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传统与变迁-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塔拉斯之败后不久唐朝内部就崩溃了。藩镇节度使在玄宗时期控制了10大藩镇的军、民政务。其中有突厥血统的安禄山担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他通过取悦玄宗的宠妃杨贵妃(她甚至认安禄山为义子)在朝中获得很大的权力。在争夺朝中大权时安禄山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产生了冲突,于是在755 年起兵造反。他攻陷了长安,玄宗仓惶入蜀,途中不满的士兵发生哗变,玄宗不得不处死了杨国忠和杨贵妃。这一凄惋的情变成为后世诗人、作家笔下常见的主题。安禄山于757 年被其子所拭,而安禄山之子又被另一名胡人将领杀死。玄宗退位称太上皇,但忠于李唐的军队的在回鹘兵的协助下,终于在762 年平定了叛乱。不过,大唐的全盛时期却是一去不复返了。
藩镇割据和财政改革
安禄山的叛乱对朝廷是个严重的打击,叛乱前754 年官方登记的人口为5288 万人,平叛后764年人口只剩下1690 万人,另外,这时唐朝完全依靠外族军队,势力开始仅仅局限于中国本土。回鹘人控制着中亚地区,不过约在840 年时为吉尔吉斯人所取代。唐朝开始在全国设置节度使,而这些节度使们则把自己的藩镇变成独立的小王国。节度使一职实际上成为世袭,有时甚至还公开反抗朝廷的命令。
朝廷内部也是一团糟。在玄宗时就有唐室贵族与新兴官僚的争权夺利。100 年来的科举制度,加上武则天的大力奖掖,官僚阶层越来越庞大,足以与先前的权贵们一争高下了。安史之乱后,官僚阶级内部亦出现了朋党之争,而宦官也像在东汉一样开始弄权,他们与百官争夺权利,并左右了9 世纪时的大多数皇帝。尽管如此,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还是维持了150 年左右,在此期间朝廷并不十分暗弱,局势亦非像人所想的那样糟糕。曾在中国居留了10 年(838 一847)的一名日僧圆宁,在他的日记中描述了当时的唐朝社会,其富庶安定、百官的烙奉职守和朝廷的大一统权威,在当时世界上都是罕逢其匹的。
之所以产生此局面,是因为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采取了新的财政制度。从长江流域输粮人京的任务由专职的人员负责,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国家专卖制度也得到了恢复,像盐、茶、酒类的专卖为朝廷开辟了新的重要财源。唐朝于780 年开始实行两税法,即将各种赋税折合起来,按土地而非按人头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两税法是100 多年来税法改革的最终成果。自此农业税就按土地而非人头征收,手续也大大得到简化。朝廷可以对私人财产松口气了,因为它不再对朝廷的财政构成威胁。事实上,中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豪强地主不必为了保护其荫庇的免税农民而扩张势力,他们只需雇佣农民、上交赋税就可以了。换言之,这一转变的结果奠定了其后1200 年间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面貌。
总崩溃:五代时期
与两汉不同,唐及唐以后的各朝大约都经历了300 年一周期的历史循环,这是因为它们实施了较为简单的土地与赋税制度,开辟了更为多样化的政府财源,另外,科举制度也带来了更有效的统治。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积重难返,全面崩溃只是迟早之事。874 年北方农民的起义拉开了总崩溃的序幕。这次起义的首领黄巢是一名落第秀才,曾经在长安犯事系狱,起义最终为一有突厥血流的大将所镇压下去。朝廷对藩镇名存实亡的控制也保不住了,907 年原为黄巢义军将领的朱晃篡夺了皇位,唐朝就此灭亡。
其后的混乱局面与东汉末年有些相似,尽管为时较短,但动荡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原、南方和北方一些地区的节度使们纷纷拥兵自立,总共建立了14 个王国,历史上称之“十国”,同时北方先后出现了5 个政权,称之“五代”( 907 一960年)。这些朝代大多昙花一现,最长的也不过16 年。像最后一个朝代后周( 951 一960年),留在后人记忆中的不过是它为巩固财政地位而发动的灭佛运动。
“五代”的皇帝都是篡位的将领,其中3 位有胡人血统,两人有突厥血统,一人也许有伊朗的血统,于是,中华帝国再次将“蛮族”士兵纳入其中心地区。,同时边境各“蛮族”也再次入侵造成边患。契丹人因为出兵援助后晋(936 一946 年),统治了今北京附近的“燕云十六州”。尽管后来契丹人灭了后晋并占领了中原,但最终未能站稳脚跟,他们建立的辽国只是因为“燕云十六州”之故才在中国官史上提了一笔。有趣的是,契丹和以前的震旦一样,亦成为欧洲(如俄国,〃 Khitai 〃 ) 对中国的一种叫法。
三、宋朝
宋朝的建立
“五代”时的混乱时期只持续50 年左右,这与六朝时长达350 年的分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能到了10 世纪,大一统的观念与制度已经深人人心,因此国家的棍乱分裂状况不可能长期存在。不管怎样,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后世的割据纷争局面再末有超过50 年以上。后来异族的入侵曾在中国造成南(汉)北(蛮族)对峙的政治格局,但帝国完全分崩离析的局面是到了20 世纪初才又重新产生的。换言之,中国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一个牢不可破的政治统一体。
唐灭亡后仅53 年,另一员大将赵匡胤于960 年篡位称帝。这是北方半个世纪以来的第六次篡逆。不过这次与前几次不同,宋太祖建立的宋朝一直持续到1279 年:在他死前的976 年,除了两个国家外中国已基本上得到统一。这两个国家后来也分别于978 年、979 年为太祖之弟太宗所灭。
太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成功地剪除了节度使们的兵权。他设法降低这些人的职务或干脆赐以高官厚禄让他们赋闲养老,从而将军队直接置于朝廷控制之下。通过这些措施,宋太祖消除了使唐朝灭亡、造成五代十国那种混乱局面的藩镇割据制度。
不过,宋太祖的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亦造成后世宋兵面对外侵积弱不振的局面。宋一代的武功远远不及汉、唐两朝。宋朝既未能重新控制北越(安南)地区,亦未能将势力扩展到中亚或塞北一带,甚至连收复辽国在926 年吞并的燕云十六州也遭到了失败,因而不得不向辽进贡30 万两白银、丝帛的岁币。在西北,宋朝亦受到党固族的威胁。党固人在甘肃及河套地区建立起强大的国家,并于1038 年定国号为“夏”,史书中亦称之为“西夏”。在一次对西夏的用兵失利后,宋朝亦于1044年开始向西夏输贡。这样,辽、宋、夏三国在军事与外交上就形成了僵持不下的局面。
政府与文官制度
太祖及其继任者在首都设置了一批行政机关,与唐相比,这些部门更为直接地控制在皇帝手中。例如,唐朝后期出现的两种机构在此时成为重要的机构,而且一直延续到后世:其一为翰林院,原先是为皇帝起草诏浩的机构,在宋朝成为向皇帝提供咨询的主要机关。其二为兵部。唐时三省中有两省的名称沿袭了下来,其下设六部及其他行政机构,其功能同唐门下省同。另外还有两个重要机构,一为御史台,后逐渐发展成为一整套监察百宫的体系,另一个是三司,负责管理诸如国库、赋税、专卖等财政事务。与唐代不同,宋代牢牢控制了帝国赋税的收入。由于这个原因(以及总体的经济发展); 11 世纪早期的政府收人是有唐一代历史最高记录的二倍,开国不久便积累了巨大的收支盈余。
宋时中央集权的程度得到史无前例的加强。国都开封曾是五代的国都,位处大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尽管属于中原腹地,但与长江下游产稻区的距离比长安近了六百来里。宋朝在行政区划方面仍袭唐制,但增加了“道”(后改称“路”)的数目,与唐相比,“道”对州、县的权力也增大了,而且为了避免重蹈唐朝藩镇割据的覆辙,“道”的管辖面积、行政功能与相应的军事机构与唐时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
太祖及其继任者致力于将统治权力控制在皇帝手中并扩大朝廷的权威,这使得宋朝中央集权的程度得到空前的加强,在某种程度上也更趋专制了。因此,中国在接下来的1000年中常常被称为是“专制的时代”而有别于宋朝之前的“贵族时代”。不过这一说法不尽符实。尽管所谓“天命”理论中蕴含了造反的根据,中华帝国在理论上基本是专制政权,在实践上当强有力的统治者在位时更是十足的专制。如果说前后有什么变化,那就是统治阶级已从贵族转变成了官吏,专制制度变得更为有效,因此也更为成功地维护了大一统的统治。宋朝的主干力量来自于当时发达的文官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亦得益于日趋完善的科举制度。宦官及百官之外的人员被成功地挡在了政治权力之外。当时规定,高官大员之间不得联姻或同宗任职,并且禁止外戚、妃殡和皇族成员干政,可见当时政府的统治是何等公正廉明。
行政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政府从下层官员中选拨人才并准许高官委任亲属甚至卖官誊爵,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科举制度。从997 年到1124 年,平均每年有200多人通过科举步人仕途,当时1 。 2 万名甚至更多的高级官僚队伍中有一半以上皆来自于科举。此外,获得功名的人实际上也古据了朝中的显要位置。科举分好几种,其中进士一级最受尊崇。进士考试以策论取士,注重推理与创意,在11 世纪晚期其影响远远超过其他考试。当时的考卷以数码代替人名,并且誊抄出来以防因笔迹泄露而发生舞弊现象。
1065 年之后,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分三等,首先是各省举行的乡试,中举者(概率一般为上%一10 % )可进京参加会试,考中者(大约是10 % )参加殿试,通过者获得进士出身,即可任职为官。落第者往往一试再试,结果新科进士往往从十几岁的少年到七十儿岁的老翁都有,尽管其平均年龄一般为35 岁左右。官员的升迁依赖如下儿个因素:任职的时间、政绩及考锉、科举时取得的功名以及上司的提携等等。按制度,某些高级官员有举荐下级官员的责任。被举荐者不得是举荐者的亲属,但举荐者必须对被举荐者的行为负责,有时甚至会连坐治罪。
文官制度成功地将大量人才收罗进了政府,同时通过诱人的仕途消除了才俊之士图谋不轨的威胁。1148 年至1256 年间的进士中,有一半以上三代均为布衣,可见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之力了。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文官制度的成功,后世再未发生陈桥兵变那样的篡位事件。宋以前常有大将、后妃或重臣夺权篡位的事情发生,但9 印年以后的王朝或为异族所灭,或皇室内部争夺王位,但再无臣下篡权并获得成功的事例发生。
经济问题
虽然宋朝比前代繁荣,但在开国100 年后也遇到了历史循环所带来的政治、经济问题。政府收入在前60 年一直很高,如1021 年甚至高达1 。 5 亿贯,但在此之后便逐渐减少,到了1065 年政府收人只有全盛期的3 / 4 。
人口增长是造成这种衰退的一个原因。在农业国家里,人口增长可以增加赋税,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与粮食生产失去平衡,结果要养活的人口越多,赋税的盈余也就越少。土地兼并也是一个原因,虽然北宋中期以后主要按土地面积征收赋税,但最重的负担还是落在最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