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朝好女婿-第3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德皇帝本就是个二货:“太后你也别哭了,实在不敢看信,朕帮你看好了。”

    毕竟是个女人,听到久违的女儿的消息,前一阵子显得刚强的张太后突然软弱下来。

    “好,陛下你帮哀家看吧,若是有好消息,就说与我听……反之,就……”

    “太后放心好了,必定是好消息。”正德皇帝安慰着张太后,随手启了封,只看了一眼,就笑道:“还真是一个好消息,太康说了,她上这道折子过来给太后你请安,顺便请罪。她说以前荒唐胡闹,现在已经知道错了,若是太后你原谅她,就立即回宫。”

    说到这里,正德皇帝口中啧啧有声:“这才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这野丫头也有诚心认错的时候。”

    听到说太康要回来,张太后一脸的欢喜,含泪道:“有你这么说自己妹子的吗?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哀家不怪她。”

    正德不以为然,又道:“太康说了,她这次之所以回来,主要是想回宫过年。”

    张太后:“一家人毕竟要在一起过年才好,哀家就指望着陛下和太康活了。等过完年,陛下大婚,我就还政给万岁,一家人好好过日子。天家,其实和普通百姓也没什么区别。”

    正德却笑道:“她哪里想得到这些,信里说了,过完年朕要大婚,她这次回来是想凑个热闹。这小妮子,最喜欢热闹了。”

    光说话,皇帝倒不急着看信。

    说起未来的婚事,正德皇帝本不上在心上。对他来说,结婚不过是一个仪式,他又不好女色,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反正张太后叫他娶谁,就娶谁。

    如今说到这里,他倒是好奇了,问:“太后,朕未来的皇后究竟是谁,在哪里啊?”

    张太后气苦:“陛下还记得这事啊,如今迎亲的队伍只怕已经到了地头,年后准回京城。”

    “年后才能回到京城,看样子有些远啊!”正德感叹。

    天子婚姻乃是当今最大的国事,张太后也顾不得抹泪。毕竟,这事关系到天子亲政,关系到未来朝局,只要皇帝一结婚,按照法制,她就再不能插手政治。但看正德那张年轻的面孔,张太后还是很不放心,觉得应该将这件事情同天子说得分明。

    “未来的皇后姓夏,上元人。”

    “上元,不是在南京吗,好远啊!”正德皇帝感叹。

    张太后:“陛下大婚之后就要亲政,未来皇后的出身非常要紧,毕竟,将来皇后诞下皇子是要继承万岁你的皇位的。所以,这个皇后的人选得让百官们接受才好。否则,将来免不了有许多麻烦。”

    正德有些恼怒:“朕娶谁做皇后,难不成还得看大臣们的脸色,这皇帝做得也真没劲。”

    “确实得看大臣们的脸色,唐朝时,长孙氏之所以能做太宗的皇后,还不是因为她背后站在关陇世家,站着长孙无忌等氏族。当然,我朝不重门第,文官们却替代了世家门阀的位置,乃是朝中最大的势力。”张太后缓缓道:“夏氏为皇后,乃是李东阳提出来,内阁点头的。”

    “李阁老真是多事。”正德听的心头烦恶,一边同太后说话,一边继续低头看信。

    “说起来,李东阳和夏家还有些渊源。”张太后道:“夏氏乃是上元名士夏儒的女儿,夏儒乃是南京南京太常寺少卿夏渲之子。”

    “夏渲,没听说过。”

    “夏渲则是夏元吉之子。”

    “夏元吉,这人的名字朕有些耳熟。”

    “陛下你居然连夏元吉都不知道。”张太后气苦,道:“夏原吉湖南湘阴人。从洪武到宣德五朝皆任为高官,在户部任职最久,做了将近十年尚书。宣德五年病逝,赠太师,谥忠靖。”

    张太后接着道:“夏儒在刻起祖父元吉的《夏忠靖公文集》的时候,李东阳还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这么说的‘万里晴空一鹤飞;野云溪雪避光辉’,由此可见,两家关系非常密切。有李阁老支持,这夏家又是文官集团的自己人,选她家的女儿做皇后,百官自然交口称赞。”

    说到这里,太后耐心地对皇帝说:“陛下,你将来亲政之后,得尊贤敬君子啊,如此,我大明江山自然稳固。”

    反正一句话:皇帝你的位置要想坐得稳当,得跟文官集团搞好关系。

    太后说了半天,突然叹息一声:“文官们奏请,哀家也将皇后替陛下你给选了。但天子大婚,皇帝亲政所需要的仪式耗费巨大,户部却不肯掏银子出来。”

    正德笑道:“太后刚才还叫朕要尊敬老臣,可这些文官们说起道理来头头是道,真到手下见真章的时候,却都缩了。他们给朕定了亲事,却不肯出钱,占好处的时候且不说了,真要为我天家分忧的时候,又去哪里了?”

    张太后听到皇帝顶嘴,正要再教训,可话到嘴边,却丧气起来:“陛下这次大婚至少需要一百万两银子,户部只肯出十万。陛下的内努只余二十万,这点钱也只够皇帝你和皇后的冠冕兖服和玉器珠宝。剩余的部分,哀家还不知道去什么地方着落。”

    正德正在看信,听到张太后这话,突然一拍大腿:“苏木这事干得漂亮,这个太康也叫朕刮目相看啊!”

    张太后恼怒道:“陛下,哀家正在和你说正事呢!”

    “正事,正事。”正德却笑了起来,笑得非常灿烂:“太后你不用担心,不就是七十万两缺口吗,朕自己出。”



第四百八十一章 太后的叹服

    张太后听到正德这话不但不高兴,反怒道:“陛下慎言,你还未亲真,内库之中究竟有多少钱,哀家却比你更清楚。除了内库,你又能从那里挤出钱来?万岁你一向荒唐胡闹,可不许胡乱蛮干,弄出笑话来,失了人君体统。叫大臣们看了,又是见天十几道折子上谏。”

    “前一阵子,陛下竟然叫太监和宫女们在西苑办商号,弄得跟菜市场一样。知道臣子们的折子里怎么说陛下的吗——望之不似人君!”

    正德前些日子因为在宫中呆得实在烦闷,就叫太监们穿上外间百姓的衣服假扮商贾,而他则扮演顾客上门消费,以此为乐。这事传出去之后,群臣大哗,张太后也觉得实在丢人。

    今天说到大婚所需的费用,听正德说要自己出钱,张太后以为他又要乱来。又想起这事,心中大怒,忍不住一拍御案,又要将儒家圣人之言那一套搬出来教训正德皇帝。

    正德最害怕听人说“子曰”“诗云”,忙打断张太后的话,笑道:“太后休要着急,朕前些天之所以那么做,不就是玩吗?”

    “你是皇帝,能这么玩吗?”

    正德委屈地说:“这不还有三个月就要亲政了吗,到时候,就算要玩也没机会。朕最后耍这么一次不成吗?做皇帝乃是天下最苦最累的活儿,一旦执掌大政,那就是一刻也不得休息,除非你死了才能闭眼。先帝不就是因为太勤政,累得驾崩了吗?”

    听儿子提起弘治皇帝,张太后心中一酸,竟说不出话来。

    正德又笑道:“太后,其实,朕是真的有钱了。太康信上说,苏木和她在沧州搞了个什么发展银行,除了为朝廷筹集真定的赈济银子外,顺便为我皇家赚钱。其中,她占三成股份,朕拿四成。银行开张几个月,生意好得不得了。不但真定那两百万两银子凑齐了,还替朕赚了三十万两。太康自己拿二十五万,苏木拿十四万两。考虑到朕马上就要大婚,手头缺钱,太康和苏木愿意将这段时间赚的钱献给朕。如此一来,不但大婚的钱够了,还多多有余。太后,朕用自己的钱,又是正经得来的,不算胡闹吧?”

    说到这里,正德哈哈大笑起来,心中也是欣慰:太康就是个黄毛丫头,她有什么本事,估计这钱都是苏木替皇家赚的,这个苏子乔啊,叫朕怎么说你呢?真是急朕之所急,想朕之所想,够哥们,讲义气!

    “就这几个月就赚了这么多?”太后抽了一口冷气。

    “这算什么?”正德皇帝装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模样:“不就是七十万两而已。”

    太后摆摆手:“不是,哀家是说,苏木去沧州不过这几个月,竟然就将两百万两赈济款子给凑够了,别说在沧州刮地皮吧?”

    “如果他刮地皮能够刮来这么多钱,也算是本事,朕只要结果,不看过程。”正德见张太后一脸色寒霜,忙道:“其实,刮地皮能刮来多少,普通老百姓又有多少钱,高明的贪官只需吃几家富户就足够了,一家家资百万的富户抵得了上万家贫民。紧着一个人吃总比同时得罪一万户穷人好操作,也没什么后患。”

    张太后忍无可忍:“陛下,这些话都是苏木教你的?”

    正德才发现自己话说得多了:“太康的信写得简单,就说是开了个银行,朕估计也就是个放印子钱的勾当吧。且再看看苏木怎么说,他应该能给一个合理的解释的。”

    说着,就将太康的信递给张太后,自己又去看苏木的那份密折。

    太后听到正德皇帝说太康的信上说她马上就会回宫,心中一快石头落了地,忙接过折子仔细地看起来,一边看,一边悄悄抹泪。

    “好,太好了,精彩!”正德看得不住击节叫好。

    过了半天,正德又将苏木的折子递过张太后:“苏木这折子上将银行如何运作说得很详细,倒没有什么于礼法和法度不合的地方,是个善法,太后你可以看看。”

    说句实在话,正德皇帝对于政务本就没什么兴趣,他不过是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嗜好武艺,叫他去打仗,浑身都是劲。让他看半天折子,比杀头还难受。

    相比之下,张太后却有着超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经过这大半年的锻炼,已经算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正德对母亲的才能还是非常佩服的,就想听听她的意见。

    张太后接过苏木的折子看了半天,却不说话,皱着眉头想了半天,才道:“法是善法,这才一个长芦盐场,每年就能为国家赚来好几百万两银子,而且有不影响我大明朝的盐政。说起来,这个银行还真有些像是放印子钱的,只不过利息要低上许多。且,他弄出的盐票有些像我朝的宝钞,依旧是子吃卯粮。不过,也不是只印不收。银行放出的贷款用的是盐票,收贷的时候,也只认盐票。”

    “只需要几年,只怕在河北一地方就要替代白银和铜钱,彻底流通开来。因为有了印钱的本事,到时候,若是差钱,开机器印就是了,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偏偏老百姓和商家觉得这盐票使用方便,心甘情愿将真金白银送进银行里去,亏苏木得出来。”

    大明朝开国之初发行宝钞,主要是市面上缺少金属货币,为繁荣市场不得以而为之。后来因此滥发,再加上随着生产力的恢复,金属货币开始大量发行,这才退出了市场。

    古人有古人的局限性,却不知道掌握了铸币权对一个国家究竟意味这什么。

    “如果哀家当初能够想到这个法子,也不会拿不出赈济款子,也不会因为皇帝大婚的钱而着急上火,好一个苏木,果然了得啊!”张太后不觉在心中暗自叹服。

    “是啊,苏木什么法子想不出来。”正德附和了一句。

    张太后:“只一桩,苏木不该拿官盐做抵押。若是将来有后患,岂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