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扬天下-第6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汤若望在中国生活三十年了,当然听说过地动仪。“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朕要钦天监招集能工巧匠,研制地动仪之类的仪器,尽可能的精密,用于监测地震。”
“臣遵旨。”
秦牧揉了揉额头,细想了一下对司马安等人说道:“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我大秦疆域这么大,总难免有些地震、旱涝灾害发生。各位都是朝廷的栋梁,不能等灾害发生了,才去想办法应对;
朕要你们尽快制定一套赈灾预案,以保证不管在哪个地方发生灾情,都能快速得救助。象明末西北大旱,赤地千里,无数生民饿死,以至引发在规模的民乱。
这固然有明末官僚腐化,国用不足的原因。但如果有一套完善的赈灾预案,把赈灾的责任层层落实,恐怕西北也不至于反旗四起。
如今我大秦国用丰足,加上新式作物的推广,再休养两年,不愁没有钱粮赈灾。如果到时因为缺少预案,导致灾情发生时不能及时救济,那这个责任咱们君臣就推脱不了。”
ps:求推荐票喽!
。(未完待续。。)
第842章 赈灾预案(求月票)
历史上出现的民乱,多数是由灾荒引发的。
而象明朝,可以说就是亡于灾荒引发的民变。
但细看各朝,几乎都没有制定过完善的赈灾预案。
宋代有一些措施,比如一但发生大灾,就把灾民中的青壮招作厢军。把青壮招走了,剩下些老弱妇孺就算发生民变,也很易镇压。
但事实证明,这一招并不高明。
首先,把青壮招走了,会降低灾民的自救能力,让灾情变得更加严重。
二来,会让军队越来越臃肿。宋代的“冗兵”一直是困扰朝廷的首要问题,军费支出,通常占到岁入的六成以上,高峰时,年军费支出超过七千万贯。相当于明初近二十年的岁入。
所以,宋代这种做法绝对效仿不得。而明代亡于灾荒引发民乱,那一幕幕惨烈的画面犹历历在目,大家回想起来还心有戚戚焉。
今日秦牧提出赈灾预案,在坐的大臣不但觉得必要,而且认为是刻不容缓。
户部右侍郎杨超首先说道:“陛下,一但发生灾情,首先要解决无疑灾民的吃饭问题,只要不饭死人,灾民就很容易疏导控制。
而以往地方发生灾情后,按程序先得上报朝廷,由朝廷确认灾情后,再由户部拨发赈灾钱粮,如此层层上报,不但费时良久,耽误了赈灾时间。而且各层官员容易相互推诿,大灾之下又起。
有鉴于此,臣建议在各省设立常平仓。具体选址不一定在省城,最好是处于一省中心的州县。或者根据实际情况,设在各省灾情多发地区附近。如此,一个发生灾情,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赈灾粮发放到灾民手上。
常平仓的资金。可从各省每年的两税中截留相应的税收作为专用款项。丰年尽量收粮,避免谷贱伤农。荒年则出粜,抑平粮价,稳定市场。遇到灾情发生,则全力赈灾。”
秦牧听了,转而问道:“诸位大臣以为如何?”
司马安答道:“陛下,具体施行起来,恐怕会遇到不少问题。首先,各省出产不一样,比如甘肃、宁夏、辽东三省。目前主要是以放牧为主,农耕的民众比较少,粮食产出有限。如果设置常平仓,从何处购粮存储需要考虑。
再者,多灾省份,往往每年税收也是比较少的,那么能截留的款项也就少,这就需要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相应调高截留款的比例。否则粮储不足,便形同虚设。
而象江南这些地方,税收多,粮产丰。民生富足,百姓抗灾能力比较强,发生灾荒的机率也比较小,截留的税收比较要减小。
最后便是常平仓的管理。按杨侍郎所说,丰年购粮、荒年出粜,灾年赈济。钱粮的流动性大,极容易滋生营私舞弊的行为。若不能有效监管,设立常平仓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
“不错。”秦牧频频颔首道,“再好的的政策,关键都是要落到实处,并且得长期有效加以监管才行。”
杨超接着说道:“陛下,臣以为各省常平仓,可由户部派员前往负责日常管理,也可以在朝中另设一部门垂直管理。各省布政使、按察使、以及常平仓所在地的官员负有日常监督之责。
一但哪个省的常平仓出现重大的营私舞弊行为,不但涉事官员问罪,包管朝中负责常平仓事务的主官,以及各省负有监督责任的官员,一并要问责;
发生灾荒之时,由当地主官根据灾情的轻重,向当地的常平仓报请拨粮,而管理常平仓的官员则反过来,对当地官员的赈灾情况进行监督,防止地方官员侵吞赈灾钱粮。”
秦牧不动声色地问道:“若是当地官员与管理常平仓的官员沆瀣一气呢?”
“这。。。。。。。。。”杨超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秦牧这一问,绝非故意刁难,在坐的大臣心知肚明,发生这种事情可能性不但有,而且机率非常高。
历来赈灾钱粮最容易被侵吞的原因,一是赈灾款项通常比较大,二是发生灾情时,情况紧急,混乱,难以统计具体发放了多少赈灾钱粮,事后也难以调查。
因此贪不贪主要靠赈灾官员的良心;
而在金钱面前,良心这东西是最靠不住的。
地方官员为了多捞一点,上报灾情时往往会把灾情成倍地夸大,更堪者,没有灾情,也敢谎报灾情。这种事情历朝历代已经屡见不鲜。
这样的事情之所以屡屡出现,主要还是行政构架存在问题,历代的地方行政构架都差不多,权力过于集中,且缺少相应的监督,所以不管上层如何努力,也难以避免这种行为。
司马安等人虽然聪明,但面对这种结构性的问题,又能有什么办法?各人沉默不语。
秦牧严肃地说道:“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你们可以慢慢回去想办法,十日之内,不管你们怎么办,必须给朕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现在,朕先说说相应的配套赈灾事宜。
如杨卿所言,一但发生灾情,第一要解决的是粮食问题,但光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显然是不够。
正所谓忍饥挨冻,吃的问题解决了,还有穿的问题,除了旱灾外,其他灾情多是突发性的,灾民穿衣都成问题。
因此常平仓除了粮食外,还应该存储一些的粗布,棉衣、被褥,帐蓬之类的应急之物。”
于成龙接口道:“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防疫药材方面也要有相应的储备,大灾之后常有大疫,纵观以往的天灾,往往是天灾引发的疫病夺去更多的人命,因此在防疫方面也不能掉以轻心。”
听了于成龙的话,大家不由得想起明末流行于北方波及京师的大疫,那种十室九空的情景,想想就让人惊悸。当初李自成之所以能那么快攻破北京,与瘟疫的流行有极大的关系。
那场惨重的瘟疫,让秦牧的门前卫生三包的政策得以顺利推行,普通百姓都比较自责的执行,使得大秦各个州县的卫生情况有了质的飞跃。
同时官员对疫病的重视程度,也大大增加,所以于成龙能想到这些,并提出相应的预案便不奇怪了。
秦牧说道:“不错,疫与灾与影随形,救灾的同时,必须要及时防疫。至于由常平仓存储药材,朕以为不可取,药材不能长久储存,否则就会失效。
要解决防疫的问题,还得从各县的医院建设着手,朕之前就提出要在各个州县成立医院,由太医院统一管理,集冶病和教学科研于一体,如果此项政策落实了,防疫之事,就可以交由医院来负责。”
之前对此有不少官员反对,毕竟历代官方除了太医院之外,从来没有在地方上设立过医院。不过官员们反对的虽然不少,秦牧却一直在强力推进医疗体系的建设。
首先设立了军医学院,还招募女子从医,加紧培养医科人才,一待时机成熟,他肯定要强行推动医疗体系的完善。
这次借灾疫防疫的问题,来顺势推动一下,是再好不过。
除发医疗体系之个,秦牧还要借机推荐另一项体制的建设,现在他不说,先强迫在坐的大臣回去想。
十日之后,等他们想不出来,秦牧自会找杆枪,按自己的构思去提出来。他连找谁当枪使都想好了。他望了望司马安,嘴角微微上翘。
司马安敏锐地觉察到了什么,虽不明其意,心头却不禁有些发毛。
ps:月中了,求月票支持,这个月的月票一直在分类榜最后一两名徘徊,危啊!诚求月票。
还有各位亲的推荐票在看书的时候,顺手投下来吧,急需您的支持!
最后说一声,亚洲杯国足以小组第一的成绩出线了!对于俺这种伪球迷来说,不会去斤斤计较脚法如何,阵形如何,重要的是你敢拼,能赢。昨天对阵乌兹别克斯坦这一战,国足在上半场先失一球的情况下,下半场一开始就狠拼,打出了气势,而且最终拼回了两球,说实话,很久没看国足喝球了,这次还真看得热血沸腾,赞一个!(未完待续。。)
第843章 登闻鼓响
咸阳宫武英殿里,司马凯正在向秦牧汇报皇家蒙学事宜,经过他父亲提醒,他又加设了不定期督察制度,以防止蒙学虚报生员,克扣办学款项。
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他能做到这样,秦牧还算是比较满意了。
“陛下。。。。。。。”
司马凯还有没说完,外头突然传来一阵鼓声。司马凯为之愕然,秦牧则比较沉得住气,轻轻向他摆了摆手,对殿中的小太监吩咐道:“小保,快去看看,是谁在击鼓。”
“是,陛下。”那名叫洪保的小太监连忙退出英武殿,然后向皇宫开门外小跑而去。
秦牧随后站起来,对司马凯说道:“走,随朕去看看,何人在击鼓。”
在皇宫里听到这样的鼓声,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有人敲登闻鼓。
大秦按历朝旧例,于宫门左侧悬置登闻鼓,并派专人看守,允许有重大冤情的百姓击鼓鸣冤于朝。
按规定,一但登闻鼓响,皇帝不管在做什么,都必须立即上朝。
宋太宗时,曾有这样的记载:京民牟晖击登闻鼓,诉家奴失母豚一,诏令赐千钱偿其值。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京城有个叫牟晖的人击登闻鼓,告家奴丢失母猪一头。宋太宗亲自问案后,命赐一千文钱赔偿牟晖的损失。
这种鸡毛蒜皮的事,也来击登闻鼓,而且皇帝不管在做什么,都必须立即上朝问案,这当然不行。
所以大秦加了些规定,非人命官司,大贪大恶,奇冤异惨。不得击登闻鼓。
换而言之,登闻鼓响,则必有重大案情。
午门外,一个四十岁上下的妇人,一边敲击登闻鼓,一边悲声大喊:“陛下,冤枉啊,民妇冤枉啊。。。。。”
这一阵阵鼓响,一声声悲呼,引得长安城百姓纷纷前来观看。西京这面登闻鼓,还是第一次被人鼓响;
普通老百姓除了好奇之外,也非常想知道,这面登闻鼓到底有没有用,鼓响之后,天子会不会真的亲自过问,为民断案平冤。
围过来的百姓,因此议论纷纷,看守登闻鼓的官吏。上前和那妇人说了些什么,紧接着又看到宫里有个小太监小跑出来,向看守登闻鼓的官吏询问了些什么,然后带着妇人入朝而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