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发指。她崇信华严宗创始人法藏,赐名“贤首”,经常请其入宫说法, 



① 《贞观政要》卷六。 


② 《大方等无想大云经》卷四。 


③ 《资治通鉴》卷 204。  因此华严宗在中唐盛极一进。禅宗北派领袖神秀也得到了女王极高的礼 敬,“肩舆上殿”,武则天“亲加跪拜,时时问道”,虔诚之情无以复 加。 

唐宪宗在位,崇佛、媚佛的突出事件就是迎佛骨入京。传说凤翔县 法门寺的佛骨有灵,塔门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宪宗决定迎 佛骨入宫供奉三日,然后送诸寺巡回供奉。据《旧唐书·宪宗纪》:佛 骨到京之日,“王公士庶竞相施舍,惟恐弗及。百姓有破产充施者,有 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崇佛活动过分狂热,就会从维持封建统治的 助力变成破坏力,从而遭到正统儒家的反击。韩愈从维护封建纲常的角 度痛陈崇佛之弊,在《原道》一文中阐述了儒家道统对巩固君主统治的 重要意义。他认为佛教是夷狄之法,应当“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但是韩愈一道《谏迎佛骨表》不仅没有降低宪宗 的崇佛狂热,反而被贬潮州。 

隋唐佛教的迅猛发展,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寺院经济的快速发展, 造成了僧侣地主阶级与世俗地主阶级的矛盾;佛教徒的豪华生活,至使 沙门腐败现象的产生;沙门干政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不满;佛教一支独 秀,引起了道教等宗教的嫉妒等等。这一切矛盾,终于在唐武宗朝酿成 了一次严重的宗教迫害事件——“会昌灭佛”。唐武宗灭佛既有社会政 治、经济方面的考虑,又有个人好恶方面的原因。他迷信道教金丹成仙 之术,幻想长生不老。道士赵归真、刘玄静利用了他的这种心理。鼓动 他下了灭佛的决心。会昌五年(公元 845 年)灭佛,毁大、中寺院 4600 所,小庙 4 万余处,强令僧尼还俗 260,500 人,解放寺奴 15 万人,没 收大量良田,收缴无数金、银、铜佛像及器皿。会昌灭佛的第二年,唐 武宗服食道士进贡的金丹中毒身亡,他的儿子宣宗继位,马上着手恢复 佛教。但是经过这一番沉重打击,佛教中依靠大量诵经、拜佛吸引信徒 的流派再也无法复兴,只有“不念经,不坐禅”的简单法门——禅宗得 到了恢复,中国佛教从此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再未出现理论的高潮。 



 2.隋代兴起的天台宗和三论宗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开始形成宗派,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寺院财产和传法系统。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佛教的成熟。南北朝时虽 然已有诸家师说,但那只是学派,还不是宗派。由于政治分裂,地域阻 隔,诸家师说仅了解自己信奉的一经一论,不能对佛教理论进行全面的 总结和概括。隋唐的政治统一为宗派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各派宗 师相互交往,提高了理论水平。纷纷建立自己的“判教”体系,即按照 自己的思想体系,将各部佛教经籍高低排列,使佛教理论有所宗统。另 外,宗派与师说还有一个重要差异,就是宗派建立在比较稳固的寺院经 济基础上。为了维护本集团的特殊的经济利益,使庙产不致分散,各宗 都建立了严格的传承关系——“法统”,选择最善于体会本家宗旨的弟 子作为衣钵传人,统领僧众,继承寺产。从而使思想争论的背后又多了 一层经济的意义。 



(1)天台宗的创立及其思想 

  天台宗自称印度大乘空宗创始人龙树是其开拓者,说明他们的理论 

与其有关,但传承法系却是虚构的。天台宗的思想先驱是南北朝的慧文 

和慧思,而真正创始人则是生活在陈隋之际的高僧智■。智■(公元 538 

年—597 年),俗姓陈,出身于南朝的大官僚家庭,18 岁出家,投于大 

苏山慧思门下,领悟法华三昧。陈光大元年(公元 567 年),在金陵开 

讲《法华经》,博得僧俗的敬佩。太建七年(公元 575 年)率弟子 20 余 

人入天台山建寺,修头陀行,天台宗从此建立。陈宣宗敕割天台山所在 

始丰县之“调”以供寺用,尊智■为“天台大师”。入隋之后,晋王杨 

广请其主持,为自己受菩萨戒,并称其为“智者大师”。智■一生的社 

会影响很大,造大寺 35 所,度僧 4000 人,传业弟子 32 人,天台宗成为 

社会上颇为壮观的大宗派。智■一生著作宏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法 

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号称“天台三大部”, 

是天台宗的传世经典。 

  天台宗理论上的主要特点是宣扬“止观并重”,调和南北宗风。从 

汉代佛教初传之时,就形成了南北不同风格,北方侧重禅定,南方侧重 

义理,南北的政治分裂更加重了这种学风的对立。隋朝政治的统一为宗 

教风格的统一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需要。智■系统论证了止观不可偏 

废的原则,他认为:“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是爱养心识之善资, 

观是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借。”①他将止、 

观二法比喻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正因为 

天台宗具有调和南北宗风的特点,所以成为第一个全国性的佛教宗派。 

  在世界观上天台宗宣扬“一念三千”说,即“世界无别法,唯是一 

心作。”②万法起于一心,“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 

界。一法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 

无心而已,介而有心,即具三千。”③三千法界包括了佛教世界观中的一 

切存在,天台宗认为都是人们心中的幻象,因此,标志诸法实相的空、 

假、中三谛应是圆融无碍的。因缘虚假不实,故空;缘生诸法差别,故 

假;不著于空,不执于假,即曰中道。空、假、中三相互不相离,空即 

假,即中直,所以又说“三谛圆融”。 

  天台宗在智■身后传承不绝,在唐代有灌顶(公元 561 年—632 年)、 

湛然(公元 711 年—782 年)等人比较有名,并且传入朝鲜、日本等地。 



  (2)三论宗的师承与理论 

  三论宗以传播、信奉大乘空宗创始人龙树、提婆的《中论》、《百 

论》、《十二门论》而得名,自然以龙树、提婆为其初祖。以下还有鸠 

摩罗什,他是后秦时期到中国传播大乘空宗之学的西域名僧。僧肇是罗 

什的学生,以协助罗什译经,著《肇论》阐述空宗思想而著名。僧朗、 

僧诠、法朗是南北朝时期三论师的代表人物,可以视为三论宗的前驱。 

三论宗的真正形成是在吉藏手中。吉藏(公元 549 年—623 年),俗姓安, 



① 《修习止观坐禅之法要》。 


② 《法华玄义》卷二上。 


③ 《摩诃止观》卷五上。  祖籍安息,因避胡乱来到中国,生于金陵。出家后曾就学于真谛三藏, 深受赏识。后从学于法朗,继承了三论师的思想体系。陈隋之际江南寺 院荒芜,他曾在各寺中搜集文疏,流览涉猎,学识大增。隋平定百越后, 他到浙江会稽嘉祥寺传法,听者千余,被世人称为“嘉祥大师”。唐初 被请入长安,唐高祖设十大德管理天下僧务,他也是其中之一。吉藏平 生讲三论 100 余次,并著有《大乘玄论》、《三论玄义》及三论的注疏 26 种,完成了三论宗的创教大业。三论宗的基本思想有三: 

第一、破邪显正。即破有所得,显无所得。吉藏主张破而不立,除 去一切离情别见,于是便体现了言诠不及,意路不到的无名之道,这就 是对中道的体悟。他所要破的邪包括外道不明人法两空,执着诸法为实 有;《毗昙》虽达人空,却执法有;《成实》没有除去偏空的情见;堕 于有所见的某些大乘,虽除偏空,但仍执着涅槃有所得。可见三论宗将 “毕竟空”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二、真俗二谛论。为立“毕竟空”,故用真、俗二谛来诠显它。 二谛均为引导众生的言教,为著空者依俗谛明有,为执有者依真谛明空, 令其体会超绝空、有的诸法实相。 

第三、八不中道。三论宗据《中论》所列不生、不灭、不一、不异、 不断、不常、不来、不出这八不法门说明二谛义。生、灭、断、常是人 们在时间上的计执,一、异、来、出是人们在空间上的计执,三论宗皆 冠以否定词“不”,使众生体会诸法缘起性空的中道实相,不要在任何 方面有所偏执。 

三论宗在唐代数传之后便衰落下去,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毕竟空” 理论太彻底,甚至把成佛,涅槃也说成是空,因而难免动摇信奉者的诚 心,故遭到了大乘有宗诸派的尖锐批判。 



   3.玄奘西行与唯识宗的创立 



唯识宗是流行于唐初的一个佛教流派,由玄奘和其弟子窥基开创, 得名于“万法唯识”的基本宗旨。由于该宗侧重于法相分析,故又名法 相宗。另外,玄奘西行回国后在长安慈恩寺译经,该宗因地亦名慈恩宗。 唯识宗主要是传播无著、世亲开创的大乘有宗学说,是由玄奘直接从印 度取来的真经。 

玄奘(公元 600 年—664 年),俗姓陈,河南偃师人,出身于将军之 家。投入佛门义海后,四处游学,执经问难,深感当时佛教诸家经义差 异,难于自圆其说,所以决心奔赴佛教的发祥地,彻底解决这些疑难。 贞观二年(公元 628 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逾甘肃,出敦煌,经新疆 及中亚诸国,历尽艰辛,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印度当时 最为著名的那烂陀寺,从大乘有宗传人戒贤学习。那烂陀寺当时有常住 僧人 4000 人,加上客居僧俗逾万,研习佛教各部及俗典(如吠陀、因明、 声明等)的学者皆有,玄奘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他本人也因知识渊博, 擅长辩论而“声震五竺”,被尊为“三藏法师”。戒日王曾经在曲女城 为玄奘举行过“无遮大会”,一十八日无人可敌。贞观十九年(公元 645 年)玄奘结束了 17 年留学生涯,携带 657 部梵本佛经及若干佛像、舍利 回到长安,受到了朝廷极高的礼遇。玄奘西行求法,行程 5 万里,亲践 

110 国,成了当时最有名的旅行家。弟子辨机根据他的事迹写成的《大唐 

西域记》,详细记述了西域诸国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成为世界上著 

名的舆地著作。玄奘在回国后的 19 年间,与弟子们有计划、有组织地新 

译、重译了 75 部,1335 卷佛经,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的一大壮举。在译经 

的同时,玄奘向门人详细讲解了唯识宗的基本思想,开始了创立唯识宗 

的工作。玄奘本人倾全力译经,著述不多,他的观点主要保留在弟子窥 

基的著作中。 

  窥基(公元 632—682 年),俗姓尉迟,字道洪,出身于贵族家庭。 

17 岁出家,投身于玄奘门下,参与译经事业,担任笔受。在译经的同时, 

他又写出《成唯识论述记》和《成唯识论枢要》等著作,发挥了唯识宗 

的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