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之荣华盛世-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姜澈代替了上官轩的位置,对东宫一系是绝对的好事。卫崇荣想不通的是,卫昭是如何办到这件事的,他对卫夙的影响力,不可能在卫明之上啊。
  卫崇荣尝试过向卫昭寻找答案,被他一句话打发了。小朋友的任务就是认真读书,其他的事不用管,反正你也不明白。
  这是读书多少的问题吗?这是信息不对等啊!卫崇荣有点抓狂,可惜卫昭口风甚紧,他实在问不出来,只得作罢。
  六月里头,宫里出了个卫崇荣早就知道的“大新闻”,赵姬有喜了。消息传出来,合宫皆惊。
  要知道,皇帝他老人家的年纪,真的是不年轻了。花甲之年再添丁,不叫人吃惊,那是不可能的。
  早年间,皇帝紧缺儿子,后宫的诸位娘娘给他生够了七仙女,太子殿下才姗姗来迟。此后十年,宫里陆续添了二皇子卫旭、三皇子卫晓和四皇子卫昭。
  卫昭出生时,卫夙已近不惑之年,此后十多年时间,宫中再无皇子皇女问世。卫昭以嫡幼子的身份长大,自然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养成了任性妄为的性子。
  十四年后,云妃诞下五皇子卫时,人们纷纷惊叹皇帝老当益壮,可卫昭的地位,不是卫时能够替代的。直到卫昭被俘,卫夙对年幼的卫时,才多了几分关注。
  如今,卫时都已经九岁了,皇帝竟然还能给他添弟妹,众人除了佩服,也没什么好说的。
  至于赵姬,并没几个人把她放在心上,不过是个六品姬妾,就是有了身孕,又能如何。前面的云妃就是最好的例子,云妃还有个能打仗的哥哥,可是李伉死了,她和卫时无所依靠,还不是很快就病逝了,卫夙对卫时,也没有表现出更多的疼爱。赵姬的家世比起云妃差远矣,只凭年轻貌美,能得多久的宠爱。
  卫崇荣却不这样想,要知道,赵姬的儿子可是卫阳,是卫夙之后继承皇位的人,也是他真心相待,却被他一杯鸩酒赐死的人。
  作为巫蛊事件最大的受益者,卫崇荣从来不信,赵姬跟这件事毫无关系。只是她能力有限,在卫阳登基的第二年就死了——疑似上官家下手——让卫崇荣不敢确定她在整件事充当的角色。
  多半,赵姬背后另有他人,她只是颗棋子,也是弃子,目的达到就被人抛弃了。如果赵姬不死,她就能母后摄政,万春长公主也不需要回宫抚养卫阳,上官家对内宫的控制,就不会那样强。
  只可惜,太平十六年之前,朝堂宫闱都是上官家说了算,而巫蛊事件的相关资料,又被卫夙毁得差不多了,卫崇荣想查清上官家是何时开始布局,又是如何操控的,根本无从下手。
  他只知道,一个懂得宣称自己是“梦日入怀”的女人,心机肯定是足够的,可惜卫夙就是信了她的话,卫阳的名字也是因此而来。
  赵姬传出有孕的消息不足十日,后宫再传喜讯,燕从侍也有了,而且人家说了,他是“梦月入怀”。
  卫崇荣听说这件事,又是惊诧又是好笑。前世,他就不知道卫夙的后宫还有燕离这个人,可见他在宫里是极不起眼的。谁知现在,他竟然怀孕了,还跟赵姬的时间差不多。
  总不可能这件事也跟卫昭有关吧,虽然他和燕离真的有点不为人知的特殊关系。可是这样的话,卫昭插手的范围是不是太广了一点,前朝后宫,无所不在,卫崇荣有点难以置信。
  最搞笑的是,赵姬说她“梦日入怀”,燕离马上就“梦月入怀”,搞得原本很神奇的说法,如同儿戏一般。
  当年皇后怀太子,可是什么都没梦见的,为何两个小小的六品姬侍,会如此承蒙上天的厚爱。皇帝原本就是将信将疑,觉得信了也没什么坏处,说起来也是他有福气,如今却是不肯信了。
  按照惯例,后宫的低位嫔妃、君侍有孕,都是要升一等的,卫夙被赵姬和燕离的争风吃醋搞烦了,谁也没有升位,只是赏赐了金银财物,让皇后和令侍君分别把人照顾好。
  赵姬很不满,总觉得是燕离搅了她的好事,不然她就已经是贵姬了。燕离不服,说就许你梦到太阳,还不许我梦到月亮啊。若非东西十二宫不相通,还不知他们要闹成什么样。
  凡事都是这样,多了就不稀奇,“老来子”也不例外。卫夙不说厌倦赵姬和燕从侍,但也没有最初的欣喜若狂了,他儿子女儿都不缺,再来两个,好像也没什么区别。
  来年开春,燕离抢在赵姬之前三天,生了六皇子卫昊。赵姬慢了半拍,卫阳变成了七皇子。
  花甲得子,好事成双,卫夙的喜悦不用言说。他给燕离和赵姬升了份位,分别升作贵侍和贵姬,比起卫崇荣记得的慧嫔,可是差了不少。
  面对和记忆中差异越来越大的世界,卫崇荣已经从最初的震惊转变到现在的习以为常了。
  论及对大衍皇朝的影响力,他和卫昭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从卫昭活着回来那天起,很多事情就在改变,也许更好,也许更糟,总之是和原来不一样了。
  上官轩丁忧三年,回来能有什么位置,谁都不敢保证。目前的中书令顾尧、侍中姜澈和尚书令孙舒,不能说都是向着东宫的,但也没人是站在东宫的对立面的。
  薛瑞管教无方,纵子逞凶,证据确凿,无可辩驳,若非他推荐的游方道士尚得皇帝欢心,只怕中书左侍郎的官位,就要保不住了。
  萧风暗算姬辛一事,始终没有证据,但是连续五次东西两营演习,都以东城大营大获全胜而告终,让卫夙不得不考虑,西城将军的位置是否该换人做了。
  至于苏文,每次见到卫崇荣都是客客气气,比对东宫几位皇孙还要和蔼。卫崇荣估计,害他侄儿的真凶,已经被卫昭解决了。
  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的,有好的一面,肯定就有不好的。东宫的外部环境逐渐好转,内部矛盾也在滋生。
  这倒不是说卫明、卫昭兄弟有何不和,而是他们在政见上,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卫夙一生,致力于收复北疆全部失土,他曾经做到了的,可惜幽州得而复失,功亏一篑。
  如果幽州从来没回到过大衍的版图,卫夙或许不会太过执念,实在拿不回来,留给后世之君也可。
  可惜幽州的情况并非如此,它是打回来了,又让人抢了回去,从而成了卫夙心底最深的一根刺。有生之年,他必须收回幽州,他不能背负着失土的罪名去见卫家的列祖列宗。
  皇帝每回说要光复幽州,太子都会出言反对,双方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谁。
  尽管卫明言之有理,但是卫崇荣很清楚,他是劝不住卫夙的。否则的话,永嘉四十八年的惨败从何而来,君华又何至于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
  前世,卫夙让君情领衔这一战,是因为他手上已经没有合适的将领,不得已而为之。如今,卫昭和姬辛都是好好的,估计是轮不到君情上战场了。
  只是,君情的性格虽然不够杀伐果断,可他行军打仗、排兵布阵的本事和卫昭一样,都是卫夙亲自教出来的。那场战争的失败,主要原因并不在他,而是各方面的准备,都有所欠缺。
  因此卫崇荣很担心,如果卫夙执意要打扶余,就是换成卫昭领军,结果也不见得能比前世的君情好多少。如果那样的话,卫昭今生今世,将再无翻身之日。
  春季军演刚结束,卫夙就在大朝上提出了对扶余用兵的决议。卫明惯例反对,认为此举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卫夙面无表情,半晌方道:“太子,你告诉朕,不对外用兵,如何收复神川时期的全部失土?”
  卫明无言以对,不管他能说出多少个现实的理由,只要卫夙搬出太丨祖皇帝的遗训,他就无从反驳。
  长久的沉默之后,卫昭走出朝班,拱手道:“儿臣愿带兵出征,为大衍收回失土。”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太子和秦王,这是唱上对台戏了?

  ☆、第050章 生辰

  岂料卫昭话锋一转,继而说道:“只是儿臣认为,此时出兵,并非最佳时机。”
  “哦?!”皇帝微微一怔,似笑非笑地反问道:“秦王以为,何时适合呢?”他不意外卫昭会请缨出战,却没想到,他会说出时机不对的话来。
  卫昭抿了抿唇,神色凛然道:“启禀父皇,儿臣查阅过户部和兵部的资料,若是现在出兵,朝廷所能提供的支持,不过是和三十九年那一役相当。”
  卫夙沉默不语,片刻方道:“你觉得不够吗?四十年秋,李伉曾光复幽州。”八年前,李伉能用十万兵马收回幽州,八年后,他给卫昭同样的人马,他竟然嫌少……
  卫昭直直凝视皇帝,眼神毫无畏惧之色:“父皇,今时不同往日。当初,幽州全部归属扶余所有,我们步兵为主,骑兵为辅,对付他们足矣。而今,幽州一分为二,乌苏大草原落入铁勒之手,若是同样的兵力配置,我们毫无胜算,不如不打。要从铁勒人手上夺回乌苏郡,没有足够的骑兵是不成的,所以儿臣说,出兵的时机不成熟。”
  卫夙缓缓点头,沉声问道:“你要多少骑兵?”早年间,卫夙连年对铁勒用兵,几乎耗光了全国的马匹,至今未能恢复元气。
  卫昭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回道:“两万人,四万马,至少不能低于这个数。”如果不能有效牵制住铁勒,他们和扶余打起来,就是没完没了了。
  卫昭话音未落,朝堂上就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秦王提出的要求貌似不高,可他要的是纯骑兵,除了冲锋什么都不管的那种,在他们身后,还得有数倍于他们人数的后勤人员。
  卫夙想了想,沉吟道:“给朕两年时间,朕给你两万精骑,十万步卒,你要是……”
  不等皇帝把话说完,卫昭就单膝跪地,抱拳道:“儿臣在此立下军令状,若是不能将扶余人驱逐到亚尔斯兰岭以北,就请父皇军法处置。”
  闻及此言,朝臣们彻底无话可说。亚尔斯兰岭以北,那是真正的苦寒之地,长冬无夏,天寒地冻。秦王这是要将扶余人赶尽杀绝啊,不过想想他在扶余那些年的遭遇,谁还敢说反对的话。
  便是卫明,也只是轻轻叹了口气,再不说话。
  他看得出来,在征伐扶余一事上,皇帝和卫昭是早就达成了共识的。他们的争议,不过是何时出兵,如何出兵,这些都是可以商量的,无伤大局。
  下朝之后,卫夙传了秦王卫昭、平郡王卫昌、长宁王姬辛、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等人到御书房说话,显然是要商讨出征扶余的筹备工作。
  太子卫明一向主和,不在应召行列不足为奇,西城将军萧风未被传召,就有些说不通了。再说他是走过场的,平郡王不是一样,可是人家就去了御书房。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平郡王和秦王合作愉快,而萧风和姬辛的相处,显然就是有点问题。不然从前年春天开始,为何每次演习,都是东城大营战胜西城大营,将帅不合乃是原因之一。
  卫昭从宣室殿出来,见时间还很充裕,就去未央宫给皇后请了安,陪她说了会儿话。
  姬婉见到卫昭,惯例又是说起他的婚事,说他今年都二十五了,不能再拖了。早点娶了王妃进门,也好给卫崇荣添个弟妹作伴,若是他喜欢男子,要娶内君也是可以的。
  前两年,皇后打过把卫崇荣过继出去的主意,惹得卫昭很不高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