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嗜血的权杖-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鼎在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不满,表面上是拿章淳、蔡京说事,实质上是暗指秦桧,把秦桧与章淳、蔡京等人归为一类。 
赵鼎罢相了,胜利属于秦桧! 
大宋历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这一页又该写点什么呢?



第24章 引蛇出洞 

绍兴八年(1138年)十月,高宗正式罢免了赵鼎,以忠武节度使出任绍兴知府。没过多久,又加官检校少傅,改任奉国军节度使。 
赵鼎离开临安之时,秦桧带领百官前去送别。 
为什么秦桧把赵鼎排挤掉了,还要亲自去送别呢?安的是什么心啊?因为在整个排挤赵鼎的过程中,秦桧都没有直接出面,他都在暗处活动,背地里向高宗告状,指使萧振等人向赵鼎开火。 
手腕够高的! 
所以,赵鼎和秦桧两个人在面子上还过得去,看不出任何争斗的迹象。 
斗智而不是斗力!玩的权术与谋略,而不是真刀真枪的火拼! 
没有硝烟的战争! 
赵鼎都到这地步了,秦桧还装作与己无关的样子,带领一帮大臣声势浩大地来给赵鼎送行。 
还真有那么点依依惜别的意思! 
赵鼎很生气,你秦桧这不是看我热闹来了吗?你在背后玩手段,把我整走,这会儿你又装好人给我送行! 
老子不吃你这一套!赵鼎跟秦桧也没客气,正眼看都没看他一眼,只是象征性作了一个揖,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一点情面都不给!秦桧气得又咬牙又跺脚! 
好你个赵鼎,你不识好歹啊,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有你好果子吃!秦桧暗暗发狠道。 
赵鼎走后,枢密副使王庶进宫晋见高宗,高宗听说赵鼎走了的消息后,就给赵鼎一个评价:“赵鼎两度为相,对国家有大功,两次辅助我亲征都取得胜利,又镇守健康,使朝廷安全无患,真是其他人比不了啊!” 
高宗这样肯定地评价赵鼎,实际是在安抚那些支持赵鼎的大臣,你们别胡闹,赵鼎是个怎么样的人,他对国家作了哪些贡献,我最清楚,不会否定他的,你们放心好了。 
这是高宗稳定人心之策。 
再说议和的事情,绍兴八年(1138年)七月,王伦奉高宗之命到金商谈迎回徽宗梓宫和皇太后之事,实际上就是议和。 
这时候,在金把握朝政大权的是副元帅、鲁国王挞懒,他与太师、领三省事完颜宗磐,左丞相太保、领三省事完颜宗隽结为一党,排斥异己,独揽大权。他们对宋的策略是让宋取代伪齐,向金称臣,同时,把伪齐原来占有的陕西、河南归还给宋,实现议和。 
以金兀术为首的对宋强硬派,是坚决反对与议和,主张兴兵灭宋,实现大一统。 
经过激烈交锋,议和派暂时占据上风。 
挞懒委派张通古、萧哲为使臣,前往宋,以诏谕江南的名义进行议和。 
到了十月,赵鼎刚刚罢官,王伦就带着金使就抵达宋境了。 
议和即将大功告成! 
对于金使的到来,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反对议和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为了及时掌握反对议和的情况,排除议和道路上的阻力,高宗与秦桧商量,这事情瞒是不瞒不住的,越隐瞒传言越多,舆论越乱,局势就会越动荡。不如来个先入为主,把金人的议和条件公布于众,广开言路,让大家讨论,看看谁反对议和,抓住几个典型,予以贬逐处理,震慑一下反对议和的那些人,来达到平息舆论,以正视听的效果。 
策略研究妥当,高宗就依计行事,下诏说:“金国派遣使臣来到我大宋,想要朕屈膝求和,现命令侍从、台谏仔细考虑,向朝廷陈述意见。” 
这就是所谓的引蛇出洞! 
中书舍人吕本中、礼部侍郎张九成都是赵鼎的人,他们向来与秦桧不和,这次议和又是由秦桧主抓,他们就强烈反对议和。 
枪打出头鸟! 
高宗就决定先拿他们两个开头,命令秦桧对他们两个采取措施。有了高宗的支持,秦桧就把他们两个的工作进行了调整,不给他们实权和发言的机会,光有个饭碗,没什么事干,看你还敢不敢逆着皇帝说话了! 
刚处理完这两个人,支持赵鼎的张戒又跳了出来,要求高宗留下赵鼎,并且列举了十三件事例来驳斥议和,抵触秦桧。 
秦桧也没客气,又把他给贬逐了。 
枢密副使王庶向来就是反对议和,先后七次上疏,请求高宗不要议和,并揭秦桧的老底说:“你难道忘记你在东都时候想保存赵氏,是怎么被金人抓走的吗?” 
议和就不是保存赵氏吗?一定要拿当年的事情和现在比吗?有可比性吗?秦桧很恼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情况,况且现在议和,这是皇帝的主意,我只不过负责执行而已,你们把矛盾都对准了我?对准皇帝,要掉脑袋,对准我,难道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吗? 
想得美啊! 
你王庶不是几次三番以离职来要挟皇帝吗?这次就满足你的离职要求! 
凡是涉及反对议和的事情,只要秦桧提出处置措施,高宗也不加过问,就是两个字:同意。 
看来,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被议和所制啊。 
王庶得罪了秦桧,自己的官也当到头了,被赶出了朝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更有甚者,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疏,竟然要求斩了秦桧与王伦,来向天下谢罪! 
此言一出,轰动朝野,还没有人敢如此公开地向当朝宰相叫板! 
能说这话,恐怕已是置生死于度外了! 
有胆识啊! 
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对议和,站在秦桧的对立面,毕竟朝堂上,秦桧的人脉还在,他现在是一相独大,依附在他身后的官员不在少数! 
面对乱七八糟的言论,中书舍人勾龙如渊沉不住气了,对秦桧说:“各种妖言惑众的言论纷起,为何不选择让台谏官来击破他们!” 
秦桧正被这些攻击言论折磨得焦头烂额,疲于应对,忙于处理。听勾龙如渊这么一说,觉得很有道理,总不能自己单枪匹马去迎战四面来敌吧,得找些帮手,来个重点围剿。 
控制什么样的角色对自己最有利呢?那就是御史中丞,台谏官的老大,控制了这个角色,就能够轻松自如地对付那些反对自己的人! 
弹劾!弹劾! 
秦桧就把勾龙如渊推举为御史中丞。 
为了报答秦桧的举荐之恩,勾龙如渊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弹劾胡铨,替秦桧出气! 
老大受屈,小弟来给你出头! 
有人罗织罪名弹劾胡铨,这事就好办了! 
秦桧把胡铨逐出朝廷,贬到昭州! 
翰林学士陈刚中与胡铨交情好,听说胡铨上疏要求杀秦桧、王伦,就专门写信给他,表示认同。 
秦桧知道后,就把陈刚中贬到了赣州安远做知县。 
从朝廷大员到七品芝麻官,这落差何其的大啊! 
更要命的是,这安远濒临岭南,环境恶劣,俗话说:“龙南、安远,一去不转。”就是说,一旦去了这些地方,就别想活着回来了。相当于被判了死刑!结果确实也如此,陈刚中就死在了安远。 
大臣曾开对秦桧说,现在应该讨论的是存亡问题,而不应该讨论安危问题。他把议和上升到亡国的地步。 
议和就是亡国了,那主张议和的人,不就成了卖国贼吗?皇帝还在,朝廷还在,军队还在,哪里亡国了呢?我们还是宋的子民啊! 
秦桧对曾开的这种歪理邪说很是恼怒,就把他驱逐了! 
奉礼郎冯时行被高宗召见,研究国事,冯时行坚持说议和不能相信,还引用汉高祖分羹的例子来说明。高宗很不高兴,就说:“朕不忍心听。”起身就走了。 
把皇帝惹恼了,那还有的混吗?秦桧也把他给贬走了。 
在高宗的直接部署下,秦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把反对议和的官员纷纷贬逐,赶出了朝廷。 
整个过程,没有流血事件发生,只是用采取行政处分的方式,把那些不听话的官员,调离了朝廷,让他们到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尽情地讲述自己的主张! 
议和尚未成功,高宗也不想采取过激的措施打压官员,不想在这个时期上演血腥的一幕,因为反对议和声音还很大,人员还很多,利用秦桧这杆枪,先有选择地贬逐一些人,范围不大,力度也不大,都基本上能保住个乌纱帽。 
让他们大小还有个官做,尽管满腹怨言,但还得为朝廷效力。 
读书人牢骚多,也可以理解! 
驱逐就能平息舆论吗?不,舆论的声音随着驱逐而愈演愈烈! 
先有司勋员外郎朱松、馆职胡珵张扩、凌景夏、常明、范如圭共同上疏说:“金人用了区区一个和字,竟让秦桧在我朝得志十二年啊!颠覆我皇权、松弛我边备、耗竭我国力、缓和我与金的不共戴天之仇,使我大宋的爱国志士绝望,以诏谕江南为名,让陛下行跪拜之礼。从公卿大夫到军民百姓,没有不为之愤怒的,怎肯让陛下向仇敌称臣呢?天下英雄豪杰,一定会有向相公问罪的人。” 
这波人集体请愿没过几天,又一波人上来,权吏部尚书张焘、吏部侍郎晏敦复、魏矼、户部侍郎李弥逊、梁汝嘉、给事中楼炤、中书舍人苏符、工部侍郎萧振、起居舍人薛徽言一起上奏,极力陈说屈膝求和的不对。 
新被任命的礼部侍郎尹焞单独上疏反对议和,并写信指责秦桧,惹得秦桧大怒。 
把秦桧给惹恼了,这官也干不太平,尹焞就坚决不接受礼部侍郎这个官职。 
还算明智! 
面对群情涌动,高宗与秦桧也显得束手无策。贬还贬不过来,都贬走了,朝廷就玩不转了。 
管他呢,让他们反对去吧! 
想开了,看透了! 
他们的意见还是照听不误,但采不采纳,那是我这个皇帝说了算! 
现在的中心工作就是议和,谁反对也不好使! 
高宗议和的决心依然不可动摇! 
秦桧的执行态度依然不可改变!



第25章 第一次绍兴议和 

金使张通古、萧哲随王伦到宋以后,打出了诏谕江南的旗号。在宋廷上下,引起极大反响,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对“诏谕”一词强烈反感,这不等于把宋廷变成了金的一个地方政府了吗?皇帝对地方官员可以用诏谕,金与宋是两个并列政权,怎么可以用诏谕呢? 
难道就这样糊里糊涂地亡国了? 
举国上下,无不愤慨! 
王伦也向高宗汇报,觉得用诏谕江南这个词不合正统。 
如果接受了金的这个叫法,那就成了千古罪人! 
秦桧的目的是通过议和来保全大宋,而不是让大宋灭亡了。 
针对舆论的强烈反对,秦桧也借机向金使施加压力,你看啊,你们用这个称呼,引起大宋上下的极力声讨,弄不好这和谈都没得谈了,还是换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词语吧。 
张通古、萧哲一路走来,也切身感受到了大宋臣民对金“诏谕江南”的反感,沿途备受冷遇和指责。 
如果坚持用这个称呼的话,恐怕议和真的无法完成。 
一个称呼而已,没有必要太较真,只要议和的内容没有变化就可以了! 
在秦桧与萧哲等一番商议之后,就把诏谕改成了国信,把江南改成了宋,意思就换成了,宋金两国之间的书信往来,很正常! 
这就堵住了一些人的嘴! 
称呼可以改,但内容不能变啊!那是金廷经过仔细研究后定下来的,张通古、萧哲两个人可没有胆子敢给改半个字! 
那是要杀头的啊! 
议和的主要内容是册封高宗为帝,高宗已经是皇帝了,还用得着册封吗?要的,只要向金称臣,就必须由金来册封他。 
这个册封需要举行一个仪式,由金使手捧国书,高宗跪拜接受。 
谁接了这个国书,谁就接受了册封! 
别看高宗平时总是希望议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