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末传奇-第6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收到父亲吴襄的信函之后,吴三桂没有经过太多的犹豫,就决定归顺李自成,归顺大顺军了,供他选择的路子不多,投降八旗军绝不是他的选择,毕竟这么多年与后金鞑子为敌,相互之间的厮杀也是不少的,再说后金乃是异族,看看投降后金的洪承畴和祖大寿,不知道遭受到多少的咒骂,据说洪承畴老家人根本就不认家族之中有洪承畴此人了。

吴三桂可不想落到这等的境地。

就在他准备出发的时候,吴襄的信函到了。

看完信函,吴三桂气的手脚冰凉,想不到被李自成敕封为左都督的刘宗敏,到他家中抢走了陈圆圆,陈圆圆是他吴三桂的女人,刘宗敏这样做,哪里将他吴三桂放在眼里,哪里将整个的吴家放在眼里,这就是**裸的打脸和侮辱。

吴三桂对陈圆圆还真的有一定的感情,陈圆圆知书达理,貌若天仙,这样的女子谁不爱。

吴三桂还在愤怒之中的时候,李自成派遣的使者来到了山海关,带来了信函。

信函里面的内容很简单,说是大顺朝廷已经抓获了吴襄等人,限令吴三桂立即到京城投降,表示归顺大顺朝廷,如此家人还可以获救,否则家人就难以活命了。

吴三桂没有暴跳如雷,没有斩杀使者,毕竟他的父母都被李自成抓获了,自己要是轻举妄动,那么家人肯定全部都被杀头。

但吴三桂的内心已经冰冷,他绝不可能投降李自成了。

芥蒂已经形成,就算是他吴三桂为了家人的性命,投降了李自成,也会被李自成麾下的刘宗敏看作是对手,依照他吴三桂的实力,不可能超越刘宗敏,那么总有那么一天,他吴三桂包括父母,都可能被刘宗敏杀掉。

混了这么多年,这一点吴三桂还是明白的,没有谁愿意身边存在威胁。

使者的态度很是嚣张,吴三桂说是稍稍思考,让使者先行去歇息。

谁想使者脑袋好像是少了一根筋,担着吴三桂的面就发飙了,说是吴三桂必须要马上答复,表示投降大顺朝廷。

吴三桂被激怒了,这一刻他什么都不顾了,他命令身边的亲兵,立刻斩杀使者。

使者还没有来得及说其他的话语,就被虎狼似的亲兵押走了。

使者的脑袋被端上来的时候,吴三桂清醒了,可他已经没有退路了,家人的性命怕是保不住了,此刻需要保全自身的性命了,大顺军恐怕很快就要开始征伐山海关,此刻他只能够命令麾下的军士做好一切的准备。

冷静下来的吴三桂,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准备,让大顺军逼到山海关来厮杀,这肯定是不行的,毕竟他的身后还有虎视眈眈的后金鞑子,一旦大顺军开始了进攻,后金鞑子也会乘虚而入,他吴三桂麾下的十余万人根本无法抵御。

最好就是在距离山海关不远的地方,阻挡大顺军的进攻。

京城到山海关的这一段路,吴三桂非常熟悉,思来想去,他选准了一片石这个地方。

一片石距离山海关不远,也是长城最为重要的关隘之一,被誉为京东首关,这里易守难攻,其麾下大军完全可以借助地形的优势,抵御大顺军的进攻。

选定地方之后,吴三桂陷入到深深的痛苦之中,为陈圆圆,为家人,也为了他今后的出路,前面有即将到来的大顺军,后面有八旗军,他究竟该怎么办。

就在大军忙碌准备的时候,一封信送到了吴三桂这里。

看完信函,吴三桂居然呆坐了半个时辰。

第八百六十二章我就是要改变

吴三桂看到的这封信,是郑勋睿写的。

郑勋睿不是愤青,穿越近二十年的时间了,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他的内心装着的是天下,是大汉民族的未来,尽管历史上的吴三桂,充满了太多的争议,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声音,但那都是后人做出的评价,而此刻的郑勋睿,身处历史之中,他必须要尽一切的努力,尽量减少大明王朝轰然倒下的损失。

郑勋睿给吴三桂写信的时候,贺人龙与左良玉两人带着少得可怜的军士前来投奔。

贺人龙与左良玉都是大明的总兵,历史上的两人,也都配得上骁勇二字,只是在大明王朝轰然倒下之前和之后,一人被杨嗣昌斩杀,一人篡夺权力,任凭手下军士为所欲为。

这个时候,两人不约而同前来投奔了。

郑勋睿毫不犹豫的接纳了两人,不过给他们的官职不高,郑家军的游击将军。

左良玉与贺人龙两人屁都没有放一个,高兴的上任了,他们知道郑家军的骁勇,能够在进入郑家军的时候,就成为游击将军,知足了。

尽管与他们身份一样的黄得功被封为郑家军的参将,不过人家麾下有好几万人加入到郑家军之中,可他们两人是两手空空进入郑家军之中的。

郑勋睿决定争取吴三桂。

与杨廷枢等人商谈的时候,众人对这个决定也是大加赞赏,特别是文震亨,非常的赞同,认为争取到了吴三桂,就能够稳固山海关的防线,阻止后金鞑子进入到关内。

不过郑勋睿却不是这种意见。他认为吴三桂在关键时刻,可以放弃山海关,以保住自身的性命为主。

郑勋睿认为,吴三桂的处境非常的尴尬和凶险,前有李自成的大顺军,后有八旗军。被夹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其实是实力最弱的一方,与两方都无法正面抗衡,若是强行厮杀,拼死抵抗到最后,那就是兵败身亡的结局,或者是吴三桂投靠一方,来打击另外一方。

历史是这样的故事,吴三桂在无法抵御大顺军的进攻之后。选择打开山海关,投靠八旗军,让多尔衮率领的八旗军打败了大顺军。

郑勋睿很清楚,这个时候要求吴三桂牢牢守住山海关,无疑是让其送死,只有让吴三桂在关键时刻可以放弃山海关,带领麾下的军士撤离,才是最佳的选择。

京城之中暗线传来的消息。李自成抓获了吴襄及其家人,刘宗敏强行带走了陈圆圆。

吴三桂与李自成之间已经没有丝毫和解的可能性。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郑勋睿的信函通过特殊的方式,送到了山海关,送到了吴三桂的手中,让吴三桂陷入到长时间的思索之中。

郑勋睿不愿意吴三桂投降八旗军,他让吴三桂抽身,让大顺军与八旗军之间捉对厮杀。因为这是无法避免的厮杀,李自成占据了京城,绝不愿意主动退出来,多尔衮更是眼红京城,想着占领京城。

这就让八旗军与大顺军之间没有丝毫调和的余地。

当然郑勋睿也清楚。要求吴三桂不经过任何的厮杀就撤离山海关,这也是不行的,吴三桂必须是在无法抵御的情况之下,撤离山海关。

郑勋睿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是不是能够成功,就看吴三桂的选择了,若是吴三桂依旧决定投降八旗军,那他也没有办法,最终是率领郑家军将吴三桂一并剿灭。

郑勋睿写完信的时候,很有信心,他认为吴三桂会按照他的要求办理,毕竟历史上的吴三桂,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之下,投降了八旗军,要是那个时候不投降,那就是死路一条了。那个时候的吴三桂,没有第三方的力量可以投靠。

尽人力看天意,当然郑勋睿有着绝对的信心,不管北方如何的巨变,也不管李自成和皇太极做了多少的准备,最终的胜利属于他郑勋睿和郑家军。

吴三桂的确陷入到矛盾之中。

收到了郑勋睿的信函之后,他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连续看了两遍信函之后,才将内心的震惊强压下去。

面对大顺军的进攻,这是肯定的事情,吴三桂不会退缩,在他的内心还残存一丝的幻想,也许这一战打败了大顺军,李自成就会考虑释放他的父母和家人,可若是不抵抗就撤离了山海关,那父母和家人肯定是活不成了。

郑勋睿的信函,给吴三桂指明了一条道路,那就是投奔郑家军。

这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了。

站起身来的时候,吴三桂已经下定了决心,他将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面,详细写了一封信函,命令身边的亲兵,务必将信函送到山东德州,交给郑家军。

两天时间过去,一个让吴三桂震惊的消息传来了。

父亲吴襄以及母亲,连同十多个家人,全部被斩杀了,刘宗敏亲率大顺军,已经朝着山海关的方向行军。

这个消息,让吴三桂如同掉进了冰窟里面。

吴三桂彻底的愤怒了,父母家人被杀了,侍妾陈圆圆被抢走了,偏偏这个来征伐山海关的人就是刘宗敏,始作俑者刘宗敏。

吴三桂忍不住了,他命令十万大军前往一片石,留在山海关驻守的仅剩两万余人。

吴三桂这次是豁出去了,他要与刘宗敏拼死搏杀。

大军从山海关出发的时候,吴三桂突然想到了给郑勋睿送去的信函。

行军途中,吴三桂对麾下几个主要的军官下达了若干的命令,至于说这些是什么命令,只有吴三桂自己知晓。

驻扎在宁远的多尔衮,发现了异常。

他每日里派遣大量的人员到山海关附近去观察,获取情报。

皇太极的意思是非常明确的,每天都要禀报山海关以及北直隶的情况,八旗军暂时不要参与到厮杀之中,静观局势的变化。

多尔衮也给驻守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写信了,不过一切都是石沉大海。

多尔衮最为担心的还是吴三桂归顺李自成,那样八旗军接下来的征伐就变得困难重重了,强攻山海关是不明智的,只能够绕开山海关,进入到北直隶搏杀。

多尔衮压根看不起如今的大顺军,原来的流寇,他认为大顺军没有多大的战斗力。

不过多尔衮不敢小视大顺军的兵力,人家接近百万大军,自己麾下不过十五万人,要是陷入到百万大军的包围之中,肯定是凶多吉少,人家用人山人海的战术,你就无法抵御。

若是依照多尔衮的脾气,早就率领大军,绕开山海关,进入北直隶了,不过他还是要听从皇太极的安排,而且皇太极考虑是深远的,此次机会难得,八旗军若是能够一举拿下山海关,则进入中原的所有障碍都排除了,到时候八旗军再也不用担心腹背受敌的情形,放心大胆的在中原驰骋。

多尔衮最愿意看见的局面,就是吴三桂拒不投降大顺兵,结果两方在山海关厮杀,这样八旗军就有了莫大的希望,可以趁着双方厮杀的时候,拿下山海关,到时候不管是哪一方获取胜利,八旗军都可以轻松的收拾对方。

斥候突然来禀报,说是山海关有大量的军士调动,看样子好像离开了山海关,朝着其他的方向开进了,驻守山海关的明军人数应该不多了。

听闻斥候的禀报,多尔衮欣喜若狂,他忍住了自身的情绪,命令斥候再次去侦查,一定要侦查到尽量准确的情报。

两天之后,斥候再次来禀报,肯定的说山海关的确出现大军调动的事宜,守卫山海关明军的人数大量减少了。

多尔衮大喜,他预定的最好的情况出现了,吴三桂与大顺军要展开厮杀。

多尔衮迅速下达命令,留下五万人守候宁远和锦州城池,剩余十万大军朝着山海关的方向开拔,尽量在早上和傍晚行军,避免过早的暴露大军。

沈阳,得到多尔衮禀报的皇太极,更加的兴奋。

皇太极当即召集了满人权贵,以及范文程、耿仲明和洪承畴等人。

皇太极决定亲征了,他将率领满八旗正黄旗和镶黄旗的两万人,赶赴辽东,沈阳的所有事宜,由郑亲王济尔哈朗暂时负责处理,礼亲王代善以及肃亲王豪格协助,豫亲王多铎率领部分八旗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