁盎之间哪有什么深仇大恨?何必如此致人死地?
“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而先帝不用;”很自然地,窦婴开始为朋友谋划:“後今上即位,错擅权,多所变更。削藩策出。前,数犯太后……”
想起深宫里那位洞悉明达的姑母,堂侄大人忍不住耸耸眉头:“今晁错者,内,告罪太后皇姊;外,结怨列侯藩王。丝只需说动主君,错即鱼肉尔!”
“婴当为汝于今上进言。吾等即可入宫。”窦婴言出即行,招呼家老取入宫的衣服给两人换上。
袁盎一拜到地,大恩不言谢。
夜色中的皇宫威仪不减,更添几分沉重。
当袁盎踏入久违的宣室殿时,皇帝正和晁错在商量王师的调兵细节。见他进来,天子很严肃地问:“君尝为吴相,知吴臣田禄伯为人乎?今吴楚反,於公何如?”
袁盎气定神闲,话音朗朗:“不足忧也,今破矣。”
这话皇帝爱听。天子缓了脸色,继续问:“吴王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豪桀,白头举事。若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
袁盎稳如泰山:“吴有铜盐利则有之,安得豪桀而诱之!诚令吴得豪桀,亦且辅王为义,不反矣。吴所诱皆无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率以反。”
这下晁错开口了,很罕见地附和他的老对头:“袁盎策之善。”
天子喜上眉梢,急巴巴问:“计安出?”
袁盎施了一礼,高声请求:“愿屏左右。”
天子挥挥手示意左右退下。转眼,殿内只剩下皇帝、袁盎和晁错三个。
但袁盎还不肯讲:“臣所言,人臣不得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