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魏文魁-第7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下微皱双眉,捻须不语。
诸葛亮说这东西确实还有值得改进的余地,但就目前的形制而论,真不难使,一试便知。是宏辅摇摇头:“且候马钧来。”
好不容易等到马钧到来,进了庭院,大礼拜见是宏辅和诸葛亮。是宏辅也不跟他废话,只要他坐定了观瞧,随即便朝孔明颔首示意。诸葛亮会意,当即命令属下:“试弩。”
给诸葛亮驾车的是一条大汉,身高在八尺开外,肩宽背厚,当下应喏一声,就把连弩从车上抱下来了。是宏辅瞧他举重若轻,动作并无滞殆,心说:“真好汉子,可惜这般大汉,未知军中能得几人?”
就见大汉端着连弩,站到距离木靶三十步远的位置,突然把腰一弯,从连弩下方张开来一个支架,撑放在了地上。是宏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不需要一直手持啊,倒是我想岔了……嗯,支架虽然简单,移动也未必方便,却可省却抱持之力。孔明啊,原本我心里给你这玩意儿只打五十分的,因此支架,可以加上十分——及格了。
就见那大汉安置好了连弩,单膝跪倒,下颌乃与弩齐。他瞄了瞄靶子,伸手在弩侧扳动,只听“嚓”的一声,弩弦绷上,随即又是“嗒”的一声,铁矢破空。顷刻之间,十矢连续发出,每发之间的间隔仅仅一秒而已。
是宏辅这回是真惊了,这必然不是运用杠杆原理上的弦啊。忍不住便站起身来,踱近去细看——只见在连弩右侧有一握把,大汉的手正捏在握把之上。他不禁询问诸葛亮:“以何驱动?”诸葛亮回答道:“齿轮。”
“原来如此。”是宏辅连连点头。话说齿轮早已有之,但大多用以制动,传动的应用却相当之少,理论上到此东汉、魏晋之际,齿轮在机械上才得到广泛运用,指南车、记里鼓车等等,就都是用齿轮驱动的伟大发明。是宏辅因此而不禁想到,若是运用一整套合适的齿轮……
“吾亦可发否?”
“先生请试。”
于是是宏辅替下了那条大汉,在大汉的指点下安装上一个新的矢匣,然后瞄准木靶,尝试转动手柄。出乎他原本料想之外,但又在此刻的憧憬之中,几乎不费什么力气,便即绞上了弩弦,然后再转半圈,弦驰矢发,正中标靶。
竟然如此省力,好吧,八十分,我基本上算是满意了!
要知道是宏辅本人不过勉强能张四钧(一石三斗)之弓而已,且无法持久,当世力士最多可张十二钧(四石)弓——既有超强膂力,又能百步穿杨的,就是宏辅的记忆中只有一个太史子义。弩力则从一石到十石不等,超过这个数量就是弩车了,无法单兵持用,而是宏辅即便蹶张,也不过开三、四石弩罢了,估计亦仅三发,便会浑身脱力。如今这四石六斗之弩,普通小卒亦可轻松连发,一口气打出十余个矢匣,射出一百多矢去,手不酸,腰不软,那可真是太难得啦。
再看标靶,那大汉先发十矢,其中者九,是宏辅单发一矢,亦中,木靶皆被洞穿,弩矢没入其后的草垛之内——三十步可破重甲,倒确实并非虚言。
然而退至四十步外,再由那大汉打完新的弩匣,命中率却跌落到了百分之五十,而且皆不能洞穿木靶;退至五十步外,十矢中只有二矢上靶,六矢射飞,还有二矢力尽而堕。
命中率和射程还是不尽如人意啊,但考虑到这只是初制品,据孔明所言尚可改进,倒亦勉强可用。是宏辅直接询问诸葛亮:“所缺者何?”你觉得哪些地方还不够满意,需要改进呢?诸葛亮躬身答道:“其缺有四……”
第二十二章、未尽善也
诸葛亮指出自己新研制的连弩尚有四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第一是质量太大,只能以车载送,倘若人力搬运,恐难持久,所以对于岭南地区道路狭窄、崎岖,难以行车的地方,运送起来就很困难了。他考虑按照是宏辅当年制造礮车的故技,将来尝试把连弩分解为方便临时组装的多个部分,那么由二三小卒扛着,就能跟上行军速度。而且使用时若以一人操作,一人换匣,发射速度也会更快一些。
第二是准头不足。一则为了便于连续发射,铁矢无羽,很难保证平稳飞行;二则常用的弩上多设“望山”,方便瞄准,但连弩上的矢匣占据了“望山”的位置,导致瞄准不便,准确度又大打折扣。
第三是成本比较高,弩具上运用了整套六枚齿轮,暂时以铜铸造,这年月铜可铸钱,或名为“金”,所以仅仅这些齿轮的花费就很昂贵了。即便将来更为铁制,要求齿轮可以精确咬合,亦非普通匠人所可办也。基本上造这一台连弩的费用,可制强弓五张、劲弩四具。
四就是射程还不能令人满意。诸葛亮采纳了是宏辅的建议,以麻杂丝,绞绳做弦,经过试验,对于潮湿气候的适应性很好,但其弹力终究比不上兽筋之弦。而且铁矢沉重,也制约了有效射程。倘若是普通的四石六斗踏张弩,配以羽矢,怎么着也能射到一百二十步开外才对呀。
诸葛亮说了,这四个问题,某些我已经有了思路。只要给够研制的时间和经费。并不难解决。某些却还没有合适的改进之法。所以我才先来演示给老师您看哪:“先生曾损益礮车,别有巧思,或能启亮之智也。”
是宏辅皱皱眉头,心说我哪有那么多的巧思?况且杠杆还则罢了,对于齿轮,那是一丁点儿研究也没有哪。转过头去注目马钧:“德衡以为若何?”
马钧正瞧着诸葛连弩,心痒难搔——他自从入都为官以来,事务烦冗。已经很久都没有摸过自己最感兴趣的机械啦——突然听问,不禁愣住了。唉,怎么这里面还有我插话的份儿啊?不是要等你们忙完了才来跟我说事儿吗?
难道说是太尉和诸葛侍郎召我前来,就是为的这具新连弩?不会吧……
一时间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是宏辅揶揄道:“德衡曾云擅机括,因此而重算学,得非诓吾耶?”随即又怕吓着了这小孩子,赶紧温言抚慰:“可直言无妨,吾不罪卿也。”
马钧犹犹豫豫地站起身来,跑到连弩前面。绕着连转了三圈,仔细观察。随即把手一摊:“吾、吾……钧不识其中机、机……”虽然话没能说完,是宏辅与诸葛孔明皆玲珑七窍之人,哪有不明白他所言何意的?孔明当即便从袖中抽出一卷纸来,递给马钧:“此构图也,德衡可观,然切切不可外泄!”
马钧接过纸,展开来一瞧,果然是诸葛连弩的结构图。他翻了一翻,光盯着齿轮传动部分仔细瞧了半晌,这才嗫嚅着说:“以钧意、意、意……”红着脸抬起头来,但见无论是宏辅还是诸葛孔明,都用期待的眼神望着自己,而毫无蔑视、嘲讽之色,于是一咬牙关,干脆明说:“巧、巧则巧矣,然未尽善也。”
哎呀,这句话倒说得还算顺畅。
是宏辅和诸葛孔明听闻此语,表现各不相同。诸葛亮一开始期待地望着马钧,是抱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希望马钧在某些细节上可以言及自己所未及思处,给自己以足够的启发。他可没料到,马德衡竟然直接就说“然未尽善也”——我当然知道这东西不够完美,但你又有什么本事了,竟敢如此轻视于我,冲冒上官?!
诸葛亮涵养甚好,倘若换了一个人,或许当场就把马钧乱棍给打将出去啦。他却只是微微哂笑,捻须不语——我不能贸然反驳,我老师还在旁边儿哪,且听老师如何斥责这个狂生。
可是谁想是宏辅闻言,却不禁抚掌大笑:“吾得之矣!”
马钧说的这句话,是宏辅其实很熟悉。他为什么要巴巴地把马钧叫来同看连弩演示呢?并不仅仅因为马钧是名传千古的发明家。在原本的历史上,诸葛亮所制连弩,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快便外泄到了曹魏,马钧见着了,当场就是这句话:“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夸称经过自己的改良,可以提高五倍效率。
然而可惜得很,他并没有足够经费来修改连弩。不仅如此,据说马钧还尝试改良礮车,自己做了个可连发的小模型,可以把一些瓶子、瓦块儿抛出数十步远去。傅玄因为此事去找曹羲,说:“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朝廷应该试上一试啊。曹羲以为然,跑去禀报老哥、执政重臣曹爽。可是曹爽这路废柴又懂个屁啊,“忽之,不果试也”,于是改良诸葛连弩和礮车就永远只是个设想罢了。
对于诸葛连弩,马钧“言作之可令加五倍”,是吹牛吗?其中有多大水分?根本就没人知道……
是宏辅前一世读到相关记载,便深以为憾,此番既然得了机会,又岂有不让马德衡掺和连弩研发的道理呢?马钧想要改良连弩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应该是在他中年以后,在此之前他已经改良过织机,制造出效率很高的翻车,发明了指南车和水力“百戏”,其机巧天下知闻。如今他却还只是个弱冠青年,就是宏辅所知,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发明,那你无法“令加五倍”,哪怕能够提高五成的连弩威力。我和诸葛亮就都得笑得合不拢嘴啊。
怎么样。既出大言。你来试试?
马钧实在技痒,于是肃容拱手,长长地吸了一口气,竭力捋顺舌头,打算侃侃而谈:“勋以为,可、可、可、可、可……”越是噎住便越着急,越着急便越说不出话来。其实最近他在小吏面前虽然轻易不言,即便有话要说也尽量俭省。免得为属吏所耻笑,但基本上已可顺言无碍啦,只是面对自家上官和权势熏天的是太尉,却实在难以保持平和的心态——紧张之下,口吃的毛病加倍。
好在是宏辅知道他的弱点,当即吩咐:“取纸笔来。”你要么写,要么画,相比之下还不那么浪费时间呢。
马钧再揖告罪,便即坐下,把纸铺在地上。先写了一行字,呈递给诸葛亮。诸葛亮一瞧。其文曰:“或减其重以便卒持,或强其力以盛其威,今似手弩而不便用,似车弩而难及远,故谓非至善也。”
马钧的意思,诸葛孔明你造的这就是一鸡肋。要么做得再小巧一点儿,方便单兵使用,要么干脆加大形质,造成弩车,如今不上不下的,价值必然大打折扣啊。
诸葛亮说了:“今欲用之交、广,自沅、湘而入,道路崎狭,车乃难行。若其更小,射止二十步尔,奈何?”你说得倒轻巧,咱们先不考虑弩车问题,就说小型化的问题,有什么办法减其重量却保持甚至提升其威力呢?
马钧干脆在纸上画了一幅草图:“或、或可易行也。”诸葛亮接过来一瞧,只见用非常简洁却又规整的笔触,勾勒了一具弩车,车下仅一轮,车后有扶把,就跟民间常用的独轮车似的。是宏辅说好啊,如此一来,或许可以在崎岖的道路上推行而前吧。
然而诸葛亮却摇头:“其下用轮,础必不稳,恐难射也。”先生您编纂《物理初言》,提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问题啊,射具若想及远,并且取准,基础必须稳固,轮子,还是独轮,怎么可能稳定呢?
马钧指着图画比划了一下,诸葛亮这才明白他的用意——独轮车往往前有一轮,后有双架,可以随时呈三角支撑,以稳定车身,弩车的设计可以照搬嘛,不就顺利解决问题了?
随即马钧又画了一张图,并且标注字样,建议放弃铁矢,而以竹、木为杆,前后各包铁头作矢,如此则可减轻矢的重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