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疯狂-第4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汝宁军刚与河南总兵张任学的部队汇合,两军就发生了磕碰。想想看:张任学这个总兵才有七千人,而汝宁军却有一万五千多,这到底是听谁的指挥?张任学部队里的那些武官心中哪儿会舒服呢?
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罢了,反正最多是一同行军、各自打仗,自己顾自己而已。可是接着张任学部队的士兵却发现:两军的待遇相差也太悬殊了一点。
光看饮食吧!一方每天两餐,一方一天三顿;一方是杂粮对付个半饱,一方每顿都有荤腥。更不用说装备、马匹、车辆和服装的差距了。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于是张任学这些武官心理就失衡了。
还有一点,汝宁军的主副帅的官衔也太低了一些。赵德功是个千户,周巡是个千总。而张任学的部队中,超过这俩人官衔的武官起码有十几位。
不过这也是汝宁军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汝宁军中。除了吴世恭是个总兵以外,其他武官的官衔都低得厉害。因为当时授予吴世恭总兵官以后,接着就发生了钦差刺杀事件,虽然在这以后,朝廷和汝宁军都克制住了自己没让形势恶化,可是朝廷也不会再有兴趣给汝宁军的这些军官提升官衔了。
所以在汝宁军中,军官的朝廷官衔根本体现不了本人的实际官位,往往一位把总就成为了一名团长。甚至还有可能成为协副统领的。所以才会发生血岭战役中,黄定这个把总可以代替指挥的现象。
而黄定的把总获得也很取巧,那是吴世恭为了让自己的军官在郑芝龙那里获得重视,特意给予水师陆战团提高朝廷官衔的。要不然,按黄定的资历连总旗都不可能获得。
而且汝宁军中也有官职倒挂的。比如陶辛这个镇,镇统领陶辛是千总,而副统领刘国能则是守备。所以说。汝宁军内部一直只看自己军中官职高低的,根本不会去比较朝廷的官衔。
可是这一情况张任学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看着官衔这么悬殊,就想要仗势欺人了,并且还鼓动手下的兵丁偷盗汝宁军的辎重。
可是汝宁军实际主帅周巡是什么人?他当年就是在京城就横行霸道惯了的,除了被吴世恭揍了一顿以外。这辈子就没服过什么人。而且在这些年,周巡作为汝宁军在南阳、汝州的最高统帅,连当地的知府、知州见了周巡都客客气气的,更不用说知县了,因此。哪里会把张任学这个“小小”的总兵放在眼里,所以周巡的应对就是两个字——强硬。
可这么一来。两军就摩擦不断了。要不是张任学头脑还未糊涂,想着将要面对农民军这个外敌,强行压住了自己的部队,说不定两军就要火并,先来一场自相残杀了。
接着就是不断地克制、妥协。好不容易等到两军克制冲动,正式启程,可罗猴山惨败的消息传过来了。
于是两军对接下来的行动又产生了巨大的放弃。
张任学因为左良玉的惨败,农民军势大,就要暂时按兵不动,要等到其他各路明军汇拢以后才肯出兵。
而周巡却要急着要赶赴均州。他生怕农民军势大以后,王光恩他们也接着造反,那么汝宁军占据均州的行动将要多费不少手脚。
不过这时候的周巡也不敢自断了。毕竟这次汝宁军的出兵是以总兵张任学的调令为理由的,如果汝宁军现在单独出兵占据均州,那以后又该怎么向朝廷解释呢?于是周巡就急报汝宁,让吴世恭决断下一步的行动。
吴世恭突闻变化,也相当重视,立刻集合文武商议。商议到最后,决定还是出兵,就是孤军奋战也在所不惜。反正汝宁军的战斗力也在那里,农民军根本啃不动,而且离汝宁也近,能够很快增援,所以最后决定还是让周巡出兵。
可是周巡接令以后刚想出发,朝廷抓捕熊文灿、免职张任学的谕令又下来了。于是围剿农民军的指挥系统一下子瘫痪了,各支官军也都是龟缩不出,没人再主动出击了。而张、罗联军也更加势大,而汝宁军真的变成孤军奋战了。
更为麻烦的是,随着张任学的被免职,他的部队也哗变、逃亡不断,为了安定南阳的局面,汝宁军又在南阳府待上了十来天。
好不容易终于出发,当汝宁军急行军赶到均州时,那里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王光恩等两营农民军终于被林宇飞说服,准备投靠汝宁军,可其他三营农民军却见张、罗联军做的风生水起,他们也想要再反了。于是,均州就变成了一片混乱的战场,有厮杀的、有观望的、有中立的、有逃窜的。
等到汝宁军赶到均州以后,他们联合了王光恩这两营农民军,逐一平定、扫平叛乱的地区,花费了好大气力才算是占据住那里。
接着周巡就是封功行赏、安定地方、修建城池和寨子、点检改编投诚的农民军,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使得汝宁军占据了第一个战略点。
为了不引起朝廷的注意,最终周巡就把江澄的独立协留在的均州,加上王光恩两营农民军编成的两个团(都是千人小团),之后就带着汝宁军的主力归来了。
第七百零九章全力支持
但不管怎么说,汝宁军总算是达到了此次出兵的目的,所以今天的吴世恭在内宅就一直露着笑脸。而本来吴世恭就一直对妻子儿女的脾气很好,现在看到吴世恭这么高兴,于是内宅中就欢笑声不断,
所以在晚饭的时候,内宅里就上演夫人们的保留节目了。一句话:讽刺挖苦吴世恭,就是要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吴世恭的囧样上。吴世恭当然对这种玩笑话不以为然,他本来就皮厚。不过他也不会自曝其短,去和十几位叽叽喳喳的夫人斗嘴。
只是到了晚餐结束以后,吴世恭把讽刺挖苦最厉害的绣竹一把抓过,拖进了她的房内。之后在绣竹一番虚情假意地抵抗以后,吴世恭的xx欲终于得逞。
反正也是老夫老妻了,俩人相当知根知底。可没做了一会儿,绣竹一会儿说:双胞胎儿子怎么怎么调皮;一会儿说:内宅里的夫人们怎么怎么样。简直就是个话痨,不断地打断了吴世恭的兴致。
吴世恭心中气啊!这女人怎么到了这时候还这么三心二意?这不是蔑视自己的战斗力吗?于是一番鏖战,终于把绣竹制伏。
可是躺下休息以后,绣竹又开始了唠叨:“少爷!您现在都不要奴婢服侍了,天天让那秀儿围在你身边。她有什么好?又没有收房做了您的妾,却连孩子都给你养下来了。还不安心做个如夫人,一天到晚围着您转。一看就是个狐媚子,和她那个主子一样。”
吴世恭是闭着眼装睡。他心想道:“让绣竹你多休息休息还不好?怎么吵着闹着要做丫鬟?再说,平日里绣竹你也一直围着孩子在操心,根本难得在自己面前出现,那里找得到你这个姑奶奶啊!”不过吴世恭也不会加入内宅中的勾心斗角,所以这时候的他也只能够装聋作哑了。
“怎么不说话了?”绣竹生气地推了推吴世恭,“少爷你就偏心。其他姐妹都有几个孩子了,就奴婢只有一次。您不疼奴婢了。”
吴世恭已经被绣竹的魔音烦不过了,他再也装不了睡。转身抱住了绣竹,叹气道:“可你本事大啊!一次就生俩。少爷今晚就再努力一把,让你生个三胞胎。”
……
这女人多还是真麻烦啊!
崇祯十二年九月初六,杨嗣昌离京,在京的大小官员出城隆重送行。杨嗣昌也丝毫不敢怠慢,一路疾行,仅用二十多天就赶到了围剿的大本营襄阳。下车伊始。他就立即召集所部文武官员会议军事,一面着手整顿军纪,一面加强襄阳的城防。
杨嗣昌根据崇祯皇帝的指示,把围剿重点放在对付张献忠上,但认为以往分兵各进,很难给敌人以重创。因此决定在军中设置大将,集中军权。于是他在初到襄阳的时候就上疏建议任命左良玉为“平贼将军”,“总统诸部,听其指挥,共臣谋画。转行调度”。甚至把左良玉比作唐代平定藩镇的名将李愬,说自己虽不敢以那时的良相裴度自居。左良玉却与李愬相差不远。
而在这时候,崇祯皇帝为了加强指挥力量,已经预备调余子琏为统一指挥河南、湖广两省明军的副督师,调刘元彬为监军,要把这两位有着军事才能的官员和太监都调了过去。
可是接到了杨嗣昌的奏章以后,他立刻改了主意,对杨嗣昌的要求全部照准。充分体现了对杨嗣昌的支持和信任
其实杨嗣昌提拔一个武将作总统诸部的统帅,也是针对当时军制的弊端而作的安排。不提左良玉这个人选是否合适,但这一行为其实称得上是对症下药。
明代自中期以来,向来是文贵武贱,指挥作战的大帅全部任用文臣。一个不带侍郎衔的巡抚通常本官是佥都御史,只有四品,但麾下往往是武职一品衔的总兵官们被呼来喝去,如同厮役走卒。
文官大帅位尊权重,手下却没有自己的部队。带兵的将领们受制于督抚,虽是制度决定的,心中不见得都服气。因而临阵作战时督抚大帅们经常指挥不灵。
而朝廷也并不真的重视这些没有真正实力的光杆司令,轻易进退任免,被罢官杀头的多是这一类总督、巡抚。将帅分离,权实不符,实在是造成明末各个战场调度失机,指挥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杨嗣昌就是要以武将统兵,就是想打破这种局面。
另一方面,明朝的军事建置基于一种消极分散防御的战略,全国的军队分散在上百个司令部里,统称为“标”。每一位将帅,上至总督(包括总理、督师)、巡抚,下至总兵、独立带队的副将甚至参将,都有一个自己的标,多则一两万人,少则千数人,将帅们真正指挥得动的就是标下这支队伍。
这种分散建置使得那些号称统军十几万的大帅在组织大型战役的时候,因为缺乏一个严密的分层指挥体系而八方掣肘,调度困难,更谈不上在战场上灵活机动地调动部队。
而杨嗣昌似乎很想对这种建置方面的弊病进行一些改善,但因为涉及到整个军制问题,也只能暂时用在各标以上再设一位大将的方式来增强全军的凝聚力。
杨嗣昌在军中设置统兵大将,实际上已经包含着对于明末陈腐军事制度进行改革的某种尝试。但是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重病时下了一贴猛药,不知道这百年积弊,要改谈何容易?反而是造成了军心更加不稳。
其实这时候要选也要选威望最高的吴世恭。再怎么样,各路官军的主帅,还是最信服最会打仗的吴世恭的。而且吴世恭兵多将广,盟军也多,起码可以在河南、湖广控制住全部局面。至于吴世恭是否有异心,作为总理的杨嗣昌其实也可以就近监视、控制的,总比放任不管的好。
可是杨嗣昌对吴世恭也是不闻不见,而吴世恭也未参加襄阳军议,未给杨嗣昌任何面子,这样一来,与吴世恭有着仇怨的杨嗣昌和左良玉根本调动不了汝宁军,所以在之后的战斗中,根本借不到汝宁军的丝毫助力。
而崇祯皇帝对于杨嗣昌的各种请求差不多是言听计从,立即批准任命左良玉为平贼将军,把内府的大印派专员驰送前线。左良玉也确实颇为感奋,秣马厉兵,准备对张献忠大战一场,以雪前仇。杨嗣昌则并不急于发兵,而是积极整顿部队,调配力量,囤粮输饷,巩固后方,准备蓄力而发,一举取胜。
而此时崇祯皇帝对杨嗣昌的支持丝毫未减少。就是朝臣们在杨嗣昌督师亲赴前线之后,出于一种对大臣身临战阵的尊重,也停止了对他的各种攻击。只有兵部因为要同这位在外的枢辅不断地打交道,不免发生一些龃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