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忽然间,耳边响起了母亲着争急地发问声:“我家的一个行李怎么不见了?”
我再次被惊醒,急忙向行李架上看,行李已经不翼而飞了,架上只留下放行李的一个空位。我朝原先那个男人的座位上瞅了一眼,他和行李的结果一样,人已不在车上。
我对母亲说:“在夜里十一点多钟的时候我还没睡,我们的行李还在行李架上,那个陌生人还在那坐着打瞌睡。才过了一个小时行李和人都不见了,东西可能就是他偷的,这家伙原来是个小偷”
这时傍边有一个老汉对我们说:“刚才十二点火车到徐州站时那个男子拿了行李下了车,当时我们还以为那是他的行李,也就没有过问,原来那是个顺手牵羊的贼。”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东西已被人偷走了,只有自认倒霉。
人在社会上生活,上当受骗等诸多因素中主要有二;一是贪心,爱占小便宜。
二是善良诚实的人们总是认为世界上都是好人,没有坏人。对心术不正的人缺乏防范意识,因此而上当受骗。
多年漂泊,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穷困潦倒。当年我们由台湾返回大陆,在回乡的途中随身所带衣物又被小偷乘机偷去一半,这次劫难对于我们来说如同雪上加霜,以后的日子将会更加困难。
1950年10月中旬,我们母子三人终于由祖国的东南沿海风尘仆仆地回到了亳县。
起点中文网。dian。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十一章 返回大陆 投奔故乡(二)
更新时间2008…4…22 21:14:51 字数:4051
第二节
亳县地处安徽的最北部,在东经116度、北纬34度的交会处。它像一只牛角一样插入豫东腹地,被河南省的永城、夏邑、虞城、商丘柘城、鹿邑六县市分别从东、北、西三面所包围;亳县是我国三十座历史名城之一,可以说它是华夏民族在中原地区发祥地之一。
早在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朝,商汤建都所在地就居于亳县。自汤王十四代孙盘庚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地区),方称商殷。
在两汉,魏晋时期亳县为沛国谯县,亦称谯陵郡。后又称亳州……
它地处黄淮平原的中部,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早在三国时,亳县就出了我古代的神医——华佗,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使用全身麻醉药剂的外科手术医生,他的这一发明,是对世界医学的杰出贡献,比西方要早1600多年。
同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诗人曹操。然而在一此旧戏、旧小说中却把曹操描绘成为“白脸奸相”否定了他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曹操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个艺术性非常高的诗人。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遗憾的是他的诗歌流传下来的仅有二十余首,全是乐府歌辞。他采用民歌形式,用旧作新辞,反映社会现实,不因沿袭古辞古意,而体现了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一些诗,有的揭露了割据军阀的野心,反映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有的描写戎马征战的军旅生活,有的抒发了他求贤若渴的思想情感,有的表现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想,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写下了形象生动,气魄宏大,节奏鲜明,留唱千古的诗篇!
正如鲁迅先生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从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脸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950年的秋季,我们由东南沿海回到亳县。
这个淮北平原大地上历史悠久,历经沧桑的千年古城给我留下最初的印象就是一副破烂不堪,萧条落后的模样。它的特点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陈旧。老式的城门、城墙,老式的石条街道(背街小巷皆为土路),老式的房屋,老式的木质门面店铺,连地上的破砖旧瓦也多是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尤其是那古朴醇香的小酒店,倘若到里面吃酒(多为古井贡散白酒)就好像进了绍兴鲁镇的咸亨酒店一样……
当年在城里也不乏有些高大门头,石狮、石鼓的朱门大户,大都是过去有钱有势财主们的宅院。解放后,多被政府机关、团体、学校所占用。
但在背街小巷里和偏辟的城墙根下,多数人家已是残垣断壁,仅剩几间破烂的茅草屋,只用一些秫秸、玉米杆或树枝、荆棘遮拦一下门户,凑乎着过日子……
在这个古老的旧城中,不这星布着寺庙和古代建筑。如大寺、观音庙、城隍庙、二郎庙、火神庙、山神庙、孔庙、关帝庙还有一处“一步三庙”的白衣庵、华祖庵等庙宇;还有西门里*的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还有山、陕客商在此建的“山陕会舍馆”,其门前有一对重达数吨,高耸云端的铁旗杆,院内有一雕刻建造艺术高超精湛远近闻名的花戏楼。另外还有薛阁塔,曹操地下战道、曹氏冢群、汤王墓等古迹。
除此之外,还有过去洋人在亳县建的天主堂、福音堂,民国时期在白布大街建的大银行等建筑物都颇具欧式风格。
这说明了往日的亳县建筑曾有过古老和当代,陈旧与新颖的混合、容纳及搭配。
清朝末年,我国南方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淮河两岸的民众也发起了反抗封建压迫的组织“捻”。它分布在皖北、苏北、山东、河南等地。主要成分是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捻”提出了“劫富济贫”的口号,并坚决反对清朝腐败的封建统治,得到了穷苦老百姓的支持。
太平天国初期,捻党已开始了武装起义活动。太平天国建都和北伐,有力地推动了捻党的发展,他们纷纷聚众起义。1855年7月,捻党首领齐集安徽亳州雉河集,公推张乐行为盟主,号“大汉明命王”,以五色旗为标志,称作捻军。
在太平军的支持下,他们历时多年,转战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湖北、陕西、山西、直隶八省。于1864年5月18日,在山东菏泽西北高楼寨外的杨柳林里设下埋伏,击杀了清军将领僧格林泌。后来又和曾国藩、左宗堂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多次作战,给以清军沉重的打击。
但由于天京失陷,捻军处于孤军作战,后在清军的残酷追剿下遭到失败。作为捻军起义的首发地亳县也难免不遭到清军的血腥镇压。
民国之后又是军阀割据,你争我斗,连年战乱,弄得天怒人怨。
1927年,土匪孙殿英攻打亳州城,烧杀、掠抢祸害黎民百姓。
1937年“七。七事变“,国土沦丧,家破人亡又遭日寇八年的蹂躏。
百余年来,战火四起,硝烟弥漫,国家内忧外患。洪水、干旱、饥荒、瘟疫常有发生,导到了天灾人祸连年不断,把一个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的千年古城摧残破坏得残垣断壁,满目疮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清清的涡河水从亳县城北静静地流淌,她流逝了夏、商、周以来上下五千多年的时光,经历了历朝历代的兴衰,见证了谯乡人民过去的苦难与辉煌!
涡河发源于河南开封市南的朱仙镇地区;经尉氏、通许、太康、柘城、鹿邑、亳县、涡阳、蒙城、怀远等十个县市,最终在蚌埠汇入淮河。其流域范围,在涡阳县的义门集以上,西以颍河支流贾鲁河、新运河流域为界;西南与黑茨河流域相邻;东北与废黄河南堤及包河流域接址。义门集以下,东北与北淝河流域相邻;西南在蒙城以上与西淝河流域分界,蒙城以下与芡河流域接壤。她灌溉着两岸的千万亩良田,浦育了豫东、皖北的数百万人民。
但这个地方又是黄泛淮涝区之一,土质多为沙地,涡河历史上受黄泛至深,相邻河沟,相互串流,受淤阻塞,苇草丛生,致使本干泄量增大,河床被冲深刷宽,漫滩后流速递减,泥沙沉积,年复一年。因雨水过多,洪水泛滥,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黄河夺淮的悲剧。
在城东北角不足二里路(1000米),涡河的北岸有一个村庄。因商成汤的墓在此(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所以人们把它叫作汤王墓村。五十年前,童年在这里生活时,我曾猜想过村上肯定会有给汤王守墓者的后代……
1950年中秋,母亲带着我们从东南沿海回到了汤王墓村的外婆家,但家中只有我外公一人。早在1949年的9月份,我们由台湾回到舟山定海时,我外婆因病就已去世。
我们的到来,让孤单的外公老脸笑开了花,高兴得流下了老泪。
外公姓梅,名占林,中等个子,人较瘦。当年他已有六十多岁,走起路来拄一根木棍,右腿有一点跛,但不太影响他的行进速度。他的右腿是被日本人的飞机扔下的炸弹给炸伤的,留下了终身的残疾。
据我母亲说:“她们的老家原是涡阳县义门集梅乡人(亳县东四十公里)。在清朝末年,因灾荒迁到亳县,定居于汤王墓村,以种地和磨面卖面为生。汤王墓村自西向东座落在涡河北岸,因商汤王墓在此而得名(现村背后已建成汤陵公园)。
虽然它隔河距城不足二里,紧连着亳县涡北区的东面,但是不论在解放前还是在解放后都把它划作农村,所以村上的人也皆为农业户口。
实质上这个村上的土地被汤王墓及其四周的松柏园林占去一部分,再加上墓的东、北、西三面还种了有上千亩的桑树,所剩土地已经不多。同时村上住姥娘家的较多,弄得更是人多地少。
因此,这个村上的几十户人家完全靠种地吃饭已是不太可能。有的磨油、有的磨面、有的蒸馍、有的做豆腐生豆芽菜、有的编竹器、打草鞋,还有的推车、担挑,在河边给人卸船搬货做工卖苦力,村上的多数人家都是亦农亦工的穷苦老百姓,所以从整体上看来它是个城边较穷的村庄。
汤王墓座落在村中路北,向里走约五十米即有两座高大的龟驮石碑,上面刻有碑文,仿佛记得是清朝亳州官府监制。因年代久远碑上文字多有模糊破损。碑背后十几米处长有一棵高数丈树冠如伞的黄连树,究竟树龄是三百年、五百年或是上千年连我外公都说不清。树下还有一长方形,重达几百斤的青石香炉,专供人们前来祭祖、求仙拜神焚香所用……
汤王墓酷似一座高大的土山被翠绿清香的柏树林所簇拥在其中,一块三米多高的青石碑肃穆地竖立在墓前。上面刻有苍劲的行书碑文:
商成汤之墓
开春后,我们几个八、九岁的男孩常到汤王墓傍边的桑树林里捡柴火,挖野菜,以便帮助家中度过春荒。有时骑在石龟的脖子上玩耍,并用柳条抽打龟身,试想让它驰骋中原,还用新芽柳枝做成柳笛,在黄连树下吹曲“苦中乐”。到了夏季天气炎热时,我们还到涡河洗澡,在河边抓鱼捞虾。
五十多年前的中国广大农村,由于土地多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再加上战争、灾荒接连不断,造成经济萧条,农村破产,农民种地自已就养活不了自己。尤其每到青黄不接的季节,有的缺粮断炊,常以树叶、树皮草根、野菜充饥……当年的汤王墓村也是如此。
到了开春,气候渐暖,大地解冻,万物复苏,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
一时间,淮北平原的大地上萌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