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清末英雄-第10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除了工业品之间存在竞争,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也是逃避不过去的,遭此重创的美国必将更加敌视与其工业品竞争的中国商品。

在以前,杨锐或许会认为经济危机是犹太银行家的一场阴谋,而处于此时、处于一国领导人的位置,他可以肯定确定这不是阴谋,阴谋最多是在危机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银行家和资本家的利己处理,他们总要将损失转嫁出去,同时趁机看看有没有捞钱的机会。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不顾中立法案对协约国集团大肆放贷,以及红色俄国的兴起,这两个因素就注定世界经济危机必然发生。一战后美国工业产值从两百四十亿美元递增到六百二十亿美元,这得益于战争经济的拉动,可问题是苦战数年的英法意俄都没有能力支付那一百多亿美元的战债,而更加苦逼的同盟国也没有能力支付更多的赔款,于是这笔债只是账面数字,永远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

俄国革命的发生、以及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使得战争最后一年乃至战后各国都罢工不断,面对这种情况,美国政府绝不敢搞什么经济软着陆,政府不但要维护现有工资水平,还要继续刺激经济,以防止工人失业。英法还好,他们有广大的殖民地可以转移危机,法国需要重建,而且男人基本死光,她只存在缺少劳动力而不存在失业的问题;而中日,因为手上握有实打实的通货,又有大量基础设施、工业项目,所以战时经济转型根本不成问题。

可美国只死了十几万人,而为了工人不罢工,政府不得不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同时新教徒视财如命的本性,又使其拒不接受英法意三国坏账所带来的损失。于是,国内的工业产能因为战争刺激严重过剩,又因为布尔什维克的威胁绝不紧缩,继续畸形膨胀;而国外,不但要求欧洲还款,还为保护本国市场大举提高关税,使得欧洲产品进口递减,各国贸易赤字之下,根本没钱进口美国商品——哪怕实行福特模式的美国货比本国货更便宜。

如此难题,新教徒本质下的犹太灵魂所惯用的伎俩开始出现:在国外,大方的给各国贷款,以使其购买自己的商品;而在国内,则大力提倡分期付款,以刺激民众消费。如操作使得经济一时火爆,投机猖獗,是谓繁荣的十年。但其实际已无比虚胖的产能,左手换右手、自己哄自己的魔术把戏,终究有一天会到头的,历史上危机时腰斩的GDP数据便是明证。

原本历史里,罗斯福那一套根本就不能刺激已经硬着陆的美国经济,因为市场本就不需要那么多产能,况且十年的透支、萧条时的不敢消费的心理本就使市场需求处于正常水平以下。如此情形,欧洲如果不发生战争,那么美国必定挑起战争,不然其内部就会遭受剧烈的震荡,或许不是无产阶级革命,但必是类似革命性质的动乱。

历史上是日本和希特勒救了美国,战争的需求不但振兴了美国原本过剩的产能,还打烂整个欧洲,从此欧洲成为美利坚的婢女。这只是历史,在这个时空,以商情局的数据分析,世界经济危机将会因为中国的兴起而更早到来;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期、战后中国的大规模建设这两个因素将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使其产能比历史更加过剩;战争的延期还使得欧洲更加虚弱,更不能靠自身市场消费美国商品,同时中国商品将不断输出打击美国商品,与其争夺海外市场,十年的繁荣或许八年、九年就会结束。

肥皂泡一旦破裂,情况将比历史更加凄惨。危机中亚洲这边不说没有1937年就开始的抗日战争,日本对废钢、石油等美国物资的需求也将完全依赖中国,不需从美国进口;而欧洲如果没有希特勒,欧战不在39年爆发,那么美国经济很可能一蹶不振——便如当年日本货取代美国货一样。

这其中,生产模式的更新最为重要,犹如福特模式替代欧洲手工生产一样。但欧洲可以学习美国福特生产模式,美国却难以学习如今的中国生产模式。是以,从经济上推断,中美之间必然发生战争,便如八十年代美国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要求日元升值一样不可逆转。

生产模式的更迭是难以阻止的。再一次想到这一点时,持续三天的常委会已经结束,对于杨锐的任期会议讨论出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如杨锐所说,他将一直继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另一种就是杨锐下一届便下野,由徐华封或者章太炎继任总理——只有他们有足够的威望在杨锐之后担任此职,若是战争真的不可避免,那么杨锐战前将取代他们,再次成为总理。而选择哪一个方案,将由新一届、也就是扩大的政治局会议讨论决定。

除了蔡元培以外,大家都对这个处理没有意见。以秋瑾的话说,即便是独裁,这也是复兴会全会同意的独裁、民众认可的独裁。同时她相信在坐诸人都能活到二十年之后,届时杨锐不想下台,她也会赶他下台。

秋瑾举刀怒视的模样深入杨锐之心,她似乎不是这个世界的人儿,全然是侠义和正气的化身。想到秋瑾在会上的发言,杨锐就觉得好笑,因为秋瑾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认真的,每一个想法都是无私的,她就像一个孩子,走在野兽密布的丛林里而不自知,还怡然自得。

“听说孑民真的弄了两辆车在做对比。”初一是休息日,但项目紧张,徐华封还是来银安殿后宅向杨锐汇报家用电气项目的进展——收音机、电冰箱、空调、电熨斗、电热水壶、电烤箱等等,这些产品有些在大战前就热卖,现在只是扩大产能,有些则是新建项目。

此时国内并无专门的工业设计师,所以国有公司很多产品会将设计图纸、样品送来给杨锐过目。毕竟他有现代生活的经历,他完全明白冰箱要有冷冻和冷藏两个空间,还要有制冰器一类的小玩意;同时他把这类事情当作工作的一部分,不收一分钱设计费和咨询费,是以各大国有公司简直就把这里当成了广告公司。这不由让杨锐对自己下野后的职业规划多了一个设计,那便是开一间广告公司或者管理咨询公司,还是很有‘钱’途的。

“呵呵,孑民那个逗逼,不要去理他!”杨锐嘿嘿笑了起来,常委会上徐华封的建议他去做对比的建议他还真的当真,这个逗逼虽然不会开车,可他儿子蔡无忌是会开的,所以很快他就会明白成本比福特还便宜的奥迪轿车,在质量和舒适度上将怎么秒杀美国佬。

徐华封不明白逗逼是什么意思,他只是凝神捻着胡须问道,“竟成,我们和美国人……真的是不可能避免吗?”他说罢又觉得不是这个意思,再道,“我是说,美国人不会通过学习我们的品质来提高自己质量、降低成本吗?这就像……”

“华封先生不必往这方面想了,这是不可能的。”杨锐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最终认为不可能。

“为什么?纵观美国工业发展史,他很多东西都是学习欧洲的,以前既然能学习欧洲,那为何现在不能学习我们?怕掉面子吗?”徐华封道。

“不是面子的问题,这是……”杨锐也一时想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于是反问道:“华封先生,你觉得我们这种生产方式其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壬卷家与国第十一章逗逼下

“最可贵的地方?”徐华封掐着胡须思索道。

杨锐接着道:“假设美国人知道什么是质量,什么是质量管理,他就能代替我们吗?”

“还是劳动力成本的问题?”徐华封在讨论中又引入了其他因素,本来是在讨论生产模式的。

“劳动力成本的因素有是,也是形成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它却不是质量优势的根本原因,它只是价格优势的主因之一。我们的产品和美国比,一是便宜、二是质量好,耐用。美国人前者是不可能做到的,除非他的工人工资和我们一样;后者也是难以做到的,哪怕他懂了什么叫做质量,什么是品质管理。”杨锐道。如此多的管理术语似乎使得他又回到了同济学生时代。“福特生产模式和我们生产模式的差别其根源在于文化本身。”

“文化?”徐华封明白杨锐是文化大师,可文化和生产又有何关系?

“是。这本质就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本质性差异。”杨锐道。“我们的管理人员时常提到的是系统、是团队,而美国人常常提到是专业、是技术。他们总是以为拿着技术之枪,就可以单枪匹马征服全世界,可我们却非常注意维护自己赖于生存的生态系统,俗话说就是风调雨顺、靠天吃饭。

品质管理的精髓不是数据、不是方法,而是极力去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质量、稳定质量的外在环境。这便是5S的意义所在,也是出了问题一定要问五个为什么的根本原因所在。美国人根本就不在乎与周围一切的关系,他们我行我素,毕竟是上帝的选民嘛,昭昭天命,有资格藐视一切;

我们不这样的,我们讲究‘和’,和气生财和气生财,大家发财才是真发财,如果以损伤系统中的某一个因素而得利,那么最终带来的将是倍于收益的惨痛报应。这就如老百姓砍树,砍树有柴烧,可树砍了洪水就来了,最终得不偿失,这就是两者经营思想的本质区别。

要想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质量、稳定质量的环境,其真正的核心是人。人是整个系统中唯一变数和动因。但在福特制下,人已经变成了机器,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按照SOP文件给汽车装上零件。为什么装?为什么要这样装?为什么不能那样装?这一类的问题是不可能在福特工厂里出现的。工人像机器一样按部就班则好,一切上帝都已经安排,子民们照做便是,如果发现错误,那便是因为你生来有罪。”

“呵呵……”徐华封被杨锐的冷幽默逗笑了,他觉得杨锐真是百科全书式的天才,蔡元培要把这样的天才赶下台,简直是暴遣天物。徐华封笑,旁边记录他们对答的李子龙,以及他的跟班,一个新来的机要女秘书,却想笑又不敢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杨锐会见下属、讨论公务的每一句话都要求被记录下来。据说这是章太炎的主意,他大概是像仿效《论语》出一本《杨语》。

杨锐没顾及旁人,他已经陷入了一种自我思考又自我绽放的状态,他再道:“假设美国人学会了品质管理,他也只是去找几个专家抽样统计,而后通过数学方法来纠正品质问题,可这根本就不够。既然工人是生产系统的一份子,那么品质问题工人就有权也有必要参与进来,这到底是材料问题?还是设计问题?还是加工问题?还是其他什么问题?整个系统都参与进来才能得到准确答案以及得出最优解——也许某道工序改善程序,就能避免这个问题,所以不需要提高材料强度。诸如此类。

将工人排斥在品质管理之外,其实还是基督教那一套。上帝,也就是专家确定一切,工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按照上帝旨意操作便好。我们不是这样的,工厂里没有专门的专家,有的只是现场管理的班组长,他们是品质管理真正的核心所在。

美国人要做到这一点,那么他的企业组织结构就要变成我们这样的终生雇佣制,员工养成则变成轮岗制而不是招聘制,这是美国人无法接受的,也是无法实现的。他们只懂得‘胡萝卜加大棒’,不愿意将低贱的工人和自己融为一个团队。这其实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