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骁骑-第8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以来,没有后顾之忧的西凉将士自然是异常骁勇,多年征战以来从无溃败的先例,即便身陷绝境,也会血战到底,有进无退,善战之名冠绝天下。
正是因为西凉军作战骁勇且顽强,才使得两次与蛮军正面对决中汉军丝毫不落下风,其勇猛彪悍比之蛮军有过之而无不及。遇强则更强,血战鏖兵不皱眉头,硬生生扛住了蛮军狼群一样的凶猛攻势,最终战而胜之,先后两次打垮蛮军,打得这群草原狼仓皇逃窜,疲于奔命。
正如李利所说,两次大战之下,汉军折损兵马不在少数,阵亡将士多达十万之众,而且都是精锐之兵。但有一点李利却刻意将其忽略,没有提及,这便是连续两场大战之中阵亡的汉军将士大多是重新整编的幽州军。十余万伤亡之中六成以上都是原来的幽州军,而李利率领的东征大军中,只有两万无双铁骑、一万金猊卫和两万郡府兵等五万步骑参战,战后仍有三万余众。余下两支成建制的战骑营武威营和飞燕轻骑直到战斗的最后一刻才出现。一战定狼山,并跟在三万余蛮军身后,直捣乌桓老巢柳城。
毫不客气地说。幽州军血染疆场的胜利成果,最终被武威营和飞燕轻骑轻而易举地摘取了。
何谓老成谋国,眼前这一幕无疑是最好的诠释。
自古亲疏有别。李利虽然已将幽州收入囊中,但是为了顺利接管幽州全境,确保幽州长治久安,以及扼杀可能发生的内乱于萌芽之中,他最终还是将大胜蛮军、收复塞外草原的显赫战绩安在自己的嫡系兵马身上。尽管知情人都知道这场塞外鏖战是幽州军的功勋。但在幽州百姓眼里,最终解救他们于苦难的还是大将军李利麾下的西凉军。而这正是李利所要达到的效果。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就是白狼山血战的真实写照。但这并不是李利一贯领兵作战的风格。一旦让他察觉到白狼山中可能有埋伏,按理说他就不会继续进军,而是就地驻扎下来,谋定而后动。然而事实却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命令大军继续前进。并相继投入到大战之中,从而拉开了一场空前血战的序幕。一场血战过后,幽州军几乎全军覆没,幸存者不到三万将士,白狼山之战惨胜犹败。
经此一战,幽州军近乎折损殆尽,自公孙瓒以下,半数以上的幽州将领非死即伤。幸存者寥寥。由此便悄无声息地拔除了公孙瓒的根基,消除潜在的威胁。断绝后患。此外,西凉军大胜蛮夷,无形中彻底抹掉公孙瓒在幽州百姓心目中的威望和影响力,让百姓们自然而然地接受并拥戴李利。
这是李利东征幽州的目的之一,而另一目的便是彻底收复蛮夷领地,将其纳入大汉疆域之中,归入王化之下。
王者胸怀高深莫测,若非聪明如诸葛亮这样的绝代智者,恐怕很难从如此纷繁复杂的脉络中抽丝剥茧地看清事情的本质,领悟李利此番用兵的真正意图。
一通而百通,想明白了李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用兵手段之后,诸葛亮心中犹如惊涛骇浪般剧烈起伏,平生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伴君如伴虎的滋味,领悟到王者无情的真谛。
在此之前,在是否留下公孙瓒的问题上面,诸葛亮的意见与李利相左。他主张趁早剪除公孙瓒,以绝后患,可是李利却执意留下公孙瓒,并先后两次营救公孙瓒于危亡之中,否则公孙瓒断然活不到现在,早已身死多时了。为此,诸葛亮认为李利太过仁慈,留下公孙瓒绝非明智之举,日后必然生乱。但此刻梳理脉络之后,诸葛亮再也没有这个念头了,更不会认为李利太过仁慈,仁慈与李利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将近十万幽州将士死于平定边患,在与蛮军的作战之中战死沙场,这是真正的死得其所,死的壮烈,死的有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切都在李利的谋划之中,知情人一时之间很难接受这个事实。但是,这是光明正大的阳谋,走遍天下也是这个理,堂堂正正,不惧人言。可谁又知道,如果主帅李利稍有恻隐之心,结果就不是这样;尽管战后的伤亡仍然在所难免,却是幽州军和西凉军分摊,至少还能为幽州军留下一半兵马。
可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却是,公孙瓒麾下的幽州军和阎柔投诚后的数万降兵,全都死伤殆尽,而李利率领的东征大军却实力犹存,连番大战后八万步骑还有五万余众。两者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令人唏嘘不已。但李利此次东征的目的却如期实现了,不仅兵不血刃地收取了幽州,还将乌桓和鲜卑两大部落打残了。接下来便是逐一收复失地,收降其部落民众,彻底扫平幽州边患,整饬吏治,恢复民生。
想明白一切之后,诸葛亮便不在坚持自己的剿抚并举之策,不由得对李利心存敬畏,遂不再赘言,惟有全心全意地做好份内之事,变得愈发小心谨慎。
次日清晨,大军如期开拔,急行军前往柳城。
行军不久,便有哨骑前来报捷:三更时分,张辽、赵云和张燕三人已率领大军袭取柳城。俘获了包括乌桓单于楼班在内的数百名乌桓贵族,并将已成惊弓之鸟的四万余蛮军尽数俘获。目前,汉军已占领柳城。所有战俘都关押在北城校场,静候李利驾临。
随着柳城陷落,以及乌桓部落最后的兵马全部被俘,曾经强盛一时的乌桓部落就此败亡。
中午时分,当李利大军赶到柳城北门外时,一场预料之中的大雨如期而至。
不多时,柳城便被雨雾笼罩其中。漫天的尘土和弥漫的血腥杀气全都淹没在雨雾之下,战云密布的天空迅速被满天雨云所取代,塞外草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宁与平静。
建安三年五月。大将军李利率领东征大军与乌桓、鲜卑联军大战于白狼山,全歼联军主力十余万众,并于月底攻占乌桓老巢柳城。
六月初,乌桓单于楼班带领各部首领向大将军李利俯首称臣。并于六月中旬带领数十万乌桓部落民众离开幽州。迁徙队伍自柳城出发。一路西行,途经并州雁门、云中等郡县,再由朔州进入凉州境内,最终抵达凉州腹地武都、汉阳和汉中等郡县。
就在楼班带领乌桓部落西迁的同时,中部鲜卑轲比能部落和东部鲜卑素利、阙机部落,共计十余万众起行北迁,进入并州。
与此同时,并州各郡募集二十余万自愿前往草原的百姓。以及并州、司隶、朔州境内近十万伤残或退役兵士携带家眷北上幽州,进入乌桓草原定居。
此外。李利治下各州各郡收留大量流民,合计数万之众,由当地郡府兵护送前往幽州关外,落户草原。
六月底,在轲比能、步度根和扶罗韩等鲜卑首领的斡旋下,东征大军赵云所部进驻鲜卑王庭。随后在轲比能、步度根两股势力的配合下,诛杀包括扶罗韩、弥加在内的上百名鲜卑部落首领和贵族,收降鲜卑各部。
值得一提的是,步度根和扶罗韩是嫡亲兄弟,素来交往密切,相互帮衬,共同进退。然而面对汉军强大兵锋的胁迫之下,步度根主动请缨伏杀其兄扶罗韩,并将扶罗韩的首级作为晋身之礼,藉此博取李利的信任。果然,步度根审时度势的大义之举被李利大加赞赏,遂任命步度根为“鲜卑大人”,顺义将军,兼领并州别驾从事,并担任并州上郡守将。
与步度根不同,身中剧毒的轲比能被李利所救。侥幸活下来之后,他执意投效李利,放弃鲜卑首领的虚职,甘愿加入西凉军,跟随李利征战。眼见轲比能心意已决,李利便命他抽调鲜卑各部精锐勇士,与公孙瓒帐下的幽州军残部合二为一,重新组建一支五万人的幽州铁骑,即幽州营。新组建的幽州营仍由公孙瓒担任主将统领,轲比能、徐晃、田豫、马岱四人担任副将副统领,各领一个万人骑兵队。此外,轲比能还兼领金猊卫副统领,不参与训练整兵事宜,暂时跟随李利左右,力争早日平定辽东,肃清塞外残余。
建安三年七月上旬,相继平定乌桓和鲜卑两大部落的李利,再度率领大军东进,兵锋直指辽东公孙度。已步入晚年的公孙度不敢捋其锋芒,遣使请降,表示愿意归附李利麾下,有生之年甘愿替李利镇守辽东。
三日后,李利率领金猊卫进入襄平城,重新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兼领辽东属国相,永宁侯,镇守辽东。并任命公孙瓒长子公孙康为中郎将,兼领金猊卫左军校尉;次子公孙恭为都尉,随侍左右。此外,田豫带领幽州营一个万人队进驻辽东,协助公孙度训练兵士,并镇守辽东。
自此,李利东征之行缓缓落下帏幕,于七月中旬带着公孙度两个儿子离开辽东,班师返回幽州。
ps:感谢:慕容复复书友的月票支持,多谢!
第988章马蹄疾,一缕馨香
伴随辽东公孙度主动开城请降,东征战事缓缓落下帷幕,长达一年之久的战火烽烟悄然散尽。
与之相对的是,饱经战乱洗礼的幽州大地,云开雾散,迎来了久违的安定祥和之光。
尽管辽东周边仍然盘踞着诸多蛮夷番邦和岛国倭贼,但乌桓和鲜卑两大部落的陨灭极大地震慑了这些蛮夷宵小,使其再不敢擅入汉境一步,更不敢轻举妄动。至此,幽州边境才算真正安定下来,在战火纷飞的乱世之中赢得了一段难能可贵的修养生息时间。
的确,这是一段相对长久的修养生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长治久安,而这已是李利此次东征之中百般努力的最好结果。
辽东公孙度虽然主动请降,但他宁肯将两个儿子交给李利为质子,也不愿意放弃手中兵马,离开辽东。此一节便为日后留下隐患。然而公孙度已经做出这么大的让步,无形中促使李利不能逼迫过甚,只能见好就收,否则过犹不及,很可能直接逼反了公孙度。
为此,李利只得退而求其次,派遣田豫率领一万铁骑进驻辽东,名义上是协助公孙度驻守辽东,并帮助其操练兵马,实则在辽东楔入一颗钉子,以策万全。日后如能顺利接收辽东便罢,反之则尽早在辽东站稳脚跟,以便日后大举进攻,一举拿下辽东各郡县。
除了辽东公孙度之外,盘踞在辽东周边的高句丽、扶余和倭岛等番邦势力也不可小觑;还有漠北的丁零。这些势力都不弱,最重要的是占据着极大的地利优势,不是海岛便是沙漠。易守难攻。
对于这些番邦势力,眼下李利真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一,后方不稳,中原各镇诸侯正打得不可开交,局势一日数变,如火如荼;在这种情况下,李利根本没有太多精力和兵马对外作战。万一老窝被人端了,那便是万事皆休。其二,战线太长。粮草辎重严重供应不足,纵有十余万大军也无法长期远征作战。其三,李利麾下没有水军,自然也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远赴沙漠征战的兵马。这种客观存在的短板不容忽视。短期之内也无法解决。
简而言之,就是西凉军还没有做好远征的准备,暂时也不具备远征的能力。
就算是眼下的东征之战,已是李利勉力而行的无奈之举。原因很简单,要想彻底占据幽州,就必须除掉盘踞在幽州边郡的蛮夷部落,否则就会重蹈公孙瓒的覆辙。前面与冀州袁绍作战,后方蛮夷铁骑无休无止地偷袭滋扰。以至于腹背受敌,焉能不败?因此。公孙瓒能够占据幽州这么多年,始终屹立不倒,已经很不容易了。
正因如此,李利领兵进军幽州之初便打定主意,收取幽州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想方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