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魏文魁-第7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蔷胖菽摹

所以说,基本可以肯定邪马台北九州说是正确的。

随即是勋伪作大怒,喝令把牛利都拖出去打。牛利都慌了,连连告饶,旁边儿柳毅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只好帮着说情:“臣愚钝,未知倭使何以诓骗是公?且明宣其罪,然后责罚不迟。”

是勋冷笑一声,厉声喝道:“据汝所言,倭方数千里,大过中国一州,相隔三韩亦数千里。十七国户口不下二十万,亦一州之数也。然否?”

牛利都说我不知道中国的一州究竟有多大,二十万户算多算少,我只是据实禀告哪。柳毅也不明白啊:“乃无夸大其辞耶?”

是勋转向柳毅,说据我所知,他倒还真没有夸大,倭之大是朝鲜半岛的两倍,户口二十万大概还少算了。然而问题是——说着话展开地图折页:“如此,方是倭也!”

怒目以向牛利都,说你老实回答吧,究竟倭是指的四……三岛(北海道要到很晚才被日本王国所统治),还是仅仅西部一岛?倘若倭是三岛,你说邪马台囊括了大半个倭国,那就是扯淡;倘若倭仅仅指的是九州岛,那么绝没有“东西两千里,南北四千里许”,户口也到不了二十万。说吧,你究竟在哪个问题上欺骗我了?

牛利都吓得连连磕头,说倭国实实在在就是指的一座大岛,至于疆域大小,估计是两国丈量尺度不同,传译直接把我国的小尺度给换算成天朝的大尺度了……是勋冷笑道:“如此说来,所谓二十万户,其二十万众之讹耶?”原来都是翻译的错啊,你本人并无欺瞒之意,是吗?

牛利都不敢说是,也不甘心承认故意夸大其词,只是磕头,不发一语。是勋转过头去对柳毅说:“韩至对马国,百余里尔,至一支(即壹岐岛)同然。若自邪狗韩以向邪马台,不过东牟以向朝鲜也。乃云千里,是恐吾往征之耶?”言下之意,距离并不太远,若有东海水师相助,你完全可以率师往征嘛!

邪马台九州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与《魏书》的记载距离合不上。是勋虽然没能背出《东夷列传》来,但还大致有个印象,知道刚才牛利都所言,其实跟书中所载差相仿佛——具体文辞略有不同,比方说不叫“邪马台”,而叫“邪马壹”,“一支国”也写成“一大国”,或许是音译问题,也或许是传抄讹误。所以书中所载里程根本就不可信嘛,从朝鲜半岛南端前往对马岛,哪儿有千余里啊,可能才五十多公里而已。一公里等于二十里?中国哪朝哪代有这么小的里距?

一数不准,那所有数据就都做不得准,估计是倭人故作大言,以欺曹魏天子——要不然就那尺寸之地,怎么可能混着颗国王金印?后世还有人分辩了,说魏使亦曾入倭,《魏书》所载应该是中国人所言,而不会是倭人自称。可是你以为先后入倭的梯俊、张政都是些什么货色了?不过小小带方郡吏而已,对于路程远近、里数长短,真会有明确的概念吗?并且来回就跑那么一趟,还不是倭人说多远就多远,绕几个圈子你就当走直线了?

况且《东夷列传》后面还有这样的话:“女王国(即邪马台)东渡海千余里,复有国,皆倭种。又有侏儒国在其南,人长三四尺,去女王四千余里。又有裸国、黑齿国复在其东南,船行一年可至。参问倭地,绝在海中洲岛之上,或绝或连,周旋可五千余里。”

既然这些国家都在“海中洲岛”之上,那也就是说邪马台所在并不是全部的倭地,而还有别的大小岛屿。倘若里程数是接近正确的,邪马台确实在本州中部,那么它东方渡海千余里外之国,应该是指伊豆群岛了,南方四千余里外的侏儒国,大概是小笠原群岛?东南须“船行一年”的裸国、黑齿国,难道是马里亚纳群岛?问题后面两个地方,这会儿有人居住吗?!

若按北九州说,问题便好解多了。东渡之国,可能是指本州的出云文化、大和文化,或者四国岛;要么东南方的裸国、黑齿国指四国;而南方侏儒国,是指南九州的熊袭。隼人族,或者指更南方的琉球人。

拉回来说,是勋对柳毅说:“是恐吾往征之耶?”并没有刻意避人,也没有压低声音,所以那韩人传译当即便老老实实地翻译给牛利都听了——他倒是也挺尽职,或许那不是柳毅的临时指派,本来就是牛利都所带来的传译吧。牛利都并不傻,也能听出话外之意来,当时便惊得面无人色,赶紧求告:“吾国无罪,臣此来亦当觐见大魏天子,以申朝贡之意,请大人切勿往征也。”

是勋冷笑一声:“吾执节旄,代天而征句丽,吾之所在,便如天子在也。汝今诓骗于吾,尚欲王师不征耶?”

牛利都慌了,又伏下身来连磕三个响头:“小人禀告不实,有罪,愿受责打。”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不是我国之错啊,你想打就打我吧,千万别去攻打我的国家!

是勋一撇嘴:“且先囚下。”当即就冲过来两名部曲,把牛利都按翻在地,绳捆索绑地就给拖出去了。那名韩人传译也吓得发抖,可是左右瞧瞧,没人来逮自己,于是哆哆嗦嗦地,膝行倒退,主动爬出去了——是勋等倒也并不在意,就好象那是个透明人似的……

第二十七章、得韩征倭

打个比方说,曾经有个恶徒烧了你的房子,杀害了你的亲人,你得着机会穿越、重生,会怎么对待尚为少年,还并没有犯下种种恶行的那家伙呢?是尝试导其向善,还是抢先教训他一顿,要么干脆一刀两段,以绝后患?

在对待日本的问题上,是勋就面临着类似抉择。导其向善是没意义的,国家利益跟人心善恶本就没有什么关联;抢先教训一顿,也没多大用处——你瞧那倭使,人本来就连鞋都没有呢,还怕你怎么收拾?至于断绝后患,对人来说,这存在一个道德困境,对国家来说,未免成本太高——他是宏辅终究并不是一言可决万事的中华天子啊。

而且就算天子,在没有足够利益,也没有足够借口的前提下,贸然发兵远征,同样会遭到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万一不小心打个败仗,比方说遭遇了什么“神风”,船只倾覆,还可能大损国力,类似花样多玩儿几回,说不定会酿成“无向辽东浪死歌”那般的国内动乱。

所以说,要怎么对待倭国,是摆在是勋面前一个很重大也很无意义的问题——若非有一千八百年后的记忆,纯对于这时代一名官僚来说,僻远岛国,理他则甚?

好在是勋并非临时起意,早在他初次驻军浿阳,约见柳毅的时候,命柳毅制约高句丽,收取濊貊、三韩,同时打探倭国消息,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当时就连柳毅这种辽东地头蛇,都根本不明白“倭”为何物。只是通过韩人知道。东南有岛。岛夷自称“yamato”,穷得连鞋子都没得穿,用来跟韩人贸易的,也只有些农作物、水产品,以及粗陋的纺织品而已。

但是韩人说了,那地方土地还算肥沃,人口却少,常有弁韩贫民渡海前去垦殖。所以双方交往比较密切。

当时是勋告诉柳毅:“是名倭也。建武时曾朝汉,世祖赐金印紫绶。”柳毅当场就撇了撇嘴,心说小小的岛夷也赐金印?我这辈子要是也能混上颗金印,于愿足矣……

对于是勋要他打探倭国的情况,一开始柳毅并未在意,只当是勋担心倭人为韩人所用,阻挠自己统一半岛的大业——可是就那些穷困岛倭,要真敢来跟我打,你有武器吗?韩人那点点武器够分发给你吗?是公未免过虑了。直到曹魏肇建,是勋又写信过来。提起此事,才说:“倭人既汉时尝贡。今若不贡,无以表吾魏之正朔,而显扬威四夷之意也。”

天可怜见,是勋好不容易才想出这么一个勉强还算说得过去的理由,可以让柳毅关注倭国问题。

所以柳毅在扩张领土的时候,与三韩各部也是或抚或战,对于那些愿意服从王化的韩邦,要求他们“命倭通贡”,为此等了好多年,才终于捞着一名倭国使者。他此番前来西安平觐见是勋,之所以姗姗来迟,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等待那名倭使——是公既然多次申明此事,那么我及时把倭使领去,应该能够消解对方的怒气,并且表现出自己对他还是有点儿用处的吧。

随即是勋当面揭破了牛利都的谎言,先说要打,完了又将其囚禁起来。倘若以此为由发兵日本,不得不承认,理由完全不充分——使者撒谎,顶多也就驱逐出境罢了,因此而伐人之国,实在有损天朝颜面啊。真要揍他一顿呢?又有失是太尉的宰相气度。所以啊,先关起来再说啦。

再说是勋得解千古谜题,心里正高兴呢,也没有真的生牛利都之气。

等把牛利都押下去了,室内只剩下是勋和柳毅二人,柳毅还想拱手谢罪:“毅荐此獠,诳言……”是勋摆摆手,说这不是你的错,而外夷自夸其国,亦人之常情也——“彼倭国,子刚岂有意耶?”

是勋刚才敲打柳毅,始终“汝”来“汝”去的,这回终于改口称呼柳毅的表字啦,柳毅听闻,不禁暗中大大松了一口气。于是他就问是勋了:“所在偏远,若如是公所言,倭之大,不过一郡也,户口亦止数万,取之何益耶?”

是勋指指仍然摊在案上的地图,说你得放眼全倭,包括北海道在内四座大岛,这大小就可抵两三个州啦,而且户口在二十万以上。柳毅苦笑道:“臣十年而未能定三韩,安有余力平倭耶?且彼处穷困,尚不及韩,未知有何物产,可必征乎?”你想让我去打倭国,你倒是给个理由出来啊。

是勋心说我哪有什么理由可以给你……而且日本确实是穷,除了粮食以外,基本上就没有任何优良的矿物产出。哦,貌似记得本州中东部是有金山的,武田信玄曾经依靠金山致富,从而称雄一隅,问题小小一个武田藩,终信玄一世也就把金山挖得差不多啦,对于中国来说,真值得为此而渡海远征吗?

而且怎么渡海前往日本,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后世中日之间交通,主要有北、中、南三条航线:北线即从山东半岛直放朝鲜,或者绕一下辽东半岛再去朝鲜(沿岸而行,路程虽远,却更安全),然后沿朝鲜西岸南下,经对马、壹岐而至九州;中线直接从江苏东行;南线则自浙江海港先东南向抵达琉球,再自琉球北上。

三条航线相比,中线路程最短,倘若顺风顺水,四天即可走完全程。问题这条线路也最危险,经常会遭逢狂风巨浪,尤其日本中世纪前期的造船技术还很低劣,不知道有多少遣隋使、遣唐使因此而埋身于汗漫汪洋之中。南路航程较长,安全系数要高一些;北线最长,也最安全。

那么遣隋使、遣唐使啥的,究竟为什么甘冒奇险,要走中路呢?首先说。南路开辟较晚。当时只有北、中二线可行。问题当时朝鲜半岛三国鼎立,日本联百济而斗高句丽、新罗,而北路相当长一段距离要经过高句丽的领海,以当时的航海水平而言,又不可能七八天完全不靠岸补给。尤其等到新罗在唐朝的协助下一统三国之后,北路就彻底断绝了。

其实是勋并不了解这年月的海船质量如何,究竟能走多远,能抗多少级的风浪。所以从中国直放日本,估摸着并不怎么靠谱。若要与日本交通,甚至发兵征讨,就必须走北路,经过朝鲜半岛南端。

所以他才对柳毅说:“此后事耳,若不得韩,终不可征倭也。”说着话在地图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