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纵深战役理论-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陆或海洋性质,也就是说,当联盟成员国之间甚至每个成员国内部的主要军事经济交通线从海上通过时,联盟可能是混合型的——既具有海洋性,也具有大陆性。最后,在阶级矛盾的尖锐程度上,加入联盟的国家彼此间会有很大差别,这当然会对战争进程产生巨大影响。

联盟的力量在不同战争阶段大小不一。其战斗力的强弱可能相差极大,这最容易导致战争被拖延的可能。联盟每个成员国的作用在不同战争阶段也不一样。某个成员国败北在战争初期可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相反,在随后的某个阶段则可能不会产生大的后果,等等。加人联盟的某个国家在战争初期也许不会被武力打败,而相反,在随后的阶段则可能在一次成功的战局中就会被打得一败涂地。

从理论上预测联盟的所有可能局面既没有意义也不可能。只有根据具体形成的政治形势,才能多少准确一些地确定某个联盟的特点和组成。对战略而言,重要的是要了解盟国问题的本质,以根据情况计划自己的战役措施。上面谈到的1914—1918年联盟的扩大情况证明,这样做有多么困难。

战术和战役法样式。由于兵器的质量和数量发生变化,进行战争的条件和战争样式的多样性,当然不仅体现在政治形势、联盟内部的兵力对比上,而且体现在战术和战役法不同的样式上。在帝国主义战争全过程中,我们每一年都看到这些样式发生变化。先是不长的运动战阶段①被阵地战阶段所代替。到1918年,甚至在死气沉沉的法德战场,也重新出现了半机动行动;步兵散兵线战术变成了大纵深战术②、集群战术;炮兵转而采取无须试射的精确射击方法;榴弹正在取代榴霰弹;重炮口径明显超过了战前的相对值;化学战大显身手;航空兵使情况逐年发生变化;出现了坦克等新的进攻兵器,等等。

①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西线进行运动战的最初三个多月(1914年8月初至11月中旬)。是年8月2日,德军出兵占领中立国卢森堡、比利时,尔后向法国发动进攻。德法两军互有攻守,并多次发生遭遇战,作战行动具有运动战性质。由于德军迅速打败法国并迫其退出战争的计划破产,交战双方(德军与英法联军)在10月20日至11月15日进行佛兰德交战后都转入防御,战线趋于稳定,运动战因而变成了阵地战。——译者注

②此处所说大纵深战术应是针对散兵线战术而言,与苏军后来主张的大纵深战术有实质性的不同,但前者对后者应该起了一定的启示作用。——译者注

还应注意那样的事实:如果对技术兵器发展的特点研究得不够细致,就很可能引出错误的战术和战役结论。例如,有一个观点极为流行:在帝国主义战争期间,炮兵的发展超过了步兵的发展。所列图表不能再好地说明这一情况。

有些作者常常把那样的结论移用到战后时期。例如,他们根据法国军队的整编方案提请人们注意:

第一,步兵和骑兵的人数急剧减少——比战前这两个兵种的人数减少了40%以上。

第二,炮兵的人数也在减少,但幅度比前两个兵种小得多(只有26%),也就是说,炮兵的相对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多——“根据炮兵现在在战场上的作用,这是必需的”。

其实,那样的结论不符合军队结构中发生的变化实际。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就火炮数量而言,几乎所有交战国的火炮数量都扩大了0.5—1倍(不计迫击炮)。正是这样的指标——火炮数量而不是火炮操作人员数量——是重要的。炮兵在火炮数量如此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发生了变化,能够说明这种变化的,除采用了精确射击新方法外,还可举出以下数据:

1.俄军1914—1917年的轻型火炮(76毫米以下)数量由7 112门增至7 265门,即几乎没有变化;重型火炮(76毫米以上)由797门增至2 550门,即增长了2倍多;

2.在1914年至1918年的炮兵射击中,榴弹与榴霰弹(76毫米)的比重发生了逆转,分别由30%和70%变为70%(榴弹)和30%(榴霰弹)。

3.化学炮弹的数量增大,爆破弹数量减少。

所有这些质的变化,说明炮兵已被用来对付防御工事,对付隐蔽到地下和围在铁丝网里的敌人。射程很小的迫击炮和火箭筒得到迅猛发展,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状况。

但是,即便追击炮数量的增长也没有使炮兵火力对步兵的机枪火力占优势,这在后面就能看清楚。只是依靠了统帅部预备队炮兵才在某些正面地段占了上风。

让我们看看步兵的结构是如何变化的,并且把它的发展与炮兵的发展比较一下。

1.从1914年至1917年,俄军的•;机枪数量由4152挺增至23800挺,即增加了4倍多;火炮数量则由7909门增至9815门,即增加了四分之一。这样,每增加一门火炮,在1914年等于增加0.5挺机枪,1917年则等于增加2.4挺机枪。

2.从1914年至1917年,德军的机枪(重型和轻型)数量由3000挺增至70000挺,即几乎增加23倍;火炮数量则由9300门增至20000门,即只增加了一倍。这样,每增加一门火炮,在1914年等于增加0.3挺机枪,1918年则等于增加3.5挺机枪。

3.从1914年至1918年,法军步兵师的重机枪数量由24挺增至72挺,即增加了2倍,但除此以外装备了441挺轻机枪,这样,步兵师的机枪武器总数(513挺)就增加了20倍;火炮数量由36门增至55门。每增加一门火炮,在1914年等于增加0.67挺机枪,1918年则等于增加9.3挺机枪。

上面列举的数据说明,步兵的机械化远远超过炮兵的发展。步兵成为经受完全的技术和战术革命并转而采取新战斗样式的兵种。尽管步兵人数相对减少,其战斗力和火力却明显增强。

军队装备的变化迫使战时交战各方每年都要颁发新的守则和教令,根据这些守则和教令对军队进行重新训练。军队组织和后方组织也因此发生变化。

战争在1914—1915年之所以进入阵地战时期,主要是因为双方火炮(炮弹)已经消耗殆尽。工业动员滞后。同时,比较容易生产的防御兵器(机枪和子弹)则发展迅速。在法德战场上,进攻兵器(火炮和炮弹、坦克)直到1918年因为双方要占据兵力优势才达到足够的数量。

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军事工业的动员准备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仍然不得不重视军事工业资源动员和充分发展的持久性。根据工业动员条件,未来也不能不考虑发生持久阵地战的可能性。无论进攻兵器,首先是坦克,怎样发展,机枪这种现代军队中主要的防御武器的大量增加,将促使军队采取阵地战形式。①

①后略与本书关系不大的“暴力在战争中的作用及革命与战争”节(中文约700字)。——译者注

国内战争的特点。1918—1920年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的特点(如同中国国内战争——1926—1927年北伐初期),是各集团军和方面军的行动具有极大的坚决性、机动性,在最短的时间内夺取大片国土,以和1914—1918年战争期间迥然不同的方式,显示了军事和政治因素的巨大意义。

红军和白军的组建主要在前线直接进行。后方队伍取得的战果较小。俄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方面军组建过程中发挥的巨大能量,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宣传与鼓动,保障了组建数百万正规军的可能性。这支军队与帝国主义武装力量很少相似之处。

在敌人火力下仓促组建部队,在前线进行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中央军事机关经常表现出因循守旧思想,大部分指挥人员缺乏军事素养和理论知识,集中供应困难——这一切都为在红军组织体制中产生一系列缺点提供了条件。我们有几百万被动员参军的人,但在集团军和方面军编成中却很少能够积极作战的步兵、炮兵和其他人员。不过,红军尽管存在很多组织上的缺点,却在反对几乎得到所有帝国主义国家支持的白卫军的斗争中,夺取了最伟大的胜利。

取得这些胜利,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战争的革命口号具有无穷的力量,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土辽阔,红军在进行战役时发挥了非凡的毅力和顽强性,在前线组建和巩固武装力量时显示了极大的创造力,最后是因为积极作战的步兵虽然人数极少,技术装备的绝对数也很少,却能发挥它的相对威力。白军企图兜售自己的反革命口号,虽然拥有威力较大的技术装备,依靠俄国最富庶的地区和外国资产阶级的支持,仍然遭到了可悲的失败,因为他们没有在群众中得到支持,相反,群众纷纷奋起反对他们的叛乱。

正面宽、每公里正面武器和技术装备的比重极小,为大规模发展骑兵、并让其在一系列战役和战局中担任决定性角色提供了条件。

国内战争起源于夺取国家中央权力的斗争,它由当地工人直接进行的革命起义,以及扩展苏维埃政府革命政权的首都红色近卫部队在外面进行的战斗行动汇成,遍及整个国土。

从1918年春起,国内战争导致各主要经济区互相隔离。早在1918年1月8日,列宁同志就指出,国内战争尚未达到自己的顶点,他认为战争的继续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被帝国主义战争动摇的国家经济极其迅速地崩溃。国内战争除切断了国内经济联系外,还用火炮和爆破器材残酷地破坏了主要的工业资本和整个国民经济。

工业活动和铁路运输的削弱当然并不意味着军队要赤手空拳作战。使用帝国主义战争中遗留的储备品,将一切能够制造的东西交给军队,通过战略运输最大限度地使用运力,这一切都创造了条件,使国内战争仍然能够通过较有力的手段以相当高的水平进行下去。

国内战争的战线长,加上农民群众的政治情绪不止一次地发生动摇等条件,使战线的移动快得惊人。在这种变幻无常的情况下,看不到两国战争中进攻行动所特有的那种战略消耗,或者说,这种消耗完全具有新的样式。

在居民同情苏维埃政权的地区进行的进攻战役,通常会产生完全预料不到的效果。尽管军队会因死伤病而遭到损失,但它不仅没有被瓦解,而且相反,人员还不断增加。不过,冬季的斑疹伤寒和夏季的痢疾造成的减员达到了很大的规模。

胜利之师在所有战线——乌拉尔、西伯利亚、白俄罗斯等地——都在不断壮大,依靠的是从当地工人、贫农,甚至白卫军士兵中征召的补充兵员,其中主要是不再相信白卫分子政府的行为和看清了他们真实阶级本质的农民。在国内战争历史上,我们多次指出了兵源扩大的事实。

但是,也有过如1919—1920年西部战线出现过的那种情况,即整个社会政治形势迫使红军进行极度紧张的战斗,疲惫的迹象十分严重。不管怎样,总的说来可以断言,在国内战争中,工人阶级由于建立了革命的阶级政权机关,能够相对轻松地把大片国土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后方(除一些特别敌对的地区外)。这种后方在农民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虽然也经常处于动摇之中,却仍然得到了十分迅速的政治改造。1920年与白色波兰的战争使红军面临复杂得多困难得多的任务,其原因是要将战争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的领土。

国内战争的国际主义目标和阶级目标,与波兰农民甚至部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