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之第三帝国-第4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的牙齿真难看。”鲍曼说。“身上没一处好看的。”元首接腔。鲍曼乐了,戏谑道:“你怎么知道的?嘿嘿。”“我敢断定,她的屁股一定比她的脸好看。”希特勒一本正经地回答。
“咦,她不会认出我们吧?”希特勒担心地说。在车上他的胡子掉下来了,差点让那个少校看出破绽,因而有点担心。俩人在机场乔装打扮了半个小时,大老粗鲍曼猪八戒戴眼镜——冒充知识分子,希特勒粘上了八字胡,以掩盖住那撮举世瞩目的胡子。
“不会,她是个睁眼瞎,我敢断定,她还会回来的。”鲍曼望着床头柜子上的女式眼镜说。
果然,她回来取眼镜来了,直到外面有人一声断喝:“维纳斯,你给我滚远点,别找理由进入这个房间,里面的俩人没钱玩你的,他们是释放的新西兰战俘,到希腊修机场的。”“没钱也行呀,哎呀——”她被人踹了一脚。
“维纳斯?”希特勒与鲍曼面面相觑,继而开怀大笑。假如维纳斯还活着并见到冒名顶替者的尊容,肯定会气得连肩膀都掉下来的。
炮舰被来自雅典、来自罗德岛、来自伯罗奔尼撒的雨水所包裹。元首与鲍曼到甲板上透气。从万里无云骄阳似火嗓子冒烟嘴唇干裂的利比亚沙漠来到地中海,他们才无比惊讶的发现,那充满盈盈水汽的湿淋淋的空气,原来是那样的沁人肺腑,简直是琼浆玉液。不久雨过天晴,天边挂着一道彩虹。有人唱起意大利名曲《我的太阳》,那样豪迈壮阔的太阳,此时却显出一派轻柔暖和,仿佛雨后初晴,说不尽的大地润泽。
炮舰穿行在绿宝石般的希腊岛屿之间,目的地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毕达哥拉斯的故乡萨摩斯岛。这个岛屿在伊卡里亚岛以东,紧挨小亚细亚。伊卡里亚岛已经划给德国,暂时由西普鲁士代管。作为最高密级军事要地,任何外国船只不能靠近,因而意大利人只能把元首送到这个相邻岛屿。
萨摩斯岛与土耳其只隔窄狭的萨摩斯海峡,一艘土耳其炮艇出现在右舷,用喇叭警告说,意大利军舰已经越过了分界线,闯入了土耳其海域。花花公子舰长若无其事地点起了一枝雪茄烟,挑衅性地朝土耳其炮艇方向吐了一个烟圈。炮艇遇到炮舰,辈份整整差了一辈儿,因而土耳其炮艇只是远远地跟在后面,直到意大利人驶入萨摩斯岛岛北的蒂加尼港。
一艘豪华游艇在港口等待,衣冠楚楚的布劳恩博士登上意大利军舰迎接元首。让希特勒尴尬不已的是那个奇丑无比的老妓女热情地向他道别,出其不意拥抱了他一下,仿佛俩人有一腿似的。布劳恩惊愕地望着这一切,心里肯定看不起他:这元首的档次也忒低了,这样的老破鞋也上?
希特勒撕下假胡子,一屁股坐在贵宾室沙发上。从阴暗狭窄的舱室来到这里,相当于从贫民区来到五星级宾馆。而从战俘上升到元首,跨度之大,让他没法不晕倒。直到这时,他才有心情领略地中海的绮丽风光,让他心旷神怡:明媚阳光,白色云天,金色沙滩,幽蓝海水,绿色橄榄,徐徐清风。在这阳光普照的明媚下午,德国元首带着梦想,到达伊卡里亚岛最大的城镇埃夫季洛斯。
“我的元首,作为项目组长,我还代理伊卡里亚岛总督的职能。几个月来我励精图治,把这里治理得有条有理,我带你游览一下这里的风情怎么样?”布劳恩博士一边炫耀一边急切地坐到大众轿车驾驶员位置上。
希特勒不动声色地从车窗向外张望。这里都是白色的建筑,小巷纵横、曲径通幽,卵石铺就的迷宫般小巷营造着一种古老的氛围。街道两旁密布着一家家餐馆酒吧与店铺,经过严格筛选的游客惬意地悠闲散步,或选购工艺品,或坐在古老屋子里品尝阿拉伯风味大餐。漫步小巷,处处有着艺术的魅力:一段台阶路、一个拐角、一个路灯、一个门洞、一扇窗棂,甚至一棵棕榈树在墙上的投影都无不流露着典雅。范围不大的小巷里,处处皆可入画。
一个歪戴帽子的十二、三岁少年飞快地跑过来敲打车窗,布劳恩以为他有什么事,便摇下玻璃。不料,这个恶少“呸”地将一团浓痰吐到布劳恩脸上后跑开了,然后站到远处招手:“德国猪,来追我呀。”
在一座修道院门前,一位上了年纪的男修道院院长正无聊地东张西望。布劳恩有意在元首面前卖弄一下,便伸出头主动搭讪:“尊敬的院长,我记得这个修道院是公元七世纪修的吧?”
对方望了他一眼,冷冰冰地回答:“不,是公元五世纪修的,比西奈山下的圣卡特琳娜修道院还要早一百年。这中间要相差二百年呢。”然后他用希腊语咕嘟了一句:“你这讨厌的德国杂种。”
伊卡里亚岛形状像一条横卧着的虫子。德国人接管岛屿后,把所有岛民都驱赶到中部,其余的一概划为军事禁区。也可以这样说:250平方公里的伊卡里亚岛只剩下埃夫季洛斯镇附近的50平方公里聚集区,其余地方已然变成了岛中之岛,与时时代代居住在伊卡里亚岛的居民们已无半点关系。
因此,三人刚离开镇子不久,一堵横跨岛屿南北的五米高的石墙矗立在前面。城墙上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配备探照灯的岗亭,哨兵的,靴子“格噔”响着,枪刺闪着白光,让人不寒而栗。通过唯一的钟楼式城门进入“围城”内,俨然到了另一个世界,深沟高垒,岗哨林立,铁丝网遍布。希特勒经过好几座哨卡,沿着盘山公路来到一处群山怀抱中的谷地,空军士兵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到处是明碉暗堡,有一处山顶上屹立着一座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的修道院,爬到顶上仔细一看,发现那巨大的十字架是伪装的天线。向西南俯瞰时,发现有一块硕大无朋的椭圆形建筑,那是此行的终点。
一些当地征召的养路工有气无力嘻嘻哈哈地加固路堤。前面传来纷至沓来的脚步声和嘈杂声,一个战俘——真正的新西兰战俘,而不是元首般的假冒伪劣——正向这边狂奔,后面几人穷追不舍。一个小头目气喘吁吁地高喊:“他妈的跑得真快,打死他。”“砰——”一声枪响,伴随着一声清脆的耳光:“谁让你开枪的?我说的是抓到以后打死他。”
战俘更加亡命地狂奔过来。希特勒与鲍曼敏捷地跳下车从两面包抄过去。希特勒一个扫荡腿,战俘在空中转了半圈,像麻袋一般墩在布满尖石的地上,被墩得眼前只剩下星星。
后面的人像狼一样扑过来把他按倒在地,小头目一枪柄抡在他头上,然后几个人愣住:“元首?”
专业上打满分,政治上打零分的布劳恩不紧不慢地踱过来,用手托起逃犯的下巴说:“布鲁斯,你怎么又逃跑?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新西兰战俘一见到布劳恩,全身松弛下来,还死驴不怕狼扯咧嘴笑了笑:“长官,我早说过,逃跑是我的专长。我是奥拉克理工学院的长跑运动员。”
“把他押回去。”布劳恩向小头目摆摆手。希特勒与鲍曼对视了一眼,鲍曼向小头目伸手。小头目几乎是一脸感激地把枪递给他。
鲍曼一枪把战俘撂倒。布劳恩瞠目结舌地杵在那里,被希特勒劈头盖脸一顿训斥:“逃跑了三次你还饶他?你知道他为什么一遍遍逃跑吗?等有一天他跑到外面与英国特工搞到一块,回头炸了你的实验室,你才舒服了是不是!”
“啊?”布劳恩惊出了一身冷汗。希特勒向鲍曼下令,从希腊调一队党卫军过来。他双手握紧拳头喷溅着唾液吼叫:“在这个岛上只有德国人是主人,任何对主人不敬的人都得付出代价。”
布劳恩小心翼翼地争辩:“伊卡里亚岛已经划到德国,因而岛上的居民也是德国人。”这句话把元首惹火了,指着围拢过来看热闹的养路工咆哮如雷:“放狗屁,你看他们那有德国人的样儿?似军似匪,似民似贼。”
布劳恩彻底讶然了:眼前这些傻笑着的养路工有的耷拉着头,有的搓着泥,有的把手伸进裤裆里,还有的头发花白连铁锨都拿不起来,一看就是顶替儿子滥芋充数的。光冲他那副老相也是没卖相的,遑论日尔曼人的条顿形象。
布劳恩的科研机构在一座类似于罗马斗兽场的圆形拱桥式建筑内,只是比罗马斗兽场大几倍。布劳恩给它起了个奇怪的名字:足球场,可能是因为工作太忙,无法踢球,所以只能在这里寄托思情。因为它太大了,起码有7个足球场大。它的占地面积约有5万平方米,围墙高约21米,各个科研工作室、办公室、宿舍、餐厅就安插在这些围墙里。空旷的正圆形院子中央有一幅圣母的头像,她的周围围拢着四个圣婴。
这座庞大的圆形建筑容纳的不是几十万人的观众,而是德国军工科技的结晶、德意志人的骄傲,当今世界上举世无双的利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运载火箭。
布劳恩引领着元首与鲍曼进入通体透亮的控挥室,类似于天文台的半球体由钢化玻璃制品,遥远的苍穹被浓缩在这里。研究人员个个埋头钻研,孜孜不倦;手摇计算机“喀嚓喀嚓”响着,测试数据不断报来,一个个成果呈现出来,一切都在热火朝天而有条不紊地进行。
布劳恩拍了几下巴掌,充满感情地喊叫:“大家停下,我们敬爱的元首看望大家来了。”一些人停下手头的工作欣喜若狂地跑过来,另一些人仍在忙碌着,匆忙间的惊鸿一瞥中流露着敬仰。但元首发现他们都面带菜色,胡子拉碴,头发长得像叫花子,让他心酸:“他们太累了”。
第14节 运载火箭
希特勒与旁边的小伙子拥抱,嘘寒问暖,小伙子的回答让他黯然神伤:“我的元首,如果试验成功,我唯一的愿望是好好睡上三天三夜。 。”
为了今天的试验,他们经历了不知疲倦忘我劳动的三个月,不分白天黑夜废寝忘食的90天,也是为帝国献身、为德意志人民创造未来的2160小时。见证历史的一刻终于到了。
指挥所喇叭里传来口令:“1号火箭准备就绪!”“2号火箭准备就绪!”“3号火箭准备就绪!”“4号火箭准备就绪!”稍微停顿一下后:“密集阵,准备就绪!”
“发射——”希特勒因紧张而失真的尖叫响遍整个发射场。拿话筒的手在微微发抖动,浑身被汗水湿透。
警报声响彻云霄,指挥室里的钟表启动,城墙上一排指针式雷达缓缓抬头,向空中搜寻,一架巨大的望远镜直指苍穹,遍布东地中海的各探测点紧急启动,空中飞艇与观测飞机紧急升空,在发射场楼顶值勤的警卫全体左转,两手握紧拳头放在腰间一溜小跑鱼贯下楼。所有人屏气凝神地望着天空,又随着另一声口令齐整地注视着院内。
震耳欲聋的轰隆声响起,在院内圆形高墙的反射下像雷霆万钧,又似地震前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厚重的四扇铁门慢慢打开,四枚加粗的v2火箭分别由一辆履带式牵引车拉着驶出门洞,火箭后面跟着八名穿着黑衣、戴着明光闪闪玻璃罩的头盔,像机器人,更像是科幻电影中的镜头。只是胸前卐字与展翅欲飞老鹰标志,表明他们既非异界,也非玄幻,是发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现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