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战前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二卷)主编:[英]阿诺德·托因比-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举行一次“公众祈祷和平的运动”。现在,在希特勒拒绝罗斯福后的一周之内,梵蒂冈的外交机器就开始动起来了。5月4日派驻英国的宗座代表戈弗雷阁下在伦敦拜访了哈利法克斯;5日驻德国的教皇圣使奥尔森戈阁下去贝希特斯加登谒见了希特勒:在同一大驻法国的教皇圣使瓦莱里阁下也得到了博内的接见。363当奥尔森戈阁下5月5日在贝希特斯加登谒见希特勒时,他告诉希特勒说:教皇指示他提出召开欧洲五大国会议以解决各种政治悬案的建议,主要是解决其中最迫切的两个问题,即德波问题和法意纠纷。希特勒说,他在没有听到墨索里尼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之前无法答复,并说,“德国对波兰没有直接的要求。总之,但泽不是波兰的,无论如何总有一天要归还德国的。”他认为“对欧洲和平的主要危险是英国,它总是煽动那些有问题要同德国解决的国家,并且阻挠问题的得到解决,正象它目前又在同波兰做的那样”。5月6—7日里宾特洛甫在意大利米兰同齐亚诺会谈的时候,双方伺意让梵蒂冈知道,他们感谢教皇所采取的行动,“同时也要求他不要向五大国发出呼吁”。里宾特洛甫于5月17日接见了罗马教皇圣使并告诉他说,德国政府感谢教皇想利用他的影响来谋求和平的意愿,但是他们请求他“不要提出所建议的那种呼吁”。梵蒂冈的外交活动虽然是以极大的谨慎来进行的,但仍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谣言和猜测:由于它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立即产生了失望。因此,5月11日梵蒂冈发出一项正式声明,否认将在梵蒂冈举行任何和平会议;5月26日的另一项声明则明确表示教廷没有同特殊的考虑有牵连,而只是曾指出,和平地审议问题可以在一次全体会议上或通过双边谈判来进行。不过,教廷并未放弃调解的任务。在6月和7月里,通过正常外交渠道进行的新的努力,不断地在世界各地的报纸上有所报道。在8月下半月,教皇又曾两次公开呼吁和平。但在8月31日教皇向驻在教廷的所有外交使节发出书面呼吁以前,似乎没有再直接向欧洲的主要政治家们发出任何函电。第五节希特勒同北方各国订立的互不侵犯公约4月28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讲话宣称他准备同那些表示愿意签订的国家签订互不侵犯公约时,他看来似乎是在给予个别国家以保证这件事上已经至少走出了一部分的路来迎合罗斯福总统。可是,甚至这一明显的让步到头来也证明只不过是以后极力搞德国“反包围”外交的一块跳板罢了。德国外交部花了很大的精力试图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签订互不侵犯公约。(一)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5月的第一个星期中,希特勒设法同四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政府接近。作为投向芬兰和瑞典的一块诱饵,德国同意它们提出的在阿兰群岛重新设防的建议,条件是如果波罗的海发生故争,它们将保持中立。于是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外交部长5月9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秘密会议,在那一大发表的一份公报给人的印象是,他们一致拒绝德国的建议,认为同他们国家的政策所依据的严格中立原则不相符合。几天之前柏林曾想到芬兰大概会乐于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公约,虽然考虑到“这两个国家是这样的要好朋友”,它看不出有什么必要签订这样一项协定。可是当芬兰看到挪威和瑞典,特别是后者,都不愿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公约时,就放弃了这一念头。可是丹麦觉得它自己比其余三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更容易受到德国的压力和侵略,产生了顾虑和犹豫。在经过一星期的进一步非正式商议之后,四国政府最后于17日递交了它们的正式答复,这时丹麦已改变了在斯德哥尔摩曾如此坚定地声明的方针。德国外交部了解到瑞典外交部长桑德勒曾竭力劝阻丹麦,说如果签订这项协定,它将给予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国结一致以沉重的打击。可是,一项德丹互不侵犯条约5月31日终于在柏林由里宾特洛甫和驻德国的丹麦公使签署了,彼此互换批准书后于6月24日开始生效。 (二)波罗的海国家1939年3月22日,立陶宛同德国签订了一项包含互不侵犯条款的公约。当希特勒5月21日接见由立陶宛驻德公使陪同前来的立陶宛外长乌尔布希斯时,他提到了这个公约,并要求立陶宛不应“承担违反德国利益的任何义务”,那时是特别指波兰而言。乌尔布希斯在答复中着重指出,最严格的中立是立陶宛政策的首要原则,并说它同波兰只有经济协定。在3月中占领了美美尔之后,希特勒曾试图安抚立陶宛的舆论;为此,他曾颁布命令,对于在美美尔的一切立陶宛财产,除犹太人的财产之外都应予以尊重。不应使立陶宛人遭受物质损失,征用的货物和设备都要发还。命令规定,要使立陶宛人“相信,他们在美美尔领土上的经济活动,在领土转让后将比转让前有更多的机会”。5月20日的德立两国经济协定规定在美美尔港开辟一个立陶宛自由区。据4月24日驻塔林的德国公使报告,由于爱沙尼亚害怕俄国(俄国已表示它愿意“保证”波罗的海国家,而不管它们是否喜欢它),使得它主动靠拢德国并建议签订互不侵犯公约。不过,它坚持这项公约应该也包括拉脱维亚在内。驻柏林的爱沙尼亚公使5月9日也告诉魏茨泽克说,这项公约无论如何不能损害1923年的爱沙尼亚一拉脱维亚联盟条约所起的作用。这两个国家都认为它们的中立将会受到一项同德国签订的公约的保护,因为它们以前在1932年同俄国也曾签订过一项同样的条约。为了这个缘故,这两个国家都要求在它们同德国签订的互不侵犯公约中应有一项保留。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协定是在6月7日签订的,这两个波罗的海国家的外长为此访问了柏林,7月24日双方互换了批准书。第六节轴心国同苏联的关系在那于5月23日结束的悬而未决的时期里,有初步迹象表明德国方面有意响应斯大林在他的3月10日讲话中所提出的建议。例如,当戈林和墨索里尼4月16日在罗马会见时,戈林捉到据他看来,如果发生冲突法国和英国将站在一起,因此他想向希特勒建议(他说希特勒最近的几次讲话都没有提到俄国,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为了同苏联建立友好关系以使波兰感到忧虑不安,他应该“通过某些中间人小心地向俄国放出试探器”。墨索里尼说,在意大利,他们有一些时候也有同样的想法。他们希望恢复友好关系将能促使俄国对英国的包围企图作出不同意的反应,并采取一种中立的立场。几天之后,在4月20日晚上里宾特洛甫警告日本大使大岛浩,如果德日签订条约的谈判继续拖延不决,德国可能要不得不同俄国达成某种协议,他还提到俄国人为了同罗马而且也同柏林恢复正常的贸易关系,正在进行“谨慎的试探”。最后,当里宾特洛甫和齐亚诺5月6日至7日在米兰会晤时,双方同意,“在轴心国和苏联之间的政治夫系方面应实现缓和”,但是由于意大利国内政策方面的原因,这一运动不宜推动得太过分。也是在5月初,德国人曾试图向英国的伙伴——法国非正式地暗示,英怯两国希望俄国在牵制轴心国侵略方面进行合作,是很可能会要落空的,想以此来达到暗中破坏英国政府建立“和平阵线”的目的。5月6日,包登夏茨(戈林安插在德国空军中的得力助手)要法国大使馆的一位工作人员注意,在希特勒4月28日的讲话中完全没有提到俄国,和当前德国报纸在谈论莫洛托夫和苏联时所表现的“谅解态度”。你一定已经听到了(他继续说),某些谈判正在进行以及苏联大使和武官的首这回莫斯科;他们在出发的前夕,前者曾受到冯;里宾特洛甫先生的接见,后者由德国军队的司令官接见,并且彼详细地告知德国政府的观点。我实在不能再告诉你更多的东西了,但是有一天你将会知道有些事正在东方进行准备。……正象希特勒并不认为他367自己在没有得到意大利的同意之前就能够解决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问题一样,他现在也并不梦想在没有俄国帮助的情况下能够解决德波分歧。接着,变得更加激动的包登夏茨又说:“波兰已有过三次(原文如此)被瓜分;好,相信我的话,你将看到第四次。总之,我们将这样的来安排这件事(指波德纠纷),使得你们既没有理由,甚至也不打算进行干预。”4月20日里宾特洛甫向大岛浩提到的“谨慎的试探”以及他们后来恢复德俄经济会谈的事,都记载在另一章中。在那里可以看到,签订一项经济协定的进展是缓慢的,双方都十分谨慎小心;而政治解决必须同时附带有经济安排的主张,则是俄国人在5月初提出来的。这一建议对德国人很有利,因为它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去破坏正在缓慢地进行的英法同俄国的谈判,而且不必采取主动或在这个阶段承担任何义务;另外还可以利用它来推动促进一下日本,正如里宾特洛甫同大岛浩的谈话所表明的那样。之所以不反对俄国人的任何建议的另一个强有力的动机是,德国迫切需要俄国的原料。戈林作为四年计划的最高负责人对这问题特别感兴趣。甚至当他和里宾特洛甫正在谈论同苏联恢复政治友好关系的可能性时(大概希特勒是知道这次谈话并表示同意的),在进行贸易谈判的德国官员们似乎还没有了解到他们的政府可能是想要从俄国那里得到比原料更多的其它东西。第七节轴心国同日本的关系(残缺)
第二章巴黎 第一节对德苏公约的反应(内容残缺)第二节法国军事上毫无准备法国政府急于想使同苏联的关系不致破裂,并害怕波兰不妥协可能产生的后果。但是在这种思想的背后则是它对法国军事上的脆弱的担心。不过在这件事上它却受到了三军首脑们的奇怪的对付。这些军队长官对国家的无准备状态是了解得最清楚的,可是他们在这危急的最后关头却拿灾难性地引向歧途的意见来提供给他们的政界同僚们。产生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们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意见分歧。多年来,在鼓吹改革,特548别是鼓吹机械化的戴高乐、米特尔奥塞和埃兰等现代派同按照传统的,甚至顽固地依赖过时的战术、编制和工事的高级军官之间,一直存在着意见冲突。在8月23日下午6时举行的国防委员会的一次特别会议上,老一派的那种过分乐观情绪是很明显的。这次会议是达拉第应博内的要求在当天下午临时召集的。23日清晨,博内在收到纳吉阿尔关于莫斯科所发生的事的报告后,立即去见达拉第,并提出两个紧急的要求:第一,政府应立即扩大,让其他政党的代表也参加进来;其次,立即召集国防委员会,以便博内能把外交形势方面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向三军首脑们讲明,因为也只有他们才能权衡为波兰而战争的得失。出席会议的有国防委员会的成员:达拉第、博内、康潘希(海军)和拉尚布雷(空军),但芒代尔(殖民部)未出席,据雷诺说是有意不请他参加的。还有就是三军的首脑们:总司令甘未林、维那曼将军、达尔朗海军上将,以及奥贝、科尔松、德康和泰杜诸将军和军需总监雅科梅。一共是十二人。关于这次会议,有着一份记录,被称作会谈纪要,但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