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欢乐土匪闹民国-第2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哎——,不要这样嘛,自古英雄出自少年,你我意气相投,堪称忘年之交,咱们以后亲近的机会多着呢!”袁金铠笑吟吟地看着肖林,如同看着一座亟待开发的宝藏,言语中跳跃性极大,似乎隐有所指。不待肖林有何反应,又接着说道:“好了,时候不早,我也该告辞了。今日冒昧登门,能结识到肖林兄这样一位青年才俊,老朽不虚此行呀!”

如出世的高人,袁金铠也不坐车,自顾信步随意走远,只是胖乎乎的是身影在夜色中越发庞大,怎么看都不像堂堂的东北临保会副委员长,倒像一位心宽体胖的饭馆老板。

袁于二人身份尊贵,突兀上门来拜访自己,这件事很快就会传遍奉天。甚至连日本的特务机关都会注意到。肖林作为张学良倚重的干将,在易帜的关键时刻当然要冲杀在前,毫不犹豫地反击元老派的试探。

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一向亲日,坚决反对易帜,学院派讲武系却支持易帜,两方正在相持不下的时候,元老派的态度就显得非常关键。从袁金铠和于冲汉的态度来看,元老派在两方不同意见的挤压之下,正处于左右为难、犹豫观望之中。

奉系本来是个军阀集团,并没有多么鲜明的政治诉求。奉系元老派之所以对易帜抱有抵触情绪,一是出于对奉系集团的多年感情,二是担心自己的个人利益受到损害。

这是不可避免的,易帜之后奉系就不是独立的小朝廷,上头多了一个国民政府。随便来个人都是指手划脚的中央要员,奉系这帮人哪有现在过得轻松滋润。

手下三分之一的人反对。三分之一的人支持,还有三分之一在摇摆不定,张学良能坚定推行易帜并取得成功,还是舀出了很大的魄力。

从古至今,任何军阀系统都依靠强人维系,一旦首脑辞世,手下难免四分五裂,袁世凯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张作霖之死对奉系是个沉重的打击,奉系内部又派系林立,各怀心思,如果没有少帅压制,奉系内部极有可能发生分裂,甚至爆发内战。日本人如果趁机在其中煽风点火,混水摸鱼,东北的局势很难说恶化成什么样子。

无须讳言,自从20世界初的日俄战争后,整个东北俨然已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就连张作霖发家之初也是靠着日本人的支持。整个奉系都对日本又敬又怕,如果东三省发生内乱,各派都会去找日本人帮忙,处于下风的恐怕就会直接卖身投靠。

张学良一生中行事率意随性,个人的军政才能也极为平庸,对东三省的沦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平心而论,在易帜这件事上,少帅于国于民都立有大功。

不过在易帜的过程中,张学良还是过于简单直接,不顾士官派和元老派的反对,仗着自己东三省总司令的身份强行推行易帜,以至于激化了和杨宇霆的矛盾,最后自毁长城……

做为一位领袖,张学良缺乏平衡驾驭之术,遇到不同意见缺乏手腕和变通,以粗暴的武力手段处理复杂的政治分歧。枪杀杨宇霆和常荫槐,以至于整个奉系离心离德,表面还拥有三十万大军,数省之地,实际上却如同一棵烂到根上的老树,日本人只轻轻一推就轰然倒下。

张学良强行易帜,奉系内很多人都有不同看法,虽然少帅有他不得已的苦衷,但大家却把他看成了一个败家子——崽卖爷田不心疼。

(张学良晚年亲口承认不该杀害杨宇霆,奉系元老本来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看不起他,但他杀了杨宇霆和常荫槐之后,大家一看这个小孩这么狠,都对他起了提防之心。后来日本人入侵热河,张学良召汤玉麟进北*京开会,汤玉麟都吓得不敢去。)

在易帜这件事上,张学良还是应该争取更多的支持,而不是简单的一意孤行,负面影响就会小上很多。

像袁金铠和于冲汉这样的政客,只要能在新政权中得到重用,就会转为支持易帜,他们最善于钻营投机,每次权力分配都是一次难得的盛宴。

妥协、平衡、团结、渐变……年轻的少帅脑子里根本没有这些概念,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发表通电,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

北洋政府笀终正寝,历史跨入了新的一页。

 三五二章洗牌

东北易帜,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尤以日本人的反应最为激烈。

在易帜之前,南方国民政府在国际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以美国为首的列强支持,对日本施加压力,田中内阁被迫表示:“东北易帜事,只要维持日本在满蒙既得权,即不发对。”

东北易帜自后,中国实现形式上的统一,日本对华政策彻底遭到失败,田中内阁不久就因此倒台,策划“皇姑屯事件”的关东军军官也纷纷因此受到处分,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

在近代历史上,中日两国本是一对难兄难弟,但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从此分道扬镳,国力差距越来越大。

从日俄战争起,日本不断加快对中国的侵略,反而激发了国人的觉醒,从二十一条到五四运动,再到刚刚爆发的济南惨案,国人的民族主义精神越发浓厚;渴求统一,成了社会各阶层以及各个政党共同的愿望。

从济南惨案后,全国爆发了长期而巨大的反日浪潮,报章杂志天天都在呼吁“一致抗日”,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东三省终于升起了青天白日旗。

易帜只是一个形式,背后却是千头万绪,东北六省从此加入了南方国民政府,饱经战乱的民众终于看到和和平的希望,有志之士已经在考虑如何建设这个贫弱的国家。

安的名号彻底取消,奉系所有部队改称东北边防军。张学良理所当然地出任了司令长官,东北军诞生了。

此时天下太平,南方国民政府开始裁军,地盘和军队都要搞平衡。中央军、西北军、晋绥军、桂军几大派系争持不下,并因此埋下了中原大战的隐患。不过奉系完全自给自足,不要中央一分钱粮饷,又直接面对日俄的边境威胁,暂时还没人来找东北军的麻烦。

东北临时保安委员会即将撤销,取而代之的是东北政务委员会,名字上的差别说明了职能上的不同,这个东北政务委员会将是整个东北最高的权力机构。换句话说,这就是一个小型的内阁。

在易帜之前,国民政府和奉系经过反复谈判,就确立了。条例规定:“东北政务委员会共设委员十三人,以东北各省区资深望重富有政治经验者充之”,并“设主席一人,由委员互选之。”

张学良毫无疑问将出任主席一职,剩下的十三个委员中还得安排一名南京国民政府的代表。给奉系各位大佬留下的位置只有十一个。一时之间,围绕政委会委员的安排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肖林对政委会委员也抱有很大的期望,权力代表着能力,只有进入奉系的权力中枢。才能在即将到来的“九一八事变”改变历史的走向,给予日寇沉重的打击。

不过遍数奉系巨头。肖林的竞争者很轻松就达到了十人以上,形势很不乐观。

张作相、杨宇霆、万福麟、汤玉麟、袁金铠、张景惠、刘尚清、常荫槐、刘哲……这九个人都是奉系的元老巨头。理所当然要出任政委会的委员,只剩下两个位置,却还有翟文选、高维岳、王树瀚、莫德惠、沈鸿烈等等,好几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翟文选是新任奉天省长,位高权重,王树瀚是财政厅长,掌管着奉系的钱袋子,莫德惠资历较浅,但他是少帅张学良的铁杆嫡系,即将出任东北铁路公司理事长兼督办,也是一位实权派,至于沈鸿烈则是刚刚成立的东北海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是张学良),高维岳是察哈尔都统,这两人无论谁出任政委会的委员,大家都不会感到奇怪。

事在人为,肖林并没有完全绝望,作为张学良手下执掌兵权的亲信,他也有别人不可比拟的优势。

当初成立东北临时保安会的时候,张学良初登大位,还需要照顾各方的情绪,在职位安排是行做出了很多让步。现在一眨眼过去了三四个月,张学良根基渐稳,正好趁着成立政委会的机会重新洗牌,肖林这种嫡系干将肯定会得到少帅的力挺。

肖林是临保会的委员,对竞争政委会的委员也是个很大的帮助。相比之下,翟文选和沈鸿烈等人就存在短板,他们都是刚刚被提拔出任要职,在高层核心的资历上完全空白。

除了高层人物之外,整个奉系的官员体系都随着易帜发生了变革,督军和都统通通撤销,取而代之的是省主席和一省的保安司令。

张作相、高维岳、包括张学良兼任的奉天督军,通通都摇身一变变成了省主席,而军事方面的权力,却被保安司令分走了不少。不过这也没什么麻烦的,张学良本人就兼任着整个东北的保安司令,各省当然上行下效,很多省主席都兼任了本省的保安司令,还是军政大权一把抓,对此南京?p》

裾彩钦鲆谎郾找谎郏恋锰苏馓嘶胨苷庑┫惺隆?p》

稍微有些区别的,就是奉天和绥远两省。

奉天原省长刘尚清刚刚卸任,准备代表东北出任中央政府委员,奉天督军一职由张学良兼任。这个督军本是给少帅的遮羞布,张学良执掌东北大权后,早对这个位置没什么兴趣,趁着易帜的机会,干脆把奉天省主席的位子甩给了刚刚出任省长的翟文选。

绥远原任都统为张宗昌,直鲁联军在安政府中本来就属于杂牌部队,现在兵败之后更是不受待见。易帜之后,张学良干脆把张宗昌甩到一边毫不理会,另行发布袁金铠为绥远省主席。

肖林事先毫不知情,至此终于恍然大悟,袁金铠那天吞吞吐吐,原来早有去绥远的打算。

细想之下,又不得不佩服袁金铠的老谋深算。少帅执掌大权,奉系元老派已成昨日黄花,必然受到排挤,袁金铠干脆远走绥远避祸,趁机又在肖林身上压了一注,也是一桩颇有眼光的政治投机。

 三五三章扩军

袁金铠出任绥远省主席,事先并没有和肖林通气。很明显,这是少帅和袁金铠内定的安排,至于后面还有什么利益交换,更不为肖林所知。

这件事无意中也透出一个信息,在张学良眼里,肖林可算一员猛将,但未必是一员能吏,换句话说,肖林在奉系中的定位越发偏向于武将,领兵打仗的军人。

这也难怪,肖林自从加入奉系后,就不断在忙着打仗,还总是连战连胜,给人印象深刻,已经有人将鸀脚兵称为奉系之铁军,将肖林喻作明日之将星。

当仁不让,绥远保安司令一职落在了肖林肩上。

肖林对这个安排还算满意。和平只是暂时的,国家二十年内都将战乱不休,手里有枪有部队才是根本,省主席什么的并不重要。

袁金铠来绥远当这个省主席,虽然必定要从肖林手中分权,但换个角度看,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最起码,袁金铠久居奉系高位,弟子门生无数,随便划拉划拉就能把绥远一摊子顶起来。

相比之下,肖林起家太快,手下的文职人才非常匮乏,虽然多方招揽,但吸纳来的新人都投入到各项工业企业之中,没有能力再搭起一套精干而完整的官吏班子。

但一省的政务管理非常重要,肖林想要有所作为,就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有袁金铠帮助治理绥远,总比张宗昌那个狗肉将军强的太多。

袁金铠来做省主席,肖林对政务也不是撒手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